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带
薄带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2023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冶金工业、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516027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功能材料、上海金属、特殊钢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八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年会、第五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机械工程材料青年学术年会等;薄带的相关文献由2790位作者贡献,包括方园、王国栋、于艳等。
薄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16027篇
占比:99.97%
总计:516204篇
薄带
-研究学者
- 方园
- 王国栋
- 于艳
- 曹光明
- 李成刚
- 叶长宏
- 张元祥
- 吴建春
- 袁国
- 刘振宇
- 刘相华
- 王洋
- 樊俊飞
- 康健
- 张健
- 李化龙
- 董国军
- 张晓明
- 王黎筠
- 施一新
- 任三兵
- 方烽
- 宋孟
- 王成全
- 罗丰华
- 李益民
- 王秀芳
- 左良
- 刘海涛
- 吉泽克仁
- 卢翔
- 李振垒
- 刘俭
- 太田元基
- 孙祥坤
- 支卫军
- 刘志田
- 刘玉君
- 邹黎
- 周东升
- 张凤泉
- 沙玉辉
- 王波
- 张潮
- 李艳开
- 马毅
- 廖相巍
- 张芳
- 孙继兵
- 张俊宝
-
-
-
刘攀;
张毅;
常国梁;
张欣耀
-
-
摘要:
碳对铁硅硼非晶合金薄带的性能有重要影响.讨论了高频感应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铁硅硼非晶合金薄带中碳含量的方法,优化了样品尺寸、称样量、助熔剂等关键参数.确定的最佳工作条件如下:将铁硅硼非晶合金薄带剪切为尺寸不大于5 mm×5 mm的碎片;称取0.2 g样品于陶瓷坩埚中,按照0.2 g锡-0.4 g铁-1.7 g钨,或0.2 g锡-1.7 g钨的顺序加入多元混合助熔剂;采用钢铁标准样品校准仪器.结果 表明:样品尺寸对测定结果有显著影响,较大的样品尺寸会导致测定值偏低;称样量,助熔剂种类、用量及加入顺序对测定结果有轻微影响.采用0.2 g锡-0.4 g铁-1.7 g钨作助熔剂时,方法空白值为(22±9.7)μg/g(n=10),检出限为0.003%,定量限为0.010%.采用0.2 g锡-1.7 g钨作助熔剂时,方法空白值为(4.4±6.7)μg/g(n=10),检出限为0.002%,定量限为0.007%.综上,实验方法的定量限为0.007%~0.010%.将实验方法用于铁硅硼非晶合金薄带实际样品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8)小于3.5%,加标回收率为90%~107%.
-
-
侯耀斌;
艾立群;
洪陆阔;
孙彩娇;
周美洁;
周玉青
-
-
摘要:
为研究Ar-CO-CO2气氛下Fe-C合金薄带的脱碳效果,通过热力学分析结合试验,确定脱碳气氛条件混合气体流量为850 mL/min,CO的体积分数为25%,Pco2/(Pco+ Pco2)为0.26.以初始碳质量分数为4.2%左右的Fe C合金薄带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脱碳温度、薄带厚度、脱碳时间对脱碳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厚度为2 mm的Fe-C合金薄带,脱碳温度分别为1 293、1 353、1 413 K,脱碳60 min后,平均碳质量分数分别为2.748%、1.870%、1.134%.厚度分别为1、1.5、2 mm的Fe-C合金薄带,脱碳温度为1 413 K,脱碳时间为60 min,对应的碳质量分数分别为0.32%、0.92%、1.05%.证明提高脱碳温度、延长脱碳时间、减少薄带厚度均有助于提高脱碳效果.
-
-
唐振光;
燕顺;
黄培
-
-
摘要:
该文介绍了森吉米尔20辊轧机的特点及重点参数,对该型号20辊轧机轧制薄带的核心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其核心生产工艺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规范制度.完善的压下工艺、轧辊工艺和润滑工艺制度能有效地提高轧制过程中钢带的板形和厚度控制能力,降低轧制薄料中的断带率,使20辊轧机能轧制出要求更高的薄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
-
陈敬琪;
刘相华;
闫述;
于庆波
-
-
摘要:
以Q345钢带为基材,T3纯铜为覆材,通过冷轧复合—中间退火—冷轧减薄—轧后退火的工艺路线,制备出铜/钢/铜复合薄带.通过反复弯曲实验研究复合带厚度和退火温度对复合带弯曲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复合带的弯曲性能主要依赖于冷轧复合中的机械作用以及退火过程中的扩散作用.冷轧复合带随着厚度逐渐减薄,弯曲性能近似线性增强.退火工艺能大幅度提高复合带的弯曲性能,退火温度与弯曲性能基本呈指数关系变化.
