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家政权建设

国家政权建设

国家政权建设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9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0篇、专利文献16212篇;相关期刊287种,包括天津行政学院学报、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等; 国家政权建设的相关文献由36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新光、周庆智、赵晓峰等。

国家政权建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0 占比:2.35%

专利文献>

论文:16212 占比:97.65%

总计:16602篇

国家政权建设—发文趋势图

国家政权建设

-研究学者

  • 张新光
  • 周庆智
  • 赵晓峰
  • 韩鹏云
  • 侣传振
  • 申端锋
  • 郭圣莉
  • 张孝芳
  • 张良
  • 郭枫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龙虎
    • 摘要: 作为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机制,项目制的形成和演变可以从国家政权建设的角度进行讨论和把握。中央政府于1993—1994年启动的财政体制的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企业关系等,而项目制的形成就是这项改革措施的一个重要结果。在1994—2002年这段时间内,国家通过《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的颁布、修正,初步建立了分税制改革的相关配套机制,完善了转移支付制度,而随着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规模的扩大,尤其是专项转移支付规模的急剧扩大,项目制也开始超越财政分配领域而演化为一种自上而下进行工作部署、任务实施的国家治理机制。2002年以来,由于项目制的实施并没有显著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甚至导致了政府运作异化、官商勾结等诸多意外后果,中央政府又对项目制的基本形式——专项资金以及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规范。项目制的这一形成和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国家治理进程中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深刻矛盾,而如何回应这一矛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制的后续发展。
    • 摘要: (2022年3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主席团:3月7日下午,各代表团小组会议审议了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代表们普遍认为,全国人大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做好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工作,对于巩固党长期执政基础、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 李潇雨
    • 摘要: 近代以降,中国开始经历国家性质和领土属性的双重转型,其中最重要的变迁是要将清帝国边缘藩属及其中的部落族群转化为民族国家内的边疆与少数民族。西康作为一个关键而典型的边疆区域,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这一改造实验的前沿地区。本文以1939年西康建省前后进行的两个社会考察为例,通过图文分析说明边疆社会如何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被再现,从而探讨知识生产和时代结构之间的共振互动,评估地方改制与历史传统之间的调适摆荡。此项研究有助于融通中国社会史、政治史以及视觉文化研究,为理解中国国家近代化的历史转折提供另类角度。
    • 李环
    • 摘要: 机构编制是党和国家机构组织形态的基础要素。机构编制工作始终围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目标任务,通过机构职责的调整优化,编制资源的科学配置,直接服务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基础保障作用。伴随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机构编制工作积累了非常珍贵的经验和卓有成效的改革成果,但实践中,机构编制资源配置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亟需深入分析症结原因,运用科学思维、系统观念和创新方法破解改革管理难题,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保障。
    • 赵晓峰
    • 摘要: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的国家政权建设不能仅从发展基础权力的视角去阐释,更需要从提升服务权能的视角加以理解.服务权能既包括服务权的争夺与集中、服务权的配置与优化,还包括服务能力的提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将获取为民服务权作为政权建设的逻辑起点.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党领导的政权建设将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从宗族收归国家,实现了服务权的集中,建立起全能主义政治模式,主要依靠体制性力量为农民提供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优化配置服务权,培育发展各类服务主体,适时调处政府与各类服务主体的关系,持续提升间接为农民提供不同类型服务的能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及美好生活需要.服务权能视角的国家政权建设符合儒家大同的政治理念、历史传统、中国人期待的权力形象及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有助于深化对政权建设本土化实现路径的认识.
    • 郭圣莉; 张良; 刘晓亮
    • 摘要: 当代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呈现出层级多、基层负担重等特征.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这与中国城市管辖范围大、人口多、传统官僚制等有关.但回溯这一体制建立之初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是在1949年前后接管城市过程中,面对同一城市,放弃了之前的一级政府体制,建立了二级政府加街居的"四级"管理新体制,当时已然呈现出机构多、人员多,基层不堪重负等形态.本文应用档案等史料,聚焦于这一城市新管理体制建立的实际过程,并应用国家政权建设理论,从政府角色、职能与结构角度解释了新管理体制的特征及其构建的合理性.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把改造和重组社会作为自身的使命,带来了城市政府职能的扩张.而伴随旧的社会组织的清除,城市政府只能依靠自身的组织体系来实现职能,同时面对广大群众,工作不得不深入推行下去,进而选择不断地下设组织层级,形成了多层级的城市管理体制.
    • 韩鹏云
    • 摘要: 国家与乡村关系是关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命题,有两种实践进路:一种是国家与乡村之间的"现代—传统"关系,表现为通过现代城镇及社区取代传统乡村,通过"资源下乡"和升级达标任务改造传统乡村,通过现代认证和个人权利保障解构传统乡村;另外一种是国家与乡村之间的"政权—社会"关系,人民公社时期的国家政权建设完成了组织载体层面的建设,但现代治理规则层面的建设还没有彻底完成.后税费时代的当下,国家进一步对政权建设的组织载体进行强化,并不断将现代治理规则嵌入到乡村社会之中.在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下,既需要对支撑"发展主义"的"锦标赛"体制进行反思,也需对行政体系推动国家政权建设的趋势进行反思.解决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起联结国家与乡村的"中间层",夯实国家权力与乡村权利的平等协商机制.
    • 韩鹏云
    • 摘要: 国家政权建设理论被译介进入我国学术界后在乡村治理研究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作为未完成的历史课题,乡村社会的国家政权建设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规则双重层面不断推进实践进程.当下乡村治理体系层面呈现出外部体系嵌入、村干部职业化以及技术治理凸显等动向,乡村治理规则层面则出现了以基层改革服务乡村社会、制度性规范规制村级组织、直接治理保障农民权利等趋势.两个层面的动向和趋势强化了乡村社会的国家政权建设,也带来了乡村社会自治弱化及基层政权合法性的认同失衡等隐忧.基于此进行理论反思可以发现,乡村社会中进行国家政权建设的核心是强化国家基础性权力,需要在国家自主性的前提下"发现乡村"并"引领乡村",在国家政权嵌入性和乡村社会主体性之间寻求平衡,才能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
    • 杨冰郁
    • 摘要: 陕甘宁边区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生成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土壤之中,涉及科学技术与政治、理论与实践、群众科学等议题.与当代科学技术精英化、建制化、专业化特点迥异的是,陕甘宁边区自然辩证法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政治优先性,倡导经世致用,并推行科学大众化,为新中国成立之后自然辩证法学科建制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从现代国家生成的视角,考察其所蕴含的社会政治意义、经济社会功能和文化教育价值,有助于加深理解近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这一宏大理论,也有利于理解当下围绕科学技术展开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的讨论.
    • 刘俊臣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拓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科.学内涵、时代特征和本质要求,既是对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中进行国家政权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的创新发展,是统揽和引领新时代人大工作的“金钥匙”“指南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