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性粒细胞缺乏

中性粒细胞缺乏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12523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全科护理、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暨第五届中西医结合血液学论坛、山东省儿科2016年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第三次学术年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等;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相关文献由387位作者贡献,包括梁爱斌、王椿、何玉麟等。

中性粒细胞缺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2523 占比:99.91%

总计:112628篇

中性粒细胞缺乏—发文趋势图

中性粒细胞缺乏

-研究学者

  • 梁爱斌
  • 王椿
  • 何玉麟
  • 冯可欣
  • 冯茹
  • 刘晓力
  • 刘澎
  • 刘立根
  • 司继刚
  • 姚永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汇娟; 姚晶晶; 向丽; 姚嘉丽; 钟慧群
    • 摘要: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白血病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并为其有效防控提供对策。方法收集362例次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样本来源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及患者预后,并对是否感染多重耐药菌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提出防控对策。结果共有47例次(13.0%)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检出样本中,痰液及血液的比例最高,分别为21例次(44.7%)及9例次(19.1%);在多重耐药菌的分布构成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占40.4%;32例次(68.1%)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好转出院。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住院次数≥6次、发热、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留置引流管及既往感染过多重耐药菌5个变量是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留置引流管及既往感染过多重耐药菌是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白血病患者感染的多重耐药菌种类较多,多从痰液及血液中检出,且以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总体预后较好;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白血病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较多,医护人员应加强监测与筛查,制定综合感染控制措施,以有效防止耐药菌的流行和传播,改善患者的预后。
    • 邓燕红; 李佳; 夏延哲; 陈杰
    • 摘要: 目的总结临床药师参与治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导致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噬血现象的药学实践。方法临床药师协助临床医师鉴别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为患者提供合理治疗方案。建议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给予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μg·d^(-1)升白细胞治疗4 d,粒细胞严重缺乏持续,使用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0.4 g·kg^(-1)·d^(-1)治疗2 d。结果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后期治疗效果较好,顺利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实践,在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相关性及其处理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建议,有利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 常莹莹; 朱斌
    • 摘要: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中的病原学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例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出现粒缺伴发热症状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因肺癌多发转移经注射用奥沙利铂+依托泊苷注射液联合放疗后出现粒缺伴发热症状。因感染部位不明确,医生经验性使用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注射用替加环素+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抗感染治疗后感染指标水平未见明显下降。48h后的mNGS结果显示,患者存在革兰阴性杆菌和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药师根据测序结果,建议在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调整药物后患者的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明显下降,随后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好转出院。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mNGS能够识别病毒,可以较快分析结果,且其病原学诊断优于实验室培养,可以更好地把握临床用药时机,能够帮助医生和临床药师及时选择正确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
    • 白一兵; 赵玉; 马悦; 初阳
    • 摘要: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为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万古霉素的合理应用及给药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日—2021年3月31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静脉使用万古霉素(1000 mg,q12h)伴有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基本信息及临床主要检测指标。采用Spearman进行各检测指标间相关性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亚治疗浓度组(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20 mg·L^(-1))各检测指标间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随患者年龄、肌酐清除率和总胆红素的变化情况。结果共有83例患者83例次检测结果纳入本研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与患者年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总胆红素、血清肌酐浓度、血清尿素氮呈正相关(P<0.05);与粒细胞计数、粒细胞比例、总蛋白、肌酐清除率、估计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P<0.05)。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亚治疗浓度组患者年龄和血清肌酐浓度显著低于治疗浓度组和超治疗浓度组,肌酐清除率和估计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高于治疗浓度组和超治疗浓度组,另外亚治疗浓度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总胆红素和血清尿素氮均显著低于超治疗浓度组。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随患者年龄和总胆红素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随肌酐清除率增加而显著降低。结论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达标率低,进行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时,需关注患者年龄、肌酐清除率和总胆红素,并考虑联合用药的影响,结合治疗药物监测及时调整万古霉素用药方案,提高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达标率和临床抗感染有效率。
    • 谢雨; 温杨; 舒敏; 朱渝; 万朝敏
    • 摘要: 1病例介绍患儿,男,13岁。因“右眼眶周疼痛、肿胀2周”,于2021年3月15日收入院,体检:生命体征平稳,体质量32 kg,神志清楚,右眼睑、额面部皮肤红肿,局部包块约4 cm×7 cm,有触痛,皮温增高,可触及波动感,未见分泌物。颈阻阳性,双侧克氏征、布氏征及病理征阴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17.1×10^(9)·L^(-1),中性粒细胞比例85.3%,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14.59×10^(9)·L^(-1),C反应蛋白35.2 mg·L^(-1);脑脊液有核细胞计数:753×10^(6)·L^(-1),中性粒细胞比例48%,单核细胞比例35%;脑脊液涂片及培养均未见异常;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右侧额部硬膜下积液,右侧额部硬脑膜增厚,右侧额部局部脑实质T2WI信号增高。
    • 郭小红; 倪美鑫; 徐艳艳; 梅丹; 顾海娟
    •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干预对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无临床药师参与干预,观察组临床药师参与干预.比较两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抗菌药物联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抗菌药物选用合理率、疗程合理率均高于对照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干预可提高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减少抗菌药物联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王蕾; 颜晓菁; 何娟
    •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PEG-rhG-CSF与G-CSF在淋巴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预防中的作用,及其不良反应对比.方法:回顾性选取诊断明确的淋巴瘤患者共78例,其中在淋巴瘤化疗后立即给予PEG-rhG-CSF预防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42例(实验组),另外36例患者则是在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后给予G-CSF治疗(对照组),直至粒细胞>2.0×109/L.对比PEG-rhG-CSF与G-CSF在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中的预防及治疗作用,观察中性粒细胞平均最低值,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以及4级FN的发生概率,并观察两组发热、肺内感染、感染相关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化疗前KP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中性粒细胞平均最低值在对照组明显低于实验组,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在实验组明显缩短,4级FN的发生率在实验组明显降低,并且不良反应在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PEG-rhG-CSF与G-CSF比较,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同时,缩短了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及4级FN的发生概率,降低了感染的概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
    • 徐伟峰; 王良妥
    • 摘要: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采用卡泊芬净联合伊曲康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8年9月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80例,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卡泊芬净治疗,观察组联合伊曲唑康治疗,2组均治疗2周,观察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体温和炎症因子.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体温、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泊芬净联合伊曲康唑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炎症因子.
    • 张利莉; 黄新兰
    • 摘要: 目的:探讨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接受化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儿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近年来在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化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6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对照组患儿进行治疗,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研究组患儿进行治疗,然后比较其疗效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患儿相比,研究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其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及治疗后体温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更短,治疗后其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均更低,P0.05.结论:对接受化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儿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其进行治疗能显著减轻其机体的炎症反应,使其体温和中性粒细胞计数较快恢复正常,且用药的安全性较高.
    • 胡月琴; 贾亮亮
    • 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成年患者血流感染的基础疾病、原发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死亡率.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且血培养阳性的成年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59例患者,总体死亡率11.86%,罹患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实体肿瘤的分别占88.14%、6.78%、5.08%.血流感染的原发感染部位中肺部和腹腔肠道分别占59.32% 和15.25%.分离病原菌62株,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分别占53.23%、27.42%.前三位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各检出1株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所有革兰氏阳性球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且血培养阳性的成年患者,病原菌构成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不同细菌耐药情况不同,定期开展细菌耐药监测有助于指导临床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