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质粉土
砂质粉土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76749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工程地质学报、西部探矿工程、安徽建筑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暨水文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中国水利学会调水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砂质粉土的相关文献由16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昊、姚金伟1、张慧莉等。
砂质粉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6749篇
占比:99.95%
总计:176831篇
砂质粉土
-研究学者
- 吴昊
- 姚金伟1
- 张慧莉
- 徐建波3
- 杨兵
- 段钊
- 王晗
- 石一彤
- 董晨曦
- 郑文杰
- 郑斌
- 陈志均
- 马建全
- 黄卫勇2
- FAN Yongcheng
- LI Shaohua
- MAO Hanchuan
- NIU Dinghui
- 丁应章
- 丁庭
- 丁爱中
- 于力
- 仲汪洋
- 何邦亮
- 侯建国
- 俞剑龙
- 倪世祥
- 关飞
- 冯克康
- 刘书瑜
- 刘仙平
- 刘千伟
- 刘宝蕴
- 刘忠斌
- 刘欣
- 刘祖勇
- 刘端应
- 吕西林
- 吴世明
- 吴伟良
- 吴军
- 吴浩然
- 周乾隆1
- 周健
- 周凯敏
- 周禹扬
- 周群建
- 周霄
- 唐皓
- 唐立帆
-
-
吴军
-
-
摘要:
类矩形隧道引起的地表沉降是地下工程的一个重要关注点。目前,大多数学者研究在黏土中建造类矩形隧道的地表沉降,但在砂质粉土中开挖的类矩形隧道沉降却很少受到关注。因此,以杭州轨道交通L9一期工程为例,研究在砂质粉土层中采用顶管法建造类矩形隧道时的地表沉降规律。工程采用EPB顶管-盾构双模掘进机施工,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进行监测,探讨掘进压力、注浆压力、掘进速度和注浆率4个施工参数对类矩形隧道地表沉降的影响。研究表明:类矩形隧道总沉降剖面呈高斯分布形状,在较大掘进压力下,类矩形隧道的沉降槽宽度与峰值沉降量会减小,当掘进压力、注浆压力等施工参数分别在250~300 kPa与230~240 kPa时地表沉降控制效果最佳。
-
-
刘欣;
张晓雷;
吴浩然;
刘书瑜
-
-
摘要:
为掌握细颗粒淤泥在盐水环境下的起动规律,利用可循环水槽开展盐水0‰泥(仅水体含盐)、盐水盐泥(水体和泥沙均含盐)和0‰水盐泥(仅泥沙含盐)3个系列的泥沙起动水槽试验。基于PIV(粒子图像测速)系统和数字图像灰度处理技术实现泥沙起动流速的定量判别。结果表明:水体或黏性泥沙的含盐度越高,黏性泥沙越难起动。黏性泥沙起动流速与水体盐度或泥沙盐度呈对数关系,盐度0‰~10‰范围内起动流速急剧增大,10‰~40‰范围内缓慢增大。对于同一含盐度而言,0‰水盐泥的起动流速最大,盐水盐泥起动流速次之,盐水0‰泥起动流速最小。含砾粉砂质淤泥在盐水环境下会发生絮凝现象,以520 r/min的速率搅拌会使含盐的粉砂质淤泥发生絮散,盐度对粉砂质淤泥的起动影响甚微。
-
-
王琪;
颜凡新;
谢艳希
-
-
摘要:
杭州某市政工程针对砂质粉土环境下管廊跨河施工困难,对跨河的管廊结构物分幅施工,从而达到不影响河流通行的目的。围堰筑岛采用两层拉森钢板桩+沙袋结构形式,打设两层拉森钢板桩,中间留出空隙填筑砂袋,弥补钢板桩止水性能,围堰内部通过清除淤泥换填后,填筑质量好的宕渣,一方面为管廊施工提供足够的地基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从内侧抵河水对围堰结构横向作用力,增加结构稳定性。
-
-
段钊;
董晨曦;
郑文杰;
马建全;
李晓军
-
-
摘要:
近年来,土体冲击液化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已经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目前对于土体冲击液化机理的研究尚不够完善。本文通过冲击液化试验及相关微观试验,揭示了不同冲击能下砂质粉土的孔压发育与微观结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对砂质粉土冲击液化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砂质粉土受冲击液化会出现明显的孔压激增现象,且单位冲击能下激发的孔压随落距增大而减小,并伴随明显的微结构变化;冲击液化作用主要从土体颗粒接触关系、颗粒形态,孔隙大小、形态及方向等方面改变了土体的微观结构;颗粒骨架破坏与孔隙收缩是土体冲击液化的主要微观机理,不同冲击能下土体的液化机理也由于骨架破损和孔隙收缩程度不同而产生出相应的差异。
-
-
郑亮亮
-
-
摘要:
上海地区20m以浅地层局部存在较厚的砂质粉土,多呈松散~稍密状,理论上存在液化的可能性.本文研究了上海地区浅层砂质粉土的孔隙比、现场标贯击数、现场原位静探比贯入阻力ps与液化强度比之间关系的统计学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上海地区,当黏粒含量较高时液化的可能性比较低;当孔隙比大于0.8时,砂质粉土液化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当标贯击数大于8击时,砂质粉土一般不会出现液化;当静探比贯入阻力大于2.8MPa时,砂质粉土不会产生液化.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工程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现场原位试验或土工试验结果对上海地区②3、③2层砂质粉土的液化性进行较为准确的初步判断.
