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线性渗流

非线性渗流

非线性渗流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25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8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42952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等;非线性渗流的相关文献由69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正明、于荣泽、刘慈群等。

非线性渗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8 占比:0.50%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42952 占比:99.44%

总计:43193篇

非线性渗流—发文趋势图

非线性渗流

-研究学者

  • 杨正明
  • 于荣泽
  • 刘慈群
  • 何英
  • 姜瑞忠
  • 程林松
  • 邓英尔
  • 朱维耀
  • 王学武
  • 苏海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陈仲达; 林志; 陈相; 杨红运; 陆原恩; 赵益鑫
    • 摘要: 管道型岩溶突水是一个复杂的多场耦合的非线性渗流问题,致灾具有突发性。为揭示管道型岩溶突水灾害的发生机理,文章基于多物理场耦合作用机理,开展了不同溶腔水压、岩溶管道内不同填充介质、不同岩溶管道宽度及岩溶管道长度条件下的多场耦合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管道型岩溶破坏模式下发生的突水灾害,根据填充介质透水性能的异同而表现不同;(2)流体从富水溶腔中流出时流速较小,流经岩溶管道后流速逐渐增加,进入隧道后达到最大值;(3)影响突水过程的因素主要有:富水溶腔水压、岩溶管道或断层裂隙带内填充介质的种类、岩溶管道的宽度、隧道与水源的距离,其中,岩溶管道宽度及岩溶管道内填充介质类型对突水影响大于其他因素。
    • 张政; 杨胜来; 袁钟涛; 张希胜; 李帅; 王萌
    • 摘要: 为了精确计算压裂定向井产能,针对压裂定向井采用拟启动压力梯度模型不能准确计算产能的问题,开展了根据启动压力梯度实验和边界层实验,得到非线性渗流模型,再通过保角变换建立压裂定向井达西模型、拟启动压力梯度模型、非线性渗流模型产能公式,计算压裂定向井达西、拟启动压力梯度、非线性渗流模型产能并与真实油井产能进行对比及产能敏感性分析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在相同生产压差下,达西模型、拟启动压力梯度模型、非线性渗流模型产能与实际产能平均误差分别为56.14%,13.72%和5.11%,采用非线性渗流模型计算产能较为精确;裂缝半长和井斜角与产能成正比关系,应力敏感系数与产能成反比关系。该研究成果认识,对低渗透油藏压裂定向井产能计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朱维耀; 刘昀枫; 李忠兴; 岳明; 孔德彬
    • 摘要: 通过改进巴西劈裂实验的施力方式联用声发射实时监测技术,实现多尺度渗流的准确模拟,揭示致密油藏非线性渗流规律;依据致密油藏多尺度渗流物理特征,将水平井多级压裂形成的流场结构划分为三大区五小区即Ⅰ水平井筒区、Ⅱ改造区(强、弱改造区)、Ⅲ未改造区(基质动用、未动用区),并建立水平井多级压裂开发多区耦合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依据不同时刻供给边界的波及区域,将开发过程划分为水平井筒区-改造区两区耦合和水平井筒区-改造区-未改造区三区耦合2个阶段,推导不同阶段的产量计算公式;依据稳态依序替换方法迭代求解,揭示动态供给边界的扩张规律和致密油藏水平井多级压裂开发产量递减规律。明确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性特征等参数对致密油藏累计产量的影响规律。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实际参数,通过模拟衰竭式开发2000 d。研究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性对致密油开采影响显著,其中,改造区的应力敏感性特征是影响致密油藏采出程度的主要因素,其影响幅度约为基质区应力敏感性特征影响幅度的3.14倍。以鄂尔多斯盆地A井为例,合理水平井长度为2000~3000 m,合理裂缝半长为200~250 m,目标区块合理生产压差为7~9 MPa。
    • 薛颖; 石立华; 曹跃; 刘明军; 辛翠平
    • 摘要: 针对当前数值模拟软件只能近似等效模拟启动压力梯度,且模拟结果准确性不高等问题,为了准确描述流体在多孔介质流动时视黏度的变化规律,引入了油相视黏度与流动修正系数,建立了可模拟稠油非线性渗流特征的新型数值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新模型将非牛顿流体与牛顿流体渗流规律的不同转变为由于流动修正系数的不同造成的,当流动修正系数变为1时,该方程就退化为牛顿流体的方程形式;(2)通过对日产油、地层压力、含水率等开发指标预测对比发现,2种模型预测结果趋势基本一致,验证了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3)利用机理模型对渗透率级差、原油黏度、井网形式、井距以及采液速度开展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时,会对水驱油过程产生一个附加渗流阻力,致使驱替过程非活塞现象严重,驱油效率降低,波及范围减少,层间矛盾突出,采出程度下降,含水率上升,开发效果变差。
    • 李彦泽; 段彬; 商琳; 孙彦春; 龚丽荣; 辛春彦; 邢建鹏
    • 摘要: 流体在致密砂岩储层多孔介质的流动过程中,流动规律表现为非线性渗流,常规基于达西渗流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在致密砂岩油藏中并不适用。为了更精确地表征致密砂岩储层中的流动规律,通过启动压力梯度和边界层的定量表征实验,明确了非线性渗流规律的表现形式,推导了适用于冀东油田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的非线性渗流模型,以tNavigator数值模拟软件为基础,探索形成了适合特低渗、致密砂岩油藏考虑非线性渗流规律的数值模拟方法,并在实际区块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非线性渗流模型模拟的累计产油量与实际累计产油量相比误差为5.47%,低于拟启动压力梯度模型的13.99%。该非线性渗流模拟方法能够使致密砂岩油藏非线性渗流规律的表征更精确,可为同类油田的开发提供参考。
