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筵
经筵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7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篇、专利文献6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东岳论丛、求索等;
经筵的相关文献由76位作者贡献,包括邹贺、任克宁、唐华荣等。
经筵
-研究学者
- 邹贺
- 任克宁
- 唐华荣
- 姜鹏
- 宋文文
- 张世昌
- 张红磊
- 文琦
- 李瑞霞
- 王成来
- 白金报
- 石庆加
- 许静1
- 赵常乐
- 邹永泽
- 郭东亮
- 郭民伟
- 陈东
- 马元元
- 魏彦红
- 丁延峰1
- 不公告发明人
- 他维宏
- 侯美珍1
- 刘晓东
- 刘毅
- 刘舫
- 包诗卿
- 周国林
- 夏章军
- 孙宝
- 孙杰
- 季诚浩
- 张军
- 张英聘1
- 易卫华
- 易卫华1
- 春花
- 晁中辰
- 晓春
- 曾渊如
- 朗韵
- 朱子彦
- 朱汉民
- 朱鸿
- 朱鸿军
- 李天纲
- 李林
- 李永富
- 李逸帆
-
-
刘晓东
-
-
摘要:
朝鲜王朝建立后,形成了以“三讲”为基本规制的经筵制度,并成为朝鲜君臣政务处理与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场域。《大学衍义补》传入朝鲜,正值朝鲜王朝“朋党政治”渐趋激烈化时期。以传统“大学”之教为学问特色与优势的“勋旧派”,与主要以“小学”为学术根基的“士林派”,围绕经筵主导权展开了激烈争夺。而中宗国王出于平衡政局的目的,发动“己卯士祸”,对“士林派”予以打压,“勋旧派”为确保自身经筵主导权的稳定,在逐步将“小学”之教从经筵讲席清除的同时,也将《大学衍义补》纳入经筵讲读,并占据中宗朝经筵讲席长达近二十年。
-
-
李逸帆
-
-
摘要:
明初书法是皇帝经筵学习中的必修内容,同时也是科举考试和铨选官员的重要标准。受此影响,一方面,明初书法以“台阁书风”为后世所知,强调日常中的实用性而忽略书法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书法教育和实践上都得到空前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以上问题具体展开。
-
-
孙杰
-
-
摘要:
经筵为经筵讲官向帝王传授以《五经》《四书》为中心的儒家经典提供了合法性的制度平台.作为经筵讲读活动中扮演传道者角色的讲官,寄希望通过教化帝王、涵养君德来造就尧舜圣王之君.经筵讲官将经典文本从书面语变成口头语的讲学活动中,形成了自为阶段的口头讲义和自觉阶段的文本讲义.经筵讲学中通过经典诠释所形成的讲义体文本,凭借经筵讲官的学术名望及弟子们间的学术传承,并借助帝王的政治声望及舆论影响,成为引领学术风向、推动经学传承的政治力量.经筵讲官以《大学》来推衍帝王之学的过程,就是要在学理层面达成"以政为教"与"以教为政"的互融共生,从而实现内圣所以外王的理想追求与外王必以内圣的现实境遇之间的统一,进而在学术、思想、政治之间的互动中诠释和重塑学为圣王的新范式,以《五经》《四书》为中心的儒家经典传承就伴随在其中.
-
-
孙宝
-
-
摘要:
随着晋宋文学及绘画的发展,官方往往通过东宫僚职、文秘史职、礼官儒职等文官的文事活动,来延续汉代以来以经学为主、绘画为辅的教化引领策略,其标志性建树体现在《南齐书·文学传论》"张眎擿句褒贬,颜延图写情兴"的叙说中.晋宋宫廷多委任文儒兼通之士承担侍讲经筵、摘句录义等职属,后者汲取儒生研经摘句之法而展开文事褒贬,这拓展了晋宋文学批评的新走向.颜延之屡次出任儒礼之官,在蔡邕、曹植、顾恺之等人画赞的基础上,依据多种绘画题材进行创作,从而树立起刘宋文画融合的标杆.在南朝东宫、藩府及宫廷画师主导下,图写又成为官方掌控文衡、论能铨授的重要方式.迄至隋唐,摘句与图写逐渐摆脱儒官主导、官方评价的模式,而步入文人自主创作的时代.
-
-
閆建飛
-
-
摘要:
宋真宗《正説》是宋代經筵進讀的重要書籍,而學界甚少注意。該書在社會上流傳不廣,現僅存篇名十三、佚文三條。從斷簡來看,其主旨爲治國。《正説》爲皇太子教育而作,養成帝王之德、提升帝王治道是其在經筵進讀的主要目的,有補治道和“先帝訓言”也是其能長久在經筵保持影響力的主要原因。
-
-
-
谢贵安
-
-
摘要:
清承明制,明清经筵日讲制度大体相同,均包含经筵大典和日讲环节,皆以程朱理学为本,以四书五经和史学为内容.然而,两朝经筵日讲制度也存在着农耕游牧、君威强弱、他学冲击等方面的差异.明朝作为农耕政权,举行经筵日讲的目的单一,就是通过宣扬程朱理学维护统治,而清室起源于游牧(游猎)民族,还将经筵日讲赋予了争夺华夏正统的意义;安土重迁的明朝将游畋与经筵对立,而游牧的清朝则无此观念;明朝经筵日讲地点固定在文华殿,而清朝则变动不居.明代皇权盛极而衰,经筵日讲官始终保持着帝师的尊严,而清代皇帝则威严高耸并以道统领袖自居,经筵日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颠倒过来.明代虽遇阳明心学的挑战,但效果微乎其微,而清代经筵日讲却面临汉学和西学的强势崛起,受到其重大的影响.
-
-
-
-
-
-
摘要:
提起陈廷敬可能大家并不熟知,但是他主持编撰的《康熙字典》可谓是众所周知。在《清史稿》《大清相国》等记述中,陈廷敬不同于同时代鳌拜的飞扬跋扈、李光地的贪位忘亲、明珠的中庸圆滑、索额图的老谋深算,陈廷敬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