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肿瘤
脾肿瘤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7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2197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0北京超声医学学术年会、第十二届全国腹部影像学学术会议、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等;脾肿瘤的相关文献由118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亚辉、刘松阳、刘秋珍等。
脾肿瘤—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2197篇
占比:99.13%
总计:42567篇
脾肿瘤
-研究学者
- 刘亚辉
- 刘松阳
- 刘秋珍
- 张宁
- 杨帆
- 丁莺
- 刘丰
- 吴泽全
- 张汉中
- 杨培基
- 汪建华
- 王伟
- 石景森
- 脱朝伟
- 范钦和
- 邵永孚
- 韩铠泽
- 丁前江
- 丁红
- 严律南
- 何津
- 何辉
- 余建群
- 修典荣
- 刘凯
- 刘科
- 刘辉
- 原春辉
- 史志涛
- 吕庆福
- 吴凡
- 吴斌
- 吴福生
- 周小鸽
- 周建平
- 周晖
- 孔风为
- 孙力
- 康苏娅
- 张业裕
- 张丽华
- 张发明
- 张妲
- 张家敏
- 张强
- 张彦宁
- 张新东
- 张晖
- 张淑红
- 张磊
-
-
葛力;
刘玉品;
杨逸铭;
薛文乐;
汪印强
-
-
摘要: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DCS)是一种起源于滤泡树突状细胞的恶性肿瘤,由Monda等人于1986年[1]首次报道。FDCS主要发生在淋巴结内,但也可广泛累及淋巴结外部位,包括扁桃体、腹膜后、脾脏等[2-4]。Cheuk等人于2001年[9]首次正式报道命名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IPT-likeFDCS),它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炎性假瘤组织学形态的独特亚型,这种肿瘤较为罕见,通常与EBV的感染有关。
-
-
徐家军;
张虎;
袁娜;
汪建文
-
-
摘要:
1临床资料患者,男,51岁,因“体检发现脾占位2年”于2020年5月6日收住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肝胆二科。病程中无腹胀、腹痛等不适。查体:无发热、贫血貌,无肝掌、蜘蛛痣,腹平软,上腹部见已愈合手术疤痕(曾行阑尾切除术),未见明显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肋下未扪及,全腹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
-
-
王凤;
柏永华;
黎成芳;
罗显丽;
刘衡
-
-
摘要:
目的分析脾脏占位病变(SSOL)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20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42例SSOL的CT和MRI表现,包括病灶大小、形态、密度/信号、强化方式等。其中33例行CT检查,8例行CT及MRI检查,1例行MRI检查。结果42例SSOL中,非肿瘤性病变15例(囊肿6例、结核6例、戈谢病2例、隐球菌病1例),良性肿瘤18例(脉管瘤13例、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转换2例);恶性肿瘤(淋巴瘤)9例。囊肿CT表现多呈单发无强化囊性病灶。结核CT和MRI表现多样。戈谢病CT表现为多发低密度结节,中度强化。隐球菌病CT表现为脾脏增大并增强扫描多发结节、肿块。脉管瘤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囊性病灶,强化方式多样;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节,强化与CT相似。窦岸细胞瘤CT表现为低密度结节,轻度渐进性强化或明显强化;MRI表现为T1WI、T2WI等信号结节,扩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转换CT表现为单发低密度结节,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T1WI等、稍低信号,T2WI及扩散加权成像呈低信号,强化见“轮辐征”。淋巴瘤CT表现为多发低密度结节、肿块,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MRI表现为多发T1WI等、低信号,T2WI稍高或低信号结节、肿块。结论大部分SSOL具有特征性的CT和MRI表现,术前可做出正确诊断;少部分SSOL的CT和MRI表现不典型,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
-
高菲;
郭业兵;
王木森
-
-
摘要: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是一种罕见的脾脏良性病变。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患者多因体检或其他疾病行影像检查偶然发现。影像学与发生于脾脏的血管瘤、错构瘤、炎性假瘤等难以鉴别,确诊需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脾切除可以治愈,预后良好。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青年男性的SANT,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
