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管
胆囊管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209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415篇;相关期刊265种,包括中国内镜杂志、河南外科学杂志、岭南现代临床外科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年肝胆胰外科张家港学术论坛暨第26届全国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第四届中国武汉国际微创外科学术研讨会、2009国际肝胆胰外科南通论坛暨第二十二届全国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等;胆囊管的相关文献由3741位作者贡献,包括乔铁、不公告发明人、耿金宏等。
胆囊管
-研究学者
- 乔铁
- 不公告发明人
- 耿金宏
- 胡海
- 赵步长
- 张诚
- 杨玉龙
- 赵刚
- 王玉玲
- 管辉球
- 吴鸣
- 于聪慧
- 徐云霞
- 朱胜利
- 王成宝
- 袁金凤
- 余昌中
- 刘厚宝
- 张光全
- 张永雷
- 李明
- 杨荣华
- 王信锁
- 谢景夏
- 邱婷
- 陈小莉
- 陈帮英
- 韩培海
- 黄万潮
- 丁佑铭
- 张爱民
- 张秀华
- 程泰煦
- 丛斌
- 何川琦
- 刘学键
- 刘杰
- 刘波
- 刘洋
- 刘红梅
- 吴春高
- 吴金霞
- 宋玲玲
- 巫北海
- 张兆翔
- 张忠涛
- 张磊
- 张英
- 张鸿谋
- 徐红岩
-
-
吴丹;
黄婷
-
-
摘要:
目的:利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分析胆囊管变异与胆囊结石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21年4月因疑似胰胆系统疾病而行MRCP检查者281例,所有患者均经胆囊切除术或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证实。结果:281例患者中,胆囊管变异者162例,变异率为57.65%,各种变异分型中:胆囊管汇合于肝总管前或后壁的比例最高(31.67%),其次为负角度汇入(12.46%);胆囊管变异患者胆囊结石率为45.68%,明显高于胆囊管正常者的1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汇合于肝总管前或后壁患者胆囊结石率为28.09%,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胆囊管变异者(P<0.05);MRCP诊断胆系梗阻性疾病的总体准确率为93.10%。结论:胆囊管变异率高,且与胆囊结石发生有一定相关性。MRCP可准确显示胆囊管解剖变异,有助于减少手术中胆管损伤,同时对胆系梗阻性疾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
陆昌友;
徐勇;
薛瑞丰;
郭勇;
方超;
喻淋淋
-
-
摘要:
目的探讨联合胆囊管解剖特点与围胆囊三角区分离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肝胆外科2005年1月至2020年01月开展的9460例LC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共开展9460例LC术,全组病例术中均无肝外主要胆管损伤.术后出现并发症18例,其中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4312例LC术中转开腹7例,术后出现胆漏4例,经腹腔引流管或穿刺引流保守治愈.迷走胆管损伤致胆汁性腹膜炎2例,经再次腹腔镜下手术缝合结扎治愈;胆总管残留结石3例,术后经ERCP取出结石,切口脂肪液化4例.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5148例LC术中发现变异胆管或迷走胆管11例,中转开腹4例,均无胆漏及迷走胆管损伤等并发症.胆总管残余结石2例,切口脂肪液化3例,均采用前述方法治愈.结论熟悉胆囊管解剖特点可预防肝外主要胆管损伤,仔细解剖围胆囊三角区可预防迷走胆管或副肝管的损伤,两者联合可显著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
-
-
胡永鑫;
马驰;
李红雨
-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患者分别实施延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与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急性胆囊炎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常规组,各50例。常规组采取延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实验组采取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术后1 h、12 h及24 h 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中转开腹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低于常规组,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急性胆囊炎患者开展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相较于延迟手术而言,可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以及机体恢复时间,改善术后早期疼痛感,发挥一定干预效果。
-
-
周绍荣;
张鹏;
焦兰农;
陈秋兰;
姚建根;
江涛
-
-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间在泰州市中医院行手术治疗的55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经胆囊管行胆总管取石术(LTCBDE)组(26例)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探查术(LCCBDE)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的临床指标和术后消化道症状分级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LTCBDE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LCCBDE组(P0.05)。LTCBDE组术后消化道症状分级评分总分为(2.65±1.41)分,显著低于LCCBDE组的(4.24±2.06)分(P0.05)。LCCBDE组术后发生胆漏1例,予以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无中转行开腹手术,LTCBDE组有1例患者因取石困难而改行LCCBDE术。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3个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LT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安全、患者痛苦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等优点,且保留了胆道系统的完整性,使微创外科的优势最大化,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
洪晟乾;
祁付珍;
严雨楼;
金铨;
徐建波;
禹亚彬
-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及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术前肝功能、胆道情况、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结石残留、胆总管形态变化情况等。将经胆囊管探查取石(LTCBDE)的患者设为实验组,胆总管切开取石(LCBDE)的患者设为对照组。结果 (1)两组术前肝功能指标、胆总管结石数量及最大结石直径、胆总管直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禁食时间、腹腔引流量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胆总管结石残留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胆总管形态变化差异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TCBDE所需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低、对胆总管损伤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
陈丽梅
-
-
摘要:
胆囊结石是指发生于胆囊的结石疾病,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胆囊结石的病因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在进食后出现腹部隐痛、不适症状,当结石阻塞胆囊管时会出现胆绞痛症状。患者病情不同治疗方法也不相同,部分患者无需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部分患者可能需要积极的手术或药物治疗。
-
-
王金发;
李迪;
张学文;
姜涛
-
-
摘要: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神经内分泌瘤(NET)、神经内分泌癌(NEC)、混合型神经内分泌癌(MANEC)。NEC发生于肝外胆道十分罕见,可分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CNEC)[1],胆管的神经内分泌癌多发生于男性(男女比例1.9∶1),常累及部位为胆管汇合部(胆囊管和胆总管汇合部,左右肝管和胆总管汇合部),其病因尚不明确.
