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同位素组成
碳同位素组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05666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沉积学报、岩石学报、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第七届全国矿床会议等;碳同位素组成的相关文献由47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文汇、刘汉彬、张佳等。
碳同位素组成—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5666篇
占比:99.94%
总计:205792篇
碳同位素组成
-研究学者
- 刘文汇
- 刘汉彬
- 张佳
- 张建锋
- 李军杰
- 石晓
- 郑建京
- 金贵善
- 陈践发
- 韩娟
- 刘丛强
- 张铭杰
- 王琪
- 王铁冠
- 倪云燕
- 凌洪飞
- 刘卫国
- 吴能友
- 张中宁
- 张成君
- 张殿伟
- 徐永昌
- 戴金星
- 李立武
- 李美俊
- 杨辉
- 潘家永
- 王作栋
- 王国安
- 王杰
- 蒋少涌
- 陈拓
- 韩家懋
- 韩辉
- Harald Strauss
- Tatiana Goldberg
- 傅飘儿
- 刘全有
- 刘坚
- 吴小力
- 夏敦胜
- 姜华
- 孙柏年
- 宁有丰
- 安芷生
- 左景勋
- 廖凤蓉
- 张同伟
- 张明峰
- 张茂超
-
-
陈泳霖;
王玺;
王艳慧;
姚帅;
白国典;
方怀宾
-
-
摘要:
碳同位素地层学是寒武系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豫北驴驮沟剖面碳酸盐岩地层进行碳同位素分析发现,驴驮沟剖面寒武系鼓山阶(Drumian)底界附近的碳酸盐岩的δ13 C值分布于3.1‰~-1.7‰之间,δ18 O值分布于-3.9‰~-9.4‰之间。δ13 C、δ18 O之前的非协变关系指示碳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鼓山阶底界附近δ13 C表现为负漂移演化趋势,漂移幅度为3.0‰,最低值为-1.7‰,出现在三叶虫Proasaphiscus首现位置15 m之下。出现负漂移的位置和负漂移的幅度与华南湘西王村剖面、美国犹他州Drum Mountains等剖面的鼓山阶底部的负漂Drum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DICE)一致,表明DICE负漂移具有洲际对比意义,可作为寒武系鼓山阶划分和对比的工具。负漂移峰值处岩性为位于青灰色页岩之间的薄层灰岩夹层,超覆于鲕粒灰岩之上,因此,寒武系鼓山阶底部附近的DICE负漂移对应于苗岭世早期的海侵时期。
-
-
毛东阳;
肖红伟;
肖化云;
曾梓琪;
黄莉磊
-
-
摘要:
为确定中国西南背景区不同季节细颗粒物中黑碳的浓度水平和来源特征,分别于2018年冬季(1月)和夏季(7月)在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采集细颗粒物样品,测定其水溶性离子成分、黑碳浓度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BC),结合贝叶斯模型探讨黑碳来源贡献.结果表明,采样期间黑碳冬季平均浓度为(1.2±0.6)μg/m3,夏季为(1.9±0.6)μg/m3,接近于其他区域背景点浓度水平.δ13CBC平均值冬季为(?23.4±0.9)‰,夏季为(?24.3±0.8)‰,处于煤燃烧及机动车排放来源的 δ13C值范围.贝叶斯模型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在冬、夏季节对黑碳贡献较高,分别为(45.1±14.2)%和(69.5±8.6)%,煤燃烧贡献分别为(41.7±9.8)%和(24.1±7.2)%.结合后向轨迹分析结果可知,西南背景区冬季黑碳来源受燃煤、机动车尾气排放及生物质燃烧共同影响;夏季黑碳污染源主要为机动车尾气和煤燃烧,生物质燃烧较少.
-
-
金贵善;
刘汉彬;
张建锋;
韩娟;
邱林飞;
李军杰;
张佳;
石晓
-
-
摘要:
在矿物包裹体中CO2碳同位素组成的分析中,通常采用离线式机械破碎或者高温加热爆裂的方式将包裹体中的CO2释放出来,纯化后,利用同位素比质谱仪双路测试其碳同位素组成.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在线连续流爆裂提取装置,通过气体转换接口ConfloⅣ与稳定同位素质谱仪(IRMS)连接,采用高纯氦气作为载气,将石英单矿物的包裹体加热爆裂释放出来,并迅速带离高温区,减少同位素发生交换,液氮冷冻收集的气体加热释放后,经色谱柱分离,测试CO2碳同位素组成,分析精度优于0.20‰(1σ).此外,将进样针连接于此系统,利用碳酸盐标准物质生成CO2气体,收集并进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多标准建立碳同位素组成校正曲线的线性相关性(R2=1)较好.此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在线分析矿物包裹体中CO2碳同位素组成,实验过程全部在线完成,操作流程更加简化,实验效率大幅提高.
