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耳鼻咽喉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2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11133篇;相关期刊502种,包括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内镜杂志、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3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放射青年医师论坛、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等;乳头状瘤的相关文献由316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军、肖洋、严健等。

乳头状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2 占比:9.36%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11133 占比:90.44%

总计:12310篇

乳头状瘤—发文趋势图

乳头状瘤

-研究学者

  • 王军
  • 肖洋
  • 严健
  • 马丽晶
  • 叶京英
  • 吴克
  • 张高峡
  • 沈琼
  • 袁靖宇
  • 谢龙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钰伟; 汪延; 王岳鹏; 曾觅觅; 陈永菊; 黄志权; 黄子贤
    • 摘要: 目的探讨CO_(2)激光治疗小儿面部乳头状瘤的可行性,评价其疗效。方法对1例经CO_(2)激光治疗的小儿面部乳头状瘤病例进行报道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结果患儿于全身麻醉下切取左唇病变组织行病理活检,诊断为面部乳头状瘤;全麻下使用CO_(2)激光对病变组织分次进行手术消融,术后予以红霉素软膏涂布于术区,共治疗3疗程。患儿手术期间或术后无并发症,面部容貌有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随访无复发。文献回顾表明,目前CO_(2)激光已广泛应用于切除各种体表病变,临床上多使用功率10~50 W、波长10.6μm的连续式CO_(2)激光对表浅组织病变进行治疗,可实现对病变组织的精确汽化切除,出血量少,效果良好。结论CO_(2)激光用于切除患儿面部乳头状瘤,精准微创,疗效确切。
    • 陈宏业; 郝晓鹏; 李桥; 田林; 邱悦; 陈玉辉
    • 摘要: 目的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并总结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出现误诊的25例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误诊率为58.1%,以乳房肿块伴局部皮肤红肿和压痛为主要表现17例,以乳房肿块不伴皮肤病变为主要表现8例。入院后依据病史、临床体征和辅助检查,误诊为乳腺癌或疑似乳腺癌1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6例、乳腺增生3例、纤维腺瘤1例。所有患者均行病灶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均确诊为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治疗过程顺利,预后良好,未见复发。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缺乏特异性,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要点综合分析,提高诊断准确率。
    • 徐雯; 刘菲; 洪何欣
    • 摘要: 患者男,46岁,左耳间歇性流脓伴听力下降20年,未经治疗,近1个月进行性加重,伴发作性耳痛;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查体:左耳外耳道口见黏稠无味的黄色脓液,外耳道外1/2段肿胀、狭窄,未窥及外耳道内1/2段及鼓膜;右耳未见明显异常,颈部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实验室检查:左耳脓液分泌物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左侧乳突CT:左外耳道内1/2段皮肤增厚,鼓膜正常结构消失,中耳鼓室、乳突窦及乳突小房内见不均匀软组织密度灶填充并破坏听小骨,中耳鼓室壁部分骨质吸收(图1A)。
    • 王兴凤
    • 摘要: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疾病特点,研究临床诊断中应用超声造影的价值和意义,为疾病诊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以我院收治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的乳腺手术且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测的患者88例为主,对其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发现有100个病灶,其中10例病理结果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对上述患者实施超声造影,以不均匀以及均匀增强,区域及周边增强,还有无增强为主要诊断结果,对造影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比病理结果。结果5例患者经常规超声诊断出导管内乳头状瘤,以1.5~3.6 cm为病灶范围;另外有4例患者出现均匀性增强于超声造影诊断中,且病灶大小为0.4~1.0 cm。最终结果显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中出现区域增强及均匀增强的分别为4例及5例,剩下1例患者无增强,概率分别为40.00%、50.00%及10.00%,病灶大小分别为(2.02±1.60)cm、(1.40±1.20)cm、0.2 cm。对于超声造影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以病灶生长为树枝样,轴心为纤维血管,导管内乳头状突出物扩张为增强区主要病理学特点;而纤维组织及导管扩张则为非增强区特点。结论将超声造影应用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疾病诊断中,可发现区域增强以及均匀增强,且组织病理学特征关联于超声造影表现,能够使疾病检出率提高,助于疾病早期治疗。
    • 周婕; 左艳玲; 王倩; 姜明; 吴丹丹; 李洪胜
