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胴体品质

胴体品质

胴体品质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947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轻工业、手工业、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3篇、会议论文100篇、专利文献17948篇;相关期刊197种,包括猪业科学、动物营养学报、家畜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71种,包括2014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学术研讨会、中国地方猪种保种与利用第十届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生猪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等;胴体品质的相关文献由2356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买生、左晓红、郭建凤等。

胴体品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3 占比:4.31%

会议论文>

论文:100 占比:0.53%

专利文献>

论文:17948 占比:95.16%

总计:18861篇

胴体品质—发文趋势图

胴体品质

-研究学者

  • 吴买生
  • 左晓红
  • 郭建凤
  • 刘伟
  • 向拥军
  • 武英
  • 蒋守群
  • 林映才
  • 谯仕彦
  • 陈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凯; 高月娥; 黄必志; 王安奎; 张继才; 陈艳美
    • 摘要: 选择17月龄、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经120 d短期育肥的西本杂、短本杂、安本杂、云岭杂(西门塔尔牛、短角牛、安格斯牛、云岭牛与本地黄牛的杂交F1代)及纯种云岭牛公牛各3头,开展屠宰性能测定及胴体品质评价。结果表明:云岭牛、云岭杂、安本杂、短本杂和西本杂屠宰率分别为60.60%、61.04%、62.02%、61.79%和61.66%,净肉率分别为47.63%、47.66%、50.21%、48.30%和48.35%,胴体产肉率分别为75.62%、74.30%、80.93%、76.88%和76.48%,各组屠宰率无显著差异,安本杂净肉率最高,显著高于云岭牛和云岭杂(P<0.05),但与短本杂、西本杂差异不显著,其他各组净肉率无显著差异;安本杂脂肪率明显低于其他组,胴体骨率显著低于云岭杂、短本杂和西本杂(P<0.05),与云岭牛无显著差异;特级肉块所占比例以西本杂最高、云岭杂最低,高档肉块所占比例以短本杂最高、安本杂最低,优质肉块所占比例以西本杂最高、云岭杂最低。
    • 张吉鹍
    • 摘要: 文章所述的天然植物饲料原料特指2021年版《饲料原料目录》第三部分中,原料编号“7.6”下的117种可饲用天然植物。这些药食同源天然植物饲料原料,具有多种营养活性、无或低毒副作用、不易产生抗药性,能够维持肠道健康,提高机体的消化吸收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发病率,从而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改善饲料报酬,提升包括胴体品质、奶品质、蛋品质等在内的产品品质与风味。
    • 池永宽; 刘旭光; 熊康宁; 肖华; 陈浒
    • 摘要: 为满足消费者对优质、高档牛肉的需求,国内外逐步加强分子与基因修饰技术在改善家畜肉质性状方面的应用研究。该文综述了对牛肉色泽、pH、系水力、眼肌面积、大理石花纹、脂肪颜色和质地等评价指标有影响的候选基因及其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肉牛的遗传改良工作提供参考。
    • 张鹏光; 张鑫; 邓磊; 尹靖东
    • 摘要: 饲料资源的匮乏是养猪业一直以来面临的重要问题,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是生产乙醇的副产物,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饲料原料,逐渐在猪的饲料生产中受到重视。本文针对DDGS在猪不同生长阶段的添加量和添加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DDGS的营养价值特性、分类以及对猪胴体品质和肉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就如何优化DDGS的使用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为DDGS在猪肉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汪振有; 李防修; 林云圣; 冷寒冰
    • 摘要: 鸭短喙-侏儒综合征是由鸭源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2014年11月以来,我国苏、鲁、豫、皖、冀等地相继出现,以雏鸭发育迟缓、上下喙短缩和舌头外伸为特征,养殖场俗称“大舌病”。该病最早于2000年在我国南方养鸭地区零星发生,然后逐渐扩散;2013年报道江苏徐州发生本病;2015年山东、河北、河南大面积发生。有研究表明,导致该病的病原是鸭源细小病毒,鸭感染后,约有20%~30%的病鸭出现生长缓慢、体重不达标、残次鸭增多,胴体品质明显下降,严重影响鸭群的出栏体重和鸭肉产品质量。
    • 李昌武; 刘永刚; 万长华; 廖柱
