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2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篇、专利文献103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政府法制、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博等; 长平之战的相关文献由196位作者贡献,包括景小如、王丹誉、余准等。

长平之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 占比:66.88%

专利文献>

论文:103 占比:33.12%

总计:311篇

长平之战—发文趋势图

长平之战

-研究学者

  • 景小如
  • 王丹誉
  • 余准
  • 余耀华
  • 刘倚欣
  • 刘帅杰
  • 刘梅芳
  • 刘爱平
  • 吴鹏
  • 宋玮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游宇明
    • 摘要: 世上的事可分为三种:大事、中事、小事,有人能干大事,有人可做中事,有人能办小事。才华与事情相匹配,方可将事情做好;才不堪大用,却被放到重要位置,其结果是事情一定会被弄得不可收拾。历史上才事不配的故事多矣。暂且不说长平之战中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也不谈辜负诸葛亮信任、痛失街亭的马谡,晚清时期的奕山就是个反面的典型。
    • 张大可
    • 摘要: 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秦汉之际的楚汉相争、西汉盛世的汉匈大决战,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古代历史转折的三大战役。长平之战是在秦汉大一统政治取代夏、商、周三代分封建藩列国并立的政治这一历史变局拐点时期发生的大战役;楚汉相争本质是改朝换代历史变局时期发生的大战役;汉匈大决战是影响世界格局的文明冲突,即亚洲大陆板块南方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对决的大战役。文章探讨三大战役为何发生,司马迁怎样写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历史经验教训有何现实意义。
    • 王小旦
    • 摘要: 以下谜语皆为长平之战相关人物,试一试,猜猜看。1.广博才略识不浅,嫌去女旁并蒂莲。英才盖世流芳远,国泰民安多少年。(打一字)2.皮里阳秋典故有,页码编在书里头。识浅难解其中意,劝君再读几春秋。(打一字)3.十下人是一字旁,一字旁边贴封条。负荆请罪将相和,敢与秦王斗低高。(打一字)4.提起古代将一名,舌剑唇枪自逞能。统率大军四十万,血染丹河长平城。
    • 王子今
    • 摘要: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长平之战白起"杀降"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对项羽新安"杀降"、刘邦不杀子婴事以及李广反省"杀降"之事进行了记述和评论。《史记》有关批判"杀降"的文字,透露出自战国至秦汉时代生命意识的觉醒,而司马迁"祸莫大于杀已降"的言论,则明显体现了社会意识的进步,是值得肯定的。
    • 许倩雅; 王尚义
    • 摘要: 长平之战在文献视野下具有典型的历史地理研究意义,在中国军事战争史上也具有无以伦比的价值."长平之战"对太行山文化特质的形成,对山西晋东南文化区的认知起到了沉淀与固化的作用.在文本研究层次上,对长平之战与"表里山河"进行区域军事地位论述,可以凝练晋东南特质、强化文化区定位.对长平之战阐述新的理解和释读,结合文化转向,审视晋东南区域要素重构,可为开发高平文化旅游业,提供新的战略和思路.
    • 李家强
    • 摘要: 秦国自长平之战后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大战略。这个战略一开始,六国中实力最弱小的韩国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韩桓王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疲秦之术——修渠。这个方法看似愚蠢,但是在当时的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修渠是一项庞大工程,能够消耗秦国国力,而且秦国也的确需要这样一条水渠。
    • 洪水
    • 摘要: 说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自然就会想到赵括。因为其自小就熟读兵书,知晓兵法,谈论军事,连其父亲——赵国著名将领赵奢都难不倒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通晓兵书的赵括,因只会念念兵书,不懂得随机应变(蔺相如的评价),在春秋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长平之战中,葬送了四十多万赵军,彻底毁掉了当时很有实力的赵国。也因此,世上多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
    • 景小如
    • 摘要: 声势浩大的长平之战后,秦军进而围困赵都邯郸城。在邯郸“旦暮且下”的危局下,和赵国平原君有连襟关系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与平原君里应外合,一举赶走了秦军,邯郸解围。“有德于人,愿忘之也。”赵孝成王对信陵君的感激无以言表,平原君赵胜和赵孝成王亲自到边界迎接。
    • 王奕鑫
    • 摘要: 长平之战最后还是以赵国战败而收场了,不得不说,赵括真如其父赵奢所言,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多少的实战技巧,在真正的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哪里是他一个新将可以掌控了的呢?更何况,对方的秦军是受过专业训练的部队,而秦将白起更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名将。这样看来,赵国的战败似乎是必然的。
    • 王丹誉; 郑辛遥(图)
    • 摘要: 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以赵将赵括被射杀,赵40万大军被悉数坑杀而尘埃落定。血的代价,发人深思。赵括身死军败到底是什么原因?两千多年来,人们总以为是赵括纸上谈兵所致。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原因未必那么简单。那么,还有什么原因注定赵括的历史性惨败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