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胆管,肝内

胆管,肝内

胆管,肝内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9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5篇、专利文献171386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临床肝胆病杂志、腹部外科等; 胆管,肝内的相关文献由635位作者贡献,包括凌晓锋、徐智、王立新等。

胆管,肝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5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171386 占比:99.89%

总计:171581篇

胆管,肝内—发文趋势图

胆管,肝内

-研究学者

  • 凌晓锋
  • 徐智
  • 王立新
  • 田伏洲
  • 侯纯升
  • 刘斌
  • 周孝思
  • 王港
  • 程龙
  • 骆助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尤文铮; 任万雷; 宣世英; 胡豆豆
    • 摘要: 肝硬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为特征的肝病。在多种肝硬化动物模型及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中均可见胆管增生。多种神经肽、神经递质及激素等调节因子参与的信号通路调控胆管增生。增生的胆管通过介导星状细胞增殖、活化,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总结了肝硬化时肝内胆管系统的改变及其对纤维化进程的影响,胆管细胞增生与肝纤维化相关的信号通路,以及胆管结构的动态演变对肝纤维化程度的预测价值。提出胆管增生可能成为干预肝纤维化的潜在靶点,为早期治疗及逆转肝纤维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杨滢; 阮勇; 阮小毛
    • 摘要: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8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13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患者的术后院内感染情况、病原菌分布结果,分析术后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18.12%;以切口感染和腹腔感染为主,占比分别为36.00%、28.00%,引起院内感染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患者既往有胆道手术史、合并有糖尿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5 d、手术时间≥3 h、手术类型为开腹手术、有肝肠吻合术均为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患者术后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对于合并有独立危险因素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在围术期需要及时采用相关手段进行预防,减少术后院内感染的发生。
    • 杨滢; 阮勇; 阮小毛
    • 摘要: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8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13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患者的术后院内感染情况、病原菌分布结果 ,分析术后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18.12%;以切口感染和腹腔感染为主,占比分别为36.00%、28.00%,引起院内感染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患者既往有胆道手术史、合并有糖尿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5d、手术时间≥3h、手术类型为开腹手术、有肝肠吻合术均为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患者术后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对于合并有独立危险因素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在围术期需要及时采用相关手段进行预防,减少术后院内感染的发生.
    • 摘要: 肝内胆管癌是一种原发性肝癌.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在国内外呈明显上升趋势.因发病隐匿,侵袭性强,且缺乏有效治疗方法,肝内胆管癌预后极差.国家科技部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课题专家组基于国内外本领域研究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实践,特制订《肝内胆管癌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该共识针对肝内胆管癌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疾病分期、外科治疗、辅助治疗,以及其他局部、区域性和系统性治疗进行系统阐述,旨在规范、普及和提高对肝内胆管癌的诊断和多学科治疗水平,改善该病总体预后.
    • 纪任; 朱洪涛; 洪晓明; 刘春红; 邱思远; 张丹图; 卢宠茂
    • 摘要: 目的 探讨严格以肝中静脉为引导的精准性半肝切除治疗区域性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与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肝胆胰外科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半肝切除术治疗区域性肝胆管结石4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32例,年龄(42±15)岁.全程显露并保留肝中静脉纳入精准手术组(n = 26),未能全程显露肝中静脉或者损伤肝中静脉纳入对照组(n=21).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资料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肝衰竭患者,术后90 d无死亡患者.精准手术组的手术时间(5.2±1.8)h、术中出血量(620.5±450.8)ml,与对照组手术时间(4.9±2.3)h、术中出血量(760.5±540.2)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19例(40.4%)患者(精准手术组7例,对照组12例)出现各类并发症36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多于精准手术组[47.6%(10/21)比19.2%(5/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术后远期并发症对照组5例患者分别出现残留结石、胆道感染、肝脓肿及胆肠吻合吻合口狭窄伴结石复发,精准手术组仅2例分别发现残留结石及胆肠吻合吻合口狭窄伴结石复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多于精准手术组[23.8%(5/21)比7.7%(2/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格以肝中静脉为引导的精准性半肝切除治疗区域性肝胆管结石,能够较为彻底去除结石和病灶,降低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
    • 傅健; 朱翔宇; 朱飚
