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五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国际肿瘤细胞与基因治疗学术会议、第二届中日肿瘤介入治疗学术会议
第五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国际肿瘤细胞与基因治疗学术会议、第二届中日肿瘤介入治疗学术会议

第五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国际肿瘤细胞与基因治疗学术会议、第二届中日肿瘤介入治疗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石家庄
  • 出版时间: 2008-09-19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第五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国际肿瘤细胞与基因治疗学术会议、第二届中日肿瘤介入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发生的危险因素,对其预后进行评估,并给出单侧乳腺癌(UBC)患者术后对侧乳腺癌监控的指导意见。方法 收集病例205例BPBC和1677例LJB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通过χ2检验、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BPBC和UBC及BPBC双侧原发病变之间在病史背景、临床情况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面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确立独立的影响因素;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进行预后分析。结果1)BPBC占同期收治伞部乳腺癌病人的1.5%。乳腺癌和BPBC的发病例数均呈上升趋势。2)BPBC患者较UBC患者:40岁之前及绝经前发病比例高,初潮年龄早,初产年龄晚,既往乳腺病史及乳腺癌家族史阳性率高,肿瘤直径>5cm比例高,二者放疗及内分泌治疗方面无显著差异;乳腺癌家族史,肿瘤直径>5cm,既往乳腺病史为BPBC发牛的独立危险因素,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乳腺癌患者罹患对侧乳腺癌的风险增加1.631倍。3)BPBC和UBC的远处转移率不具显著差异性。UBC5年生存率81.42%,10生存率72.29%;以第一癌为起点计算生存时间,BPBC5年生存率87.40%,lO年生存率80.22%,与UBC相比无显著差异;以第二癌为起点计算,BPBC5年生存率80.00%。10年生存率72.38%,与UBC相比亦无显著差异。4)BPBC两侧原发癌比较:第二癌较第一癌自查发现比例低,早期癌比例高,瘤体小,淋巴结转移率低,手术范围小。二者在病理类型、组织分级、ER、PR及全身辅助治疗方面无差异。5)BPBC两癌发病时间间隔呈左偏态分布,70.2%的BPBC患者于术后5年内发生第二癌,91.7%的患者于10年内发生第二癌。两原发肿瘤间隔2年以内发牛的较2年以上发生的生存率低。结论 乳腺癌家族史,肿瘤直径>5cm,既往乳腺病史为BPB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轻UBC患者罹患BPBC风险增高,放疗不增加对侧乳腺癌风险;雌激素作用与BPBC发生有密切关系。BPBC和UBC的预后无差异;两癌发病时间间隔≤2年的BPBC患者预后较差,应注意远处转移等预后不良因素的出现。UBC患者术后5年应密切监测对侧乳腺癌的发身,乳腺钼靶、乳腺B超和专科医乍的体格检查可以提高第二癌的早期诊断率。BPBC第一癌和第二癌具有相似的生物学行为,但两侧癌灶彼此独立。
  • 摘要:To evaluate the usefulness of MRIfor women with hereditary breast cancer risk in Taiwan.Ac-cording to the reports from our government,breast cancerhad become the second place of neoplasm in our female popu-lation.It also ranked the 5th place in cancer mortality.Thecontrol of breast cancer may be achieved by early detection,careful diagnosis and effective therapy.Prevention of breastcancer is still far remote in consideration.There are manyimaging modalities for breast examinations.They includedthe followings:conventional mammography(MG),digitalmammography, ultrasonography (US), computed tomo-graphy(CT)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Methods:We retrospectively revealed the MRI examinationfor women with hereditary breast cancer risk form January2003 to June 2007.The MRI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with a 1.5 Tesla machine.The imaging sequence includes T1axisI and T2 axisl without Gadolinium contrast,T1 with fatsuppression and Gadolinium contrast,post-processing im-age subtraction was then performed.Time-signal intensitycurve performed when necessary.Most breast cancers en-hance rapidly and profoundly after the intravenous injectionof 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agents.The factors accountfor the enhancement are:secretion of tumor angiogenesis fac-tors(recruitment of new blood vessels),increase in capillarypermeability,changes in osmolar pressure and expansion of the interstitial space.The contrast agent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extracellular space after intravenous injection and tend toaccumulate in tissues with rich vascularity.The women withhereditary breast cancer risk had positive family history.Thepositive family history included a family member with breastcancer.The family member might be grandmother,mother,daughter and sister.Result:There were altogether 230 women received Mrlbreast examination.There were 28 women(8.2%)had post-tive family history.Twelve of them had positive finding inMRl examinations.All of them had histologiesl results.Nineof them found to have invasive breast cancer.The sensitivitywas 100%and the specificity was 68.4%.Conclusions:Offering MRI screening to high riskwomen is better than none at all.However there are ques-tions have to be answered for MRI used as screening tool forhigh risk patient.First,is MRI an effective test in the con-text of screening high risk women?Second,is there evidenceof benefit of screening high risk women with MRI?It is notyet clear whether the enhanced sensitivity of MRI will trans-Iate into a reduction in breast cancer related mortality.
