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再生
肝脏再生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5915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遗传、基础医学与临床、临床肝胆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1中国外科周、第七次全国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学术讨论会等;肝脏再生的相关文献由421位作者贡献,包括吴言涛、王国栋、贾乾斌等。
肝脏再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5915篇
占比:99.78%
总计:66060篇
肝脏再生
-研究学者
- 吴言涛
- 王国栋
- 贾乾斌
- 马毅
- 于晗
- 付静
- 何学军
- 余江南
- 俞雁
- 别平
- 原彤彤
- 土井秀之
- 姚勤伟(编译)
- 孙从永
- 孙诚
- 安威
- 小松博道
- 巫协宁
- 张玲霞
- 徐希明
- 成军
- 朱润芝
- 李立
- 李苓
- 杨列永
- 杨群
- 沈皓
- 王孟皓
- 王碧波
- 王红阳
- 窦科峰
- 缪明永
- 耿小平
- 董慧
- 蔡在龙
- 袁运生
- 西平哲郎
- 贺福初
- 郜尽
- 陈瑶
- 陈规划
- 魏雅婷
- 鲁荣华
- 黄孝伦
- Agnieska Bucchi
- Andrea Karg
- Ansgar W Lohse
- Ashok K Singh
- Christina L Ross
- Christopher Booth
-
-
毕惠嫦;
范仕成;
高悦;
FAN S;
GAO Y;
QU A
-
-
摘要: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是内/外源物质代谢调控的关键核受体之一。Yes相关蛋白(YAP)是Hippo信号通路的核心调节元件,YAP激活后入核与转录因子TEAD结合,启动下游基因表达,对肝脏大小起到重要调控作用。PPARα激动可致肝增大并在肝再生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该研究旨在揭示PPARα通过YAP-TEAD信号通路促进肝增大和肝再生的分子调节机制。
-
-
-
-
摘要:
202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移植科顾劲扬主任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孔晓妮教授在Hepatology在线发表题为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5 confines liver regeneration by down-regulating reparative macrophage-derived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in a forkhead box O 3a-dependent mann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在活体肝移植的健康供体和部分肝切除小鼠模型中,阻断趋化因子配体5(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5,CCL5)促进了肝脏再生,从而将CCL5鉴定为肝脏再生的重要负调节因子。该研究提出抑制CCL5是改善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恢复的一种有前景的策略,有望降低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死亡率。
-
-
徐杨;
刘锋;
胡明道
-
-
摘要: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在受到感染、损伤以及手术切除后,会表现出强大的再生能力,能够在短期内恢复原有的质量和体积,从而使得生理功能正常运转。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具有多种活性的细胞因子,可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IL-6与膜式受体IL-6R(mIL-6R)结合介导经典的IL-6/STAT3通路使IL-6/mIL-6R发生了构型改变,再与gp130(信号转导蛋白)结合,使得两个亚单位的gp130活化形成同源二聚体,然后激活JAK/STAT3通路。活化的STAT3经历核易位,诱导肝急性期和某些早期基因的表达,最终促进了肝细胞的增殖,在肝脏的再生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IL-6对肝细胞增殖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肝移植提供帮助。
-
-
刘洪;
游海波;
王孟皓
-
-
摘要:
感染、代谢紊乱、酗酒、恶性肿瘤等急慢性损伤均可导致终末期肝病(end-stage liver disease, ESLD)的发生。迄今为止,肝移植仍是治疗ESLD唯一被证实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供体数量严重短缺,肝移植在临床中开展受到了极大限制,许多患者在等待器官过程中由于疾病进展而错失肝移植机会甚至死亡。因此,在临床中如何改善ESLD患者肝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再生医学作为组织工程和分子生物学转化研究的一个分支,旨在通过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及生命科学等前沿交叉领域对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功能进行替代、修复甚至重建。肝脏作为哺乳动物体内唯一具有再生能力的内脏器官,在经历大部分切除(75%)后仍能基本恢复至原有功能从而满足机体代谢需求。正因其具有如此巨大的再生能力让肝脏在再生医学领域备受关注。肝脏再生医学主要包括自身组织再生、细胞疗法以及组织工程三个方面,本文将对近年来上述技术在治疗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
杨勇;
时军;
何志颖;
张文成
-
-
摘要:
胆管树干细胞(biliary tree stem cells,BTSCs)是一类存在于胆管壁上胆周腺内的干细胞,具有分化为成熟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及胰腺内分泌细胞等类型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在肝损伤治疗、糖尿病救治等方面具有巨大应用前景.本文结合胆管及其相关组织的胚胎发育过程、解剖学特征、BTSCs谱系分布特点及分子标志、体外扩增特性、基础及临床研究现状等,对BTSC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阐述,并对其在肝脏和胰腺器官再生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进行总结和展望.
-
-
戚婉蓉;
毛小荣;
李俊峰
-
-
摘要:
肝硬化患者容易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血液高凝状态是其中一种表现.血液高凝状态除了参与静脉血栓形成外,最新证据证实其还参与肝损伤、肝再生、肝纤维化的发生.本文从血液高凝状态在肝硬化中的发生机制、肠道微生态环境在其中的作用以及血液高凝状态在肝硬化中最新影响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肝硬化患者的诊疗提供新理念.
-
-
许鹏;
刘海鹰;
黄瑜芳;
杨庆玲
-
-
摘要:
目的:添加支链氨基酸(branch chain amino acid,BCAA)的肠外营养支持对肝硬化肝癌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营养状态、免疫功能以及肝脏再生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模型构建肝硬化肝癌,采用Higgins法进行肝中叶部分切除.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在基础饲料基础上给予8.5%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Novamin)的肠外营养;观察组采用常规饮食基础上给予10%复方氨基酸(安平)注射液(Hepa)的肠外营养.5 d后,留取血清检测营养学指标和免疫学指标变化;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Fuelgen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DNA的含量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PCNA和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大鼠血清营养学指标、免疫学指标以及组织病理明显改善,DNA含量以及PCNA和Ki-67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肝癌大鼠肝部分切除后添加BCAA的营养支持明显有助于改善其营养和免疫状态,促进肝再生.
-
-
李嘉兴;
李明意
-
-
摘要:
肝脏再生是指肝脏部分切除或受损导致肝细胞数量减少,而残余的肝细胞肥大增生或肝祖细胞增殖分化补充损伤的肝细胞恢复肝脏质量和功能的过程.肝脏作为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时也易受不同因素损伤,表现出不同的疾病特点和病理特征.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病理机制的重要工具,不同的肝脏再生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不同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损伤机制,为临床肝脏疾病的诊治以及发病机制和护肝药物的研究提供指导,同时促进肝脏再生相关研究的进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