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磷吸附

磷吸附

磷吸附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04592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山地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第八届全国环境与生态水力学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博士生学术年会等;磷吸附的相关文献由546位作者贡献,包括孔海南、何李宜、张静等。

磷吸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4592 占比:99.91%

总计:104685篇

磷吸附—发文趋势图

磷吸附

-研究学者

  • 孔海南
  • 何李宜
  • 张静
  • 梁志伟
  • 王存豹
  • 但宏兵
  • 何圣兵
  • 吴德意
  • 吴霖
  • 周易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星智; 张长杨; 梁义华; 陈云龙; 李子谦; 覃珂; 许跃; 张静
    • 摘要: 由于过量磷肥的施用、大量含磷生活、工业废水的排放,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需要经济有效的方式去除磷元素。而牡蛎壳和花生壳均为生物质废弃物,可通过二次利用来制备牡蛎壳改性花生壳生物炭。采用添加牡蛎壳的方法对花生壳生物炭进行了改性实验,探讨了不同牡蛎壳对花生壳生物炭吸附磷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牡蛎壳改性的花生壳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对磷的吸附效果,而且牡蛎壳与花生壳质量之比越大,改性后的花生壳生物炭对水体中磷的吸附量也越增大。
    • 张占群; 张丽亭; 胡天玉; 周钆瀚; 侯文静; 但宏兵; 李建军; 刘银
    • 摘要: 以磁性粉煤灰颗粒(MSP)为磁核,通过水热法制备了MSP@La2O3磁性磷吸附剂。系统的结构表征显示,所得样品粒径介于0.2~5 μm之间,多孔的六方相La2O3包覆在MSP颗粒表面,包覆层的孔隙结构与水热反应的pH值密切相关,在pH = 9条件下制备的MSP@La2O3比表面积可达122.17 cm3/g。磷吸附试验表明,MSP@La2O3的磷吸附量与吸附剂结构、吸附剂添加量及含磷废水的pH值等因素有关,最高比吸附量可达26.39 mg/g。VSM表征显示,MSP@La2O3磁性磷吸附剂的比磁化强度可达24.37 emu/g,通过外磁场可实现高效固液分离,经过适当处理可多次循环利用。
    • 胡天玉; 张占群; 王磊; 姜文旭; 但宏兵; 李建军; 刘银
    • 摘要: 以球磨后的粉煤灰磁珠(MS)为磁核,通过一步化学沉淀法,制备了氧化锆包覆的粉煤灰磁珠(MS@ZrO2)磁性磷吸附剂。系统的结构与磁性分析表明,ZrO2均匀地包覆在磁珠表面,样品中ZrO2质量百分比约为23%。MS@ZrO2的比磁化强度为17.25 emu/g,可借助外磁场高效分离回收。利用MS@ZrO2对20 mg/L含磷污水进行的吸附实验表明,在最优条件:MS@ZrO2投加量为0.4 g/L,pH为2时,磷的比吸附量可达18.80 mg/g,与Langmuir等温方程计算得出最大吸附量19.05 mg/g接近。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MS@ZrO2对磷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磷吸附以单分子层化学吸附为主。磷吸附机理可以用ZrO2表面羟基化–离子交换模型解释。
    • 宣超; 胡昌荣; 易芸; 刘飞; 曹建新; 潘红艳
    • 摘要: 研究了磷石膏(PG)对黄壤磷吸附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以贵州省黄壤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掺量的PG在不同培养时间等条件下对黄壤磷吸附性质的影响,并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和数据模型拟合分析了PG对黄壤磷吸附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G掺量对黄壤磷吸附量影响显著(P<0.05)。磷吸附量随PG掺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掺量为0.5 g/100 g土时达最高值,与原土相比,磷吸附量提高2.80%,pH由3.77升至4.00,无定型氧化铁(Feo)含量上升2.33%;PG掺量分别为0.5 g/100 g土和1.0 g/100 g土的混合土样磷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一级方程,之后,随掺量增加混合土样磷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方程;磷石膏对黄壤磷吸附能力的影响在前7天最为显著,且磷石膏中Na2SO4、NaH2PO4和CaSO4对黄壤磷吸附能力起促进作用,NaF对黄壤磷吸附能力起抑制作用。
    • 薛志爽; 邓信忠; 梁海; 郭盼梁; 沈琬麒