-
黄权钰;
刘天祥
-
-
摘要:
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回顾性分析58例原发性脾脏肿瘤临床资料。良性肿瘤54例,恶性肿瘤4例。本组良性肿瘤5例行腹腔镜下脾部分切除术,32例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17例行开放脾切除术。3例恶性肿瘤行开放脾切除术,1例恶性淋巴瘤行根治性脾切除联合胰体尾切除术,术后给予化学治疗。良性肿瘤均无复发,1例血管平滑肌肉瘤术后随访2年健在,1例纤维肉瘤术后随访3年后失访。2例恶性淋巴瘤随访1例存活2年死亡,1例随访1年存活。影像学是主要检查手段,手术切除是脾脏肿瘤的有效治疗措施,脾良性肿瘤可选择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或开腹手术,局限性良性肿瘤可选择部分切除,保留脾脏功能,恶性肿瘤行根治性脾切为主,并辅以化学治疗。
-
-
田玮;
陆海燕
-
-
摘要:
cqvip:1临床资料患者女,69岁。2013年8月行胃底贲门癌根治术,术后病理为黏液腺癌,发现脾转移2个月余。于2017年11月20日收入院,入院诊断贲门癌术后,肝、左肾上腺、脾转移。既往在B超下行肝肿瘤射频消融术,后在CT引导下行左肾上腺病灶消融治疗。
-
-
赖丙林;
钟庆平;
彭吉东
-
-
摘要:
cqvip:病例资料患者,男,9岁。缘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部不适,偶有隐痛,无其它不适。查体:脾脏可触及,肋下5 cm,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MRI示脾脏体积增大,脾脏表面光整,脾脏下缘见一类圆形长T 1、等/稍长T 2软组织肿块(图1、2),DWI序列低信号影(图3),病灶信号欠均匀,其内可见斑片状稍长T 1稍长T 2异常信号,病灶边界清楚,周边可见长T 1短T 2包膜,未突出脾脏轮廓,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明显欠均匀强化(图4),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进一步强化(图5、6),病灶大小约5.5 cm×4.8 cm×6.1 cm。
-
-
李又春;
徐桂超;
亓文磊
-
-
摘要:
cqvip:卡波西肉瘤(kaposi sarcoma,KS)属于临床罕见病,其常见于HIV感染者的皮肤,累及内脏器官者罕见。近日,本院收治了1例原发于脾脏且HIV阴性的KS患者,实属罕见,现报道如下。
-
-
姚秋艳;
吴泽生;
施荣杰;
杨理伟
-
-
摘要:
cqvip:自发性脾破裂是临床罕见的非创伤性急症,常发生于病理性脾脏,主要因血液系统、炎症性、肿瘤性疾病导致,亦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生于无潜在疾病的脾脏[1-2]。原发性脾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spleen,PLS)并发自发性脾破裂既往仅有零星病例报道,现就1例以黄疸、自发性脾破裂就诊,行脾切除术后诊断为PLS的病例报告如下。
-
-
周兵;
肖汉伟
-
-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例原发性脾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55岁和64岁,其中1例表现为左上腹持续性绞痛;CT示脾内低密度占位性病变,1例伴脾破裂及骨、肝转移.镜下肿瘤与脾组织分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卵圆形、梭形,部分上皮样,呈血窦样、裂隙状生长,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主要表达Vim、CD34、CD31和F8.结论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罕见且临床症状不典型,需与脾脏其它肿瘤相鉴别,确诊依靠其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
-
-
-
- 《第五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国际肿瘤细胞与基因治疗学术会议、第二届中日肿瘤介入治疗学术会议》
| 2008年
-
摘要:
目的 总结原发性脾肿瘤致自发性脾破裂的诊治经验。方法对我院于1996年1月至2008年2月间由手术后病理证实的7例原发性脾肿瘤致自发性脾破裂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叫顾性分析。结果共收治自发性脾破裂11例,术后病理证实原发性脾肿瘤7例,其中:脾海绵状血管瘤1例,脾血管肉瘤2例,脾囊肿1例,脾恶性淋巴瘤2例,脾错构瘤1例,7例均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急诊开腹脾切除术,1例经腹腔镜探查证实小口脾破裂后而行急诊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结论 自发性脾破裂临床少见,而原发性脾肿瘤在自发性脾破裂病因中占有相当比重,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本病的诊断主要源于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治疗建议以在积极抗休克的基础卜行脾切除术。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