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祭孔

祭孔

祭孔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2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台声、今日中国:中文版、走向世界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等;祭孔的相关文献由187位作者贡献,包括宋志坚、侯贺良(图)、刘方玲等。

祭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 占比:98.5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48%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0.96%

总计:208篇

祭孔—发文趋势图

祭孔

-研究学者

  • 宋志坚
  • 侯贺良(图)
  • 刘方玲
  • 李月珊
  • 李绍先
  • 江帆
  • 沈旸
  • 王冰鑫
  • 王锡荣
  • 王霄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韬频
    • 摘要: 孔子是中国文化形象的象征符号,孔庙是儒家文化的时代缩影,而祭孔则是祭奠孔子逝世、传承孔子精神的礼仪。祭孔文化作为弘扬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统治者彰显儒家文化地位的重要手段,对于社会的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山东曲阜孔庙作为祭祀孔子“万世师表”道德模范形象的典型地区,在历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以山东曲阜孔庙为例,从祭孔对不同阶级的影响和祭孔的独特传承方式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祭孔活动对古代社会所产生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三个方面的社会建构功能作用。
    • 王冰鑫
    • 摘要: 孔子以其巨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符号”,而对孔子的悼念以及祭祀活动的演变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内涵与身份认同意识。当今社会在举办祭孔这一传统活动时,应使其具体形式更加符合文化美学和社会教育学的原则,从而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文化记忆。
    • 王冰鑫
    • 摘要: 孔子以其巨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符号",而对孔子的悼念以及祭祀活动的演变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内涵与身份认同意识.当今社会在举办祭孔这一传统活动时,应使其具体形式更加符合文化美学和社会教育学的原则,从而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文化记忆.
    • 杨琳
    • 摘要: 学宫又称学庙,有孔庙、文庙、圣庙、官学等多种说法,是历史上祭庙与官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以祭孔为主兼有高等学校功能的场所。番禺学宫是明清时期岭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庙建筑。当时,番禺学宫与广府学宫、南海学宫并称为广州三大学宫,番禺学宫是广州现存的唯一学宫。番禺学宫在当时既是祭孔圣地,又兼具育才的功能,抗清英雄陈子壮、清代状元庄有恭、著名学者陈澧等皆出于此。
    • 李月珊; Chi Zhen(Translated)
    • 摘要: 日本近世宫廷祭孔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史料调查表明,自日本元文年间(1736—1741)开始,宫廷在释奠上丁日举行儒学讲经及赋诗活动。在宫廷祭孔复兴过程中,实际的推动者及名义上的负责人都是天皇。宫廷祭孔与以皇室为中心的宫廷文化密切结合,代表贵族的汉学修养及文化权威。它既是儒家礼乐也是日本古代治世的象征;它成为一种节日,具有规律性和稳定性;它与典制的权威相结合,最终内化成了日本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这种内化的过程对思考日本近代汉学的命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摘要: 今年是孔子诞辰2572周年,为了尊崇和怀念至圣先师孔子,九月二十五日,由重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重庆孔子儒学研究会、重庆市教师教育学会、广安市国学学会、涪陵国学院主办,重庆渝北东方山水假日酒店承办的第九届民间祭孔典礼在渝北玉峰山东方山水假日酒店孔子塑像广场举行。来自四川、重庆两地传统文化研究会代表、孔子儒学研究会代表、教师教育学会代表共100余人参加活动。
    • 梅谦立
    • 摘要: 《大明会典》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者们而言,这是一部重要的史料.然而,只有少数学者知道它曾成为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礼仪之争期间的重要资源,其中关于祭丁礼仪的部分曾被翻译成拉丁文、西班牙文、法文等等文字.通过对不同译文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以及对礼仪之争的神学和哲学背景进行讨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礼仪之争双方曾在广州对于祭丁礼仪作出两种解释,它们之间张力十足,充满了冲突性.
    • 张缘俊; 李静怡; 宋昊聪; 徐之雯; 任祎尤(指导)
    • 摘要: 秋日的一天,《小主人报》二十余名小记者应邀参加了纪念孔子诞辰释典礼活动。那天早晨,天空下着大雨,雨水打湿了我们的裤腿,却浇不灭我们高昂的兴致。所有人都无比期待,对这次活动充满了好奇心。在车上,我们开始对同车参加祭孔的同学进行采访。
    • 德巴佩兰; 李莹莹(译)
    • 摘要: 本文发表于2018年,原文题为“Konfuzius und sein Kult(Confucius and His Cult,1928)”,副标题为“A Monograph by the Catholic China Missionary Franz Xaver Biallas S.V.D.and Its Contribution to Sinology”,载于《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第66卷第1期,第131-160页。作者巴佩兰(Barbara Hoster,1961-),波恩大学汉学系博士,华裔学志研究所编辑。她致力于研究现当代中国文学及其与基督教的关系,以及汉学史,尤其是《华裔学志》的历史。本文研究了天主教圣言会传教士鲍润生神父(Franz Xaver Biallas,1878-1936)有关曲阜孔庙以及祭孔仪式的专著。鲍润生为圣言会首位汉学家,同时亦为《华裔学志》期刊的创办人。他的德文专著《孔子与对他的崇拜--对中国文化史的贡献及孔子故乡指南》(Konfuzius und sein Kult:Ein Beitrag zur Kulturgeschichte Chinas und ein Führer zur Heimatstadt des Konfuzius)于1928年付梓出版。本书介绍了中国文化史,描述了孔子以及儒学的发展轨迹,同时也详尽地勾勒了曲阜的孔庙以及孔子的陵墓。此专著图文并茂,书中的图片由鲍神父亲自摄影,地图则依据他与同会弟兄马宝怀(Andreas Mohrbacher,1884-1960)在曲阜期间的测量绘制而成。本文也介绍了鲍润生神父的生平以及此关于孔子之书的起源以及内容。最后,本文尝试评价鲍神父在此专著中对孔庙的研究以及他对民国时期祭孔典礼所做的分析,以呈现此专著在该主题上的学术贡献。
    • 李桂民
    • 摘要: 祭孔源于先秦时期的民间祭祀,自汉代起,祭孔所彰示的道统获得了官方认可,并通过丁祭和官方不定期告祭得到固化,进而使得祭孔成为一种历时性的祭祀活动.由于不同时代孔子形象和祭祀礼仪的不同,使得祭孔乐舞的复原难以避免选择上的偏好,而不像韩国等沿承了传入时的释奠礼.公祭不同于孔氏家祭,礼乐的因时而变原则,要求当下祭孔需要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祭祀礼仪,突出孔子的先师地位,把孔子祭典和教师节结合起来,把祭孔大典办成中华民族的文化盛事,使之成为倡导尊师重道、展现礼仪中国的重要平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