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振动控制
结构振动控制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1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3246124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振动工程学报、噪声与振动控制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第八届海峡两岸航空航天学术研讨会、全国第一届防灾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等;结构振动控制的相关文献由546位作者贡献,包括欧进萍、杜永峰、李慧等。
结构振动控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246124篇
占比:99.99%
总计:3246402篇
结构振动控制
-研究学者
- 欧进萍
- 杜永峰
- 李慧
- 张春巍
- 李惠
- 李宏男
- 鲁正
- 吕西林
- 张微敬
- 周岱
- 何玉敖
- 党育
- 周福霖
- 李春祥
- 毛晨曦
- 汪志昊
- 闫维明
- 刘军龙
- 刘季
- 刘彦辉
- 孙树民
- 孙洪鑫
- 李爱群
- 王修勇
- 瞿伟廉
- 罗一帆
- 陈政清
- 隋莉莉
- 关新春
- 唐家祥
- 孙清
- 孙玉萍
- 尹燕宗
- 张俊平
- 张子锐
- 张延年
- 张志强
- 张敏政
- 张陵
- 曹志峰
- 曹黎媛
- 李敏霞
- 涂建维
- 王伟
- 王建国
- 王焕定
- 王社良
- 禹奇才
- 禹见达
- 程选生
-
-
齐宗林
-
-
摘要:
某中学教学楼因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抗震性能不满足现行抗震设计要求,采用在原有结构中设置墙式铅剪切型阻尼器的加固方法提高其抗震性能。运用SAP2000建立结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多遇地震下的弹性时程分析,确定了消能减震加固方案,然后对该减震结构在多遇地震及罕遇地震下的减震效果进行了验证,也介绍了阻尼器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分析结果表明,减震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限值要求,并且基地剪力显著降低,验证了墙式铅剪切型阻尼器布置的有效性和结构抗震安全性。
-
-
屈俊童;
李正鑫;
卢飞;
梁伟;
朱云强
-
-
摘要:
基于“多种耗能机制共同耗能”的思想,同时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的自复位能力,研制出一种新型筒式自复位SMA-摩擦阻尼器,详细阐述了该装置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制作了试验试件,并通过力学试验研究了循环荷载作用下,位移幅值、加载速率对阻尼器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利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新型阻尼器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呈现出位移相关性,利用形状记忆合金与摩擦板协同工作耗能,阻尼器具有稳定的滞回性能和良好的耗能能力;残余位移控制在26.25%以内,形状记忆合金丝的设置能使阻尼器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文中提出的恢复力模型的正确性。
-
-
王伟
-
-
摘要:
结构振动控制广泛应用于船舶、机械、宇航等领域,在土木工程中也逐渐展现了极大的应用优势。因此,文章在讨论这一技术概念的基础上,以技术实施阶段是否需外部能源输入为标准,阐述了不同类别技术的研究进程。并结合具体工程,对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
-
李戈;
毛崎波;
王永;
谢冉
-
-
摘要:
使用极点配置法解决了机电耦合系数大于等于2时,H2优化以及定点理论不能用于电磁分流阻尼(electromagnetic shunt damper,EMSD)参数优化设计的问题,从而实现结构振动控制。得到了经极点配置法优化的最优调谐比、阻尼比等无量纲参数的解析解。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极点配置法能用于解决当机电耦合系数取大数值时,EMSD分流电路的优化设计问题;在时域上,极点配置法对应的衰减系数分别大于基于H∞、H2优化的主导极点决定的衰减系数76.96%、282.47%,从而使得系统暂态分量衰减最快;极点配置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
-
高经纬;
涂建维;
刘康生;
李召
-
-
摘要:
高层建筑结构复杂,自由度数庞大,采用主动抗震控制方法时结构的精确模型无法建立,整体控制目标也难以获取.为此,将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理论和大系统分散控制理论结合,提出一种基于LSTM的智能分散控制方法;利用LSTM深度学习框架构建不同类型的分散控制器,并根据Lyapunov稳定性理论推导分散控制器稳定的充分条件,运用遗传算法(GA)对LSTM框架的初始学习率进行优化,提高分散控制器的收敛速度和预测精度.以20层Benchmark模型作为被控对象,研究GA-LSTM分散控制方法的控制性能,并与集中控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GA-LSTM的智能分散控制方法可以简化控制器结构,对比集中控制可能产生的整体失效现象,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好的控制效果.
