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滞后
纯滞后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65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工业、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6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32395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中国仪器仪表、自动化技术与应用、计算机仿真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东北过程自动化设计专业委员会第19届年会、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建网30周年大会暨2007年年会等;纯滞后的相关文献由450位作者贡献,包括谢剑英、刘开培、刘梦娜等。
纯滞后—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2395篇
占比:99.27%
总计:32632篇
纯滞后
-研究学者
- 谢剑英
- 刘开培
- 刘梦娜
- 周靖林
- 姜会霞
- 庞志强
- 张曦
- 李军
- 李大字
- 潘凤萍
- 王伟
- 申群太
- 肖雁鸿
- 苏雷涛
- 钟庆昌
- 陈世和
- 靳其兵
- 刘芬
- 张颖超
- 彭宣戈
- 朱晓东
- 田彦绂
- 邹一琴
- 郑耀林
- 郭辉
- 陈永会
- 万红
- 于丽杰
- 于文龙
- 党选举
- 农毅
- 刘亮
- 刘伟军
- 刘哲
- 刘川来
- 刘广顺
- 刘建
- 刘杰
- 刘电霆
- 史玲玲
- 叶小岭
- 吕志民
- 吴建国
- 周德俭
- 周永言
- 周耿烈
- 周茂林
- 夏华伟
- 孙优贤
- 安殿库
-
-
黄磊
-
-
摘要:
工业场景下,大规模多点输入集中输出的纯滞后系统通常会带来成本控制器布署高、自适应控制运算能力不足、规模柔性和集控能力差、各系统输出偏差大等问题。为了适应多个纯滞后系统的耦合输出要求,同时兼顾快速稳定收敛的控制目标,设计了一套可以支持工业大数据应用的智能控制系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流计算实现的自适应增量式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数据采集和处理分离的分层结构,可以满足大规模复杂纯滞后系统的低成本集控和系统数量变化的要求。经验证,自适应增量式PID模型通过滑动窗口流计算,能快速实现不同系统不同输入下的同速控制,确保多系统输出的一致性。该系统支持机器学习算法的快速嵌入,为后续实现基于历史数据批处理反馈的工业智能提供了可能。
-
-
高雷;
吕伟军
-
-
摘要:
间歇式脱溶反应釜的温度控制为升温、拐点控制、保温和终止四个过程,本文采用优化控制技术及拐点预测模型(GD)技术作为脱溶釜的热水阀的开度控制算法和模型设计理念,解决了脱溶反应釜温度的非线性、强耦合、纯滞后性及不确定性的控制需求,提高了脱溶釜反应温度控制精度,缩短了升温时间,提高产能,使生产过程达到最优化.
-
-
-
-
戴世纪;
王仲根
-
-
摘要:
针对室内温控系统中响应时延大、稳定性较差以及超调量大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Fuzzy-Smith滞后补偿型PID温度系统,将Smith补偿型控制器加入到回路系统中,提前预判对象的性能,反馈到调节器,以此补偿过程误差,并通过Matlab软件设计模型;实验结果可知:传统PID算法和Fuzzy-PID算法的上升速度较快,但稳态品质较差,调节能力较弱;Smith算法的超调量相比其他算法小,能够使系统保持较好的鲁棒性,但曲线上升时间和系统调节时间较慢;Fuzzy-Smith控制的温度上升较快,超调量很小,调节到稳定温度值所花时间较少,明显改善温控系统的性能,能够达到预期的稳态特性;算法能有效地抑制纯滞后的影响,降低系统的超调量,加速响应过程.
-
-
田超;
韩永成;
高丹
-
-
摘要:
本文针对热轧生产线由于厚度仪与轧机机架存在的物理距离导致的检测滞后问题给带钢成品厚度的影响进行研究,采用Smith预估器来消除滞后对厚度控制的影响.首先,介绍Smith补偿的原理.其次,给出监控厚度控制(Monitor Automatic Gauge Control MAGC)原理.再次,将Smith补偿与监控AGC相结合,避免了由于检测滞后给厚度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通过仿真可以看出采用Smith预估器补偿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带钢的厚度控制精度.
-
-
-
-
-
尚羽佳;
王春喜;
卢铁林;
柳晓菁
-
-
摘要:
针对制冷系统大时滞、强耦合的特性,在辨识得到并通过实验验证的压缩式制冷系统双输入双输出模型基础上,应用恒定蒸发温度与变最小过热度结合的双闭环控制方案,设计了基于逆向解耦环节的内模控制方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PID控制方法相比可明显增强系统稳定性,减小调节时间.与传统内模解耦方法相比,控制器设计简单,便于实现.考虑到在变负荷下制冷系统内部参数会时常产生较严重的摄动,辨识模型可能存在未建模的不确定因素,将模型参数按一定比例变动,仿真结果表明在模型参数摄动时仍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
-
崔栋刚;
张彦斌;
苏彦民
- 《第十六届中国过程控制学术年会暨第四届全国故障诊断与安全性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工业过程控制中PI控制算法、Smith预估控制算法和采样PI控制算法.给出了采样PI控制算法及控制原理,分析了控制器参数对控制性能的影响,给出了控制器参数选择的方法.并利用Matlab选取典型一阶纯滞后对象,在控制对象纯滞后时间和增益改变时进行了动态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样PI控制和Smith预估控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而且算法简单、容易实现,所以更适用具有纯滞后的工业过程控制.
-
-
刘开培;
饶玲娜;
刘杰;
汤莉莉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会议》
| 2002年
-
摘要:
讨论了用Smith预估控制系统实现Dahlin控制闭环系统响应时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为了在对象参数发生变化时,仍能达到较好的调节效果,提出了鲁棒性自调整方法,实现了Dahlin控制闭环系统响应的实时调整.仿真结果表明通过鲁棒性自调整Dahlin-Smith控制可以较好地解决纯滞后系统的控制问题.
-
-
-
-
张颖超;
叶小岭;
郭殊梅
- 《第14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暨第3届全国技术过程的故障诊断与安全性学术会议》
| 2003年
-
摘要:
Smith预估器是用于大纯滞后对象的有效设计方法,但是对实际过程的参数变化很敏感,特别是静态增益K的变化.串级系统的内回路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一个快速内回路是至关重要的.提出了串级控制与Smith预估补偿相结合的控制策略.针对纯滞后问题,讨论了串级控制与Smith补偿的互补性,从理论和仿真两个方面讨论了这种系统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理论分析表明,该方案对静态增益K和动态参数T等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控制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和动态品质均优于单纯的Smith预估补偿控制和单纯的串级控制,并得到了仿真结果的验证.
-
-
刘开培;
王置
- 《200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
| 2003年
-
摘要:
针对常规增益自适应Smith预估控制的缺点,提出了被控对象增益稳态识别和控制器参数稳态自调整的预估控制,解决了由于对象和预测模型的纯滞后时间不一致造成的系统不稳定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控制性能良好.
-
-
姜会霞;
肖雁鸿;
杜志国;
周靖林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
| 2001年
-
摘要:
Smith控制是解决纯滞后系统控制的有效方法,但其对过程对象模型参数的精确要求,限制了其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模糊自校正Smith控制方案,该方案无需知道系统的精确模型,采用模糊控制和PI控制动态复合,从而保持了模糊控制较强的鲁棒性和PI调节器消除静态误差的优点.仿真结果证明了模糊自校正Smith控制器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和较强的鲁棒性.而且该方案算法简单、易于实现,对实际工业应用具有较大的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