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纲要”课

“纲要”课

“纲要”课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史、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篇、专利文献1615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思想教育研究、学理论、华章等; “纲要”课的相关文献由183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小曼、何尚文、吴敏等。

“纲要”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1 占比:9.57%

专利文献>

论文:1615 占比:90.43%

总计:1786篇

“纲要”课—发文趋势图

“纲要”课

-研究学者

  • 朱小曼
  • 何尚文
  • 吴敏
  • 宋兆杰
  • 曾晓娟
  • 李肖凯
  • 简姿亚
  • 苑帅民
  • 金晔
  • 乔谦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小曼
    • 摘要: “金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题中之义。遵照教育部“金课”建设标准,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为例,以价值引领和信仰培育为目标,以自主学习和思维拓展为基础,以解决问题和切合实际为导向,从思路攻坚、教法攻坚、教材攻坚三方面入手,对思政“金课”建设加以探索和研究,遵循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努力将纲要课打造成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新时代思政“金课”。
    • 周袁宏
    • 摘要: 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是本地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将其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不仅有利于推进四川红色文化的弘扬与宣传,更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需要在做好四川红色文化资源的收集、提炼与再整合的基础上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同时还要在网课打造、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等环节对相关资源加以有效利用。
    • 金晔; 甘鹏飞
    • 摘要: 地方史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能够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对“大历史”进行丰富而细致的再现。将特定区域的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地方史资源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是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举措。新时代“纲要”课教学应紧扣课程目标,科学利用地方史资源;瞄准学生学情特点,合理利用地方史资源;围绕特定教学内容,多样化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准确把握“小地方”与“大历史”之间的历史逻辑,进而对“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产生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 曾筱霄; 张奔
    • 摘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想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任务需要与时俱进、关注社会,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内涵丰富的伟大抗疫精神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既存在可能性,也具备可行性,也是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 沈蓓绯; 蒋建平
    • 摘要: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主阵地。通过分析党史教育,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时代意义、原则要求和实践路径,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
    • 侯阳; 丁星亮
    • 摘要: 现代口述史已经诞生70年了,口述史教学的兴起也超过了半个世纪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相较而言,军队院校口述史教学的发展则显得较为滞后。实际上,在军校的“纲要”课教学中引入口述史教学实践,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这种教学模式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员全面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 吴敏
    • 摘要: 大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育人目标。川北医学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中,长期以发挥大学生的创造精神作为安排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多年来,先后开展了情景剧演绎、纪念性主题创意活动、爱国主义基地考察等活动。大学生得以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平台上充分施展才华,从而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 李卫
    • 摘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程属性决定了其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除了课堂理论讲授,还需要积极探索"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借助党史馆这一平台,可以凸显党史馆及其作为"纲要"课实践教学模式的以学生为中心、党史馆平台和情境式教学三大特点.本文对党史馆在"纲要"课中的具体运用及操作模式进行阐述,彰显党史馆运用于"纲要"课的价值与意义.
    • 杜贤赞; 程亚运
    • 摘要: 《决议》是一篇贯通大历史观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将《决议》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是帮助青年大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树立大历史观,增强历史思维能力,强化历史认知,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途径。丰富的《决议》内涵与“纲要”课具有理论主题的同一性、教学内容的相融性、价值旨归的一致性。要充分利用《决议》精神的特性,在教学中提升“纲要”课教师的使命感,推进《决议》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有效融入,使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决议》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让《决议》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任务。
    • 钱秀琴
    • 摘要: 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三进”的现实要求。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开放教育思政课,须结合开放教育教学与学生特点,在理论层面设计好适合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将全会精神渗透到教材内容中,深入推进全会精神进教材;在实践层面,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课程内容体系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