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前锯肌平面阻滞

前锯肌平面阻滞

前锯肌平面阻滞的相关文献在2016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31961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家庭保健、医疗装备、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2018年年会、第二十次全军麻醉与复苏学学术年会、2018年云南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年会等;前锯肌平面阻滞的相关文献由47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隆盛、林耿彬、韩超等。

前锯肌平面阻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1961 占比:99.89%

总计:132103篇

前锯肌平面阻滞—发文趋势图

前锯肌平面阻滞

-研究学者

  • 张隆盛
  • 林耿彬
  • 韩超
  • 张欢楷
  • 林旭林
  • 江文杰
  • 黄志良
  • 万卿
  • 刘艳秋
  • 易强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志刚; 苑进革; 侯俊德; 白玉玮; 张凯; 陈永学
    • 摘要: 目的评价前锯肌深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身麻醉组和前锯肌深平面阻滞组,每组45例。前锯肌深平面阻滞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深平面阻滞,确定阻滞平面后麻醉诱导;全身麻醉组直接进行麻醉诱导。记录2组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和术后3 d内需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率。于术后1 d、3 d、7 d使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量表(MoCA)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记录2组POCD发生率。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24 h和72 h采集静脉血,采用ELISA检测血清S100β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分别在单肺通气即刻、单肺通气30 min、拔管前、入麻醉恢复室(PACU)30 min抽取桡动脉血做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记录术后30 min、24 h、72 h的静息和咳嗽时疼痛VAS评分。结果前锯肌深平面阻滞组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全身麻醉组(P均0.05);前锯肌深平面阻滞组静息状态下术后30 min、6 h、24 h与咳嗽状态下术后30 min、6 h、24 h、72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全身麻醉组(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深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有助于减少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同时可减轻炎症反应和术后疼痛程度,但对氧合指数无明显影响。
    • 阴阅; 吴黎黎; 雷桂玉; 初丽艳; 王古岩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90例择期进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组(30例)、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价三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相关指标,比较分析三组患者术后24h的疼痛程度、术后疼痛对日常活动的干扰程度。比较分析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PVB组患者疼痛程度最剧烈时的NRS评分、疼痛程度最轻时的NRS评分以及剧烈疼痛时间所占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PVB组患者术后恶心、嗜睡、头晕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PVB可为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提供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应用。
    • 肖万莉; 陈永旺; 刘玉林; 唐霓
    • 摘要: 目的 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SPB)和胸椎旁神经阻滞(PVB)用于乳腺手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纳入比较SPB和PVB用于乳腺手术后镇痛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24 h吗啡需要量和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9项RCT,共52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SPB组术后6 h(MD 0.25,95%CI 0.11~0.39,P0.05);SPB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PVB组(RR 1.81,95%CI 1.20~2.74,P<0.05)。结论 PVB应用于乳腺手术术后镇痛效果优于SPB,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 周静竹; 李永祥; 王桂芝; 李沅君; 朱腾; 韩慧蓉
    • 摘要: 目的 观察麻醉诱导前髂肋肌平面阻滞(IPB)对静脉麻醉腹膜后入路肾部分切除术(RPN)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进行RPN的患者150例,用随机数表法分为IPB组、前锯肌平面阻滞(SAP)组、全凭静脉麻醉组(V组)。其中IPB组、SAP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行IPB、SAP,并记录30 min内患者温度觉阻滞范围;统计术后1、6、12、24、48 h时,患者静息及活动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评分、舒适评分表(BCS)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的使用量、血流动力学变化,患者出手术室时脸谱评分,以及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医生切口满意度、术后不良反应、首次自主下床活动时间、出院时间。结果 与SAP组相比,IPB组患者低平面皮肤感觉有明显阻滞效果。与V组相比,SAP组、IPB组术后1、6、12、24、48 h时,静息及活动时VAS评分降低、BCS评分升高(P均<0.05)。与SAP组相比,IPB组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减少(P<0.05),平均动脉压更稳定(P<0.05);患者出手术室时脸谱评分降低(P<0.05);术后1、6、12、24、48 h时,止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P<0.05);医生切口满意度更高;术后首次活动时间提前(P<0.05)。结论 麻醉诱导前IPB对静脉麻醉RPN患者的镇痛效果良好,有利患者康复,且无不良作用。
    • 卢芳; 尹琳; 章绍金; 袁海波; 黄爱莲; 李建华
    • 摘要: 目的探讨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胸腔镜相关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组(35例)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组(35例)。SAPB组患者采用SAPB方法、TPVB组患者采用TPVB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药品使用情况、疼痛评分、机体免疫功能。结果SAPB组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剂量少于TPV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TB组术后1、2 d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CD^(3+)、CD^(4+)、CD^(4+)/CD^(8+)低于TPVB组,其CD^(8+)高于TPV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患者应用SAPB效果确切,不仅能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还能维持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值得推荐。
