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苯丙氨酸羟化酶

苯丙氨酸羟化酶

苯丙氨酸羟化酶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儿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0584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遗传、中国生育健康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1年第11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学术会议、第一届国际微纳尺度生物医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新生儿筛查20周年纪念论坛等;苯丙氨酸羟化酶的相关文献由570位作者贡献,包括余伍忠、宋昉、何江等。

苯丙氨酸羟化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0584 占比:99.81%

总计:90753篇

苯丙氨酸羟化酶—发文趋势图

苯丙氨酸羟化酶

-研究学者

  • 余伍忠
  • 宋昉
  • 何江
  • 金煜炜
  • 仇东辉
  • 邹红云
  • 孟英韬
  • 宋力
  • 刘丽
  • 王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马翠霞; 封露露; 李丽欣; 白雪; 马倩倩; 封纪珍
    • 摘要: 目的 分析石家庄市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治中心确诊的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PAHD)患儿中PAH基因的突变规律及特点,为石家庄市PAHD的产前诊断、治疗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在石家庄市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治中心确诊的PAHD患儿67例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标本进行二代测序,测序范围包括13个外显子和外显子上、下游200个碱基对的内含子,对可疑突变位点进行一代测序验证,可疑大片段缺失重复进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验证.结果 67例PAHD患儿中61例患儿PAH基因检测到2个突变位点,3例患儿PAH基因检测到3个突变位点,3例患儿PAH基因只检测到1个突变位点.67例PAHD患儿中共检测到44种突变,134个PAH基因突变位点.高频突变位点主要是c.158G>A、c.728G>A、c.331C>T.16例经典型苯丙酮尿症患儿中c.1068C>A和c.331C>T突变频率最高(15.63%,5/32);11例轻度苯丙酮尿症患儿中c.721C>T突变频率最高(18.18%,4/22);40例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中c.158G>A突变频率最高(35.00%,28/80).检测出的134个突变位点中有3个尚未见报道,分别为c.912+5G>T、c.61-1G>A和c.630T>G.结论 石家庄市PAHD患儿PAH基因突变以复合杂合突变为主,该研究明确了石家庄市PAHD患儿基因的突变类型与特点,为深入开展PAHD的诊断及产前诊断、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帮助.
    • 何江; 强荣; 毛新梅; 王慧珍; 闫有圣; 邹红云; 史清海
    •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西北地区汉族苯丙酮尿症(PKU)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的突变特征。方法 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2003年1月-2019年8月在中国西北五省区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或医学遗传中心确诊的223例汉族PKU患儿及其父母的PAH基因启动子、第1-13外显子及其旁侧内含子区域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在西北地区223例汉族PKU患者446条PAH等位基因中检测出75种致病突变,总检出率为88.6%(395/446),突变以错义突变(66.7%)、剪切位点突变(16.0%)和无义突变(9.3%)为主;大部分突变主要分布在外显子7(29.0%)、外显子6(10.5%)、外显子3(10.3%)、外显子11(9.6%)、外显子12(8.5%)和第4内含子(6.7%)中;突变频率较高的PAH基因致病突变是R243Q(22.1%)、IVS4-1G>A(6.7%)、EX6-96A>G(6.5%)、R111X(5.4%)、R53H(4.3%)、Y356X(4.0%)、R413P(3.8%)和V399V(3.1%);西北汉族最常见PAH基因突变(R243Q)与中国北方基本一致,但显著区别于日本(R413P)、巴西(V388M)、德国(R408W)、立陶宛(R408W)和美国(R408W)等国家。研究发现7种国际上未见报道的新突变:N93fsX5、G171E、P225S、Q304K、H107R、F392I和N223I。结论 西北汉族PKU患者PAH基因致病突变构成与中国北方类似,但显著区别于部分亚洲和欧美国家,西北汉族的PAH基因突变谱具有其独特保守的地域特征,推测R243Q突变的高发在中国北方地区,而R408W突变的高发在欧洲地区。
    • 马翠霞; 封露露; 李丽欣; 马倩倩; 李扬; 封纪珍
    • 摘要: 目的对一个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 deficiency,PAHD)家系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进行突变位点检测和分析,探讨此家系发病原因。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先证者及其父母的静脉血进行PAH基因组测序和外显子缺失、重复分析。结果先证者找到1个错义突变和1个剪接缺失,分别为:第6外显子c.630T>G和第2外显子c.61-1G>A,这两个变异在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uman Gene Mutation Database,HGMD)中未见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指南判定为临床意义未明和疑似致病性变异;信息软件REVEL预测结果为有害和未知。采用MLPA对先证者进行外显子缺失、重复分析显示PAH基因外显子拷贝数未发现异常。结论PAH基因6号外显子c.630T>G和2号外显子c.61-1G>A可能是该PAHD家系的致病突变。