-
-
叶德惠;
谭杰
-
-
摘要:
针对调谐质量阻尼器(TMD)所需空间行程较大,对频率较为敏感的等等缺陷,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PTMD)将碰撞耗能与传统的TMD相结合以增大减振效果.在已有的研究中,PTMD展现了比TMD更好的控制效果.本文根据一门式框架和单边PTMD的理论设计制作了一个用于减振的PTMD装置,并将装置安装于门式框架结构进行了减振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PTMD在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下都可以对结构响应进行有效控制,控制效果相对稳定,最大位移的减振率达到82.3%.
-
-
苏毅;
任仕凯;
施镐
-
-
摘要:
设置振动控制装置对风电机组塔架进行振动控制,能有效降低风塔的动力响应.目前在风电机组塔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谐质量阻尼器(TMD,tuned mass damper)存在着质量单元安装空间受到限制,且会增加塔体负担等问题.本文提出了用于塔架减振的固定质量阻尼器(FMD,fixed mass damp-er),它通过改变塔架与上部结构的连接方式,在机舱与塔架中间设置弹簧和阻尼单元,利用机舱、叶片等上部结构作为质量单元去减小塔架的振动.本文以某2MW风力发电机组塔架为例,建立FMD-塔架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风载流固耦合动力响应分析.结果 表明,塔架装设FMD耗能减振装置后,额定风况下塔架位移减小32%,同时加速度减小26.6%.由分析可知FMD-塔架结构较无控风机结构风载下动力响应减小明显且避免了传统TMD耗能减振装置安装不易、附加质量负担等问题,故FMD耗能减振装置可在风电机组中得到有效应用.
-
-
王宝顺;
何浩祥;
闫维明
-
-
摘要:
针对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和颗粒阻尼器的减振特点及各自不足,提出将并联式单向单颗粒阻尼器(PSSPD)与TMD有机结合的复合减振技术方案—PSSPD与TMD并联体系。在深入剖析其减振特性的基础上,将颗粒与受控结构之间的碰撞力等效为脉冲力,建立复合减振体系力学模型和方程。采用时域和频域结合的方法并对模型进行分析并求解,使求解过程直接、无需求解微分方程且易于求解特殊激励形式动力响应。提出简谐激励下复合减振结构系统的最优减振参数设计方法,对该系统进行性能参数分析,验证了力学模型的精度及优化方法的可行性。建立该复合减振体系在地震动下的参数优化方法并对其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最后,对PSSPD、TMD及复合减振体系的减振机理、性能及减震效果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时频域解析的复合减振体系力学模型能够直观体现其减振机理,求解过程清晰且精度高,参数优化分析方法合理、可行且准确;复合减振体系有效克服了TMD和PSSPD的不足,具有更佳的减震效果、更宽的减振频带及更强的鲁棒性。
-
-
-
-
-
Peng Yongbo;
彭勇波;
Chen Jianbing;
陈建兵;
Li Jie;
李杰
- 《第十一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
| 2018年
-
摘要:
工程结构振动控制属于土木工程的前沿研究领域.本文从经典随机最优控制理论应用于土木工程结构面临的困境出发,剖析了确定性最优控制与经典随机最优控制的内在缺陷,阐明了经典控制理论与土木工程结构控制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物理随机最优控制的基本思想,论述了控制律形式、控制器(控制装置)参数和控制装置拓扑三个层次优化的物理随机最优控制基本理论,提出了广义最优控制律.示例给出了物理随机最优控制的主动、被动设计模式.分析表明,基于概率密度演化理论的物理随机最优控制理论体系,突破了以It(o)随机微分方程描述动力系统的经典随机最优控制的范围,为工程结构随机最优控制探索了新的道路.
