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慢性
胰腺炎,慢性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1年内共计20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4篇、专利文献17942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临床肝胆病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等;
胰腺炎,慢性的相关文献由67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兆申、廖专、胡良皞等。
胰腺炎,慢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942篇
占比:98.88%
总计:18146篇
胰腺炎,慢性
-研究学者
- 李兆申
- 廖专
- 胡良皞
- 邹多武
- 王伟
- 陆建平
- 金震东
- 满晓华
- 张建
- 王洛伟
- 蒋斐
- 高军
- 刘续宝
- 孙高峰
- 左长京
- 杨尹默
- 汪建华
- 王莉
- 边云
- 龚燕芳
- 叶博
- 孙备
- 庄岩
- 潘桂霞
- 王丹
- 茅娟莉
- 赖晓伟
- 郑建明
- 钱家鸣
- 陈拥华
- 靳二虎
- 刘杰
- 刘枫
- 季钧淘
- 张浩
- 施新岗
- 李淑德
- 李白容
- 杜婷婷
- 汪剑
- 王新涛
- 许爱芳
- 辛磊
- 邵成伟
- 郑兆泓
- 陈洁
- 马超
- 麦刚
- 亓文磊
- 何新红
关键词
-
胰腺炎,慢性
(202)
-
胰腺肿瘤
(27)
-
外科手术
(16)
-
磁共振成像
(16)
-
诊断
(15)
-
纤维化
(13)
-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12)
-
治疗
(11)
-
自身免疫疾病
(9)
-
回顾性研究
(7)
-
模型,动物
(7)
-
结石
(7)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7)
-
免疫球蛋白G
(6)
-
危险因素
(6)
-
治疗结果
(6)
-
疼痛
(6)
-
病理学
(5)
-
综述
(5)
-
胰管结石
(5)
-
诊断显像
(5)
-
代谢
(4)
-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4)
-
免疫组织化学
(4)
-
星形细胞
(4)
-
疾病特征
(4)
-
病例报告
(4)
-
胰胆管造影术,磁共振
(4)
-
诊断,鉴别
(4)
-
诊疗准则
(4)
-
误诊
(4)
-
高血压,门静脉
(4)
-
内窥镜检查
(3)
-
内窥镜检查,消化系统
(3)
-
内镜治疗
(3)
-
大鼠
(3)
-
指南
(3)
-
支架
(3)
-
氧化性应激
(3)
-
病理学,临床
(3)
-
胰管空肠吻合术
(3)
-
胰腺炎,自身免疫性
(3)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3)
-
预后
(3)
-
TGF-β1
(2)
-
儿童
(2)
-
内窥镜
(2)
-
内窥镜超声检查
(2)
-
动脉瘤,假性
(2)
-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
(2)
-
-
刘振;
谢放;
王成;
邱陆军;
周杭城;
黄强
-
-
摘要:
目的 总结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例AI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诊断1型AIP,1例诊断2型AIP.15例患者结合影像学、血清学、胰腺外器官病变确诊,5例经术后组织病理检查证实.13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初始治疗,5例手术患者术后未行激素治疗,1例患者予以临床观察,1例患者拒绝治疗.17例患者获得随访,11例接受激素治疗患者相关临床症状逐渐改善,血清IgG4降低,影像学表现均有好转.5例患者停药后未复发.6例患者予以小剂量激素维持治疗,其中3例患者停药后黄疸复现,1例患者停药后胰腺病变复发,2例患者减量后监测血清IgG4再次升高.1例手术患者于术后2个月反复消化道出血死亡,另4例手术患者及1例临床观察患者情况良好.结论 AIP应综合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尤其是局灶性病变应与胰腺癌鉴别,以避免误诊及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
-
孙备;
李冠群
-
-
摘要:
慢性胰腺炎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胰腺慢性炎症性和纤维化病变,其基本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缓解症状、改善胰腺分泌功能不足及防治并发症等.目前,对于慢性胰腺炎治疗策略的探讨日趋增多,创伤递进式策略与早期外科手术干预是共性治疗理念.临床实践中,对于出现胰腺假性囊肿、胰管结石、胆管狭窄等并发症,内镜干预可作为优选治疗方式;无胰头部病变的主胰管扩张,可首选Partington术;合并胰头部病变,可行Beger术或Frey术;无主胰管扩张,应根据具体病变部位行胰腺切除术;全胰炎性病变或多发部位病变,可行全胰腺切除术.外科医师在诸多手术方式的选择中,应遵循个体化与多学科化的整体治疗理念与策略,尤其对于干预指征、时机及方式的掌控.笔者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阐述慢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与外科干预策略,以期进一步优化慢性胰腺炎病人的整体疗效.
-
-
曾玲;
陆泽元;
庄雄杰;
柳岚;
蒋凤秀;
林新杰;
刘丹丹
-
-
摘要:
目的 探讨3c型糖尿病(T3cDM)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6例T3cDM患者的资料,包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结果 6例患者平均年龄(48.3±4.6)岁,入院前误诊为糖尿病平均病程(5.1±1.8)年,发现胰腺病变平均时间(3.4±1.1)年;体型均消瘦,平均BMI(17.3±0.4)kg/m2,6例患者分别伴有程度不等的恶心、腹胀、脂肪泻、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平均随机末梢血糖水平(22.3±3.7)mmol/L;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11.5±1.9)%;胰岛功能反应性差,精氨酸刺激试验结果显示平均空腹C肽水平(0.220±0.034)ng/ml,平均2分钟C肽水平(0.268±0.044)ng/ml,平均3分钟C肽水平(0.306±0.057)ng/ml,平均4分钟C肽水平(0.349±0.055)ng/ml,平均5分钟C肽水平(0.357±0.053)ng/ml,平均胰岛第一时相分泌指数(AIR)(0.107±0.027)ng/ml;血酮阴性,均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生,胰岛素自身免疫抗体(IAA)、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均为阴性.腹部超声和(或)CT检查结果示胰腺体积缩小,实质萎缩,形态不规则,胰管及实质可见多发钙化影,具有明确的胰腺病变.结论对于体型消瘦、C肽功能差但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伴胃肠道症状等临床特征的糖尿病患者,需行影像学检查排除T3cDM.