-
-
赵文智;
谢增业;
王晓梅;
沈安江;
魏国齐;
汪泽成;
王坤
-
-
摘要:
基于震旦系和寒武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与已发现气藏对比关系,辅以成藏条件分析,探讨震旦系天然气来源,明确了震旦系烃源岩的成藏贡献及原生含气系统有效性.通过天然气组成、碳氢同位素及震旦系成藏组合有效性分析,认为:①震旦系原生天然气具有低乙烷含量、重乙烷碳同位素组成和轻甲烷氢同位素组成3个特点,明显不同于寒武系;②震旦系气藏是震旦系与寒武系双源形成的混源气藏,震旦系贡献比例在灯影组四段与灯影组二段不同,位于灯影组四段台缘带和台内的贡献比分别为39%和55%,位于灯影组二段台缘带和台内的贡献比分别为54%和68%;③震旦系原生含气系统的有效性取决于源灶生气有效性、储集层有效性与成藏要素组合有效性.高过成熟海相层系天然气来源除液态烃热裂解成气外,Ro<3.5%的区域,烃源岩干酪根仍具有一定的热降解生气潜力.震旦系微生物白云岩在深层环境仍发育规模优质储集层,且在川中古隆起范围内与其他成藏要素形成时空匹配,增加了震旦系原生含气系统存在的可能性.研究成果证实震旦系原生含气系统具有规模成藏的现实性.
-
-
-
彭威龙;
刘全有;
胡国艺;
吕玥;
朱东亚;
孟庆强;
郭丰涛;
王若丽
-
-
摘要: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低成熟煤样品开展封闭体系黄金管热模拟实验,分析产物特征,从实验角度探讨天然气碳同位素分馏机理,分析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地球化学“异常”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低成熟煤2°C/h(慢速)和20°C/h(快速)升温的烷烃气最大产率分别为302.74 mL/g和230.16 mL/g;低成熟煤快速升温和慢速升温的δ13C1值分别为-34.8‰~-23.6‰和-35.5‰~-24.0‰,δ13C2值分别为-28.0‰~-9.0‰和-28.9‰~-8.3‰,δ13C3值分别为-25.8‰~-14.7‰和-26.4‰~-13.2‰.实验产物中烷烃气在快速升温550°C出现了明显的碳同位素组成系列部分倒转,其他温度都表现为正碳同位素组成系列.升温系列中δ13C1表现为先变轻后变重的演化规律,δ13C1值的非单调性变化是由于早期CH4来源并非单一所致,可能是有机质的非均质性或者早期富集12CH4和富集13CH4活化能差值的变化形成的同位素分馏效应所致.重烃气碳同位素值的反转既可以发生在高过成熟的页岩气(油型气)中,也可以发生在煤成气中.结合甲苯热模拟实验,明确烷烃气在高过成熟阶段重烃气碳同位素值可发生反转和倒转现象.芳香烃脱甲基以及甲基链接所产生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可能是高过成熟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反转、倒转的重要原因.
-
-
张铭杰;
班舒悦;
李思奥;
宋哲;
仇哲;
李立武;
惠卫东;
李中平
-
-
摘要:
东天山造山带的图拉尔根镁铁-超镁铁杂岩体为一个早古生代长期活动的幔源岩浆通道,大型铜镍钴硫化物矿体赋存于Ⅰ号超镁铁质岩体的顶部,不同类型岩石中辉石矿物的流体挥发份化学组成以H2O为主(平均91%,5400.4mm3/g),其次为H2(2.0%)、H2S(2.3%)和CO2(2.1%);赋矿角闪橄榄岩中CO2和H2S含量最高,辉长岩中流体挥发份含量低于辉石橄榄岩和橄榄辉石岩等岩浆早期结晶的岩石.CO2和CH4的δ13C值位于地壳与甲烷氧化的范围内,甲烷同系物的碳同位素组成具有正序分布模式,部分样品(TLG512)释出的CH4和C2H6具有较重的S13C值和反序分布特征.表明Ⅰ号岩体不同类型岩石可能是不同期次岩浆活动的产物,成矿岩浆具有富H2O和H2S的特征,可能起源于被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源区,混染壳源组分可能为俯冲板片来源蚀变沉积有机质组分.
-
-
薛刚;
蔡演军;
程鹏;
马乐;
成星
-
-
摘要:
洞穴石笋因其精准的定年和蕴含的多种代用指标,已成为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载体之一.在石笋研究的多种代用指标中,碳酸盐碳同位素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应用其重建过去环境变化历史一直局限在少数几个研究地点.洞穴上覆土壤有机质是洞穴石笋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除此之外,洞穴原位产生的微生物及基岩中的有机质也有贡献.由于主要继承了地表植被和土壤有机质的同位素组成,石笋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的时间序列能够很好地指示地表植被的演变及土壤过程的变化.本文对石笋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最新建立的石笋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分析方法,并指出应用这一指标研究环境变化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未来面临的挑战.