-
-
陈晓丹;
孙立晔;
李闯;
张嫚
- 《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简称SMA)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因其延展性、抗疲劳性能、耐腐蚀性、高温耐久性等性能上的优异在土木工程方面的应用具有很好的前景.因此,SMA阻尼器因其具有良好的耗能及复位功能且构造简单、传力明晰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对形状记忆合金的力学性能研究的基础上,对SMA超弹性特性、阻尼特性、电阻特性、弹性模量随温度变化特性等特性进行初步的分析,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设计和制作的性能良好的SMA阻尼器,对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在土木工程领域当前的研究缺陷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被动控制、结构加速度、材料使用率、造价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
-
-
-
钟晓宇;
黄海;
李伟鹏;
张淼
- 《第八届海峡两岸航空航天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针对空间任务对振动控制的需求,本文基于Stewart平台解耦后的单自由度SISO控制模型,将应用于振动隔离的速度反馈(skyhook)方法和应用于运动跟踪系统中动态干扰抑制的正向力反馈(PFF)方法结合起来,组成一种新的联合控制方法以同时实现振动的隔离和抑制.由于PFF方法中含有正反馈环节,对测量误差十分敏感,鲁棒稳定性较差,因此本文在其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加速度反馈环,既能通过降低干扰灵敏度来保证PFF方法的稳定性,又可以使系统的隔振性能进一步提升.本文分别通过软件仿真和单自由度悬吊振动控制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对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隔离和抑制均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
-
钟晓宇;
黄海;
李伟鹏;
张淼
- 《第八届海峡两岸航空航天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针对空间任务对振动控制的需求,本文基于Stewart平台解耦后的单自由度SISO控制模型,将应用于振动隔离的速度反馈(skyhook)方法和应用于运动跟踪系统中动态干扰抑制的正向力反馈(PFF)方法结合起来,组成一种新的联合控制方法以同时实现振动的隔离和抑制.由于PFF方法中含有正反馈环节,对测量误差十分敏感,鲁棒稳定性较差,因此本文在其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加速度反馈环,既能通过降低干扰灵敏度来保证PFF方法的稳定性,又可以使系统的隔振性能进一步提升.本文分别通过软件仿真和单自由度悬吊振动控制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对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隔离和抑制均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
-
钟晓宇;
黄海;
李伟鹏;
张淼
- 《第八届海峡两岸航空航天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针对空间任务对振动控制的需求,本文基于Stewart平台解耦后的单自由度SISO控制模型,将应用于振动隔离的速度反馈(skyhook)方法和应用于运动跟踪系统中动态干扰抑制的正向力反馈(PFF)方法结合起来,组成一种新的联合控制方法以同时实现振动的隔离和抑制.由于PFF方法中含有正反馈环节,对测量误差十分敏感,鲁棒稳定性较差,因此本文在其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加速度反馈环,既能通过降低干扰灵敏度来保证PFF方法的稳定性,又可以使系统的隔振性能进一步提升.本文分别通过软件仿真和单自由度悬吊振动控制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对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隔离和抑制均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
-
钟晓宇;
黄海;
李伟鹏;
张淼
- 《第八届海峡两岸航空航天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针对空间任务对振动控制的需求,本文基于Stewart平台解耦后的单自由度SISO控制模型,将应用于振动隔离的速度反馈(skyhook)方法和应用于运动跟踪系统中动态干扰抑制的正向力反馈(PFF)方法结合起来,组成一种新的联合控制方法以同时实现振动的隔离和抑制.由于PFF方法中含有正反馈环节,对测量误差十分敏感,鲁棒稳定性较差,因此本文在其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加速度反馈环,既能通过降低干扰灵敏度来保证PFF方法的稳定性,又可以使系统的隔振性能进一步提升.本文分别通过软件仿真和单自由度悬吊振动控制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对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隔离和抑制均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