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致密砂岩油藏

致密砂岩油藏

致密砂岩油藏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1709篇;相关期刊40种,包括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第十二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等;致密砂岩油藏的相关文献由449位作者贡献,包括夏冬冬、李克智、罗懿等。

致密砂岩油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 占比:0.55%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11709 占比:99.26%

总计:11796篇

致密砂岩油藏—发文趋势图

致密砂岩油藏

-研究学者

  • 夏冬冬
  • 李克智
  • 罗懿
  • 何青
  • 吴春方
  • 姚昌宇
  • 刘威
  • 刘岳龙
  • 卢瑜林
  • 周林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金萍; 王献; 张尚明; 王鲁川; 卢志敏
    • 摘要: 高速通道压裂能够有效提高致密砂岩油藏的裂缝导流能力、节约压裂液和支撑剂的用量以及降低压裂施工的成本。通过裂缝导流能力测定实验,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致密砂岩油藏高速通道压裂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支撑剂铺置方式和铺砂浓度对高速通道压裂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较大,不连续铺砂的裂缝导流能力明显高于连续铺砂,柱塞个数越多,铺砂浓度越高,裂缝导流能力也越高;支撑剂为陶粒时,裂缝导流能力明显高于石英砂和覆膜砂;支撑剂筛目和不同压裂液类型对高速通道压裂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小;纤维的加入能够有效提高高速通道压裂裂缝导流能力,推荐最佳纤维加量为0.5%。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实施高速通道压裂的油井累计产油量明显高于实施常规压裂的油井,高速通道压裂技术能够满足致密砂岩油藏压裂后长期增产的需求。
    • 柴汝宽; 刘月田; 何宇廷; 王靖茹; 樊平天
    • 摘要: 目前低盐度水驱研究主要集中于中高渗透、高黏土质量浓度的砂岩油藏,是否适用于致密砂岩油藏有待于深入研究。基于这种情况,以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岩心和原油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驱替实验、润湿角测定实验、界面张力以及界面扩张流变测定实验开展致密砂岩油藏低盐度水驱作用规律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低盐度水驱适用于致密砂岩油藏,调整注入水离子组成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以及油水相互作用,即可实现采收率的提高;其中,降低Ca^(2+)质量浓度或增加SO_(2)质量浓度可促进极性原油组分脱离岩石表面,增强岩石表面水湿性;与此同时,降低Ca^(2+)质量浓度或增加SO_(2)质量浓度可促进极性原油组分在油水界面的吸附,降低界面张力并增强界面黏弹性;降低Ca^(2+)质量浓度或增加SO_(2)质量浓度对提高采收率有较好效果。研究成果为低盐度水驱在致密砂岩油藏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 党海龙; 贾自力; 石立华; 白璞; 朱争; 王继超; 王艳; 郭欢迎
    • 摘要: 为了研究致密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非均质性对采收效果的影响,以陕西延长油田鄂尔多斯盆地贺庄长6油藏为基础,采用室内物理实验的方法,开展了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明确了基质渗透率、小层个数、层间非均质特性及隔夹层发育程度对采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渗透率与储层采收效果呈正向关系;在裂缝完全发展的情况下,小层个数的增加提高了储层渗吸作用的接触面积,虽然在短期阶段内,多层储层的采收率可能低于单层储层情况,但随着注入水的增加,多层储层的采收率将会逐渐提高;在实际油田进行分层注水方案设定时,可优先考虑存在天然裂缝的储层,其次是存在多种不同渗透率小层的储层;人工裂缝需要配合所开发储层的地质条件进行设计,对于天然裂缝发育的储层可以适当提高人工裂缝的导流能力以降低注入压力,提高基质与裂缝间的渗吸作用,对于储层内未充分发育的天然裂缝应适当降低人工裂缝的导流能力,从而提高注入压差,进而增大基质的采收效果。
    • 王玉霞; 尚庆华
    • 摘要: 为建立更加符合油藏实际的产能计算方法,分析致密砂岩油藏CO_(2)混相驱油井产能影响因素及规律,基于混相驱机理,考虑平面非均质性、启动压力梯度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五点井网下的CO_(2)混相驱油井产能预测模型。通过对平面非均质性的可微处理,推导了产能方程解析解,并进行了实例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受混相程度及混相带大小的影响,混相带突破后的产能是突破前的1.6倍;依据储层物性选择合理的注采方式可有效避免产能损失。该产能预测方法为致密砂岩油藏实施CO_(2)混相驱提供了相应技术支撑。
