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黑臭河道

黑臭河道

黑臭河道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619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水利工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8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32728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7(第五届)中国水生态大会、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等;黑臭河道的相关文献由1444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民生、何岩、程寒飞等。

黑臭河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8 占比:0.84%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2728 占比:99.07%

总计:33034篇

黑臭河道—发文趋势图

黑臭河道

-研究学者

  • 黄民生
  • 何岩
  • 程寒飞
  • 苏蕾
  • 刘军
  • 张毅敏
  • 武涛
  • 王宏杰
  • 王锋
  • 董文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勇
    • 摘要: 为有效治理我国城市黑臭河道水资源污染问题,室内制备一种新型AS-MA(微藻-生物炭)复合型材料,并展开了污水试样污水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和总氮(TN)的去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AS-MA材料对于COD、TP和TN处理效果更好,去除率是生物炭的4.79~16.98倍,较纳米粒子亦高出3.12%~27.38%。研究成果为我国城市河道污染水治理提供了一定指导作用。
    • 袁存明
    • 摘要: 随着城镇化快速建设,河道污染不容乐观,为解决河道黑臭污染问题,文章开展了生物制剂和生物制剂+水生植物两组现场试验,从河道底泥角度分析修复成效。研究发现,两个底泥修复方案均能有效削减底泥污染物,增加底泥中的溶解氧,使底泥由厌氧还原态恢复为氧化态。研究成果将为黑臭河道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 马小梅
    • 摘要: 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是保障城市环境及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富氧曝气作为一种新兴处理技术,其曝气方式对黑臭河道上覆水富氧元素去除效果研究较少。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系统地探讨水体曝气和淤泥曝气两种方式对上覆水的COD浓度、pH值、氨氮浓度、总氮和总磷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曝气方式均能有效降低上覆水的COD浓度和提高上覆水的pH值,对上覆水中的NH^(+)_(4)-N去除率均在83%以上,同时能有效降低上覆水中的总氮和总磷浓度,且水体曝气方式效果更加显著。研究结果能为富氧曝气技术在黑臭河道上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徐勇
    • 摘要: 黑臭河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重点问题,已有治理方法消耗成本较高,部分试剂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整体治理效果较差。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生态设计理念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深入探究黑臭河道的影响因子,明确黑臭河道治理目标,引入生态设计理念,搭建黑臭河道治理框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生态治理技术——食藻虫训化技术、“水下森林”营建技术、生态浮岛构建技术与曝气复氧技术,通过上述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即可实现黑臭河道的治理。为了量化黑臭河道治理效果,构建相应的评价模型,获得黑臭河道治理效果评价数据。实验数据显示,与对比方法相比较,应用所提出方法治理的河道水体更透明,评价分值及其等级更高,表明所提出方法治理效果更为显著,充分证实生态设计理念具有较好的应用性能。
    • 郭超
    •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区生态环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城区黑臭河道的治理工作对改善城区水生态环境极为重要。本文针对城市建成区黑臭河道问题,通过对大量典型工程案例总结分析,探究形成黑臭河道的原因以及当前治理的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为规划咨询设计单位以及城市主管部门黑臭河道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 郭晓涛; 罗佳文; 钟良生; 赖杜锋
    • 摘要: 城市内河水量主要来自降雨和沿岸排口的排水,缺乏长期稳定的天然水源,因而在实施黑臭整治后往往会面临河道旱季断流、景观功能丧失的困境。针对雨源型城市内河,以株洲市建宁港为例,应用水文学、水力学等方法建立了河道黑臭治理补水量的计算模型,并采用环境容量法初步评估了补水工程实施前后的环境效益。结果表明:以污水厂再生水作为补水水源,建宁港补水总量约为1.91万m^(3)/d;补水后,河道水体污染物COD、氨氮和总磷的环境容量同步得到显著提升。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内河黑臭治理后的河道补水量计算和实施效果评估提供借鉴与参考。
    • 邓文澜
    • 摘要: 水体富营养化和河流底泥污染是造成河道黑臭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通过投加生物激发剂促进河流底泥的原位稳定和采用生物滤床对河道水体过滤技术对黑臭水体进行生态修复,该技术的应用对黑臭河道水体水质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经过4个月的修复后,河道水体的COD _(Cr)、NH_(4)^(+)|N、TN及TP分别由56.08、8.08、17.78及0.92 mg/L降低至14.59、0.34、1.66、0.16 mg/L。采用WPI值对河道水体水质进行了评价分析,水体的WPI值从425降低至86,水体水质得到明显的净化改善,河道水体从黑臭类水体提升至地表V类水水质。
    • 李志鹏
    • 摘要: 黑臭河道治理中运用生物修复技术,能够提升治理的有效性,更大限度地对环境进行保护。运用生物修复技术,则能够借助于生物手段对污水进行处理,提升黑臭河道治理的效果,所以很多地区在对黑臭河道开展治理的过程中,都会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基于此,就围绕这一技术进行了探究与分析,提出一些黑臭河道治理中生物修复技术的具体运用措施。
    • 连燕
    • 摘要: 为研究微生物净化技术在城市河道黑臭水治理中的应用,室内培育了光合菌和硝化菌群,并利用不同配比的光合菌/硝化菌复合生物剂对黑臭水试样开展污染物去除试验。研究表明,当光合菌、硝化菌浓度分别为4 ml/100 ml和2 ml/100 ml时,复合生物剂对黑臭水中污染物的综合效能最佳。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城市黑臭河道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 刘书敏; 柴晓贞; 路丽君; 陈俊
    • 摘要: 通过对新研制的滚筒式曝气填料生态坝进行原位水体治理效果分析,探究该装置对黑臭河道治理实际应用效果及可行性。结果表明:该装置可提高水体DO含量和SD(SD可有效降低有机负荷、N,P营养盐及臭味物质)。水体中DO质量浓度由0.54 mg/L提升至3.30 mg/L,SD由38 cm提升至63 cm;CODCr,NH_(4)^(+)-N,TN,TP和DMTS的削减率分别为24.8%,26.7%,10.4%,14.8%,58.5%;有效提升了放线菌纲、酸微菌纲等好氧菌丰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