  • 摘要:目的通过对保乳手术切缘进行钟点法取材,获得更为真实的阴性切缘状态。方法将我院2003年3月--2008年2月行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作为研究对象,共68例,占同期乳腺癌手术的7.94%(856例)。术中标本切缘选取两种方法取材冰冻:将标本视为类圆形(钟表艋),环形切取整圈标本,按时钟分为12个点(钟点法),丝线分别标记12点和9点位置。首先取3、6、9,12四个点切缘组织冰冻,然后将余下8个点冰冻,得出两组数据,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钟点法取材获得的阴性切缘更真实,更具代表性(P<0.05);患者的发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淋巴结状况、受体以及c-erbB-2等因素对切缘的影响不大;但是,EIC和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而凡呈正相关。结论 对Ⅰ、Ⅱ期乳腺癌开展保乳术要持有严谨、客观的工作态度;术前作好对肿瘤的彻底评估;术中规范化制定有效、可靠的保乳策略。降低切缘的假阴性率,减少局部复发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乳腺癌是妇女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正在逐步上升。乳腺癌是激素依赖性肿瘤,受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调控,在多数乳腺癌组织中均发现有两种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s, PR)的表达,内源性雌激素参与乳腺上皮的生长分化,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雌激素的作用又是由受体ER所介导的。
  • 摘要:一、国内现实状况及存在问题1.临床及实验研究不充分难以对临床诊疗提供明确指导。1/.命名至今尚未统一。对本质认识(生理?病理?)没有取得定论。
  • 摘要: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临床少见,发病率占全部乳腺癌患者1%。在所有男性癌症患者中不足1%,在男性人群中约为0.85-1.30/100,000。
  •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乳腺癌早期即可发生播散和转移,骨转移是乳腺癌患者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1889年Paget等提出的“种子和土壤学说”证实了这一观点。
  • 摘要:EphA2是Eph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的重要成员,其过度表达与多种上皮起源肿瘤的血管生成、转移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然而,EphA2基因与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关系还远未阐明,尚需深入研究。
  • 摘要:神经胶质瘤足预后较差的肿瘤之一,复发是胶质瘤的常见事件。胶质瘤一旦复发,经常发生级别增高,而且有些类型的胶质瘤还可能发生转移。
  • 摘要:无功能垂体腺瘤并梗塞性卒中临床少见,对于其诊断及治疗仍有争议。本文报告2例患者以突然出现头痛、头晕及视力下降、眼肌麻痹起病,头颅CT及MR示鞍内、鞍卜环形占位,信号不均,中心以低信号为主,周边被等、高信号环包绕,占位呈周边环形增强。蝶鞍侧位片均提示蝶鞍扩大及鞍底下沉。内分泌学检查正常。经蝶外科术中见占位为灰黄色、泥土样,术后病理示垂体腺瘤坏死组织,免疫组化诊断为无功能垂体腺瘤。术后视力及眼肌麻痹均恢复正常。术后垂体功能恢复正常。无功能垂体腺瘤并梗塞性卒中的诊断需结合临床、影像学及内分泌学检查,经蝶入路外科手术预后理想。
  • 摘要: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是一组起源于神经嵴胚胎残留的高度恶性肿瘤,位于颅内幕上原始神经肿瘤极为罕见,以瘤卒中、急性脑疝起病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误诊1例报告如下,并复习文献,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摘要:我们在内窥镜经鼻蝶入路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经单鼻孔入路是到达鞍区的最佳人路,它最适合于对垂体瘤进行内窥镜手术治疗。现将初步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 摘要: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ysembroplasticy neuro-epithelial tumor,DNT)是一种以顽固性癫痫为临床表现,发生于脑组织的神经原一神经胶质细胞混合肿瘤。近年来,随着各项医学诊断、治疗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病理学的发展,关于DNT的病历报道逐渐增多,现就近年DNT在组织发生、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 摘要:在癌症患者的自觉症状中,疼痛的发生率最高,WH0统计:全世界癌症患者伴有疼痛的比例为30~50%,晚期患者为60~90%疼痛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并加重癌症本身带给患者的精神心理负担,明显降低了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如何有效的应对来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精神紧张、调整心理平衡,维护身心健康,保证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方法 对临床护士的问卷调查。结论 发现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因素来自:1来自职业的压力2护士经常承担着不应该承担的责任3护士的安全问题得不到保证4心理卫牛知识缺乏5社会心理支持不足6法律观念淡薄7管理制度不完善。结论护士职业小仅需要健康的体魄,更要健康向上的心态和允沛的精力,需要1更新观念2创造良好的职业氛围3护士要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4注重培养护上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5护士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干预),6增强法律意识,加强自我保护7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监控。
  • 摘要:皮肤T细胞淋巴瘤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于较大儿童和青年,小儿很少见,伴噬血细胞综合症者更少见,现将我科近年来诊治的2患儿报告如下:病例资料 例一:男,11岁,主因间断发热40天入院。
  • 摘要:分化抑制因子(inhibitors of differentiation,Id),又称DNA结合抑制因子(inhibitors of DNA binding)是螺旋-环-螺旋(helix-loop-helix,HLH)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之一,作为H:H家族成员的Id分子,因本身缺乏DNA结合结构域,与碱性螺旋一环一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bHLH)蛋白形成异二聚体,使Id-bHLH异源二聚体不能结合DNA,因此Id蛋白足bHLH转录因子的显性负调节子。