    • 周建; 蔡键; 杨帆; 杨新安
    • 摘要: 为探求深埋隧洞在非线性渗流条件下围岩-注浆圈-衬砌体系的力学行为,引入Izbash非线性渗流模型,给出了围岩-注浆圈-衬砌体系的水头分布,基于统一强度理论,考虑塑性区可能的分布位置,在注浆、衬砌支护作用下对隧洞位移、应力和塑性区半径进行了理论推导.通过算例将理论解与数值解对比分析,验证了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并进一步探讨了考虑非线性渗流对富水山岭隧洞支护设计的工程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非线性渗流对隧洞弹塑性力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围岩水力梯度系数m1;围岩从低速非线性渗流向高速非线性渗流转变过程中,塑性区半径和位移越来越大,围岩应力有所减小;应从隧洞围岩的非线性渗流角度考虑注浆圈、衬砌支护厚度设计.研究成果为非线性渗流隧洞支护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 周志芳; 王哲; 李雅冰; 沈琪; 李思佳; 陈朦
    • 摘要: 高坝大库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确定工程区附近岩土体在高水头作用下的渗透参数,钻孔高压压水试验是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与其他试验相比,高压压水试验具有很高的水头和渗流速度,很容易出现非线性渗流,这种情况下达西流公式不再适用,因此,亟需一种基于钻孔高压压水试验确定非线性参数的求解方法.本文建立了钻孔高压压水试验的非线性流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的方法,得到了阶梯水头变化情况下非线性流数学模型的数值解,并验证了该数值解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非线性参数对水头和流速的影响,结合白鹤滩水电站玄武岩错动带现场高压压水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当非线性参数k和径向距离r保持不变时,非线性参数β越大则试验过程中的水头h和流速v都越小;当非线性参数β和径向距离r保持不变时,非线性参数k越大则试验过程中的水头h越小、流速v越大;且较大的β和k均会使得高压压水试验能更快地趋于稳定状态.如果仍按照达西流公式进行计算,将会高估透水介质中的水头,进而高估玄武岩错动带结构面抵抗渗透破坏的能力,最终对工程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在白鹤滩水电站进行的钻孔高压压水试验过程中地下水发生了非线性运动,求得C2错动带的非线性参数β=1.62 min·m-1,k=9.60×10-3m·min-1,该方法对于现场确定错动带非线性参数有较好的适用性.
    • 刘丽; 闵令元; 孙志刚; 裴磊; 顾辉亮
    • 摘要: 微观孔隙结构是控制渗流特征的内在因素,渗流特征是微观孔隙结构的外在表现.借助高压压汞测试技术,获取表征页岩油储层孔喉大小、分布及连通性的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分析不同尺度孔喉对渗流能力的贡献程度.基于稳定流法,建立页岩油单相渗流曲线,分析岩石渗透率、地层原油黏度对渗流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具有强非均质性特征,孔喉以亚微米-纳米级为主,纳米级孔喉连通的孔隙体积占比最大,参与渗流的主要为微米级孔喉(层理缝)和亚微米级孔喉.亚微米-纳米级孔喉是页岩油储层产生非线性渗流和启动压力梯度的主要原因,启动压力梯度随着流度的减小而增大,二者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建立页岩油储层极限泄油半径预测公式,可根据储层渗透率、地层原油黏度预测一定生产压差下页岩油可流动的最远距离,为井距设计或压裂裂缝间距优化提供参数依据.
    • 田选华; 胡罡; 李鹏春
    • 摘要: 技术极限井距是优化井网井距和评价致密油藏开发动用效果的关键技术参数,但现有的算法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具有启动压力梯度的致密油藏不稳定非线性渗流特征.为此,基于非线性渗流理论,从求解平面径向流的不稳定渗流问题入手,将启动压力梯度作为技术极限井距的计算依据,提出了计算致密油藏定产量生产条件下的技术极限井距的新方法.研究表明,新方法不仅理论依据充分,而且较以往的计算方法更可靠、合理、实用,因而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 朱维耀; 陈震; 宋智勇; 吴建发; 李武广; 岳明
    • 摘要: 中国的页岩气田属于非常规气藏,采用体积压裂工程技术才可以实现有效开采.不过,页岩储层与一般储层的性质不同,纳米级孔隙大量分布,其孔隙和渗透率十分微小,同时还分布有微裂缝,气体在其中的流动具有解吸、扩散、滑脱和渗流等多种微观机理,并且呈现出基质-微裂缝-人工裂缝的跨尺度多流态流动.常规的油气开发理论与技术并不适用于页岩气藏,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建立页岩气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才能实现我国页岩气藏的高效地开发.从页岩气流动的基本规律出发,总结了页岩气流动的多流态-多尺度-多场耦合输运机理和渗流规律,归纳了考虑解吸-扩散-滑移-渗流的多尺度非线性渗流统一方程,给出了多尺度全流态图版.通过页岩气多级压裂水平井多区耦合非线性渗流理论、多场耦合非线性渗流理论,形成页岩气藏流场区域储量动用与开发动态变化规律,针对我国页岩气特点构建了页岩气产量递减模型.基于上述理论提出了开发设计方法,提出了我国储层分级评价及优选目标评价方法,并且建立了适合我国储层的分级评价及优选目标方法与指标,对中国页岩气压裂开发工艺适应性技术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未来页岩气高效开发理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我国页岩气理论和技术研究提供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