-
-
茹楠;
邹文斌;
廖专
-
-
摘要:
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关联分析是遗传学转化研究的重要部分,为疾病的早期干预、精准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依据.慢性胰腺炎(CP)是一种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胰腺组织纤维炎症性疾病.目前研究认为CP主要易感基因包括阳离子胰蛋白酶原(PRSS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 1型(SPINK1)、胰凝乳蛋白酶C(CTRC)和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CFTR),遗传因素不仅影响CP的发生,也影响CP的临床表现、疾病进展和预后.本文系统阐述了CP主要易感基因突变对CP临床表型的影响,以加强对遗传因素与CP之间关联的认识.
-
-
何山;
刘军;
付马墨阳;
赵玉瑞
-
-
摘要: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由遗传、环境等因素引起的胰腺组织进行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足.外科治疗在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中主要是针对内科与内镜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疼痛、以及慢性胰腺炎相关并发症.全胰切除术联合自体胰岛细胞移植(TPIAT)可在缓解患者腹痛、减轻患者阿片肽类药物依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提高患者术后胰岛素独立的可能,因此逐渐成为国际上慢性胰腺炎外科治疗中的重要角色.近年围绕胰岛细胞提取、手术方式、疗效与并发症、术后胰岛功能改善开展了诸多新的研究,本文旨在对近年来TPIAT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
刘作金
-
-
摘要:
并发慢性胰腺炎患者行LPD时,常规途径显露肠系膜上静脉(SMV)/门静脉通常较为困难,多途径肠系膜上动脉(SMA)优先入路结合结肠下入路顺行追踪SMV可保证该情况下LPD的安全实施.本例患者先行SMA后入路(较为容易显露SMA近端1/3),探查SMA根部有无受到肿瘤侵犯,首先判断可否行根治性手术或者是否需行动脉的切除重建;联合SMA前入路(较为容易显露SMA远端2/3),在离断钩突供血动脉的同时,为肠系膜上静脉后续的裸化或者切除重建暴露出充分的手术空间.结肠下入路从足侧向头侧顺行追踪SMV,可避免强行分离胰颈部重度粘连区导致的SMV损伤.
-
-
张进;
胡晓东
-
-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胰腺炎模型大鼠的疼痛症状及焦虑状态,探讨小胶质细胞对于慢性胰腺炎模型大鼠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2组:对照组(A组),米诺环素组(B组).A、B组大鼠均建立慢性胰腺炎模型.B组造模后,胃管灌入米诺环素.A组胃管灌入0.9%氯化钠注射液.造模前、造模后5 d、造模后10 d行大鼠热水甩尾痛阈值实验.10 d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术后10 d处死大鼠后检测各组腰骶段脊髓OX42的含量.结果 B组OX42的含量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10 d B组大鼠热水甩尾痛阈值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造成并加重了慢性胰腺炎疼痛模型大鼠的疼痛症状,可能是慢性胰腺炎疼痛的新的靶点.
-
-
王佳妮;
靳二虎
-
-
摘要: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由自身免疫介导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根据病理学特征分为淋巴浆细胞性硬化性胰腺炎和特发性导管中心性慢性胰腺炎.部分AIP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与胰腺导管腺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重叠,而其治疗方式及预后不同.本文对AIP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
-
-
张文彬;
赵楚烔;
张涛;
李乐;
孙备
-
-
摘要:
慢性胰腺炎(CP)以胰腺炎性进行性纤维化为主要临床特征,能够导致不可逆的胰腺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不全,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表明,CP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且肠道菌群被发现与多种纤维化疾病相关.鉴于此,本文旨在剖析肠道微生态在CP胰腺纤维化进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包括调节肠黏膜屏障、免疫、合成与释放代谢产物等,为探究肠道菌群在CP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提供参考.
-
-
崔光星;
张筱凤;
吕文;
杨建锋;
黄海涛;
金杭斌;
楼奇峰
-
-
摘要:
目的 评价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诊治儿童胰腺分裂(pancreas divisum,PD)伴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ERCP诊治的18周岁以下的PD伴CP患儿资料,详细记录患儿的一般资料、内镜下诊治情况、随访资料,并对比术前和术后胰腺炎发作次数、腹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主胰管直径等指标.结果 共计19例患儿确诊PD伴CP,总计实施82例次ERCP,平均每例4.31次(1~9次),每例患儿平均更换胰管支架3.21次(0~8次).副乳头插管成功率为97.6%(80/82),首次ERCP术后腹痛缓解率为89.5%(17/19).并发症发生率4.9%(4/82),无一例中转外科手术.平均随访55.8个月(9~114个月).与术前比较,术后胰腺炎的中位发作次数由3.0次减少至0次(Z=-3.839,P<0.001),术后中位VAS由6分降低至1分(Z=-3.748,P<0.001).而术前、术后中位胰管直径均为0.35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99,P=0.484).结论 ERCP诊治儿童PD伴CP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