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70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2893篇;相关期刊355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十五次学术大会等;淋巴管瘤的相关文献由212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孝柏、万霞、毕纯龙等。

淋巴管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5 占比:5.0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2893 占比:94.90%

总计:13586篇

淋巴管瘤—发文趋势图

淋巴管瘤

-研究学者

  • 陈孝柏
  • 万霞
  • 毕纯龙
  • 沈文彬
  • 温廷国
  • 王仁贵
  • 王勇
  • 苗波
  • 任延德
  • 吴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娇; 张正中
    • 摘要: 外阴获得性淋巴管扩张症是一种以浅表淋巴管扩张为特征的良性皮肤疾病,临床少见,通常继发于各种原因引起盆腔淋巴管损伤和/或阻塞之后,常发生于成人。我科门诊诊治1例外阴获得性淋巴管扩张症患者,现报道如下。
    • 王慧峥; 张金銮; 孙梦圆; 陈文
    • 摘要: 病例资料患者,女,27岁。因发现左胸部外侧肿块6月余,左颈部肿块一周余就诊。患者6个月前发现左胸部外侧肿物,未觉增大,无胸痛、胸闷、气促,当时未行特殊诊治。一周前左颈部出现肿块,无多食易饥饿感,无乏力、消瘦。实验室检查及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情况:左侧颈部可触及一5.0 cm×4.0 cm结节,表面光滑,界清,质韧,无压痛,不随吞咽上下移动。颈部MRI检查:左锁骨上下区、左腋窝多发囊性T1WI等、低信号灶(图1)。
    • 张栋梁; 汪浩
    • 摘要: 1病例介绍患者,女,57岁,因“左上腹疼痛7个月余”就诊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入院查体: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余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全腹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显示:脾门区见多发结节状、不规则稍低密度,约9cm×6.6cm,考虑淋巴管囊肿可能(图1)。上腹部磁共振增强扫描显示:胃脾间隙及左上腹占位,考虑良性淋巴管瘤(图2)。
    • 马金鹏; 和术臣; 邓姣; 何康; 叶春伟; 邱学德
    • 摘要: 肾淋巴管瘤是一种极为少见的良性肿瘤。本文报道2020年11月23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肾囊性淋巴管瘤伴同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患者,探讨肾淋巴管瘤的病因、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式。该患者术前诊断为左肾囊肿伴同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行后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囊壁为扁平内皮细胞,囊腔之间见纤维间隔,间隔内可见少许平滑肌组织及淋巴细胞,病理诊断为肾淋巴管瘤。术后复查左肾积水缓解。肾淋巴管瘤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手术切除效果良好。
    • 杜超; 单立平; 谢剑伟; 王晓程; 范馨月
    • 摘要: 目的:通过对肾上腺淋巴管瘤病例的总结分析,增强对该病的了解,为肾上腺淋巴管瘤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例肾上腺淋巴管瘤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肾上腺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治疗手段、病理表现及预后等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首发病例7例,复发病例1例,中位诊断年龄34岁,男女比例3∶5,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微创手术6例,开放手术2例,预后良好,随访2个月至3年不等,未见复发及转移迹象。结论:肾上腺淋巴管瘤临床表现多样,伴随症状可有高血压、腰部不适、头晕及腹胀呕吐等。超声、CT及MRI等影像手段可辅助诊断,确诊需依赖病理。肿瘤经手术完整切除后预后良好,单纯行囊肿穿刺抽吸或去顶减压术肿瘤易复发。
    • 徐树林; 胡玲丽; 沈金丹; 范光明
    • 摘要: 目的 探讨纵隔型支气管源性囊肿(mediastinal bronchogenic cyst,MBC)影像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 对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18例MBC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中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4例,仅行CT平扫1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及MRI平扫1例;余12例均行CT增强扫描.18例影像学检查囊肿大小不一,均为单发,以类圆形、椭圆形为主;2例为水样密度型,16例为软组织密度型;17例CT增强扫描示8例未强化,4例为轻度均匀强化,3例为中度均匀强化,1例为轻中度强化,1例为囊内未强化而囊壁强化.1例行MRI检查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压脂序列呈高信号.18例术前确诊3例,误诊15例,误诊率83.33%;位于前纵隔者误诊为胸腺瘤6例,淋巴结增大和良性病变各2例,胸腺囊肿1例;中纵隔者报告为良性病变1例;后纵隔者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淋巴管瘤和良性病变各1例;误诊时间2个月~1年.18例均于胸腔镜下行囊肿切除术,皆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MBC,术后均予常规治疗.随访1~6个月,18例皆无复发,预后较好.结论 MBC具有一定影像特征,CT是其首选检查方法,增强CT检查有助于定位、定性诊断,MRI是其补充检查手段,但确诊需依赖术后病理检查.MBC术前误诊可能与发病率较低、接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扫描方案不完善及囊肿成分复杂等有关.
