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事活动
茶事活动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60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工业经济、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86739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茶博览、福建茶叶、广东茶业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三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2008年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等;茶事活动的相关文献由181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吴锡端、刘启贵等。
茶事活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6739篇
占比:99.70%
总计:86999篇
茶事活动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吴锡端
- 刘启贵
- 王旭烽
- 邹全荣
- 郑毅
- 陈媛媛
- 朱仲海
- 杨峰
- 梅宇
- 沈添土
- 王玲
- 王珍
- 竺济法
- 许信泉
- 邵家木
- 陈文华
- 陶悦清
- Ranjan circar
- 丁国林
- 于濬涛
- 任明华
- 任鲸
- 余悦
- 凌光汉
- 刘一丹
- 刘佳
- 刘军丽
- 刘四新
- 刘国营
- 刘士明
- 刘德军
- 刘永先
- 刘洋
- 刘畅
- 刘联华
- 刘赫男
- 包小慧
- 卓义达
- 单樵兴
- 卢艳艳
- 可心
- 吴永祥
- 周伟
- 周培霞
- 和马
- 唐子惠
- 夏泉龙
- 姜红艳
- 姬霞敏
-
-
李佳璐
-
-
摘要:
茶文化极富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是在历史长河当中逐渐形成的系统文化体系。茶文化对英语语言文学创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有助于提升作品文学内涵,并通过语言文学推动着人们素养和精神的形成。所以本文主要结合茶文化相关概述,分析茶文化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并对英语语言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进行深入探讨,以茶文化促进英语语言文学作品创作,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传承与发展茶文化。
-
-
-
张晓怡
-
-
摘要:
苏轼爱好饮茶,茶寄寓了他对理想人格和审美趣味的追求,其咏茶诗真实地刻画了宋代茶饮习俗的时代面貌,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材料.苏轼的爱茶之情首先体现在他对各类茶器具的使用上,借吟咏物象喻明心志,融描写、议论和理趣于一体,揭示了文人特殊的生存方式,具有非同寻常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感悟.其次,苏轼对茶艺的描摹,蕴含着以自然平淡为美的艺术精神,在茶道中阐发宋代文人安身立命的“中隐”之道.再有,苏轼对茶效的认识非常全面,常常从茶中寻找人格契合的支撑点,以饮茶的方式严于律己.
-
-
蔡荣章
-
-
摘要:
就字面来看,茶艺是泡茶的技艺,茶道是泡茶喝茶的道理。泡茶喝茶的行为应该说成茶艺还是茶道?如果就现今我们的泡茶喝茶来对应这两个名词,应该属于茶艺,但是茶界的人又希望他们从事的茶事活动包含泡茶喝茶的哲理在内,若只是泡茶的技艺很怕被讥为雕虫小技,总要说些经国济世、修身养性的道理才足以显现它的学科价值。于是选用词汇的时候就甚斗酌于茶艺与茶道之间了。
-
-
许玉莲
-
-
摘要:
过大地向人夸耀茶事活动中的"仪式感",是虚张声势的巧计行为,当人们觉得茶道内涵空虚、物资不足或精神苦闷时,他们可能就会较推崇表面浮夸的仪式来粉刷自己的匮乏,从旁人艳羡的眼光里觉得自豪而洋洋得意。这样喝茶太假太造作,无疑是饮鸩止渴,我们看了觉得很累,也厌恶。所谓由个人打造的仪式感,比如泡茶者要有一些特殊的举动,坐到茶席先来一个"禅定印"手印,双手平伸,手心向上,两拇指指端相拄,交互叠放于两腿间,闭目打坐一会,才开始回神进入泡茶状况。
-
-
林文熙;
蓝方贤
-
-
摘要:
遂昌是浙西南山区的一个小县,置县已逾1800年。茶叶,是遂昌传统农业产业,在漫长的茶事活动中形成的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遂昌茶叶“优质性、绿色性、文化性与山野性”特色。本文就遂昌茶文化形成进行简述.
