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脊髓拴系综合征

脊髓拴系综合征

脊髓拴系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0718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颈腰痛杂志、脊柱外科杂志、局解手术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COA国际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五届理事会换届会议暨全国肛肠学术交流大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等;脊髓拴系综合征的相关文献由261位作者贡献,包括尚爱加、谢京城、陈晓东等。

脊髓拴系综合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0718 占比:99.92%

总计:100801篇

脊髓拴系综合征—发文趋势图

脊髓拴系综合征

-研究学者

  • 尚爱加
  • 谢京城
  • 陈晓东
  • 陶本章
  • 修波
  • 杨军
  • 李士强
  • 林国中
  • 王振宇
  • 程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文海韬; 伍添; 陈朝晖; 张津维; 吴水华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经小切口单侧椎间隙入路手术治疗儿童圆锥位置正常与圆锥低位终丝型脊髓拴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行终丝离断术治疗的56例终丝型脊髓拴系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根据圆锥位置,将患儿分成圆锥位置正常组(40例)和圆锥位置下移组(16例)。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术后疗效等。结果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手术。圆锥位置正常组中,小便功能障碍改善19例(尿失禁改善4例,尿频改善4例,遗尿改善11例),大便功能障碍改善18例(便秘改善12例,粪污改善6例),腰痛缓解1例,下肢麻木缓解4例。圆锥低位组中,小便功能改善7例(尿失禁改善1例,尿频改善2例,遗尿改善4例),大便功能改善6例(便秘改善4例,粪污改善2例),腰痛缓解1例,下肢麻木缓解1例。两组小便功能功能障碍、大便功能障碍、腰痛或下肢麻木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圆锥位置正常组中,膀胱残余尿量较术前改善17例,肛门直肠测压反应改善17例,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较术前改善4例。圆锥低位组中,膀胱残余尿量较术前减少6例,肛门直肠测压反应改善5例,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较术前改善1例。两组患儿在膀胱残余尿量、肛门直肠测压及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丝型脊髓拴系综合征患儿圆锥位置与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术后恢复情况无关。但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数较少,需收集更多病例进一步验证。
    • 程道林; 韩爽; 冷冬明; 王云飞; 周万坤; 王岩松
    • 摘要: 患者,男,39岁,因腰痛伴右下肢疼痛麻木2个月于2021年7月就诊于我科。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大腿、小腿后外侧以及足底的疼痛麻木症状,行理疗、口服止疼药物等非手术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追问病史,患者自述近10年常有大便失禁情况,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椎管内肿瘤压迫,但未进行特殊治疗。查体:L4~S1水平棘突叩痛,放射至右大腿后侧、右小腿后外侧及足底部,腰部活动略受限,右侧直腿抬高试验45°阳性,右小腿后外侧及足底皮肤感觉减退,右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减弱,右巴宾斯基征阳性。
    • 谢京城; 陈晓东; 杨军
    • 摘要: 目的:总结成人先天性皮窦道(dermal sinus tract,DST)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9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25例成人先天性DST合并TCS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29.7岁。25例在腰骶部中线附近见皮窦口,周围皮肤变性,临床上以腰腿痛、双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2例以急性脑脊液漏合并脑膜炎急诊入院。根据术前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了解DST在硬膜下走行、脊髓圆锥位置、硬膜下有无病变、内终丝直径等,显微镜下行DST分离并切除、内终丝切断、TCS松解、脊膜囊重建术,术后患者俯卧位7 d。结果:MRI显示,25例患者脊髓圆锥位置均低于腰2椎体水平,DST远端进入硬膜下构成脊髓牵张因素之一,24例患者见内终丝脂肪浸润增粗,另1例患者终丝增粗直径5 mm牵张脊髓圆锥。手术将DST的异常皮肤、皮下瘘管及硬膜下索条全切除,将增粗终丝离断,松解TCS,2例患者合并硬膜下皮样囊肿,予以分离切除。手术后病理符合皮窦道和终丝结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或消失,双下肢无力及大小便功能障碍逐渐恢复,无手术并发症。随访3个月至9年,平均3.9年,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完好,复查MRI显示胸腰椎生理曲度完好,随访期间未见TCS复发。结论:先天性DST合并的成人型TCS均合并内终丝增粗牵张,手术在显微镜下行皮窦道全程分离切除、终丝离断、TCS松解及硬膜重建,手术预后较好。
    • 尚爱加; 陶本章; 罗天宝; 高干; 孙梦纯; 李士强
    • 摘要: 目的 探讨Ⅰ型脊髓纵裂(SCM)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Ⅰ型脊髓纵裂(Pang分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69例;纵裂位于胸段26例、胸腰段35例、腰段28例、腰骶段5例、骶段2例,3例患者的纵裂为多发.患者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主要症状以及术中脊髓神经粘连松解程度和终丝张力,采用两种不同术式;其中82例患者行骨嵴切除、粘连松解和硬脊膜成型,同时行终丝切断术;14例患者行骨嵴切除、粘连松解和硬脊膜成型术.采用脊髓拴系Karachi评分量表评价患者手术前后下肢肌力、步态、感觉和大小便功能的改变;并分析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的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 10年,平均30个月.结果 显示,术后症状明显改善者31例、部分改善者34例、无变化27例、加重4例;术后总有效率为95.8%,改善率为67.7%.结论 腰背部多毛是Ⅰ型脊髓纵裂最常见和典型的外观特征,下肢发育不对称和脊柱侧弯是其常见临床表现,疼痛是成人患者较为常见的症状.手术治疗除切除骨性纵隔外,还应去除硬膜囊的卡压和所有引起拴系的因素,达到脊髓和神经的完全松解.儿童Ⅰ型脊髓纵裂患者应及早手术治疗,可以阻止或减轻神经损伤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对于已出现的症状,儿童患者的疗效优于成人患者.在Ⅰ型脊髓纵裂的各种症状中,手术对疼痛症状的疗效最为理想,对于大小便异常和感觉障碍有一定疗效,而对于下肢的不对称发育的效果欠佳.
