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63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口腔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96163篇;相关期刊304种,包括东方药膳、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年会、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山东省第十二次麻醉学学术会议等;神经阻滞麻醉的相关文献由126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皓、蓝顺清、赵义等。

神经阻滞麻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3 占比:0.59%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6163 占比:99.40%

总计:96745篇

神经阻滞麻醉—发文趋势图

神经阻滞麻醉

-研究学者

  • 杨皓
  • 蓝顺清
  • 赵义
  • Sanjay Kumar Sigh
  • 何春梅
  • 公茂伟
  • 刁小琳
  • 刘勇
  • 刘芬
  • 吕文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相乐; 赵忠强; 刘稳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喉罩全麻,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比较两组的麻醉药物使用剂量、术后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手术过程中的舒芬太尼、丙泊酚使用剂量均低于对照组,术后2 h、12 h、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能够显著降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 焦川
    • 摘要: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HFUS)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18年9月—2020年8月收治的63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1例采用HFUS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为对照组,32例采用HFUS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30min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痛觉阻滞情况、麻醉后15min及30min检测运动阻滞情况、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尺神经、正中神经痛觉阻滞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8,2.300,P<0.05);麻醉后15min、30min观察组运动阻滞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7,2.695,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3,P<0.05)。结论:HFUS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成人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临床手术,可确保麻醉效果,提高痛觉、运动阻滞力度,安全性高。
    • 符紫艺; 高泉
    • 摘要: 目的:分析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对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术后爆发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在广东省东莞仁康医院接受骨科手术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全身麻醉组与联合组(30例/组)。对全身麻醉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对联合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爆发痛的发生率、疼痛数字评分法(NRS)的评分、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拔管的时间和术后苏醒的时间。结果:(1)在麻醉前(T0)、切皮时(T1)及拔除喉罩时(T2),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SpO_(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0,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联合组患者的MAP、HR均低于全身麻醉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联合组患者术后爆发痛的发生率低于全身麻醉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术后24 h、术后48 h,联合组患者的NRS评分均低于全身麻醉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联合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均少于全身麻醉组患者,其术后拔管的时间、术后苏醒的时间均短于全身麻醉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进行全身麻醉相比,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的效果较好,可显著降低其术后NRS评分和爆发痛的发生率,减少其麻醉药的用量,缩短其术后拔管的时间及术后苏醒的时间。
    • 郝华杰
    •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胸部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为优化乳腺癌根治术的麻醉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新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胸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和氧化应激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麻醉诱导后(T_(2))和切皮后30 min(T_(3))时观察组患者HR和MA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_(2)和T_(3)时观察组患者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巴胺(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3 d及术后1周时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有助于提高麻醉和镇痛效果,减少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 冯龙; 冯泽国; 黄连军; 刘山业; 刘耀鸿; 杨利; 袁维秀
    • 摘要: 背景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骨折后若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明显增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麻醉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麻醉科2012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58例7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下肢静脉超声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分为深静脉血栓组和非深静脉血栓组。多因素分析术前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以及该类患者并存疾病和麻醉特点。结果本组15例(5.8%)患者术前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3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152例(58.9%)患者术前ASA评级为Ⅲ~Ⅳ级;135例(52.3%)患者采取神经阻滞麻醉,48例(18.6%)患者采取全身麻醉;17例(6.6%)患者骨折后48 h内手术。深静脉血栓组与非深静脉血栓组术前贫血[12例(80.0%)vs 116例(48.5%)]、骨折到手术时间[14.0(7.3,31.8)d vs 9.0(6.0,11.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示术前贫血(OR:0.296;95%CI:0.075-1.170;P=0.083)和骨折到手术时间(OR:1.020;95%CI:0.997-1.044;P=0.094)不是术前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尚未发现术前贫血和骨折到手术时间是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这类患者术前ASA评级高,基础疾病多,神经阻滞麻醉为其主要麻醉方式。
    • 柴秋平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治疗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单县东大医院收治的60例锁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研究组3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臂丛神经盲探操作麻醉,研究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药物使用剂量、并发症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气管插管拔管时的心率、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气管拔管时的收缩压较手术结束时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2、24 h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12 h、麻醉后24 h的认知功能评分较麻醉前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骨折患者手术中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有助于促进其血流动力学的指标改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降低局麻药物使用剂量,改善麻醉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周静竹; 李永祥; 王桂芝; 李沅君; 朱腾; 韩慧蓉
    • 摘要: 目的 观察麻醉诱导前髂肋肌平面阻滞(IPB)对静脉麻醉腹膜后入路肾部分切除术(RPN)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进行RPN的患者150例,用随机数表法分为IPB组、前锯肌平面阻滞(SAP)组、全凭静脉麻醉组(V组)。其中IPB组、SAP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行IPB、SAP,并记录30 min内患者温度觉阻滞范围;统计术后1、6、12、24、48 h时,患者静息及活动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评分、舒适评分表(BCS)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的使用量、血流动力学变化,患者出手术室时脸谱评分,以及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医生切口满意度、术后不良反应、首次自主下床活动时间、出院时间。结果 与SAP组相比,IPB组患者低平面皮肤感觉有明显阻滞效果。与V组相比,SAP组、IPB组术后1、6、12、24、48 h时,静息及活动时VAS评分降低、BCS评分升高(P均<0.05)。与SAP组相比,IPB组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减少(P<0.05),平均动脉压更稳定(P<0.05);患者出手术室时脸谱评分降低(P<0.05);术后1、6、12、24、48 h时,止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P<0.05);医生切口满意度更高;术后首次活动时间提前(P<0.05)。结论 麻醉诱导前IPB对静脉麻醉RPN患者的镇痛效果良好,有利患者康复,且无不良作用。
    • 张宁宁; 王晶晶
    • 摘要: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一种用于人工关节置换的外科手术[1],主要用于不能通过合理治疗恢复的膝关节严重受损者,可通过人工关节置换退化的软骨[2]。目前TKA的麻醉方法主要包括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膜下腔麻醉及神经阻滞麻醉4种[3]。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在膝关节和小腿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4]。
    • 周沂霖; 黄丽蓉
    • 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单下肢骨科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单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及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麻醉前)时,两组SBP、DBP、HR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麻醉后15 min)、T2(麻醉后45 min)、T3(手术结束即刻)时,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低于对照组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单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中麻醉效果显著,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 谢东进
    • 摘要: 目的:对比不同浓度的盐酸罗哌卡因在下肢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下肢手术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前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患者均行下肢神经阻滞麻醉,所用麻醉药物为右美托咪定联合盐酸罗哌卡因,对照组用浓度为0.4%的盐酸罗哌卡因,观察组用浓度为0.3%的盐酸罗哌卡因。比较两组麻醉效果、术后疼痛程度、应激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均长于对照组,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12、24 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皮质醇、血糖和尿总儿茶酚胺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0.4%的盐酸罗哌卡因比较,在下肢神经阻滞麻醉中使用浓度为0.3%的盐酸罗哌卡因,可获得同样满意的阻滞范围,对疼痛感有缓解作用,应激反应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