    • 摘要: 目前我国商品猪生产规模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产出国,现在中国一年要生产和消费5亿头猪,占全球猪肉生产和消费量近一半。而每个中国人平均一年要消费掉近40 kg的猪肉,远远高于牛羊肉和其他所有肉类的总和。1990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费的货币收入为1387元,202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增长约35倍[1-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在饮食习惯上出现了明显差异和变化,从简单的对肉的需要转变成对优质、风味好、口感佳的猪肉的需求。在对猪长期选育培育的过程中,其体内脂肪含量发生一定变化,尤其是IMF(肌内脂肪)含量的变化,对肉质的风味及口感都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而目前我国一些本地猪种其IMF含量丰富,且经过杂交改良后能保持其肌内脂肪丰富的特性。王忠庆等[3]通过测定大河乌猪和大河猪肉质指标的结果表明,大河乌猪较大河猪的胴体品质和产肉性能均有较大幅度的改善,生产性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且有效地保持了大河猪在肉质性状上的优势,并在肉质评分上基本都优于大河猪,大河乌猪的IMF水平虽略有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此外,两品种在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上差异不显著,也说明大河乌猪的选育过程中保持了大河猪在脂肪和蛋白质组成与结构上的优良性,大河乌猪是一种具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与研究价值的品种。因此,对其脂代谢相关功能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唐文雅; 聂福霄; 聂福旭; 李本彦; 李颖; 李娜
    • 摘要: 为评价黄芪多糖和丁酸梭菌对白羽王鸽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胴体品质的影响,选取320对白羽王鸽及其孵化的640只乳鸽,随机分成4组,其中试验组(Ⅰ、Ⅱ、Ⅲ组)分别添加0.1%黄芪多糖、0.5%丁酸梭菌、0.1%黄芪多糖+0.5%丁酸梭菌复合制剂,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期为28 d。结果显示:Ⅰ、Ⅱ、Ⅲ组种鸽受精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 <0.05);Ⅲ组乳鸽体重和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 <0.05);Ⅰ、Ⅱ、Ⅲ组乳鸽血清白蛋白和葡萄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 <0.05),Ⅰ、Ⅱ、Ⅲ组乳鸽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5),Ⅲ组乳鸽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对照组、Ⅰ组、Ⅱ组显著降低(P <0.05);Ⅲ组乳鸽胸肌失水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5),Ⅰ、Ⅲ组乳鸽胸肌剪切力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5)。结果表明,0.1%黄芪多糖和0.5%丁酸梭菌合剂可提高肉鸽生产性能和乳鸽肉质,改善血液生化指标。本研究为复方合生元制剂进一步替代抗生素应用于肉鸽产业提供了数据支持。
    • 王富辰; 郑立发; 王亮; 秦小童; 石宝明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浓缩料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胴体品质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体重为(27.17±0.15) 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猪22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各阶段基础饲粮分别为70%玉米+30%浓缩料、75%玉米+25%浓缩料和80%玉米+20%浓缩料,干发酵组、湿发酵组分别饲喂以等量干发酵浓缩料、湿发酵浓缩料替代基础饲粮中全部浓缩料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116 d(25~50 kg阶段,36 d;51~75 kg阶段,32 d;76 kg~出栏阶段,48 d)。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初始体重、中期体重、结束体重和平均日增重(ADG)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发酵组第1~116天和第37~68天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降低(P<0.05);干发酵组第69~116天的ADFI显著降低(P<0.05),湿发酵组第69~116天的ADFI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和湿发酵组相比,干发酵组第37~68天和第69~116天的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干发酵组和湿发酵组的血浆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提高(P<0.05),湿发酵组的血浆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3)各组之间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胴体直长、眼肌面积、皮厚和背膘厚没有显著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干发酵组和湿发酵组的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湿发酵组的蒸煮损失显著降低(P<0.05)。与干发酵组相比,湿发酵组的肉色亮度(L~*)值显著降低(P<0.05),肉色红度(a~*)值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和干发酵组相比,湿发酵组的肉色黄度(b~*)值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发酵浓缩料能够改善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提高血浆免疫球蛋白含量,改善肉品质。在提高生长性能方面,干发酵浓缩料优于湿发酵浓缩料;在提高免疫功能和改善肉品质方面,湿发酵浓缩料优于干发酵浓缩料。
    • 杨俊; 李强; 张博; 吕良康; 冯志; 熊奕; 张慧; 赵胜军; 任莹
