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菌丝生物量

菌丝生物量

菌丝生物量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园艺、微生物学、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11382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菌物学报、生物学杂志、北方园艺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14年学术交流大会暨浙江省第十一届学会会员代表大会、2009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2008全国药用真菌学术研讨会等;菌丝生物量的相关文献由35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广耀、陈明杰、余昌霞等。

菌丝生物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11382 占比:99.98%

总计:411484篇

菌丝生物量—发文趋势图

菌丝生物量

-研究学者

  • 王广耀
  • 陈明杰
  • 余昌霞
  • 曹晖
  • 汪虹
  • 董立华
  • 李正鹏
  • 冯明光
  • 李玉
  • 杜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盛立柱; 叶松梅; 叶晓菊; 何建芬; 文冬华; 孙孔兰; 林火松
    • 摘要: 为探讨黑木耳液体菌种最佳培养基配方及最佳培养条件,以黑木耳品种“黑山”为材料开展研究。采用单因素和L_(9)(3^(4))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以及不同培养温度、培养天数和摇床转速对黑木耳液体菌种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黑木耳液体菌种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2.5 g·L^(-1)、豆粕2 g·L^(-1)、磷酸二氢钾0.3 g·L^(-1)、硫酸镁0.2 g·L^(-1),摇瓶培养温度23°C~25°C,培养天数5 d~6 d,转速150 r·min^(-1)~160 r·min^(-1)。
    • 梁英辉; 穆丹; 宋瑞清
    • 摘要: 为优化厚垣孢普可尼亚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a)菌株PC7的液态发酵条件,研究不同发酵条件下厚垣孢普可尼亚菌PC7的产孢量与菌丝生物量,分析培养温度、初始pH、供氧量、接菌量对于PC7菌株液态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PC7菌株培养液在培养温度为26°C、初始pH值为8、500 mL三角瓶装瓶量200 mL时,以0.5 mL为初始接菌量,产孢量在培养5~7 d时达到最大,是最适产孢条件。以菌丝生产为目标,进行液体发酵生产时,温度24°C、初始pH值为8、500 mL三角瓶装瓶量150 mL时,以1.0 mL为初始接菌量,菌丝干质量在培养5 d时达到最大,有利于提高菌丝产量,是最适培养条件。
    • 肖婷婷; 王倩; 陈辉; 隽加香; 宋晓霞; 陈明杰; 黄建春; 张津京
    • 摘要: 为筛选适合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三次发酵料工厂化栽培的优良菌株,首先测定20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物量,再通过二次发酵料栽培观察不同菌株催蕾期菌丝生长状态,记录原基形成时间,采收后观察子实体颜色,记录第一潮菇采摘时间和采收持续时间,统计子实体产量;分别随机选取10个子实体,测量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直径、菌柄长度;采摘第二潮菇,统计子实体产量,计算总产量。采用三次发酵料工厂化栽培901商业菌株和K6菌株,901商业菌株为对照,按照等级分别统计三潮菇产量和计算总产量。结果表明:菌株U3菌丝生长速度快,为4.85 mm·d^(-1),且与其他菌株相比,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8302菌丝生物量较大,为2.48 g·100 mL^(-1),其次是K6,为2.33 g·100 mL^(-1),两者组间差异不显著;二次发酵料栽培结果表明,菌株MG、XXX、901、FG、W192、914、福蘑38、8305和K6综合表现较好,菌丝长势较好,覆土后第一潮菇采摘时间为17~19 d,第一潮菇采收持续时间为8~10 d,其中菌株K6的子实体形态与商业化菌株XXX和A15类似,菌盖直径和菌盖厚度较大,综合评价,K6菌株子实体总产量较高,出菇时间较早、采菇时间较集中,菇型较好,适合作为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菌株;三次发酵料工厂化栽培结果表明,K6菌株第一潮A级菇产量稍低于901商业菌株,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B级菇产量高于901商业菌株,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商品菇(A+B)为26.36 kg·m^(-2),高于901商业菌株的25.78 kg·m^(-2),比901提高6.18%;K6菌株的总产量达38.44 kg·m^(-2),略低于901商业菌株的41.32 kg·m^(-2),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证实K6菌株是适合三次发酵料工厂化栽培的双孢蘑菇新菌株。
    • 赵航轲; 陈杭; 马薇; 羊玉蓉; 降初拉尔布; 唐瑶; 唐明先
    • 摘要: 以菌丝体干重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羊肚菌液体发酵营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表明:羊肚菌最佳液体培养基为玉米粉20.33 g/L,黄豆粉5.34 g/L,KH2PO41.53 g/L,VB6 10.73 mg/L;在此条件下的验证试验得出,菌丝体干重为11.35 g/L,与理论值基本吻合,相对误差为1.62%.结论: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羊肚菌液体发酵营养条件,可为羊肚菌深层发酵及液体菌种制备提供参考.