-
-
张琳
-
-
摘要:
文章以明清时期著名画家近三百幅茶画为研究对象,以图文互证的方法选取其代表性茶画,从景观叙事的视角出发,分析解读明清绘画中茶空间的特征.按照时间的维度,对明清茶画进行全面系统的资料梳理,从空间的维度,包括选址、空间营造、环境要素、建筑物内家居布置和器物系统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与解读,归纳总结明清绘画中茶空间的特征,探究文人士大夫的茶空间审美意识变化.同时,还对茶画中的茶事活动进行析读,继而证实了茶事活动是茶空间形塑的重要动力,为理解明清茶空间特征、当代茶空间复现以及茶空间内部场景布置提供借鉴.
-
-
懒猫(文/图)
-
-
摘要:
在山东烟台,如此的茶空间,很难再有第二处。因为空间的建造相对容易,但主人却都独一无二,主人对一个空间的打理,日子渐久,空间自然养成。比如,如果你看过茶事活动中女主人的状态,就很难不被她感染。女主人笑容灿烂,洋溢着对茶叶的热情和自信,像极了山东女子的大气和爽利。而当她冲茶时,又能看到事茶女子的专注和温雅。
-
-
郑毅;
曲心(图)
-
-
摘要:
明清以降,茶文化相关文献多如牛毛,惟缺少与茶有关的赋作;清代张潮的《松萝茶賦》是为数不多的茶赋文献之一;因学术界对茶赋研究抑或重视不够,使其未能录入志书典籍而成为孤篇横绝全清者……《松萝茶赋》对茶区环境、采撷时序、制作情景以及闲情品饮等茶事活动,给予了真切而具体,形象且细腻的描写和叙述;张潮借赋文抒情,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乡的真挚情感;既有深厚丰富的茶文化内涵,亦有满足审美需要的艺术价值;值得后人分析与研究。本文对张潮的《松萝茶赋》进行解读,以期欣赏其独特的魅力!
-
-
-
陈小法
- 《影响中国茶文化史之宁波茶事国际学术研讨会》
-
摘要:
在日本居留期间,朱舜水的茶事活动主要包括赠茶、饮茶、藏茶、说茶等.赠茶既有中日友人赠送给舜水,更多的是舜水赠送给日人.赠茶之同时,往往附加茶壶或茶具,并晓之以储藏方法.通过与日本人的问答,显示出朱舜水具有深厚的中国茶文化修养,为在日本普及中国茶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茶事活动,比起朱舜水在东瀛的授业事业也许微不足道,但它为朱舜水在日生活的顺利开展起着润物细无声般的作用.
-
-
张明
- 《第五届国际茶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竹子是中国造物使用的传统材料,也是传统文化中君子雅士高洁品格的象征.在茶文化中,竹子不仅作为物质材料用于制作茶器,更作为景观手段用于营造气氛、作为意象符号用于表达追求.在茶人心中,通过竹之器、竹之景、竹之境所寄托的情怀与理想,与茶事活动的自我体味、自我修为与自我完善完美契合.竹文化融于茶文化之中并互相促进,共同形成了具有中国独特意蕴的茶之境界.
-
-
王海燕
- 《全国少儿茶艺教学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茶艺,是一种饮茶行为的延伸,是在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受教育的对象主体为少儿学生,自2006年,设置茶艺培训课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平台.经过9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在积累与总结的同时深切感悟到,茶艺教育在促进少儿"文明化"、社会性成熟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给予他们切实地帮助.成为培养少儿良好品性养成的一条有效的路径.品性,体现在一个人的信念、理想、世界观上,也体现在一个人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上,它反映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茶圣陆羽的精气神,即“精行简德”四字,精以行事,简以养德。这是茶道,也是人道。通过茶礼学习、行茶过程、茶事活动等茶艺教育成为少儿学生良好品性养成的有效途径,培养积极关注他人的品质和为他人着想的茶人精神。
-
-
沈学政
- 《第三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从陆羽的《茶经》可知,湖州的产茶、饮茶与茶文化的形成时间很早,早在三国时期有吴乌程侯孙皓"以茶代酒"的故事,有"乌程温山出御荈"的记载,晋代有吴兴太守陆纳"以茶代客"的故事.自顾渚山区的紫笋茶,被选为贡茶,唐大历五年(770年)设贡茶院以来几经枯荣,到清顺治三年(1646年)以后结束,兴盛时期达605年,前后共延续了876年,堪称辉煌.本文通过对当时活跃在湖州地区的唐代茶人的诗词、文章和事迹的研读,来研究他们的茶人品性,得出"茶仙与隐士"是其所追求的茶人哲学.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