  • 摘要:目的 总结原发性脾肿瘤致自发性脾破裂的诊治经验。方法对我院于1996年1月至2008年2月间由手术后病理证实的7例原发性脾肿瘤致自发性脾破裂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叫顾性分析。结果共收治自发性脾破裂11例,术后病理证实原发性脾肿瘤7例,其中:脾海绵状血管瘤1例,脾血管肉瘤2例,脾囊肿1例,脾恶性淋巴瘤2例,脾错构瘤1例,7例均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急诊开腹脾切除术,1例经腹腔镜探查证实小口脾破裂后而行急诊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结论 自发性脾破裂临床少见,而原发性脾肿瘤在自发性脾破裂病因中占有相当比重,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本病的诊断主要源于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治疗建议以在积极抗休克的基础卜行脾切除术。
  • 摘要:湿疹样癌又称为Paget's病,表现类似湿疹,发病率低。多发生于女件乳房,也可见于乳房以外,如腋窝、外生殖器、会阴及肛门周围。
  • 摘要:目的探讨置管引流并注入顺铂/白介素-Ⅱ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采用胸腔置管引流胸腔积液,并注入顺铂或白介素-Ⅱ(顺铂50mg或白介素-Ⅱ200万IU),每周1~2次,2周为1个疗程。结果 胸水控制有效率88%,全部患者均能耐受治疗,仅两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发热和胸痛。结论 胸腔置管引流安全可靠,可长期放置,明显优于反复胸穿。顺铂/白介素-Ⅱ胸腔灌注治疗,毒性反应小,近期疗效显著。
  • 摘要:目前,乳腺癌的治疗仍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常见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联合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如治疗规范,则可使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得到治愈。但尽管如此,仍有近1/3的患者虽经过正规治疗,在手术后5年内出现复发和转移,故对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仍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
  •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对于肿瘤的治疗,传统方法中,放、化疗除杀灭肿瘤细胞外,对正常细胞也有损伤。
  • 摘要:乳腺癌足目前女性最为常见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意义深远。对乳腺癌的治疗也已经进入以手术为主,结合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及生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时期。
  • 摘要: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学异常很常见,可由肿瘤本身引起,也可由治疗发生。一、肿瘤相关性贫血约50%恶性肿瘤患者病程中可出现贫血。引起贫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可以互相重叠。
  • 摘要:目的 卵巢上皮性癌(以下简称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居于首位。目前卵巢癌治疗以手术和化疗为主,但由于卵巢癌早期诊断困难,晚期治疗效果差,术后易复发,为此建立新的、有效的防治措施势在必行。阿司匹林(aspirin)为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其药理作用为抑制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s,COXs)的活性,降低前列腺素(prostaglandians,PGs)的合成。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阿司匹林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阿司匹林对体内致癌物诱发性肿瘤及移植性肿瘤、体外及流行病学研究均有肿瘤抑制作用。国外已将阿司匹林列为肿瘤化学预防剂。目前,关于阿司匹林抗卵巢痛的研究还很少,仅局限于其对体外培养的细胞系的增殖、凋亡等的影响;有关其作用机制的探讨较少,国内外有关阿司匹林治疗卵巢癌的研究鲜有报道。 本研究采用体外培养的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细胞株)制作裸鼠卵巢癌移植瘤模型,观察经阿司匹林处理后移植瘤内细胞凋亡及阿司匹林对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assel density,MVD)的作用,研究阿司匹林对COx-2的抑制作用与血管生长相关因子的关系,探讨其在卵巢癌防治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人卵巢癌SKOV3细胞,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KOV3细胞,建立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25只裸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造模后24小时给药,分别为(1)空白对照组:0.2 ml生理盐水每天灌胃;(2)低浓度阿斯匹林组:15mg/kg阿斯匹林灌胃每日一次;(3)高浓度阿斯匹林组:25mg/kg阿斯匹林灌胃每日一次;(4)阿斯匹林+环磷酰胺组(联合治疗组):25mg/kg阿斯匹林灌胃每日一次;环磷酰胺100mg/kg腹腔注射每周2次(自肿瘤接种后第8天);(5)环磷酰胺组:0.2 ml生理盐水每天灌胃;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每周2次(自肿瘤接种后第8天)。以上各组治疗连续3周。每3天测量1次皮下移植瘤体的大小。以公式V=πabc/6计算肿瘤体积(V为体积,a、b、c分别为移植瘤瓦相垂直的直径),绘制移植瘤的生长曲线。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抑瘤率(%)=(a-b)/a×100%(a为对照组平均瘤重,b为药物组平均瘤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移植瘤的凋亡率。HE染色观察各组移植瘤标本的形态。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 结果1人卵巢癌SKOV3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曲线: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余各治疗组均能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尤其以联合治疗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最为明显。2各组皮下移植瘤的体积比较:空白对照组肿瘤体积大于其余各治疗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浓度阿斯匹林组与低浓度组阿斯匹林组之问肿瘤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环磷酰胺组之间肿瘤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皮下移植瘤的瘤霞及抑瘤率:空白对照组肿瘤瘤重大于各治疗组肿瘤瘤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低浓度阿斯匹林组间移植瘤的瘤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环磷酰胺组移植瘤的瘤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对SKOV3皮下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低浓度组阿斯匹林组48.82%、高浓度阿斯匹林组56.17%、联合治疗组81.63%、环磷酰胺组73.23%。