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磷释放

磷释放

磷释放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30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8396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湖泊科学、生态科学、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全国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全国排水委员会2011年年会、第十三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等;磷释放的相关文献由756位作者贡献,包括詹艳慧、林建伟、王圣瑞等。

磷释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8396 占比:99.72%

总计:58559篇

磷释放—发文趋势图

磷释放

-研究学者

  • 詹艳慧
  • 林建伟
  • 王圣瑞
  • 金相灿
  • 李勇
  • 刘国
  • 姜博汇
  • 孙远军
  • 张杭君
  • 张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金昕; 高良敏; 庞振东; 陈晓晴; 王慧; 童荣荣
    • 摘要: 为了解林地土壤中闭蓄态磷转化为有效磷的转化效率,以淮河流域固始县意杨林灰潮土为例,开展了在不同低分子有机酸、酸浓度及反应时间下灰潮土壤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的释放及各形态磷,包括TP、无机磷(inorganic phosphorus, IP)、有机磷(organic phosphorus, OP)、Fe/Al-P和Ca-P的活化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苹果酸、柠檬酸及草酸对土壤TP释放率分别增长了180%、161%和217%。苹果酸和柠檬酸对土壤TP的平均活化率均在164%以上,而草酸则在中浓度时才表现出活化作用。3种低分子有机酸均能有效促进灰潮土磷的释放与活化,且释放作用和有机酸种类、浓度及实验处理时间密切相关,活化作用也与酸种类和酸浓度相关性显著,研究结果为磷肥的合理施用和土壤有效磷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 温亚军; 胡志逵
    • 摘要: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底泥能够释放磷,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通过研究不同pH、温度和溶解氧(DO)对谷河底泥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pH显著影响底泥磷的释放,碱性环境比酸性环境磷释放强度大,中性环境不利于底泥磷的释放;温度升高,磷释放强度增加;厌氧环境比好氧环境更能促使底泥磷的释放.正交模拟试验结果显示,3个因素均是影响谷河底泥磷释放的显著因素,影响因素显著性从大到小依次为DO>温度>pH.
    • 虎华; 李阳; 蒋欣然; 张思玉; 张凌
    • 摘要: 以开封玮晖水务剩余污泥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条件(释放时间、温度、pH、溶剂用量和振荡频率)对污泥磷释放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实验条件,得到富磷上清液,并对释磷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溶剂用量、溶液pH、释放时间以及温度均存在一个最佳值;各因素对污泥磷释放影响的重要性排列顺序是:溶剂用量﹥pH﹥温度﹥释放时间,在溶剂体积50 mL,pH为2,温度为30°C,振荡时间4 h的释放条件下,磷的释放率达到82.12%.污泥在强酸性和强碱性的环境中,污泥释磷效果比较好,溶液初始pH分别是1和13时,污泥磷释放效率分别达到了76.92%和83.75%,大约是中性条件下释磷效率的2倍.
    • 胡俊杰; 万年新; 王涛; 谢纯林; 裴国凤
    • 摘要: 以底栖细鞘丝藻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上覆水体(富营养和寡营养型)-底栖细鞘丝藻生物膜(有和无)-沉积物"培养系统,测定了各处理组水体的理化因子和磷浓度,底栖细鞘丝藻生物膜与沉积物的磷形态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营养型水体中底栖细鞘丝藻生物膜的磷形态组成及其滞留磷的能力明显不同,60 d后,寡营养水体中底栖细鞘丝藻生物膜的TP含量为3. 75 mg·g-1(干重),以NH4Cl-P(占磷总量42. 76%)和Fe/Al-P(占磷总量48. 28%)为主;富营养水体中,以Fe/Al-P(占磷总量56. 91%)为主,总磷含量是1. 24 mg·g-1 .结论:底栖细鞘丝藻生物膜能够有效滞留水体中的磷和减缓富营养水体中沉积物磷的释放;同时,水体营养水平不仅影响底栖细鞘丝藻生物膜的磷形态组成及其磷滞留能力,而且影响沉积物的磷释放,富营养水体中沉积物磷释放更加缓慢.
    • 李慧; 杨柳; 徐方; 周易勇; 汪维军; 陈文