    • 摘要: 目的 研究索拉非尼对伴有微血管侵犯(MVI)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术后缺氧诱导因子(HI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义乌市中心医院2013年1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的ICC患者92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索拉非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治疗前后HIF-1、甲胎蛋白(AFP)、VEGF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63.04%(29/46)]高于对照组[28.26%(13/46)](x2=11.215,P<0.05);两组患者HIF-1、AFP、VE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研究组患者HIF-1[(165.23±39.67) pg/mL]、AFP[(109.16±67.31) ng/mL]、VEGF[(297.28±42.41) pg/m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05.56±40.23) pg/mL、(235.17±106.41) ng/mL、(365.16±40.91) pg/mL] (t=4.841、6.788、7.813,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研究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x2=4.792,P<0.05).结论 索拉非尼可降低伴有MVI的ICC患者术后HIF-1、AFP、VEGF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复发率.
    • 梅璇; 吴海聪; 林静; 郑娇龙; 刘邦; 李东良
    •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CFTR)基因常见的多态性位点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IL)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18年11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就诊的PIL患者104例,以及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一代测序法检测CFTR基因的M470V、TG-repeats、Poly-T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发病年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析CFTR的3个多态性位点与PIL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用K-S检验判断连续变量的正态性.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及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比较、Hardy-Weinberg平衡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基因型、等位基因与疾病发生风险评估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的位点与PIL发病风险相关性采用调整OR值(ORadj)表示.结果 PIL组和对照组间的M470V位点上的等位基因(χ2=15.139,P0.05).PIL患者M470V位点上等位基因G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0.10%vs 41.67%,P<0.01).与AA基因型个体相比,GG(OR=4.680,P<0.01)、AG基因型(OR=2.500,P<0.01)个体发生PIL的风险显著升高.在TG-repeats位点,12TG/13TG基因型个体的PIL发病风险较11TG/12TG个体更高(OR=11.002,P=0.042);在Poly-T位点7T/5T基因型个体的PIL发病风险较7T/7T个体更低(OR=0.079,P=0.047).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CFTR基因中M470V位点多态性与PIL发病风险独立相关,等位基因G是PIL发病的高危突变.
    • 邓毅磊; 马文杰; 李富宇; 周梦豪; 赵龙栓
    • 摘要: 目的 探讨胆道局部抗生素冲洗治疗慢性增生性胆管炎(chronic proliferative cholangitis,CPC)的疗效.方法 建立大白兔CPC模型,随机分为CPC组20只(胆管不冲洗氧氟沙星)和实验组20只(胆管内冲洗0.5%氧氟沙星).仅切除胆囊,游离胆总管(假手术)大白兔20只设为正常组.对正常组、CPC组和实验组胆管组织内炎症情况、胆管细胞增生及胆管纤维化程度、胆管结石形成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与CPC组相比,胆管组织中炎症指标脂多糖和白介素-6[(1.21±0.13)比(3.24±0.21),(1.52±0.22)比(3.10±0.23)]、胆管细胞增生指标环加氧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15±0.12)比(4.07 ±0.22),(2.44±0.14)比(3.22±0.21)]、纤维化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β和胶原1[(2.44±0.28)比(4.36 ±0.44),(1.54±0.13)比(2.22±0.18)]及结石形成指标β-葡萄糖醛酸酶和粘蛋白5AC[(1.74±0.20)比(3.42 ±0.31),(1.47 ±0.15)比(2.81±0.22)]相对表达均明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胆道局部持续冲洗抗生素可有效缓解胆道慢性炎症,抑制胆管细胞的过度增殖和胆管纤维化,并降低结石形成能力,进而发挥控制CPC的作用.
    • 李金海; 张海峰; 徐雪珑; 蒲青凡; 朱明辉; 曾钰; 胡霄
    •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HL)患者肝切除术后黏蛋白5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肝切除的4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PHL组)和16例非结石性良性肝病对照患者(对照组)的胆管黏膜、胆管壁、胆汁及静脉血.对两组患者术前胆汁及血清指标进行对比.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查胆管壁黏蛋白1与黏蛋白5B的表达,HE常规染色病理检查胆管壁.以黏蛋白1为阳性对照,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实时-PCR检查胆管黏膜黏蛋白1与黏蛋白5B的信使RNA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PHL组组内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HL组患者术前血清脂类指标均较对照组高,而胆汁总胆汁酸浓度[(181.5 ±18.2) mmol/L比(192.1 ±22.5) mmol/L]、胆汁酸摩尔百分比[(80.7±1.6)%比(89.7±1.0)%]较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HL组黏蛋白1信使RNA的表达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L组黏蛋白5B信使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高[(0.94±0.12)比(0.73±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黏蛋白5B信使RNA的表达增强与胆汁中的总胆汁酸水平呈负相关(r=-0.4,P<0.05).结论 黏蛋白5B表达增强与PHL关系密切,可能与促进了胆管黏膜上皮对胆汁酸的吸收,使黏蛋白大量分泌进入胆汁,导致致石胆汁形成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