-
-
丁应章;
徐强;
王飞;
唐立帆;
林永祥;
洪耿
-
-
摘要:
为了解决粉砂质土地区场地内外交通运输压力大的超大、超深基坑工程土方开挖及外运的难题,基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交通中心项目的基坑施工过程,通过对大型泥浆泵送远距离土方泵送技术(水冲法)的工艺原理研究和实际应用,分析和总结了水冲法取土工艺的优势和局限性.相较于传统的机械取土结合渣土车土方外运的施工方式,水冲法出土可全天候连续进行,不受场内外交通的影响.
-
-
郑斌
-
-
摘要:
为分析类矩形顶管机头的挤土效应,采用理论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上海淞沪路-三门路下立交大断面类矩形顶管工程中顶管机壳体土压力及顶进阻力监测结果与规范理论值进行对比,并引入经验计算系数。研究表明:1)按土柱理论和朗肯土压力理论计算的顶管机壳体土压力偏小;2)顶进阻力与推进里程呈线性关系,斜率为单位长度管道外壁摩擦阻力,截距为顶管机迎面阻力;3)《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008版和1997版中给出的顶管隧道单位长度管道外壁摩擦阻力计算方法均是以圆形截面为基准的,对于本工程的类矩形顶管隧道,2008版的计算结果较实际值小20%以上;4)对于上海砂质粉土地层,控制土压力侧向系数建议取0.8。
-
-
郑斌
-
-
摘要:
为分析类矩形顶管机头的挤土效应,采用理论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上海淞沪路—三门路下立交大断面类矩形顶管工程中顶管机壳体土压力及顶进阻力监测结果与规范理论值进行对比,并引入经验计算系数.研究表明:1)按土柱理论和朗肯土压力理论计算的顶管机壳体土压力偏小;2)顶进阻力与推进里程呈线性关系,斜率为单位长度管道外壁摩擦阻力,截距为顶管机迎面阻力;3)《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008版和1997版中给出的顶管隧道单位长度管道外壁摩擦阻力计算方法均是以圆形截面为基准的,对于本工程的类矩形顶管隧道,2008版的计算结果较实际值小20%以上;4)对于上海砂质粉土地层,控制土压力侧向系数建议取0.8.
-
-
-
-
吴昊
- 《中国水利学会调水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在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有限公司南岸码头扩建工程中,码头前沿空箱挡墙地基土为砂质粉土.因该层厚度较薄,设计过程中考虑换填水泥土对地基进行处理.但空箱挡墙基坑开挖后,发现地基土渗水严重,对地基扰动很大,无法进行换填水泥土施工.施工场地处于京杭运河两淮段.航道交通繁忙,且为汛期施工.如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对地基进行处理,注浆结束28天后需进行质量检测.待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后,进行基坑开挖、上部结构施工,施工工期将远超预期.因此考虑更改设计,使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方式对地基进行处理,以加快复合地基凝固时间.减少施工工期.
-
-
周禹扬
-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现场技术交流会》
| 2012年
-
摘要:
目前江苏沿海开发的围垦的区域基本都是滩涂区域,而江苏的海岸线中滩涂约占93%,其特点是吹填施工区位于潮间带和亚潮带,土质较多为淤泥与粉土.本文通过南通吕四地区的两个项目的实际施工情况,分析在潮间带位置、砂质粉土土质条件下7025型绞吸船施工管理的要点、特点等,为此种工况下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相关的经验.
-
-
张慧莉;
石一彤;
石景山
- 《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本研究采用SY土壤固化剂,以砂质粉土为固结对象,分别在水泥含量10%、15%和20%,固化剂掺量为0.5%、1.0%、1.5%和2.0%时,制成最大干密度的试样,进行了3d、7d、14d和28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28d劈裂抗拉强度试验,水泥含量20%时,1.0%、1.5%和2.0%固化剂掺量时的抗渗试验,以及水泥含量20%、 1.5%固化剂掺量时的冻融循环试验,结果表明:SY固化剂能显著提高砂质粉土的力学性能、抗渗、抗冻性能;在同一个固化剂掺量下,其力学性能、抗渗、抗冻性能随着水泥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固化剂掺量、水泥含量与土壤含量三者之间存在协调性.SEM测试和机理分析表明:SY土壤固化剂生成的大量二氧化硅凝胶和微膨胀的钙矾石晶体,使内部结构更加致密,从而提高了砂质粉土的宏观力学性能和抗渗、抗冻性能.
-
-
-
-
NIU Dinghui;
牛定辉;
MAO Hanchuan;
毛汉川;
LI Shaohua;
李少华;
FAN Yongcheng;
樊永成
- 《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暨水文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文章通过设计试验方案,改变同一层段土样的含水率,分别测试获得不同含水率下的岩土体热导率,归纳总结了含水率变化对岩土体传热性能的影响的内在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粉质粘土和砂质粉土的热导率随含水率的增大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它们的递变存在着一个极值.当含水率增长到一定程度时,热导率不再增大,反而出现下降的趋势.其中,粉质粘土的含水率达到23%左右时,其热导率达到最大值;而对于砂质粉土,出现最大热导率则需其含水率达到27%左右.最后,文章通过拟合分析选定的含水率变化区间内的试验热导率,获得了含水率与热导率之间的一般经验公式,为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提供基础性的参考数据.
-
-
-
范旭亮;
田满霞;
熊承
- 《2006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通过室内试验,展开了土的粒度组成对2∶8灰土强度影响的研究.将取自工程现场的粉土筛分为粗、中、细3种粒度成分的土样,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与石灰配成2∶8灰土,对灰土的性质进行实验测试.实验表明,灰土强度随土颗粒粒径的增大而提高,但以粗中颗粒按1∶1混合后所配灰土强度最高,强度能达到1162 kPa.通过电镜扫描观察了素土与灰土的微观结构,解释了灰土强度比素土强度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