    • 侯立娟; 李长田; 蒋宁; 李正鹏; 林金盛; 马林; 李辉平; 曲绍轩; 姜建新; 邹秀龙; 杨华平
    • 摘要: 通过探索LED光源在草菇栽培上的精准化应用,为工厂化草菇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草菇V23为材料,设置LED光质6个处理:对照白光(CK)、红/蓝=1:1、红/蓝=1:2、红/蓝=2:1、单红光、单蓝光,研究不同光质对草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红光与蓝光的比为1:1菌丝长势表现为较强,对其他指标影响不明显.不同LED光源的光质对菌丝生长速度影响很大,从结果可以看出,红蓝光比例为1:2对菌丝的生长有显著(P<0.05)的作用,并且持续保持领先有促进作用,其次是红蓝光比例为1:1,并且LED光源的光质对菌丝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前期,到菌丝后期作用不大.对草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最大的是红/蓝光的比例分别为1:2和1:1,其分别比CK提高了28.29%和19.97%,呈极显著(P<0.01)差异;同时菌丝分支距离相对较小,分别比CK的菌丝分支距离减少了16.03%和15.13%,整体表现菌丝浓密,且长势相对较强.
    • 刘媛; 黄海峰; 潘湖生
    • 摘要: 为筛选出较优的菌株,选取香菇菌株212、868、夏菇3号、武香1号为研究对象,对4种香菇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形态、液体发酵培养菌丝生物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12在PDA固体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菌丝呈绒毛状,边缘完整,长势较好,液体培养菌丝生物量也高于其余3种菌株.综合来看,212为较优的菌株.
    • 鲁铁; 尚浩乐; 张少营; 杨宣宣; 冯蓉琴; 陈怀中; 包润泽; 谢朝晖
    • 摘要: 利用碳源、氮源、无机盐三个因子对榆黄蘑液体发酵培养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三因子的响应面分析,得到最优发酵培养条件.优化出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可溶性淀粉22.08 g·L-1、牛肉膏2.73 g·L-1、碳酸钙2.30 g·L-1,在25°C、150 r·min-1下培养7 d为液体菌种发酵的最佳状态,获得的菌丝体最大干重达7.33 g·L-1.
    • 董浩然; 周峰; 李玉; 李正鹏; 姜宁
    • 摘要: 香菇是我国生产规模及产量最大的食用菌.pH值是反应菌棒质量及培养条件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其菌丝生长要求的pH值不同.作者对适宜香菇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高温灭菌不仅能有效杀死培养基质中的杂菌,降低菌种接种后的污染率,而且还能引发基质内部养分含量、pH值等的变化;不同的酸性物质对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香菇液体菌丝可在营养液pH值5.0~5.9的范围内生长,最适pH值为5.6,营养液pH值为5.0时菌丝生物量显著降低;用草酸和柠檬酸调节营养液初始pH值时,香菇菌丝生长的适宜pH值范围较广,为5.6~5.9;用酒石酸及磷酸调节营养液初始pH值时,最适pH值为5.6.
    • 陆欢; 王小艳; 尚晓冬; 王瑞娟; 徐宁
    • 摘要: 以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为材料,研究其分别在9种碳源和11种氮源液体培养条件下不同阶段pH值和葡萄糖浓度的变化,以及不同碳氮源对其所分泌的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羧甲基纤维素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pH值在不同碳源培养后期变化显著(P<0.05),而在不同氮源培养阶段无明显变化(P>0.05),葡萄糖浓度和菌丝量在不同碳氮源中也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碳源和氮源培养基对花脸香蘑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羧甲基纤维素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活性均具有影响(P<0.05).木糖和米糠有利于花脸香蘑分泌羧甲基纤维素酶(P<0.05),红糖和牛肉浸膏有利于其分泌漆酶(P<0.05),白砂糖和豆粉有利于其分泌锰过氧化物酶(P<0.05),木糖和尿素有利于其分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P<0.05).本研究为选择合适培养基以提高花脸香蘑生物转化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 崔磊; 韦旗风; 李鸿; 韩鑫
    • 摘要: 以点柄乳牛肝菌为研究对象,在2种培养基上采用调整pH的单因子试验,检测不同pH对点柄乳牛肝菌菌丝生长速度与菌丝生物量的影响,分析纤维素酶和漆酶活性在不同培养基不同pH条件下的变化趋势,筛选出最适的pH与培养基,为点柄乳牛肝菌的菌根化育苗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点柄乳牛肝菌在马铃薯培养基(PD)中各pH处理的菌丝生物量明显高于麦芽浸膏培养基(MMN)的菌丝生物量,pH 5.6时的菌丝生物量最多,为1.73 g/L.pH 5.6的PD培养基中,点柄乳牛肝菌纤维素酶和漆酶活性较高,2种酶的活性最高分别可达1.603 U/mL和0.681 U/mL.在pH 5.8的MMN培养基中,2种酶的活性最高可达1.518 U/mL和0.715 U/mL.结合菌丝生物量与2种酶的活性变化可知,pH 5.6的PD培养基为最适培养条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