    • 周伟; 李惠中; 杨丽; 王传霞; 董步连; 黄腾; 顾茂胜
    • 摘要: 目的探讨徐州地区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筛查特征及构建徐州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和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相关基因突变谱。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20年3月徐州地区出生并采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苯丙氨酸(Phe)及苯丙氨酸与酪氨酸比值(Phe/Tyr)测定的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高通量测序联合Sanger测序技术对苯丙氨酸异常患儿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共计完成450355名新生儿苯丙氨酸相关指标测定,确诊115例PKU,患儿Phe及Phe/Tyr比值显著升高,PKU发病率为1∶3916。其中PAH基因突变113例,PTS基因突变2例。PAH基因突变患儿中纯合子突变5例,PAH合并PTS双基因突变1例,PAH基因3位点突变2例。PAH基因高频突变类型为2号外显子错义突变,常见基因突变主要包括c.158G>A(p.R53H)(24.7%,56/227)、c.728G>A(p.R243Q)(15.0%,34/227)、c.611A>G(p.Y204C)(5.3%,12/227)、c.721C>T(p.R241C)(5.3%,12/227)和c.1068C>A(p.Y356X)(4.8%,11/227)。共发现3个新的PAH基因突变(c.234dupA、c.441+15C>G和c.1096C>T)及1个新的PTS基因突变(c.286G>A)。结论徐州地区PKU较常见,属于PKU高发地区,基因突变以PAH基因突变为主。
    • 周伟; 李惠中; 杨丽; 王传霞; 董步连; 黄腾; 顾茂胜
    • 摘要: 目的 探讨徐州地区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筛查特征及构建徐州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和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相关基因突变谱.方法 选择2015年11月至2020年3月徐州地区出生并采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苯丙氨酸(Phe)及苯丙氨酸与酪氨酸比值(Phe/Tyr)测定的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高通量测序联合Sanger测序技术对苯丙氨酸异常患儿进行基因分析.结果 共计完成450 355名新生儿苯丙氨酸相关指标测定,确诊115例PKU,患儿Phe及Phe/Tyr比值显著升高,PKU发病率为1:3 916.其中PAH基因突变113例,PTS基因突变2例.PAH基因突变患儿中纯合子突变5例,PAH合并PTS双基因突变1例,PAH基因3位点突变2例.PAH基因高频突变类型为2号外显子错义突变,常见基因突变主要包括c.158G>A(p.R53H)(24.7%,56/227)、c.728G>A(p.R243Q)(15.0%,34/227)、c.611A>G(p.Y204C)(5.3%,12/227)、c.721C>T(p.R241C)(5.3%,12/227)和 c.1068C>A(p.Y356X)(4.8%,11/227).共发现3个新的PAH基因突变(c.234dupA、c.441+15C>G和c.1096C>T)及 1 个新的PTS基因突变(c.286G>A).结论 徐州地区PKU较常见,属于PKU高发地区,基因突变以PAH基因突变为主.
    • 夏俊珂; 代鹏; 王晓锋; 赵干业; 刘宁; 孔祥东
    • 摘要: 目的 研究游离DNA单分子标签检测(cell-free DNA barcode-enabled single-molecule test,cfBEST)技术用于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无创产前诊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9年7月至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产前诊断的4例诊断为PAH基因热点突变的苯丙酮尿症家系.采用cfBEST技术进行检测,设计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引物,计算孕妇血浆游离DNA突变频率和胎儿基因型,并将cfBEST技术的检测结果与介入性产前诊断结果比较.对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cfBEST技术检测发现,家系1中c.603T>G和c.842+2T>A位点的突变频率为48.40%(291/601)和9.70%(61/628),胎儿2个位点均为杂合突变型,为PKU患者.家系2中c.1238G>C和c.842+2T>A的突变频率分别为43.70%(786/1 798)和0%(0/1 550),胎儿2个位点均为野生型,非PKU患者,亦非携带者.家系3中,c.1045T>G和c.728G>A的突变频率分别为44.00%(930/2 112)和0%(0/705),胎儿2个位点均为野生型,非PKU患者,亦非携带者.家系4中,c.755G>A和c.728G>A的突变频率分别为45.40%(743/1 637)和4.50%(28/849),胎儿位点分别为野生型和杂合突变型,为携带者.介入性产前诊断结果与cfBEST技术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家系1选择引产,其余3个家系选择继续妊娠至足月分娩,其新生儿筛查苯丙氨酸水平均< 120 μmol/L,生后1、3、6月龄电话随访,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cfBEST技术有望应用于PKUPAH基因的无创产前诊断.但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 吉栩; 李锦; 潘亭亭; 陈宁; 沈鸣; 田亚平