    • 摘要: 目的目前临床上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处理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旨在评估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切除手术(UGVAE)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使用UGVAE诊断的8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定期进行术后乳腺影像学随访的33例患者,其中8例患者被诊断为双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随访时间为14~50个月,平均25.7个月。所有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均远离皮肤,病灶直径为2.4~20 mm,平均9 mm,乳腺影像评估系统(BI-RADS)诊断为BI-RADS 2~4a级别,使用真空辅助切除手术(VAE)完全切除。所有的真空辅助切除手术均在12 mHz线性高频探头超声引导下,使用8G真空辅助活检针完成。结果本研究随访的乳头状瘤直径均<20 mm,且大多数乳腺乳头状瘤患者无症状(19/33,57.6%),当超声图像上乳腺乳头状病变的大小超过10 mm时,活检后病理诊断可能为乳头状瘤伴有不典型增生。VAE术后乳头状瘤即使未进行扩大切除,复发率也很低。结论对于直径小于20 mm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包括存在不典型增生的乳头状瘤,真空辅助切除手术可以完全切除,诊断准确,复发率低。经真空辅助切除手术诊断的乳头状瘤不需要进行扩大切除,影像学随访即可。
    • 黄河银; 张勤修; 吴小娟; 唐泺; 樊利; 曹刘; 庞锐
    • 摘要: 目的对鼻内镜下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两种入路作围手术期对比。方法回顾分析64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患者,按手术入路分为32例观察组和32例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改良泪前隐窝入路,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83.7±6.7)min,术中出血量为(93.5±3.9)ml,术后并发症为面部肿胀1例,术后复发1例。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为(99.4±5.5)min,术中出血量为(101.7±5.0)ml,术后并发症为鼻泪管损伤3例,面部肿胀4例,术后复发3例。和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改良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优于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
    • 张金銮; 杨世登; 陈文
    • 摘要: 病例男,1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头痛,尤以夜间为著,伴剧烈呕吐。患者一般情况可,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头部MRI:松果体区可见团块状异常信号,大小约2.3 cm×1.8 cm×1.8 cm,T1WI呈等、低信号(图1),T2WI呈不均匀等、高信号(图2),T2FLAIR呈高低混杂信号,突向第三脑室后部,第三脑室及双侧侧脑室扩大。增强后扫描,松果体区病变呈显著强化,其内囊变部分无强化(图3);病变突入第三脑室,与大脑大静脉、中脑顶盖分界清晰。影像学诊断:松果体区肿瘤(生殖细胞瘤可能性大),并梗阻性脑积水。
    • 丁栋; 尹高菲; 郭伟; 黄志刚
    • 摘要: 目的探究成人喉乳头状瘤患者发生异型增生、癌变的特点,并分析发生不良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1月~2020年12月手术治疗的成人喉乳头状瘤患者396例,根据术后病理分为病例组137例,对照组259例,分析多种因素与不良进展间关系。结果成人喉乳头状瘤患者异型增生率为31.3%,恶变率为3.3%,总体不良进展率为34.6%。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饮酒、病灶多发和手术方式是发生不良进展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饮酒和病灶多发是发生不良进展的独立因素。中-重度异型增生进展为喉鳞状细胞癌的时间(6.3个月)短于乳头状瘤进展为轻-中度异型增生的时间(23.2个月)。结论患者饮酒、病灶多发,发生不良进展的风险升高;随着乳头状瘤伴中重度异型增生出现,疾病的进展逐渐加快。
    • 李梦颖; 仲林; 赵文静; 李智勇; 刘爱连
    • 摘要: 肺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是由CHANG等[1]于2018年提出的新概念,它是在原有的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瘤的概念基础上进行拓展而提出的新命名。细支气管腺瘤定义为发生在肺外周细支气管上皮来源的一组良性病变或恶性潜能未定型肿瘤,包括细支气管上皮(不典型)增生、腺性乳头状瘤、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
    • 郭佳; 孙囡; 王鑫; 刘真真; 陆林; 马慧洁; 程美英
    •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X线导管造影、乳腺X线检查在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85例乳腺导管内病变患者。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统计乳腺X线导管造影、乳腺X线及联合诊断结果,并比较其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效能。结果经病理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41例,经乳腺X线导管造影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31例,经乳腺X线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28例;经联合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40例。以导管内乳头状瘤为阳性标本,与乳腺X线、乳腺X线导管造影单独诊断比较,二者联合诊断灵敏度(95.12%)(39/41)、准确度(96.47%)(82/85)较高,漏诊率(4.88%)(2/41)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X线导管造影与X线对于导管内乳头状瘤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临床可通过联合应用提高诊断效能,以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