4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移植瘤的凋亡率:各组SKOV3皮下移植瘤的凋亡率分别为:空白对照组7.95士1.45%、低浓度组阿斯匹林组9.73士1.38%、高浓度阿斯匹林组13.61士0.41%、联合治疗组25.86±2.19%、环磷酰胺组24.03±0.43%。各治疗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低浓度阿斯匹林组移植瘤的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环磷酰胺组移植瘤的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HE染色观察各组移植瘤标本的形态:空白对照组主要表现为低分化癌,癌细胞密集,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大深染,染色质呈团块状,有明显核仁,胞浆丰富,可见较多核分裂像与微血管形成,间质极少,瘤细胞呈浸润生长。各治疗组移植瘤标本镜下均可见癌细胞的细胞核深染、固缩,细胞排列较稀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可见大片红染无结构的坏死区,以阿司匹林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组的坏死面积最为明显,约为40%~50%。6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空白对照组、低浓度阿斯匹林组、高浓度阿斯匹林组中COX-2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环磷酰胺组对肿瘤组织COX-2蛋白的表达无明显抑制。7阿司匹林对SKOV-3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VEGF阳性表达主要定位胞浆,空白对照组、低浓度阿斯匹林组、高浓度阿斯匹林组、环磷酰胺组、联合治疗组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各组裸鼠皮下移植瘤MVD计数分别为:空白对照组19.4±2.9、低浓度组阿斯匹林组13.1±1.8、高浓度阿斯匹林组12.3±1.1、联合治疗组7.2±2.2、环磷酰胺组9.1±3.4。各治疗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阿斯匹林组与低浓度组阿斯匹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环磷酰胺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能够抑制人卵巢癌SKOV3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阿司匹林抗肿瘤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COX-2的活性,下调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卵巢癌皮下移植瘤血管的生成,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使阿司匹林的抑瘤作用增强。在卵巢癌的综合治疗中应用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提高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 摘要:目的 通过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Ie histIdine traid,FHIT)基因中两个微卫星位点的MSI分析以及对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蛋白缺失表达的检测,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阻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向官颈癌的恶性转化提供新的思路,为探询官颈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宫颈癌临床诊断和合理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 标本收集:收集2006年6月~2007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宫颈病变门诊活检或病房手术的CINⅠ组织42例、CINⅡ~CINⅢ组织24例、宫颈癌组织56例(均为官颈鳞癌)。每例患者手术或活检时留取小部分病变宫颈组织,同时取病变周围的正常宫颈组织作自身对照,如无条件获取正常组织,则抽取患者静脉血3ml,作自身对照。将病变组织一分为二,一部分同其正常组织配对放入冻存管中,速冻于液氮中,然后贮存于-80°C冰箱备用,另一部分病变组织投入4%多聚甲醛固定。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放疗和化疗,术后经病理证实。2 MSI的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技术检测FHIT基因中2个微卫星位点D3S1300和D3S1234的MSI。检测结果判定:与正常组织相比,若病变组织出现DNA等位条带的增多、减少或移位,即判断为MSI阳性。3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缺失表达的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检测。4统计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MSI状态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不同位点、宫颈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中的差异,hMLH1、hMSH2蛋白缺失表达水平在CINⅠ组、CINⅡ~CINⅢ组和宫颈癌组的差异,采用chi-squareχ2 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宫颈癌MSI与hMLH1、hMSH2缺失表达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检验水准为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MSI的检测情况:1.1 MSI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情况。在122例病变的宫颈组织中,MSI总的检出率为9.02%(11/122),其中42CIN I组织中MSI总检出率为0%(0/42),24例CINⅡ~Ⅲ组织中MSI总检出率为4.17%(1/24),56例宫颈癌组织中MSI总检出率为17.86%(10/56)。三组之间MSI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 Ⅰ组与CINⅡ~Ⅲ组的MSI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宫颈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不同微卫星位点的MSI情况。在122例宫颈病变标本中,位点D3S1300和D3S1234上出现MSI的阳性率分别4.00%(5/122)、4.76%(6/122),其中CINⅡ~Ⅲ组中的1例MSI出现在D3S1300位点上,宫颈癌组中出现10例MSI,其中4例出现在D3S1300位点上,6例出现在D3SI 234位点上。两个微卫星位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宫颈癌中,D3S1300和D3S1234上出现MSI的阳性率分别为7.14%(4/56)、10.71%(6/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 MSI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的关系。