-
-
周咏春;
张文博;
程希雷;
徐新阳
-
-
摘要:
植物和土壤的δ13C(碳同位素组成)能可靠记录环境信息,综合反映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以及碳循环过程中的生物化学过程,为人们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提供有用信息. 因此,研究植物和土壤的δ13 C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以揭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格局及其控制因子,进而有效预测全球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对植物和土壤的δ13C以及二者的差值(Δδ13C)与气候因子(如温度、降水量、大气压强等)、土壤因子(如C∕N、土壤质地、土壤pH等)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现有研究表明:C3 植物的δ13 C与降水量、大气压强均呈负相关,与温度的关系非常复杂,而针对C4 植物和在群落水平上开展的研究还较少;土壤δ13 C与降水量、土壤C∕N、土壤w(粉粒)及w(黏粒)均呈负相关,与温度、土壤pH、土壤w(砂粒)均呈正相关,然而环境因素间的耦合作用使得情况复杂化,多种环境因素的匹配关系究竟如何影响土壤δ13C的机制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Δδ13 C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土壤碳循环信息,但对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较少,并且影响Δδ13C的驱动因子及机制也不明确. 因此,在土壤-植物体系内,同时在物种和群落水平上,进行植物和土壤δ13C特别是Δδ13C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和揭示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这也将是今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
-
倪云燕;
廖凤蓉;
龚德瑜;
焦立新;
高金亮;
姚立邈
-
-
摘要:
吐哈盆地为中国重要的富油气盆地,目前该盆地的天然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台北凹陷,有关台北凹陷的天然气成因和来源一直存在诸多争议.通过分析台北凹陷巴喀、丘陵、鄯善和温米等4个油气田23个天然气样品的组分和碳氢同位素组成,结合前期红台和丘东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和区域地质背景,开展天然气成因和来源研究.结果 表明:台北凹陷巴喀、丘陵、鄯善和温米等地区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甲烷含量为65.84%~97.94%,重烃(C2 5)含量高达34.98%,非烃气体(CO2、N2)含量非常低,为湿气.天然气δ13C1值为-44.9‰ ~-40.4‰,δ13C2值为-28.2‰~-24.9‰,δ13C3值为-27.1‰~-18.0‰,δ13C4值为-26.7‰~-22.1‰;天然气δD1值变化不大,为-272‰~-252‰,δD2为-236‰ ~-200‰,δD3为-222‰~-174‰.甲烷及其同系物(C2-5)基本上为碳氢同位素组成正序排列(δ13C1 <δ13C2<δ13C3<δ13C4<δ13C5、δD1<δD2<δD3),与典型的有机成因烷烃气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一致.研究区天然气为成熟度较低的煤成气(Ro均值为0.7%),主要来自中下侏罗统煤系源岩.天然气氢同位素组成受到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和形成环境水介质的影响,数据表明研究区天然气烃源岩为陆相淡水湖沼沉积.巴喀油田巴23井和柯19井天然气后期发生次生改造,为生物改造气.
-
-
宁有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刘卫国;
安芷生
- 《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
| 2005年
-
摘要:
土壤有机质的碳同位素信息反映了上部的植被和气候状况,但植物体在被微生物分解、利用,转变为土壤有机质的过程中会产生碳同位素的分馏.本研究探讨了高山草甸和典型草原两种不同气候、生态环境条件下,植物转变为土壤有机质过程中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结果显示:在太白山高海拔地区的4个采样点,表土的δ13Corg值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偏正,到距离地表10~15cm左右时,土壤的δ13Corg值基本稳定。
-
-
张中宁;
刘文汇;
郑建京;
王琪;
杨辉
- 《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研究表明,由于母源输入和沉积环境的差异,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深层源岩和前陆区库车拗陷陆相深层源岩可溶有机组分的碳同位素分布范围明显不同.总体特征是台盆区寒武-奥陶系海相深层源岩的碳同位素组成偏轻,一般小于-28‰,表明其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为主;而前陆区库车拗陷三叠-侏罗系陆相深层源岩的碳同位素组成偏重,一般大于-28‰,反映出其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殖型.塔里木盆地深层源岩可溶有机组分的碳同位素组成表明,在深层环境下,温度、压力及时间等因素对深层源岩可溶有机组分碳同位素组成将产生重要影响.在高过成熟阶段,深层源岩中饱和烃分子在热力及各种矿物基质和微量元素催化作用下,可发生强烈裂解,形成的气态产物必定会从源岩中逸出并运移成藏.因此,对于塔里木盆地深层气而言,除源岩干酪根的直接裂解和深层原油的二次裂解外,台盆区寒武-奥陶系深层源岩可溶有机质中饱和烃分子的裂解成气也应具有一定的贡献.
-
-
赵军红;
胡瑞忠;
蒋国豪;
谢桂青
- 《第七届全国矿床会议》
| 2002年
-
摘要:
本文根据多种制约手段,探讨了中国东南部火山岩型铀矿床成矿热液的∑CO来源.结果表明,形成产铀岩体的中酸性火山岩浆不可能为成矿热液提供∑CO;中国东南部三个铀主成矿期成矿热液中的∑CO可能均来自地幔,并受地壳拉张作用的制约.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东南部火山岩型铀矿床碳同位素组成略高于花岗岩型铀矿床的碳同位素值,其机制可能是与近地表成矿热液的∑CO丢失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