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官学

官学

官学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38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教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597篇;相关期刊319种,包括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唐都学刊、天中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四届年会等;官学的相关文献由382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洪成、李兵、左林等。

官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0 占比:2.7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597 占比:97.27%

总计:13978篇

官学—发文趋势图

官学

-研究学者

  • 吴洪成
  • 李兵
  • 左林
  • 李开周
  • 王泽民
  • 高福顺
  • 何家弘
  • 何鑫
  • 兰婷
  • 吕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张永倩
    • 摘要: 汉代教化治官的举措主要表现在选举与管控方面。对官员品格的塑造和业绩表现的要求,源于官员本身饰演的多重角色。在朝为忠孝榜样,在家则为宗族表率。并通过奖惩等制度性做法加强对官员品格的管控。在选官制度上,一方面,能够获得推举的标准之一就是躬行教化而成为表率;其次,儒学占据意识形态独尊地位、经学成为选官标准,以及官学的兴盛,使得儒家思想渗透进官僚集团,源源不断造就了以教化为治理准则的儒士官员群体。
    • 季乃礼; 阴玥
    • 摘要: 综观整个宋代,理学家的地位普遍不高,均没有进入核心的决策层。他们的学说尽管被士人所推崇,但是并没有被立为官学。他们的政治理念,尤其是理欲观,与宋代统治者分歧较大。理学家对宋制中透射出的功利思想进行了批评,这种批评又是建立在“道统论”的基础上,体现了圣与王的冲突。到元代时,这种冲突消失了,同时理学家的魅力不断上升,理学最终被立为了官学
    • 程源源
    • 摘要: 由于隋朝国运短祚,隋代的历史教育成就长期以来一直被学术界忽视。隋朝为了达到国家掌控历史教育的目的,实行禁绝私人修史和官修史书的政策,历史撰述内容蕴含了华夏正统、君臣大义和直书其事等历史教育思想,其中蕴含着国家掌控历史教育权力的强烈意愿。隋朝统治者积极推行文教政策,促使长期式微的官学得以复兴,亦经亦史的“五经”教育成为官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从事官学教育的经师在经学和史学上都有很高的修养并取得了突出成绩。私学教育在隋代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既有家学传授,也有名师讲学,私学名师的史学修养与教学内容,凸显了历史教育的重要地位,而《汉书》学的兴盛则是私学重视历史教育的突出表现。隋代历史教育不仅继承了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私学教育的成就并有所发展,而且在官修史书和官学教育方面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对继之而起的盛唐历史教育有着诸多影响,既为唐初的历史教育做了人才储备,隋代经史教育也深深影响着唐初历史教育内容,因此,隋代的历史教育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重要一环,而且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 刘岳恒
    • 摘要: 在唐代,书法教育体系基本完备,以宫廷、官学、私学为主的书法教育模式建立起来。在这一时期,域外地区通过官方或私人交流手段对唐朝文化展开学习,其中以日本、朝鲜地区的文化交流最为频繁。在书法于两地兴旺发展的背景下,书法教育模式自然也被参照。本文通过研究日本、朝鲜两国对唐代书法教育模式的学习和推行情况,从而探究两地书法繁荣发展的背后动因。
    • 吴洪成; 周艳艳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教育获得极大发展.官学、私学中广泛设置数学、医学、天文、地理等实用学科,培养"经世致用"人才.为了保障教育目标的实现,社会上出现了重视编写、选用科技教材的风潮,从而使得这一时期学校科技教材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开创新局面,呈现出许多新的特色与成就.魏晋南北朝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科技教材不仅对当时学校科技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当今科技教材的编写和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及历史经验的借鉴.
    • 龚露; 张诗亚
    • 摘要: 苗族贾理的传承提供了反思少数民族原生形态教育的新视角.在主流文化尚未大规模进入前,西南少数民族有各自文化传承的内容与方式.本文基于黔东南州丹寨县的田野考察,在历史语境背景下、从苗族贾理传承的形式和内容两个维度论证其补充儒学教化而成为苗族传统社会内部的"官学",尤其是贾师办班授贾形式因其正式性、目的性可视作苗族特色"私塾"雏形.西南与中原同属一个文化共同体,贾理融通转化儒家思想,在育人、传承地方性知识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了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于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重审典型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蒋国保
    • 摘要: 儒家的主体是士.原始儒家基于"士"的立场、情怀与需要而创立的儒学,本是"士君子之学"(简称"士学").作为"士学",儒学的出发点在于指导"士"之自身的"修身".但在原始儒学那里,"修身"不是局限于"修己",止于"士"之自身的"安己",而是"修己安人",以"治国平天下"为根本目的."治国平天下"即"安人"(安百姓)."安己"与"安人"兼顾,决定了儒学乃立于"士"立场的"安己"与"安人"的一体之学."安己"为"内","安人"为"外",儒学又为"内圣外王"之学.由"内圣"转向"外王",通过"推恩"实现."推恩"是"为仁之方",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原始儒学把人当人对待的人道精神.原始儒学的人道精神,以直面人的生命与生命价值为关切,因而并不排斥民众的世俗情感及其世俗价值取向与追求.但儒学在汉唐成为官学之后,就将直接关切人的生命与生命价值,转向对于人之统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的关切;待到宋明理学,为了拯救汉唐儒家将儒学工具化所造成的儒学人道精神的失落,更将儒学"形而上"化,使儒学与民众的疏离变得更为严重.为了消除儒学与民众的疏离,儒学的未来发展,在路数上不应遵循现代新儒家所设计的儒学现代化方案,也不能完全照"宗教儒学""生活儒学"的主张办,而必须循"世俗儒学"的路向,化士学为民学.
    • 陈林
    • 摘要: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经”作为意识形态杠杆,设立官学之途,通经入仕。在儒学的主导下,以选官制度和人才培养为纽带,士人成为政治社会建构中的重要力量,由此新的统治秩序出现。利禄之路在儒学意识形态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制度化作用,将士人统合到利禄这一渠道,学术与政治在整合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汉代儒学的意识形态化经历了复杂和漫长的历史过程,要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汉代儒学,作为一种趋势,儒学在汉代取得意识形态化地位这一历史事实是无法动摇的。
    • 顾卓然
    • 摘要: 唐彪被誉为清初金华名宿,于官学任职多年,后辞官创办私塾。他在自身多年的教学活动中积累了大量文章修改经验。唐彪高度重视文章修改的重要作用,在代表作《读书作文谱》中曾言:"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道出修改之必要。他认为,修改可针对已完成作品的错误之处进行更正,亦可对疏漏之处进行补缺,实为提升作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关于如何进行修改,唐彪从主体、时间和技巧三个层面提出了六种方法。
    • 范基公
    • 摘要: 书院起于唐代,盛于宋代,衰亡于清末,历时千载,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最初,书院是与官学并行的民办教育组织,多在山林僻静之处建舍,易于读书与修行。书院不但是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学校,而且往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甚至是学术中心,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家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