MSI出现在宫颈癌组织Ⅰ期2例(2/22,9.09%),Ⅱ期4例(4/28,14.28%),Ⅲ~Ⅳ期4例(4/6,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与Ⅱ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期与Ⅲ~Iv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0.05)。1.4 MSI与临床病理分级的关系。MSI出现在宫颈癌组织高分化鳞癌4例(4/22,18.18%),中分化鳞癌2例(2/16,12.50%),低分化鳞癌4例(4/18,2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缺失表达。2.1错配修复基因hMLH1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缺失表达。hMLHl蛋白缺失表达从CIN I到浸润性宫颈癌呈渐进性升高,CIN I组、CINⅡ~Ⅲ组、宫颈癌组hMLH1蛋白缺失表达率分别为14.3%(6/42)、25%(6/24)、42.9%(24/56)。卡方检验表明,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 Ⅰ组与(2INⅡ~Ⅲ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与官颈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错配修复基因hMSH2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缺失表达。hMSH2蛋白缺失表达从CIN I到浸润性官颈癌呈渐进性升高,CIN I组、CINⅡ~Ⅲ组、宫颈癌组hMSH2蛋白缺失表达率分别为11.9%(5/42)、16.7%(4/24)、28.6%(16/56)。卡方检验表明,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官颈癌中MSI与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Fl2蛋白缺失表达的相关性。3.1宫颈癌中MSI与hMLH1缺失表达的相关性。宫颈癌中表现为MSI阳性的10例中9例为hMLH1缺失表达,应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表明,rs=0.444,P<0.05,MSI与hMLH1缺失表达存在正相关。3.2宫颈痛中MSI与hM-sH2蛋白缺失表达的相关性。宫颈癌中表现为MSI阳性的10例中有4例为hMSH2蛋白缺失表达,spearman秩相关检验表明,r=O.142,P>0.05,MSI与hMLH1缺失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1 MSI的检出率随着官颈病变程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在宫颈癌中的检出率远远高于CIN,表明FHIT基因的MSI在CIN中是个晚期事件;检测FHlT基因的MSI可作为病程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是有帮助的,对于宫颈癌的预后是有意义的。2宫颈癌中MSI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升高,表明MSI在宫颈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宫颈癌恶性进展中的早期事件。3宫颈癌中MSI与病理分级无关,表明MSI是宫颁鳞状上皮细胞癌发生的早期事件。4 hM-LH1蛋白缺失表达从CIN I到浸润性宫颈癌呈渐进性升高,宫颈癌的缺失表达显著高于CIN,且与MSI具有正相关性,认为该基冈的缺失可能是产生MSI的根本原因。5 hMSH2蛋白缺失表达从CIN I到浸润性官颈癌呈渐进性升高,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hMSH2蛋白缺失表达与MSI无性关性,认为hMSH2表达缺失虽然与MSI的关系不大,但仍是早期宫颈癌的危险因素。
  • 摘要: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通过手术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中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50%左右。
  • 摘要:患者,女,50岁,孕4产2,月经史15/5-7/28-30。主因绝经1年,不规则阴道出血2月余,加重1个月于2008-3-1日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瘤科,入院后于2008-3-3日宫颈活组织检查回报:恶性肿瘤,不除外黑色素瘤,建议免疫组化。
  • 摘要:颅底沟通肿瘤指同时累及颅腔和颅外结构的一组颅底肿瘤,因其周嗣结构复杂、神经血管交织,手术显露困难,常需多学科合作处理方能获得满意效果。近3年来,我院头颈外科和神经外科合作处理颅底沟通肿瘤5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为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减轻患者负担,使患者尽快康复,探讨经颈部切口切除后纵隔甲状腺肿物的可能性。方法胸内甲状腺肿常起源于颈部甲状腺一侧或两侧之下极或峡部,随着甲状腺肿块的生长。在吞咽、重力和胸腔负压作用下进入胸腔内,从解剖学上来讲,肿物在胸腔内一般会向阻力相对较小的地方生长,首先在气管与胸骨之间进人前上纵隔,这就是我们比较常见的胸骨后甲状腺肿物,由于胸骨后前部具有胸腺(可能萎缩)、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胸骨后中部偏左有主动脉弓及三大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阻力较小),使甲状腺肿物生长受剑阻力,相对来说右后纵隔阻力较小,于是便形成了后纵隔甲状腺肿物。根据以上后纵隔甲状腺的形成机理、甲状腺的实用手术解剖及常规甲状腺手术的基本理论,我们与胸外科医师一起讨论设计手术原则及适应症,充分估计手术风险及手术失败后的补救措施,指导临床实践,按照以下手术原则实施2例手术: (1)自上而下的手术原则,首先断扎甲状腺上极,并处理峡部及气管表面。目的在于方便将肿物白胸腔逐渐提拉至颈部。(2)自喉返神经入喉处寻找并解剖喉返神经,因为下极血管处经常有肿物覆盖、推移变异巨大,不易寻找。找到喉返神经后,尽量长的解剖喉返神经保护之,避免术中损伤,同时可沿喉返神经寻找甲状腺血管。(3)为避免手术中出现不可控制的大出血,在手术进入胸腔以前,必须处理结扎甲状腺在颁部所有正常或变异的血管,避免对胸部大I血管的牵拉。(4)在外科被膜下,钝性分离胸部肿物,大多可避免损伤重要结构。(5)当胸部肿物与周围结构粘连不易分离时,请胸外科医师协助解决困难,切不可强行分离。结果2例手术成功实施,效果满意,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医疗费用低。结论经颈部切除后纵隔甲状腺肿物是一理想的手术方法,但有其适应症:(1)影像学资料提示后纵隔肿物与周围结构无粘连。(2)不伴有上腔静脉压迫体征。(3)巨大后纵隔甲状腺肿物,可采取取出肿物部分中央组织(对中央组织液化者尤其适用),缩小肿物,然后自颈部取出,如若困难小能取出,则请胸外科医师开胸帮助解决。