    • 摘要: 为了揭示无机氮和有机氮对沉积物磷释放的贡献,在武汉市青菱湖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分别采集沉积物,进行添加不同形态不同浓度氮(0.5、2.5 g酪蛋白,0.02、0.2 g氯化铵)的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培养结束时,草、藻型湖区沉积物加2.5 g酪蛋白的处理组上覆水中溶解反应性磷(SRP)浓度分别为对照组的64.88倍和5.61倍,而加氯化铵处理组与对照组上覆水中SRP浓度无显著差异;加氯化铵处理组上覆水溶解氧(DO)浓度分别为各自对照组的80%左右,而加酪蛋白处理组上覆水DO浓度分别为各自对照组的10%和4%;整个培养过程中,草、藻型湖区沉积物均为加2.5 g酪蛋白处理组的沉积物碱性磷酸酶活性(APA)稍高于其他处理组相应值,但无显著性差异;草、藻型湖区沉积物加2.5 g酪蛋白处理组磷平衡浓度(EPC0)分别为对照组的2.08倍和1.77倍;而加氯化铵处理组和加0.5 g酪蛋白处理组沉积物EPC0与对照组相应值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有机氮的富集会增加沉积物磷的释放,而无机氮对沉积物磷释放的贡献不大;有机氮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是由形成厌氧的状态、胞外磷酸酶的分泌、改变沉积物磷吸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王哲; 张波; 朱俊; 强国泉; 闫德馨; 丁亮亮; 李家科; 李怀恩
    • 摘要: 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引起沉积物中的磷向上覆水释放,从而引发富营养化.投加镧系钝化剂可以有效控制沉积物中磷的释放.然而,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锁磷剂Phoslock(R)存在着La3+释放的风险;此外,由于锁磷剂吸附量较小,形成的钝化剂层较厚,氧气从上覆水向沉积物的传质也会被阻碍.使用具有较大吸附量和较低La3+释放风险的新型材料——镧沸石作为钝化剂,考察了其对人工湖泊沉积物中磷释放的控制效果.通过等温吸附线和Langmuir模型拟合,发现镧沸石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71.94 mg/g,是Phoslock(C)的7倍.吸附动力学试验表明,镧沸石对磷的吸附速率较快,0.5h内可以利用81%的吸附位.磷形态分析发现,镧沸石吸附的磷85%以上为酸溶态或残渣态磷,说明其与磷的结合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投加镧沸石后,沉积物中磷在pH值为10.8时的释放量可以降低30%;厌氧条件下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可以被镧沸石完全抑制.40d模拟钝化试验发现,投加质量百分比1.65%的镧沸石可以显著降低上覆水中溶解性可反应磷(SRP)和总磷(TP)的浓度,其中SRP浓度的降低幅度大于TP.模拟钝化试验中,非稳定形态的磷被转化为较为稳定的酸溶态磷和残渣态磷.结果 表明,镧沸石在沉积物内源磷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谢苏峰; 浦燕新; 廖书林
    • 摘要: 通过模拟实验,考察了底泥表层覆盖联合曝气技术对于河道底泥磷释放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曝气+覆盖处理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底泥的TP与SRP释放,促使表层底泥磷形态由易释放组分向难释放组分转化,从而更加有效地降低表层底泥磷释放而造成的水生态与水环境健康风险.
    • 骆鑫; 彭小燕; 蓝文陆
    • 摘要: 为了解近海工程疏浚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2015年7月,分别在不同工期(施工期、非施工期)和潮时(高潮、低潮),对广西钦州湾疏浚工程进行共4个航次的现场跟踪监测,比较不同施工状态下疏浚工程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疏浚工程的施工扰动使水体中悬浮物、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和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浓度显著增加.疏浚工程附近站点DIN和DIP浓度比对照站点大幅增加,最大增幅分别为151.7%和580.0%,DIP增加幅度大于DIN增加幅度.疏浚活动导致沉积物营养盐释放,明显改变了局部海区营养盐浓度的分布格局.在钦州湾外湾,疏浚工程引起的内源磷元素释放强于氮元素,改变了海湾的营养盐结构特征(cN/cP值)及浮游植物磷胁迫/限制状态,可能引发水华或赤潮,需要加以关注.
    • 林俊杰; 曲衍桦; 陈茜; 刘丹; 谭兴伶; 张帅
    • 摘要: 为探讨干湿循环对三峡消落带狗牙根磷释放的影响,以三峡典型支流—澎溪河为例,选取上游(渠口镇)和下游(双江镇)两个水文断面,150、160、170 m三个水位高程调查了狗牙根分布特征,并于干湿循环和持续淹水两种水文情势,15—25—35—25—15°C连续温度变化下进行培养,测定了水—土(W-S)、水—狗牙根(W-C)和水—土—狗牙根(W-S-C)三种体系下水中磷含量随时间变化.结果表明:狗牙根生物量随消落带水位高程降低而下降,表现为170 m(1.62 kg·DW·m-2)>160 m(0.85 kg·DW·m-2)>150 m(0.19 kg·DW·m-2).在整个培养阶段,三种体系水中磷含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表现为W-S-C>W-C>W-S体系,其释放动力学过程符合y=axb幂函数模型.与持续淹水相比,干湿循环影响下W-S-C体系中狗牙根磷释放量较低,可见,干湿循环有利于降低消落带狗牙根磷释放,降低三峡支流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