    • 沈冰玥
    • 摘要: 研究区域构造为一平缓西倾单斜,内部构造相对简单,斜坡带上发育一系列规模大小不一且由东向西倾没的低幅度鼻状隆起构造。盆地先后经历了中晚元古代坳拉谷、早古生代陆表海、晚古生代海陆过渡、中生代内陆湖盆及新生代周边断陷等五大演化阶段,形成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煤系碎屑岩、及中新生界内陆碎屑岩沉积的三层结构。研究区 A 段属深湖浊积扇沉积,砂岩十分致密,地质基础研究十分薄弱,对其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致密砂岩油藏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等认识尚不明确。根据探井和评价井的测井、录井和岩心资料,对研究区 A 致密砂岩油藏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进行分析,并圈定出有利勘探区域,对今后研究区及鄂尔多斯盆地其他区域致密砂岩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
    • 王涛; 董海鹏
    • 摘要: 为有效提高采收率,对延长油田某致密砂岩油藏原油开展注空气低温氧化研究。联合运用静态低温氧化装置及气相色谱等测试手段分析低温氧化反应后气体组成和原油物理化学性质变化规律等。实验结果表明:原油氧化的速度对温度非常敏感,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与压力下,原油的氧化速度较慢。在较高的温度下,空气对原油的氧化能力较强。当压力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油氧化后空气中的含氧量呈现明显下降,体系中CO_(2)含量的变化与氧气含量呈现明显的相关性,随着温度与压力的增加而逐步增大,CO_(2)增加的百分比小于氧气减少的百分比。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氧气消耗量快速上升,在相同的温度下,高压体系的耗氧量明显大于低压体系。压力越高,溶解于原油中的氧气越多,而温度越高,原油与氧气的反应速度越快。初期空气中的氧气百分含量高,溶解于原油的氧气量也较高,后期随着氧气的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百分比下降,溶解于原油的氧气量减少,反应速度逐渐下降。高温下更多的长烃链断裂成了短烃链,CH_(4)随着氧化反应的进行含量不断上升,随着温度、压力的上升,CH_(4)的含量越高。同时利用数值模拟验证了实验的准确性。该研究成果对致密砂岩油藏空气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王涛; 董海鹏
    • 摘要: 为有效提高采收率,对延长油田某致密砂岩油藏原油开展注空气低温氧化研究.联合运用静态低温氧化装置及气相色谱等测试手段分析低温氧化反应后气体组成和原油物理化学性质变化规律等.实验结果表明:原油氧化的速度对温度非常敏感,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与压力下,原油的氧化速度较慢.在较高的温度下,空气对原油的氧化能力较强.当压力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油氧化后空气中的含氧量呈现明显下降,体系中CO2含量的变化与氧气含量呈现明显的相关性,随着温度与压力的增加而逐步增大,CO2增加的百分比小于氧气减少的百分比.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氧气消耗量快速上升,在相同的温度下,高压体系的耗氧量明显大于低压体系.压力越高,溶解于原油中的氧气越多,而温度越高,原油与氧气的反应速度越快.初期空气中的氧气百分含量高,溶解于原油的氧气量也较高,后期随着氧气的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百分比下降,溶解于原油的氧气量减少,反应速度逐渐下降.高温下更多的长烃链断裂成了短烃链,CH4随着氧化反应的进行含量不断上升,随着温度、压力的上升,CH4的含量越高.同时利用数值模拟验证了实验的准确性.该研究成果对致密砂岩油藏空气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邵晓岩; 邹国亮; 杨艳宁; 李涛涛; 杨艳丽; 刘永涛; 杨文飞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ZH地区长7段、长6段的砂体、物性在空间上分布复杂多变,物性与油藏的对应关系不清,控制油气藏分布机理不明等因素制约着油田的高效开发.为探索致密砂岩油藏成藏主控因素,通过沉积相分析、储层特征、烃源岩识别与分布等研究,确定了ZH地区的成藏模式为自生自储型或下生上储型,近烃源岩区域的储层含油饱和度更高,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将油藏划分为3种类型,其中:油藏产油潜力从第Ⅰ类至第Ⅲ类依次递减.研究认为,油源对油藏分布起重要的控制作用,物性优势对成藏贡献有限,长7段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为近油源,长6段成藏因素为"近源+好物性"组合控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