  • 摘要:目的 分析侵袭性甲状腺痛的局部侵犯特点,探讨外科治疗方法,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49例1990-2001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有周围侵犯的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率统计采用Kaplan-Meier,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侵袭性甲状腺癌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18.5%,按侵袭的比例高低依次为颈段气管、喉返神经、颈段食管、喉、颈前带状肌等,其中喉和气管、食管的受侵与不良预后有关(χ2=10.416,P<0.05)。喉和颈段气管受侵104例,其中喉切除及颈段气管部分切除10例。气管部分切除25例,喉和气管壁表面瘤体削除69例。食管受侵45例,肌层切除、局部拉拢缝合37例,5例用胸锁乳突肌瓣,3例用胸大肌瓣加同修补。侵袭性甲状腺癌的5年生存率为84.5%,10年牛存率为76.8%,15年生存率为68.2%。结论侵袭性甲状腺癌经过恰当的外科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 评价重组人p53基因腺病毒注射液(rAd-p53)结合放疗、热疗治疗晚期头颈部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例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采用rAd p53制剂“今又生”结合放疗、热疗联合治疗。“今又生”用法:每周1次,每次1 X 1012V P(病毒颗粒),平均8-9次。放疗方案:每次2Gy,每周5次,肿瘤量为50一70 Gy/25-35次/5-7周,平均62.2±5.3Gy。热疗方法:采用浅部或深部热疗,每周1-2次,平均6-8次。观察肿瘤变化、患者的自觉症状改变与不良反应,并以CT评价疗效结果。结果完全缓解(CR)10.0%(2/20),部分缓解(PR)30.0%(6/20)。稳定(SD)60.0%(12/20),7例SD病人中亦达到止痛、减轻局部症状的目的。1年生存率为75.0%(15/20),SD>6个月5例,实际临床获益率(CR+PR+SD>6月)为65%(13/20),20例患者都接受多次“今又生”瘤内注射.除了出现一时性发热外,未发现其它不良反应。结论晚期头颈部肿瘤内注射rAd p53结合放疗、热疗是安全而有效的。rAd p53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治疗头颈部肿瘤的基因治疗药物。
  • 摘要:重症胸腺瘤临床上常伴有术前及术后重症肌无力等症状,为提高护理质量,总结了13例手术治疗重症胸腺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通过采取术前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肌无力的危象,做好呼吸系统管理等措施,护理效果满意13例中仅1例患者因急性心力衰竭、肌无力危象死亡,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
  • 摘要:甲状腺癌是一组异质性肿瘤,其在牛物学行为,组织学表现及对治疗的反应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分化程度好,肿瘤细胞内有TSH受体,对垂体分泌的TSH有一定依赖性,阻断TSH的产生,就有可能抑制乳头状痛和滤泡状癌的生长和发展。
  • 摘要:今年6月4~7日在瑞士卢加诺市召开的第十届国际淋巴瘤会议上,Harris教授代表WHO造血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小组人员介绍今年9月即将出版该分类中的一些新的内容.
  • 摘要:淋巴瘤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包括X线摄片、CT扫描、B超、淋巴管造影、MRI、67Ga闪烁显像、PET等,各种影像学手段在淋巴瘤治疗前准确分期、治疗过程中监测疗效、发现肿瘤残余或复发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笔者着重讨论影像学新技术的应用。
  • 摘要:肾癌是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美国统计资料显示从1950年起,肾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01年发病率上升了126%,死亡率上升了36.5%。据1990~1992年我国22省(市、自治区)抽样地区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及死因构成统计,肾肿瘤的粗死亡率为0.32/10万人,占全身恶性肿瘤死因的0.30%,排第21,按当时全国人品12.5人计算,每年约4000人死于肾肿瘤。
  • 摘要:非何杰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L)对常规放化疗较敏感,美罗华的临床应用使得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疗效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会耐药复发成为难治性淋巴瘤。
  • 摘要:骨盆肿瘤并不常见,但危害极大。因其发病隐匿,部位深在,早期不易发现,容易延误治疗。骨盆肿瘤有良恶性之分,恶性骨盆肿瘤不仅仅会破坏骨盆环的解剖完整性,造成功能丧失,同时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常见的骨盆恶性肿瘤可以是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在原发性恶性肿瘤当中,软骨肉瘤、骨肉瘤、Ewings肉瘤、纤维肉瘤等较为常见,而转移性肿瘤可以来源于不同的脏器。
  • 摘要:骨肉瘤是常见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青少年,60%以上位于膝关节周围,预后较差,容易早期发生肺转移。辅助化疗是骨肉瘤治疗中的里程碑,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现将我院新辅助化疗治疗的骨肉瘤46例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 摘要:骨肉瘤足临床上较常见的,也是导致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恶性原发性肿瘤,易发生转移及局部快速浸润生长。至今对骨肉瘤的病因及其转移发展机制仍了解甚少,因此,建立接近人类骨肉瘤临床特征的动物模型,对骨肉瘤进一步行基础性研究和实施新治疗方法,有很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HIF-1是一种在哺乳动物组织中广泛存在的转录因子,组织处于缺氧状态时,它发挥转录和基因调控作用,是缺氧状态下血管生成的核心调控因子。HIF-1由α亚基(HIF-1α)和β亚基(HIF-1β)组成。HIF-1β是HIF-1的结构性亚基,在细胞内的表达水平相对稳定;HIF-1α是HIF-1的功能亚基,正常生理条件下一般检测不到,在特定诱导条件下,细胞内HIF-1α水平增高并发挥调节作用。在肿瘤的发生和生长过程中,癌基因或抑癌基因改变会通过不同的信号传导途径激活HIF-1基因。目前普遍认为肾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多阶段的过程,其发生机制十分复杂,研究表明许多癌基因的激活及抑癌基因的失活参与了这一过程。PTEN作为抑癌基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PTEN是新近发现的具有磷酸酶活性的肿瘤抑制基因,有参与胚胎正常发育,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铺展和局部粘附功能。最近有文献报道抑癌基因PTEN可调控HIF-1-的转录与表达。因此我们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初步探讨抑癌基因PTEN与HIF-1α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为肾癌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肾细胞癌、20例癌旁肾组织,5例非瘤正常肾组织中PTEN及HIF-1a的表达。40例肾癌中,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23~74岁。平均53.3岁;临床分期(Robson法):Ⅰ期11例,Ⅱ期14例,Ⅲ期10例,Ⅳ期5例;组织学分级(Fu-hrman法):Ⅰ级15例,Ⅱ级18例,Ⅲ级7例;淋巴结转移肾癌患者10例;远处转移肾癌患者5例。