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5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347307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心肺血管病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暨第一届中国智慧医疗大会、第七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相关文献由79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水云、乔树宾、宋云虎等。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47307 占比:99.98%

总计:1347552篇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发文趋势图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研究学者

  • 王水云
  • 乔树宾
  • 宋云虎
  • 来永强
  • 郭惠明
  • 姜腾勇
  • 李占全
  • 华伟
  • 唐亚捷
  • 张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萌; 刘慧慧; 蒋志新; 单其俊
    • 摘要: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基因遗传病,人群发病率高;其中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危害大,除引起胸痛、晕厥等临床症状外,严重者可致猝死。随着对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关于流出道梗阻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如Mavecamten精准生物学药物治疗和心尖部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等。本文结合最新相关研究,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及基因治疗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以期增进对该病治疗和研究的认识。
    • 孟祥彬(综述); 唐熠达(审校)
    • 摘要: 肥厚型心肌病是年轻人心脏猝死的常见原因,在各个年龄段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针对其复杂的分子以及病理生理机制的治疗发展迅猛,同时结构性的治疗手段也引起广泛重视。经导管二尖瓣钳夹系统解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是近年新兴的治疗手段。根据目前文献,经导管二尖瓣钳夹系统对梗阻症状的解除与传统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和介入酒精消融术一样确切有效,且围术期并发症更少。该治疗方案适用于手术风险高,不能耐受外科或是介入消融的患者,以及曾接受过外科或介入消融治疗后依然有梗阻的患者,尤其适用于隐匿梗阻性患者。目前相关临床研究尚缺乏远期预后的数据,仍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才能对其确切的疗效以及远期预后进行明确评估。
    • 宋素娜; 宋亚敏; 谢雪均
    • 摘要: 目的 总结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全腔镜下行扩大心肌切除术后的护理经验。方法 选取55例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行全腔镜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扩大心肌切除术患者入住监护室至普通病房护理要点,包括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严格管理心律及血压,预防心律失常;加强容量管理,预防心源性肺水肿;强化胸腔引流管的护理及观察有无出血的倾向,预防心包堵塞;尽早下床活动及功能锻炼促进呼吸系统康复。结果 本组患者胸腔积液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初发阵发性房颤4例,持续性房颤2例;单侧肺不张2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1例因二尖瓣A3区撕裂,术后3个月行再次二尖瓣成形术;无死亡及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病例,5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全腔镜下扩大心肌切除术后应密切监测心律及血压变化,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及纠正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加强液体管理,适当扩容,避免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及心源性肺水肿;强化胸腔引流管护理及早期锻炼,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促进功能恢复。
    • 陈奇童; 肖红艳; 何俊; 王亚红; 陶凉
    • 摘要: 目的 评估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06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1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26~73岁,平均(45.27±12.67)岁,所有患者术前均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后症状未控制,且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PG)(94.73±40.88)mmHg,通过各项指标的变化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120~515 min,平均(228.64±112.63)min;术后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15.75~55.42 h,平均(23.42±3.65)h;术后住院时间2.73~16.96 d,平均(7.62±1.13)d。与术前相比,出院时室间隔厚度(IVS)和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OVT-PG)明显下降[(1.82±0.11)cm比(2.27±0.36)cm,P0.05;(24.25±6.48)mmHg和(22.43±5.25)mmHg比(36.00±26.88)mmHg,P>0.05];出院后1个月和6个月cTIn、NT-proBNP及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L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二尖瓣反流情况改善或轻度反流,SAM消失。本组1例患者因术后并发症而死亡。结论 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创伤小,可有效解除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流出道梗阻,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预后。