    •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究可代谢生脂物质(MLS)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的影响.挑选体型相似、体重为28.15 kg±4.51 kg的18头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营养水平相同但MLS水平不同的饲粮,MLS水平分别为70.51(Ⅰ组)、68.09(Ⅱ组)和40.58 g/d(Ⅲ组),试验期28 d,测定生长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品质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不同MLS水平对猪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影响均不显著(P>0.05);3组中Ⅱ组的料重比最低.3组间生长猪屠宰率、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等胴体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3组中,Ⅲ组的熟肉率显著低于Ⅰ和Ⅱ组(P<0.05),而其他肉品质指标如亮度值、大理石评分、滴水损失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屠宰后45 min及24 h肌肉pH变化差异很小(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喂3种不同MLS水平饲粮,生长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大部分指标差异均不显著,但对于优化配方以及今后的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 林厦菁; 席鹏彬; 王一冰; 范秋丽; 程忠刚; 丁发源; 郑春田; 蒋守群
    • 摘要: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饲粮苏氨酸水平对1~21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脂肪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以确定1~21日龄黄羽肉鸡适宜的苏氨酸需要量.试验选用1日龄快大型岭南黄羽肉鸡雏鸡2 000只,按体重相同原则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公母各占1/2),每个重复50只鸡.5个组的试验鸡分别饲喂含0.60%(基础饲粮)、0.67%、0.74%、0.81%和0.88%苏氨酸的饲粮,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1)饲粮苏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黄羽肉鸡公鸡、母鸡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P<0.05).0.88%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母鸡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最高,0.74%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公鸡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最高.根据生长性能指标和回归分析结果,确定黄羽肉鸡母鸡饲粮苏氨酸最适水平为0.81%,黄羽肉鸡公鸡饲粮苏氨酸最适水平为0.79%.2)饲粮苏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黄羽肉鸡公鸡、母鸡的全净膛率、半净膛率和腿肌率(P<0.05).0.88%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母鸡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最高,0.74%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母鸡腿肌率最高;0.81%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公鸡半净膛率最高,0.74%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公鸡全净膛率和腿肌率最高.根据胴体品质指标和回归分析结果,确定黄羽肉鸡公鸡饲粮苏氨酸最适水平为0.7 7%,黄羽肉鸡母鸡饲粮苏氨酸最适水平为0.88%.3)饲粮苏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黄羽肉鸡公鸡、母鸡的胸腺指数(P<0.05),其中0.88%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公鸡和母鸡胸腺指数最高.4)饲粮苏氨酸水平对黄羽肉鸡母鸡血清中甘油三酯(TG)、免疫球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6(IL-6)和胰岛素(INS)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0.88%苏氨酸水平组血清中TG和INS含量最低,0.88%苏氨酸水平组血清中IL-6和IgG含量最高;饲粮苏氨酸水平对黄羽肉鸡公鸡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INS、IL-6和IgG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0.88%苏氨酸水平组血清中LDL和INS含量最低,0.88%苏氨酸水平组血清中IL-6和IgG含量最高.5)饲粮苏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黄羽肉鸡血液中T淋巴细胞增殖率(P<0.05),黄羽肉鸡母鸡和公鸡均是0.81%苏氨酸水平组血液中T淋巴细胞增殖率最高.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苏氨酸可以提高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增强免疫功能.以生长性能为主要判定指标,确定1~21日龄黄羽肉鸡母鸡饲粮苏氨酸最适水平为0.81%,黄羽肉鸡公鸡饲粮苏氨酸最适水平为0.79%.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