    • 摘要: 目的 对高苯丙氨酸血症(hyperphenylalaninemia,HPA)干血片DNA样本进行多重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检测,研究该方法对HPA潜在病因的实验室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既往70例生化筛查为HPA的患儿干血片,提取DNA后使用覆盖126种遗传病130个基因的扩增子建库试剂盒建库,进行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分析,获得样本基因变异信息.经一代测序验证位点准确性后,分析对样本具有诊断价值的变异位点信息进行疑似病因判定,评价高通量测序的检测和诊断效能.结果 高通量测序结果和既往部分样品的一代测序结果完全吻合.70例样本中,5例为PAH和PTPS纯合突变,53例检测出PAH或PTPS单个基因2~3个杂合突变位点,还有2例检出HPA信号通路相关的SPR基因或GCH 1基因各1个突变.检测结果中c.158G>A、c.728G>A、c.1068C>A、c.1238G>C、c.611A>G位点为PAH基因频率最高的5个突变.结论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准确检测基因突变,提供病因解释,为后续召回和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 韩宗兰; 王兰英; 王海楠
    • 摘要: 目的:探讨苯丙氨酸(PA)羟化酶(PAH)基因突变检测对苯丙酮尿症(PKU)的诊断意义及其对PKU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PKU患儿135例进行临床实验,所有受试者PAH基因突变情况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进行扩增,采用Sanger测序方法检测其突变点,PAH基因是否存在大片缺失重复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最后将各项检测数据纳入SPSS 21.0软件处理,分析PAH突变情况及比较其PAH突变对KPU患儿智商的影响.结果:135例PKU患儿(270对PAH等位基因)中,共12例患儿有PAH基因突变,占比8.89%,突变位点共12个,其中R243Q、Y204C、R241C、IVS4-1、R413P、R111X、R261Q、W326X及Y356X等均有突变频率,各占总PAH等位基因的5.19%、5.19%、3.70%、2.96%、2.22%、1.48%和1.48%、0.74%、0.74%,而E56D、F161S、A345T等的突变频率则不明显.经SNaPShot、Sanger及MLPA检测12例PKU患儿的PAH基因突变情况发现,纯合突变占比16.67%,复合、杂合突变占比83.33%.12例PKU患儿干预后的PA低于干预前、全智商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分析发现12例PAH基因突变的PKU患儿治疗期的PHE平均控制浓度与1周岁时的IQ检测值呈负相关(r=-0.924,P<0.01).结论:在PKU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进行PAH基因突变检测并严格控制患儿的PHE血浓度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也是改善患儿智商的关键因素之一.
    • 李锦; 李晶; 李娜娜; 陈宁; 孟岩; 潘亭亭; 张蔓丽; 朱军; 田亚平
    • 摘要: 背景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氨基酸代谢病,由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活性的部分或完全缺失引起,会使苯丙氨酸在体内蓄积,导致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等损害.PAH基因突变种类和频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目的 分析吉林和辽宁地区苯丙酮尿症80例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的突变特征.方法 对2016 - 2018年吉林辽宁两省医院80例PKU患儿PAH基因的13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包含5'和3'端非编码区,进行一代测序点突变分析.结果 80例患儿共检出161个突变位点,占292个突变等位基因的55.14%.其中,R243Q占比最高(15.75%),IVS11-3 A>T、R413P、IVS4-1 G>A和EX6-96A>G次之,占比依次为4.11%、3.42%、3.08%和3.08%.另外5个低频突变位点Y356*、R111*、R241C、R53H a和IVS2 + 19 T>C突变频率为1%~3%.此次,我们发现PAH基因1个新的突变点F294S,位于8号外显子.结论 依据此次吉林辽宁地区80例PKU患儿PAH基因的突变特点,为该地区预防PKU出生缺陷提供理论依据.
    • 何江; 强荣; 毛新梅; 徐发亮; 闫有圣; 余伍忠; 史清海
    •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西北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的突变特征,为苯丙酮尿症(PKU)基因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联合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基因芯片捕获和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03年1月—2019年12月在中国西北五省区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确诊的326例PKU患儿及其父母的PAH基因启动子、第1~13外显子及其旁侧内含子区域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在中国西北地区326例PKU患者652条PAH等位基因中检测出105种致病突变,总检出率为87.7%,突变以错义突变、剪切位点突变、无义突变和移码突变为主;大部分突变主要分布在E7(25.2%)、E6(11.8%)、E3(9.2%)、E12(9.2%)、E11(8.3%)、I4(5.2%)、E2(3.5%)和E5(3.5%)中;突变频率较高的PAH基因致病突变是R243Q,与中国北方、韩国比较一致,但显著区别于日本(R413P)、德国(R408W)、以色列(IVS10-11G>A)、意大利(R261Q)、巴西(V388M)和美国(R408W)等国家,其他常见突变类型还包括EX6-96A>G、IVS4-1G>A、R413P、R111X、Y356X、R53H、R241C和IVS7+2T>A;中国西北汉族与西北维吾尔族、回族相比,R243Q、R413P和EX6-96A>G突变的检出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A、P281L和IVS11-2A>C突变频率的高位在中国维吾尔族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