    • 谭桐; 郭惠明
    • 摘要: 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ystolic anterior motion,SAM)常出现于肥厚型心肌病中,但其机制十分复杂。室间隔肥厚、瓣叶冗长、异常乳头肌、腱索松弛、二尖瓣对合点至室间隔距离短以及高流速均被认为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中SAM的独立影响因素。目前国内外不同肥厚型心肌病治疗中心对SAM的处理策略各有千秋,包括对肥厚心肌、二尖瓣瓣下结构与瓣叶的处理。基于对SAM机制的研究,本文综合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处理策略的相关文献,阐释不同手术方式消除SAM的原理。
    • 王艳微; 徐璐; 苗成龙
    • 摘要: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以室间隔不对称肥厚为特征的遗传性心脏病,目前无根治方法。室间隔肥厚常导致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升高,诱发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称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梗阻严重者可发生晕厥、猝死。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选择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经皮心内膜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介入治疗,近10年开始在临床中应用,初步研究证实其可有效改善症状和心功能,降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安全性好,但同时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 李海洋; 任媛媛; 王永乐; 王建亭
    • 摘要: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急病症之一,人群中约60%的人出现过鼻出血,约6%的人因鼻出血到医院接受治疗[1],因鼻出血需要就医的大多为老年男性患者,大多数鼻出血患者通过前鼻孔填塞可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难治性鼻出血多指鼻腔后端隐匿位置的出血,通常无法明确具体的出血部位,经常规的鼻腔填塞治疗后仍反复出血。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且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老年性难治性鼻出血患者。
    • 陈思毅; 张诗渊; 徐聪聪; 龚韧; 姜醒华; 吴延庆
    • 摘要: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是肥厚型心肌病(HCM)中最严重的类型,约占HCM患者总数的60%,其主要表现为不对称的左室肥厚和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引起的左室流出道梗阻,并伴有二尖瓣关闭不全和不同程度的左室舒张收缩功能障碍[1]。
    • 刘京京; 王华
    • 摘要: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心肌延迟强化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射频消融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连续纳入2020年4月—2021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确诊HOCM患者26例,进行经室间隔射频消融治疗,术前均行心脏磁共振增强检查,由有丰富经验的放射科医生观察心脏磁共振延迟强化图像判断心肌有无延迟强化,将其分为延迟强化组(LGE+组)及无延迟强化组(LGE-组),其中LGE+组患者14例,LGE-组患者12例。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超声资料,对比左室流出道压差变化,并随访术后一年内的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采用自身对照,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26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22~75(51.38±13.20)岁。LGE+组消融前后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G)[静息状态(63.29±32.40)mmHg vs(39.41±36.51)mmHg,P=0.092;运动激发后(115.45±45.36)mmHg vs(54.00±40.10)mmHg,P-0.002]。LGE-组患者消融前后LVOTG[静息状态(66.51±58.89)mmHg vs(33.55±27.23)mmHg,P=0.097;运动激发后(108.25±19.47)mmHg vs(47.69±33.31)mmHg,P<0.0001]。心肌射频消融术后一年随访发现,LGE+组患者术后出现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2例,因心脏骤停植入心脏起搏器2例,再发左室流出道梗阻再次行射频消融1例,LGE-组有一例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室间隔射频消融治疗HOCM可降低左室流出道压差,缓解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心脏磁共振存在延迟强化的HOCM患者,在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后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心脏骤停所致心脏起搏器植入及再发左室流出道梗阻等并发症。
    • 宋海娟; 谢庆; 陈晓霞; 郭惠明; 卢嫦青; 刘小民
    • 摘要: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围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入住广东省人民医院的36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54.6±10.2)岁,均实施全胸腔镜下经二尖瓣改良扩大Morrow术。制定围术期护理方案,术前病情评估和呼吸功能训练,注重心理护理;术中加强病情监测,做好急救准备;术后预防心律失常、呼吸道及体位相关周围神经损伤并发症。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有无发生肺部感染、肺水肿、肺不张等并发症及住院期间护理满意度。结果36例患者顺利完成全胸腔镜下经二尖瓣改良扩大Morrow术,效果满意,围术期无死亡。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24.0±21.2)h,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76.7±57.8)h,术后住院时间(14.0±8.9)d,术后未发生肺部感染、肺水肿、肺不张等并发症,住院期间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均为满意。结论围术期实施有科学依据的护理策略,发挥前瞻性护理效应和家属协同护理效果,有效预防并发症,促进早期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