-
-
-
罗俊杰
-
-
摘要:
综述了薄带近终形铸造技术各种形式工艺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包括单辊法、双辊法及辊带法,列举了几条典型的实验性生产线,阐明了该项技术的重大研究意义,分析了该项技术目前依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该项技术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
-
刘松;
窦锋;
贺琪;
王大号;
魏维刚;
赵晓辉;
黄庆学;
周存龙
-
-
摘要:
应用户轧制薄带的需求,对现有950 mm HC轧机进行改造.本着充分利旧的原则,在计算和论证并的基础上确立整体改造方案,进而对镶块、辊系、主传动和轨道等进行了详细改造.改造后实现了一轧程生产厚度为0.15~0.25 mm的冷硬产品,并将厚度波动控制在±10μm以内.投产以来该机组运行状况良好,用户正在研讨对车间另一台950 mm轧机进行类似的改造.
-
-
-
王婷;
李慧改;
郑少波
-
-
摘要:
Inclusion in thin strip steel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its surface quality and properties.The low carbon steel strip was produced by vacuum induction melting and copper mold casting through Si-Mn deoxidation and then Ti deoxidation.The total oxygen content in the strip was 79 μg/g,and the sohdification rate was in range of 240 K/s to 960 K/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lusions in the strip were submicron-sized and diameter of the maximum one was 8.5 μm.The number density of inclusions in the range of 0.2 μm to 0.5 μm was 825 per square milimeter,and the one distributed in surface was 1 570 per square milimeter,which was more than those distributed in the center and in a quarter thickness from surface.The number density of inclusions in the range of 0.5 μm to 5 μm was 510 per square milimeter and evenly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sites.The number density of inclusions with diameter larger than 5 μm was 15 per square milimeter,which also evenly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sites.The composition,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inclusions were analyzed,it was showed that the inclusions were multi-crystals with near spherical morphology,belonging to TinO2n-1 + MnS composite inclusions,titanium oxide was the main component and MnS was attached to the surface area of titanium oxide.%薄带钢中夹杂物是影响其表面质量和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采用真空感应熔炼和铜模吸铸的方法制取了Si-Mn脱氧后加Ti脱氧的低碳钢薄带,薄带中全氧含量为79 μg/g,凝固冷速范围为240~960 K/s.利用此工艺制备的薄带中大多数夹杂物尺寸小于1μm,最大夹杂直径为8.5μm.其中尺寸在0.2~0.5μm夹杂物的数量密度为825个/mm2,其在截面上的分布规律为:表面数量最多,达1 570个/mm2,中心和1/4处数量接近.尺寸在0.5~5 μn夹杂物的数量密度为510个/mm2,各厚度位置分布均匀.尺寸大于5μm夹杂物的数量密度为15 个/mm2,各厚度位置分布均匀.对夹杂物的成分、形貌和结构分析显示,每个夹杂均由多个晶体组成,整体形貌近似球形,为TinO2n-1+MnS复合夹杂,其中以钛氧化物为主体,MnS附着在钛氧化物的表面区域.
-
-
颜慧成
- 《2004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起皮是奥氏体304不锈钢薄带常见和最有害的表面缺陷,通过研究不锈钢薄带生产工艺,对炼钢过程进行气体和夹杂物的取样跟踪与分析,认为连铸坯拌有夹渣的皮下孔洞是导致起皮缺陷的主要原因,提高钢水纯净度和浇注过程钢水防止卷渣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
-
-
张代明;
张曙红;
陈克巧;
熊曼辰
-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八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年会》
| 2001年
-
摘要:
本文应用MTS810材料试验系统,采用单纯拉伸不,对用PPR法制备的覆层很薄的双金属薄带进行了拉伸试验,主要研究了研究基材与履层延伸率的差异,并与试验系统给出的总延伸率进行了比较,认为在轧件的不均匀变形是由其材料特性决定的;排出外磨擦的影响后,双金属复合薄带并不存在软态金属的延伸总是大于硬态金属的必然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