    • 李健; 于朝春; 杨周; 许慧; 陆颖
    • 摘要: 脊髓拴系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脊髓纵向牵拉、圆锥低位等病理变化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病变,主要以排便排尿功能异常为主,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目前的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术后针对膀胱功能的恢复,采取间歇导尿、康复训练、针灸、抗胆碱药物、再次手术等方式,但患者就诊于骨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针灸科等,诊疗体系不完善,缺乏多学科协作,为康复增加难度,加重经济负担.本文针对近5年来TCS伴神经源性膀胱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完整的诊疗体系的建立提供新思路.
    • 林国中; 张嘉; 吴超; 司雨; 于涛; 杨辰龙; 谢京城; 杨军
    • 摘要: 目的 探讨成人椎管内畸胎瘤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显微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20年12月31例成人椎管内畸胎瘤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肿瘤长径1~3.8 cm,平均2.2 cm.临床症状包括腰背痛21例,下肢及鞍区感觉障碍(麻木)10例,下肢力弱14例,大小便功能障碍15例.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内膜和肿瘤实体,于硬膜囊末端切断终丝.结果 肿瘤9例全切除,22例次全切除;肿瘤内膜27例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手术时间110~155 min,平均127 min.术后病理均为成熟囊性畸胎瘤.术后无感染,无死亡.新发神经功能障碍6例,包括节段性感觉减退3例(3个月恢复正常),排尿困难5例(6个月恢复正常);其余25例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术后随访5~36个月,中位数24个月.1例内膜次全切除者术后1年畸胎瘤复发再次手术,其他30例未见复发,未见再拴系.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显著降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JOA括约肌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论 椎管内畸胎瘤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时,需要尽可能切除畸胎瘤内膜,降低复发概率,松解粘连并于硬膜囊末端切断终丝,缓解神经受压和牵拉症状.
    • 李萃萃; 修波; 戴宜武; 李运军; 李文德; 林和璞
    • 摘要: 目的 探讨脊髓拴系松解术对脂肪脊髓脊膜膨出患儿下肢及膀胱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患儿1508例,其中脂肪脊髓脊膜膨出患儿150例,符合手术指征患儿130例;采用脊髓拴系松解术对患儿进行治疗,按照手术时间分为术前、术后2组;比较2组患儿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尿动力学参数水平;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皮质醇(Cortisol,Cor)、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比较2组患儿膀胱功能、双下肢功能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患儿逼尿肌漏尿点压(Detrusor leak point pressure,DLPP)、膀胱顺应性(Bladder compliance,BC)、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Maximum cystometric capacity,MCC)升高(P<0.05);术后血清ACTH,Cor,MDA,hs-CRP,IL-8水平略高于术前(P<0.05);患儿术后膀胱功能、双下肢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脊髓拴系松解术治疗TCS患儿其中显效87例、有效3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92%.结论 使用脊髓拴系松解术对TCS患儿进行治疗,避免了对患儿造成的不必要的影响,患儿膀胱功能、双下肢功能恢复良好,且应激反应、炎症反应较轻,安全性、有效性高.
    • 夏冰; 董英梅; 张宇; 刘福云; 袁俊英; 杨博; 王飞鹏; 牛学强; 胡伟明
    • 摘要: 目的 探讨Ponseti法治疗婴幼儿脊髓拴系综合征(TCS)继发性马蹄内翻足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骨科接受Ponseti法治疗的53例马蹄内翻足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因将患儿分为TCS组和特发组.其中TCS组19例(33足),男13例,女6例,中位数年龄2.8个月(范围:0.2~24.0个月),患足为单侧5例,双侧14例;特发组34例(45足),男18例,女16例,中位数年龄3.1个月(范围:0.1~21.0个月),患足为单侧23例,双侧11例.所有患儿均按Ponseti法进行石膏矫正,并于跟腱切断术后或末次石膏固定后3周、3个月、半年及之后每半年进行一次随访,记录患者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Dimeglio评分系统及国际马蹄内翻足功能评分(ICFSG)评估患儿治疗效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itney U检验或x2检验对两组患儿的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经Ponseti法治疗完成初次矫正的过程中,TCS组石膏固定次数为(6.1±2.0)次,特发组为(4.8±1.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2,P<0.01);TCS组行经皮跟腱切断22足,特发组40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79,P=0.598);TCS组初次治疗后复发18例,特发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49,P<0.01).TCS组16例(27足)完成初始矫正,成功率为60.6%(27/33);3例(6足)经9~10次石膏固定后无法矫正畸形,改行软组织松解术;特发组34例(45足)经Ponseti方法治疗全部达到初始矫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88,P=0.011).末次随访时,TCS组行软组织松解术患儿共5例(9足),特发组2例(2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10,P=0.013);未行软组织松解术的TCS组患儿ICFSG评分分级为(2.1±0.6)级,特发组为(1.8±0.7)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5,P=0.082).所有患儿在石膏矫形过程中无皮肤溃烂、褥疮、皮肤过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使用Ponseti法治疗婴幼儿TCS继发马蹄内翻足治疗效果满意,患足功能恢复情况与特发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相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