将表达结果与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转移和临床分期等生物学行为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PTEN主要表达在细胞浆中,正常肾组织细胞中PTEN蛋白表达全部为阳性,肾癌癌旁非癌肾组织PTEN蛋白阳性高表达率为95%,肾癌组织中阳性高表达率为65.0%,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临床分期PTEN阳性高表达情况为: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分别为90.9%、85.7%、30.0%和2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Ⅰ期与Ⅲ期、Ⅰ期与Ⅳ期、Ⅱ期与Ⅲ期、Ⅱ期与Ⅳ期之间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期+Ⅱ期合并后明显高于Ⅲ期+Ⅳ期,阳性高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PTEN在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癌及混合细胞癌阳性高表达率分别为62.9%、66.7%和71.4%,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PTEN在肾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组织学分级Ⅰ级、Ⅱ级和Ⅲ级肾癌患者PTEN蛋白阳性高表达率分别为86.7%、61.1%和28.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I级与Ⅱ级之间,Ⅱ级与Ⅲ级之间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级与Ⅲ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中PTEN蛋白的阳性高表达率分别为30.0%和76.7%(P<0.05);远处转移肾癌患者PTEN蛋白表达率71.4%,明显高于远处转移肾癌患者2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HIF-1α主要在细胞核表达,也有少量表达在细胞浆。正常肾组织中HIF-1α表达全部为阴性,癌旁非癌肾组织HIF-1α高表达率为0%,明显低于肾癌组织中阳性高表达率57.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HIF-1α在肾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HIF-1α在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癌及混合细胞癌阳性高表达率分别为74.1%、16.7%和28.6%,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透明细胞癌组与颗粒细胞癌组之间,透明细胞癌组与混合细胞痛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颗粒细胞癌组与混合细胞癌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根据临床分期卜HIF-1α阳性高表达情况为: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分别为22.3%、50.0%、90.0%和10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Ⅰ期与Ⅲ期,Ⅰ期与Ⅳ期之间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I期+Ⅱ期与Ⅲ期+Ⅳ期之间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织学分级Ⅰ级、Ⅱ级和Ⅲ级。肾癌患者HIF-1α蛋白阳性高表达率分别为26.7%、72.5%和85.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Ⅰ级与Ⅱ级之间,Ⅰ级与Ⅲ级之间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级与Ⅲ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中HIF-1α的阳性高表达率分别为90.0%和46.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无远处转移肾癌患者I-IIF-1α阳性高表达率51.4%,有远处转移肾癌患者100.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40例肾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与肾癌Robson分期及组织学分级呈相关的关系,HIF-1α蛋白表达与肾癌Robson分期及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的关系,随临床Robson分期的增加,PTEN蛋白表达率随之降低(P<0.01),HIF-1α蛋白表达率随之升高(P<0.01)。同样,随组织学分级的升高,PTEN蛋白表达-率随之降低(P>O.05),HIF-1α蛋白表达率随之升高(P<0.05)。4.40例肾癌中PTEN表达阳性高表达组HIF-1α阳性表达率为42.3%,PTEN低表达组HIF-1α阳性表达率为85.7%,两者显著负相关(r=0.419,P<0.01)。结论1.PTEN蛋白在正常肾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在肾癌组织中表达减低,提示它可能在肾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TEN的表达与肾癌的病理学类型无关。与肾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肿瘤浸润进展的指标。2HIF-1α蛋白在正常肾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在肾癌组织中表达升高。HIF-1α蛋白表达与肾癌的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提示它可能与肾细胞癌的浸润及转移密切相关。同样也可作为判断肿瘤浸润进展的指标。3.PTEN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调节HIF-1α蛋白的表达和转录活性。PI(3)k/Akt可能会因PTEN的负调控作用丧失而呈现高活化状态,使HIF-lα及靶基凼的表达上调。
  • 摘要:目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肿瘤相关基因逐渐被人们发现。Survivin基因足近年发现的一种凋亡抑制基因,在良好分化的正常组织中不表达,但是广泛表达于各种肿瘤组织,是迄今发现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具有极强的抗凋亡作用。PTEN又称为(MMAC1/TEP1)基因,是继p53基因之后在人类肿瘤中缺失和突变率最高的抑痛基因,目前,在肾癌中联合检测Survivin和PTEN蛋白表达及其相关性的报道很少,尚不清楚两种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协同作用。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40例肾癌(RCC)组织中Sur-vivin及PTEN蛋白的表达,初步探讨Survivin蛋白与PTEN在肾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互问的关系,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肾细胞癌、20例癌旁肾组织,5例正常肾组织中PTEN、Survivin蛋白的表达。40例肾癌中,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23~74岁,平均53.3岁;透明细胞癌27例,颗粒细胞癌6例,混合细胞癌7例,临床分期(Robson法):Ⅰ期11例,Ⅱ期14例,Ⅲ期10例,Ⅳ期5例;组织学分级(Fuhrman法):Ⅰ级9例,Ⅱ级24例,Ⅲ级7例;将表达结果与肾癌细胞学类型、病理学分级、淋巴转移和临床分期等生物学行为进行相关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l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标准。结果 1.Survivin蛋白表达的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癌细胞浆和或胞核,以胞浆为主,40例。