    • 王春侠; 高芳; 夏伟; 刘伟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降梯式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在乳腺癌根治手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其对炎症因子、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拟行乳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入室后均给予超声引导下SAPB,感觉阻滞起效后采用静吸复合喉罩全身麻醉,术后观察组采用降梯式SAPB镇痛3 d,对照组采用常规SAPB镇痛3 d。比较2组术后镇痛补救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应激指标、术侧上肢Constant-Murley评分、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镇痛补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皮质醇(Cor)、肾素(Rn)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降梯式SAPB在乳腺癌根治手术后早期镇痛效果较好,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减少炎症反应,促进术侧上肢功能恢复,满足患者运动锻炼需求。
    • 曹俏玮; 李卫明; 崔秀联
    • 摘要: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目前已广泛用于食管癌手术患者中,主要包括胸椎旁神经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等,经超声引导可视化可实现预先镇痛,减轻手术刺激,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发挥镇痛、抗炎效果,对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多种神经阻滞方式在镇痛效果、操作简化、安全性等方面展现出各自的优势。因此,临床需关注食管癌手术患者合理的神经阻滞方案,未来应重点分析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优势及不足,并进一步改进方案。
    • 蔡宇平; 陈育人; 陈晓; 许德明; 林新强
    • 摘要: 目的探讨前锯肌平面复合腹直肌鞘阻滞在开腹肝癌切除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组(n=30)与C组(n=30)。S组采用前锯肌平面复合腹直肌鞘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方法,C组采用单纯全身麻醉方法。比较两组切皮前(T_(1)),切皮后5、30、60 min(T_(2)~T_(4)),术毕(T_(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手术体积描计指数(SPI);比较两组术后2、6、12、24 h静息、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两组术中瑞芬太尼的总用量,术后12、24 h内静脉自控镇痛(PCIA)按压次数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_(1)、T_(5)时MAP、HR、S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_(2)~T_(5)时的HR、MAP、SPI均高于T_(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T_(2)~T_(4)的HR、MAP、SPI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下,S组术后6、12 h的VAS评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状态下,S组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12、24 h的PCIA按压次数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锯肌平面复合腹直肌鞘神经阻滞可为开腹肝癌切除术有效减少手术应激及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稳定血流动力学,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值得临床上应用。
    • 成强; 杨如松; 曹彬; 施庆彤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在肺癌围术期快速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180例行单操作孔肺癌根治术的患者。按照是否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和是否增加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分为4组,每组45例。A组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和增加中心静脉导管引流;B组仅增加中心静脉导管引流;C组仅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D组既不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也不增加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观察4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下床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A组与B组比较,术后24、72 h血清CRP、IL-6、TNF-α水平明显降低,下床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12、24 h疼痛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术后72 h血清CRP、IL-6、TNF-α水平明显降低,疼痛明显减轻,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D组比较,术后72 h血清CRP、IL-6、TNF-α水平明显降低,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72 h疼痛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比较,术后24、72 h的血清CRP、IL-6、TNF-α水平明显降低,术后12、24 h疼痛明显减轻,下床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可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下床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 母丹; 史金麟; 徐帆
    •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及单用罗哌卡因浅层前锯肌阻滞对患者镇痛的效果,探讨两种方法在全身麻醉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及术后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行乳腔镜单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女性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组(试验组),罗哌卡因组(对照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使用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舒芬太尼0.3μg/kg+依托咪酯0.2~0.3 mg/kg。插管后患者仰卧位,超声探头矢状位放在患侧胸骨角处,平移探头至腋前线第2肋间,在胸小肌与前锯肌之间的浅筋膜层注入麻醉药物。试验组注入右美托咪定1μg/kg+0.375%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麻醉维持用丙泊酚4~8 mg/(kg·h),瑞芬太尼0.1~0.25μg/(kg·min),吸入七氟烷(大于0.6MAC)及间断推注顺阿曲库铵。术后患者出现较重疼痛时可适当追加镇痛药。记录两组手术维持期间使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剂量;分别于手术开始(T1)、术毕(T2)、术后8 h(T3)、术后24 h(T4)、术后48 h(T5)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并记录手术开始与术毕的血糖差值;记录术后~术后4 h、术后5~12 h、术后13~24 h、术后25~48 h内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术后48 h总补救镇痛药的用量;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维持期间使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IL-6水平升高,试验组在术毕,术后8 h的IL-6水平较对照组低;试验组术后48 h IL-10水平较手术开始时升高,且较同时间对照组高;对照组在术后24、术后48 h TNF-α较术前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在术后24、术后48 h TNF-α较低;试验组患者术后12 h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浅层前锯肌阻滞可以有效抑制术后炎性反应且镇痛时间较长,可在临床推广用于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术后镇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