    • 摘要: 针对水体磷污染治理问题,以菱镁矿轻烧粉为原料,采用矿石沉淀煅烧法制备高比表面、超细氧化镁产品,研究了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热解时间、搅拌速率和表面活性剂添加量对氧化镁比表面积和粒度的影响。采用XRD、SEM、BET、FTIR和粒度分布仪对制备的氧化镁进行表征,并对其磷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硫酸镁浓度0.5 mol/L、反应温度80°C、反应时间120 min、搅拌速率300 r/min、表面活性剂添加量0.5%的条件下,制备的多孔层状氧化镁比表面积为125.52 m^(2)/g,平均粒度为15.17μm。将该氧化镁用于吸附磷废水,对磷酸根的吸附量为141.2 mg/g,去除率为70.6%,该氧化镁对磷的吸附机理为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两种吸附方式共同作用,且以化学吸附为主。
    • 于业帆; 徐玲; 倪忠斌; 施冬健; 陈明清
    • 摘要: 以竹粉废料为原料,利用尿素热解制得氮掺杂生物炭(NBC),再通过原位沉积法在生物炭表面生长纳米Fe_(3)O_(4),得到Fe_(3)O_(4)-氮掺杂生物炭复合材料(NBC-Fe_(3)O_(4))。以KH_(2)PO_(4)溶液模拟含磷废水测试了NBC-Fe_(3)O_(4)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pH值7时达到最佳吸附效果,吸附效率接近100%,最大吸附量为20.3 mg/g;复合材料对磷的吸附符合朗格缪尔模型和二级动力学方程。另外,复合材料中含有大量的Fe(Ⅱ)和Fe(Ⅲ),可以通过外加H_(2)O_(2)溶液形成芬顿氧化体系,实现同步催化降解腐殖酸和吸附磷酸根污染物。
    • 李晓月; 毛丽惠; 程心茹; 刘真真; 王波; 房丽欣; 张娜
    • 摘要: 采用氯化铁溶液浸渍膨胀珍珠岩进行改性,考察了氯化铁质量分数、温度、时间等因素对改性效果的影响,改性膨胀岩的用量、温度、时间对磷吸附效果的影响,磷的含量采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进行浓度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温度18°C时,1.500 0 g膨胀珍珠岩在20 mL质量分数1%的FeCl_(3)溶液中改性7 h,对磷溶液吸附效果最优;温度18°C时,1.200 0 g改性膨胀珍珠岩加入到20 mL质量浓度3μg/m L的磷溶液中,吸附5 h后,去除率可达99.43%。用Langmuir方程描述了改性膨胀珍珠岩对磷的等温吸附特征,其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动力学方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 田中科; 王芬; 闫钊
    • 摘要: 为处理含磷废水同时实现钢铁污泥资源化利用,将钢铁污泥用于吸附除磷,从磷吸附影响因素、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等方面研究了钢铁污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特性,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表征手段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钢铁污泥对水中磷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在pH=2.00,温度为40°C时,磷的理论饱和吸附量可达8.917mg/g.实验数据符合Langmuir方程,为单分子层吸附.60min即可达吸附平衡,吸附过程符合拟二阶动力学方程,主要为化学吸附.SEM和XRD分析结果表明,吸附后污泥表面可能存在FePO4、CaxFey(PO4)2x/3+y等物质,推测磷的去除可能是PO43-与Fe3+或Ca2+等的化学沉淀作用,以及Fe3+的水解产物与PO43-发生化学吸附并进行络合反应形成络合物的共同沉淀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钢铁污泥在吸附除磷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杜纪富; 董珍; 杨鑫; 赵龙
    • 摘要: 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单体,通过辐射接枝技术合成季铵盐改性的竹纤维.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对改性竹纤维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季铵盐型单体成功接枝到竹纤维表面.通过静态吸附和动态柱吸附实验,研究了改性竹纤维对磷酸盐的吸附行为.改性竹纤维对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平衡时间为20 min.吸附等温线数据与Langmuir模型吻合较好,最大吸附容量为67.48 mg/g.柱吸附实验表明,Thomas和Yoon-Nelson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实验数据.此外,改性竹纤维可以有效地再生以供进一步重复使用.
    • 张李芸; 徐宇梅; 龚长林; 曾奇; 钱程
    • 摘要: 以开心果果壳为原料,制备锆改性生物炭,并研究了其除磷性能.结果表明,Zr/生物炭摩尔质量比为2.0 mmol/g时,制备的生物炭(Zr2nd2.0-PNSBC)除磷效果较好.一定程度增加初始磷浓度有助于提高磷吸附量和低pH环境下有利于磷的吸附,共存离子HCO-3抑制磷的吸附.固定床吸附中,吸附剂对真实含磷污水有一定的处理能力,以1.0 mol/L NaOH为再生试剂,经5次循环吸附和再生后,Zr2nd2.0-PNSBC对磷的吸附量下降了13.3%.表征结果表明,Zr改性后生物炭对磷的吸附主要通过静电吸引和配体交换磷的吸附机理主要为配体交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