-
-
项万青;
王明杰;
叶国伟;
陈旭高
-
-
摘要:
目的 分析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胆管变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本院接诊的72例考虑胆系疾病行胆囊切除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MRCP诊断,并以胆道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统计MRCP诊断符合率及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72例患者接受胆道造影检查结果显示61例存在胆管变异,MRCP检查结果显示63例存在胆管变异,MRCP诊断符合率为98.61%;MRCP诊断胆管变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06%、81.25%、95.08%、72.77%;MRCP诊断检出胆囊管低位汇入、胆囊管内侧插入的患者人数最多,分别占比53.97%、25.40%,剩余检出胆道变异类型还有迷走胆管、平行胆囊管、副胆管、双胆囊、胆总管囊肿等.结论 应用MRCP技术实施胆管变异诊断具有良好敏感度,诊断符合率高,且胆道变异类型符合度高,值得推广.
-
-
于新记
-
-
摘要:
目的:研究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探查治疗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间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90例相关分析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针对研究组患者采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探查方式,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开腹手术进行取石,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相关治疗临床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并发症较多,且临床指标与研究组相比较差,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的临床对比意义(P<0.05).结论:在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上,采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探查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
胡永挑;
徐新华
-
-
摘要:
目的 研究沿"胆囊管"逆行追踪法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20年10月60例本院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研究组32例.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沿"胆囊管"逆行追踪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沿"胆囊管"逆行追踪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效果显著,能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并在做深入研究.
-
-
李甫;
张晞文;
李可为;
丁俊
- 《2014年肝胆胰外科张家港学术论坛暨第26届全国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正常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后形成胆总管,汇合点多数位于十二指肠上方,在MRCP成像中也常常可见胆囊管伴行胆总管至十二指肠后段甚至胰腺段,但低位汇合接近括约肌壁内段者甚少,这种会合很可能给ERCP的插管造成很大困难。rn ERCP操作前完善影像学检查是十分必要的,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除非有磁共振检查的禁忌症,必须常规行MRCP显象,排除胆囊管汇合畸形、胆胰管汇合异常、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等变异;对于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ERCP过程中若发现导丝始终无法进入肝内胆管,就应当及时想到导丝已经进入胆囊管的可能;注射造影剂后要仔细观察X光透视图像,辨认解剖结构和可能的变异情况,必要时采用球囊堵塞胆管出口的方法往往会使影像更加清晰。
-
-
-
-
于聪慧;
余昌中;
梅建民;
张冬;
杨荣华;
姚军波;
聂洪峰
- 《2006年全国微创外科论坛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创刊五周年纪念大会》
| 2006年
-
摘要:
目的总结经胆囊管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取石临床经验. 方法80例胆囊结石可疑胆总管结石采用经胆囊管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术.腹腔镜下分离胆囊管至胆总管汇合处,剪开胆囊管前壁,扩张器适当扩张胆囊管,行胆道造影明确胆道结石分布,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道探查取石后再造影确认结石取净,夹闭胆囊管并切除胆囊.术后不放T管. 结果80例术前B超均示有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56例,胆总管增宽47例平均1.15cm.有胆管炎22例,有黄疸31例,胆囊管明显增宽10例.术中证实74例胆道有结石,0.6∽1.0cm18例,小于0.5cm56例.9例胆道探查阴性.31例胆道内1枚结石,43例有2枚以上.18例需用等离子碎石器碎石,67例行胆囊管扩张.胆囊管开口变异6例.胆囊管损伤2例,处理后无术后胆漏.本组平均手术时间168±34hr;平均出血量为50±8ml;术后平均腹腔引流量为30±17ml.随访62例,术后3个月B超检查未发现胆管残余结石. 结论经胆囊管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是治疗继发性胆道结石的一种有效微创方法.
-
-
余昌中;
于聪慧;
刘沙雷;
杨荣华;
梅建民;
姚军波;
聂洪峰
-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成立大会、中国第十四届内镜医学学术大会》
| 2005年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胆道镜经胆囊管途径进行胆总管检查取石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10月~2004年12月间,在腹腔镜手术中成功实施经胆囊管途径的胆道镜检查、取石病人48例.结果 腹腔镜手术中经胆囊管途径的胆道镜检查取石48例病人均获成功,其中30例直接经胆囊管插入胆道镜,18例经胆道探子轻柔持续扩张胆囊管后,胆道镜经胆囊管顺利插入胆总管,直接取出结石45例(93.75﹪),共94枚(92.15﹪)结石,3例(6.25﹪)病人有8枚(7.85﹪)结石直径大于0.6~1.0cm,经过应用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器碎石后取出.结论 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经胆囊管途径检查、取出胆总管内结石的方法,安全可行,较之腹腔镜术中胆总管切开取石的方法,创伤更小,是胆道结石病微创外科治疗技术的又一进步和提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