    • 张士贤; 杨琼秀
    • 摘要: 目的:对比MRI、多排螺旋CT对颈部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课题观察18例颈部囊性病变者,在2017年9月—2020年9月行多排螺旋CT、MRI诊断,根据病理学结果行两种诊断方式准确性的比较,同时观察其影像学特征。结果:多排螺旋CT、MRI对颈部囊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数据分别是88.89%、100.00%,数据间无差异(P>0.05,P=0.1456,χ^2=2.1176)。颈部囊性病变对多排螺旋CT、MRI的诊断满意度数值分别是94.44%、88.89%,数据无差异(P>0.05,P=0.5465,χ^2=0.3636)。结论:多排螺旋CT、MRI均是颈部囊性病变的可靠性检查方式,有高清晰度和高准确度的特点,独特的影像学特征能帮助颈部囊性病变者明确自身疾病,建议推广。
    • 曹娟; 吉丽康; 徐伟立
    • 摘要: cqvip:肠系膜淋巴管瘤系肠系膜先天性淋巴管发育畸形,儿童发生率为1/20000,男女之比为1.5∶1~3∶1,约90%患者在2岁前被诊断出[1-2]。肠系膜淋巴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特征,术前诊断困难,多表现为无症状的腹部肿块,但若出现并发症,则根据肿块的大小和位置可表现为急腹症[1]。肠系膜淋巴管瘤多位于空肠和回肠系膜之间,少部分位于结肠系膜,术前常因继发肠扭转、肠梗阻而误诊为其他肿瘤[2]。肠系膜淋巴管瘤特别是位于肠系膜根部的瘤体,处理非常困难,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至关重要。本研究对肠系膜淋巴管瘤患儿实施个性化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柯岩; 冯海凤; 杨涛; 李双勇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部淋巴管瘤的多排计算机断层成像(multi 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16例腹部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SCT(平扫10例,增强6例)影像学表现,归纳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16例腹部淋巴管瘤分别起源于肠系膜、大网膜、盆腔还有一例腹腔内来源不明.9例术前诊断为腹腔淋巴管瘤,2例误诊为腹腔畸胎瘤,2例误诊为腹水、肝肾隐窝积液,1例误诊为胰尾囊肿,1例误诊为腹腔神经源性或肉瘤病变,1例误诊为附件区囊肿.MSCT图像上瘤体位于右腹部10例,腹部中央2例,左腹部1例,盆腔1例,胰尾部1例,全腹1例.腹部淋巴管瘤的MSCT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腹部较大囊性占位,呈多囊分叶状或伴有多发线状分隔,多数囊壁或间隔纤薄、光滑,具有沿肠间隙"填充式"或"包绕式"生长的特点,囊内为液性低密度,极少见实性成分、出血、囊壁或间隔钙化.MSCT增强扫描:囊壁或间隔有明显强化(3/6),且多数肿瘤内部可见线状血管穿行.结论 MSCT及多平面重组技术可清晰显示腹部淋巴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比邻关系,且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因此,MSCT能为腹部淋巴管瘤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对患者术前诊断及手术具有重要临床参考意义.
    • 陈晨; 赵金都; 高群; 范平生
    •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腹腔淋巴管瘤相关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腹腔淋巴管瘤继发并发症患儿18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治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儿中,腹腔淋巴管瘤继发感染4例,出血3例,破裂2例,肠梗阻9例.初诊超声确诊13例,CT确诊16例.2例腹腔淋巴管瘤继发感染和1例淋巴管瘤破裂患儿先行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后再行根治性手术;1例横结肠系膜巨大淋巴管瘤伴感染的患儿先急诊行囊肿外引流术,2个月后行手术切除肿瘤;其余14例患儿均行一期手术治疗.手术过程顺利,其中行单孔腹腔镜辅助手术8例,开放手术10例.术后恢复满意,无乳糜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6.6±1.8)d,其中单孔腹腔镜辅助手术后住院时间(5.4± 1.4)d,开腹手术后住院时间(7.6±1.6)d.患儿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儿童腹腔淋巴管瘤出现并发症临床较少见,腹部超声和CT可作为常规检查评估病情,手术治疗安全有效,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可使患儿获得良好的预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