肾癌中有28例显示阳性表达,阳性率为75.0%;20例癌旁肾组织、5例止常肾组织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均未见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Survivin蛋自在肾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Survivin蛋白在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混合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8%、66.7%、57.1%,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及在淋巴结转移组(80.0%)、无转移组(66.7%)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蛋白在病理分级Ⅰ级、Ⅱ级、Ⅲ级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79.2%,85.7%,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呈递增趋势;在临床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4%、78.6%、80.0%,100%,组间差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呈递增趋势,Ⅰ 期与Ⅱ期、Ⅲ期、Ⅳ期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远处转移肾癌患者Sur-vivin蛋白阳性高表达为65.7%,有远处转移肾癌患者则为100%,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PTEN主要表达在细胞浆中,正常肾组织细胞中PTEN蛋白表达全部为阳性,肾癌癌旁非癌肾组织PTEN蛋白阳性高表达率为95.0%,肾癌组织中阳性高表达率为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临床分期PTEN阳性高表达情况为:Ⅰ期10例(90.9%),Ⅱ 期12例(85.7%),Ⅲ期3例(30.0%),Ⅳ期1例(20.0%),其中Ⅰ 、Ⅱ、Ⅲ、Ⅳ期间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PTEN在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癌及混合细胞癌阳性高表达率分别为63.0%(17/27)、66.7%(4/6);f13 71.4%(S/7),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件(P>0.05);PTEN在肾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尤明显相关性(P>0.05)。病理学分级Ⅰ-Ⅱ级、Ⅲ级肾癌患者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7%,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中PTEN蛋白的阳性高表达率分别为30.0%和76.7%(P<0.05);无远处转移肾癌患者PTEN蛋白表达率71.4%,明显高于远处转移肾癌患者20.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isher’S精确概率法P<0.05)。3.40例肾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随临床分期增加而升高(r=O.426,P<0.01),两者呈正相关;PTEN蛋白表达随肾癌临床分期增加而降低(r=-0.575,P<0.01),两者呈负相关;Survivin蛋白表达随病理分级增加而升高(r=0.439,P<0.01),两者呈止相关;PTEN蛋白表达随肾癌病理分级增加而降低(r=-0.352,P<0.05),两者呈负相关。4.40例。肾癌中PTEN表达阳性高表达组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为57.7%,PTEN低表达组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为92.9%,两者呈负相关(r=-0.366,P<0.05)。结论1.本研究表明:Survivin在肾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而在正常肾组织中及癌旁组织中无表达;Survivin的表达可能与肾癌细胞类型、淋巴结转移、远转移无关,而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在晚期肾癌中的表达高于早中期肾癌,呈正相关趋势,可以作为评价肾癌侵润、进展的指标。2.PTEN蛋白在正常。肾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在癌旁及肾痛组织中表达逐渐减低,呈负相关趋势,提示它可能在肾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抑癌作用,PTEN的表达与肾痛的细胞学类型无关,与肾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肿瘤进展及预后的指标。3.Survivin在肾细胞癌中过表达,而PTEN表达减低,Survivin和PTEN的表达呈负相关;Sur-vivin在肾细胞癌发展中起促癌作用,PTEN起抑癌作用,两者在肾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4.通过对Survivin与PTEN蛋白在肾癌中表达的联合检测可更好地评估肾癌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二者的联合检测可望成为判断肾癌发展及预后的有用指标。
  • 摘要:嗜酸性肉芽肿为非肿瘤样病变,目前称之为Langer-hans组织细胞瘤病,分组属于所谓网状内皮增殖病。嗜酸性肉芽肿多为单发病灶,也可单骨多灶,但多骨多灶少见。
  • 摘要:流行病学前列腺癌(Pca)足欧美国家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球男性继肺癌之后第二位的恶性肿瘤,中国的发病率约为3-4/1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诊断水平的提高,发病毕也有增高的趋势,另外,也有发病年龄年轻化及更早期发现的趋势。
  • 摘要:虽然,目前骨肿瘤的治疗方法众多,尤其是新辅助化疗方案以及各种新放疗技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骨肿瘤的治疗效率。但由于其受到肿瘤特性以及病理类型的限制,在对肿瘤的彻底治疗或长期控制上还存在较多局限性。
  • 摘要: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概念是加拿大临床流行病学家Saekett于1992年正式提出,将其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廊用现有最佳证据,结合临床医师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善地结合起来,制定每个病人最佳的诊治措施。
  • 摘要:恶性腱鞘巨细胞瘤(malignant 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MGCTTS)临床罕见,文献报道亦很少,现将我院遇到的一例典型病例报道如下,旨在回顾该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为临床诊治提供资料。
  • 摘要: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儿童及青壮年常见,尤其好发于儿奄的生长高峰期。随着新辅助化疗、外科重建技术和生物材料研究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儿童骨肉瘤患者可行保肢手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肢体功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