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痤疮丙酸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92篇,主要集中在皮肤病学与性病学、中国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8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8582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中国美容医学、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年福建省医院药学学术年会 、2012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江苏省药师周、全国病原细菌学术研讨会等;痤疮丙酸杆菌的相关文献由778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天文、齐显龙、孙东杰等。

痤疮丙酸杆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8 占比:0.56%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8582 占比:99.42%

总计:38809篇

痤疮丙酸杆菌—发文趋势图

痤疮丙酸杆菌

-研究学者

  • 高天文
  • 齐显龙
  • 孙东杰
  • 徐修礼
  • 李春英
  • 孙秀云
  • 宋施豪
  • 林新瑜
  • 邓音乐
  • 雷连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中南
    • 摘要: 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常因为毛孔堵塞导致皮肤分泌的油脂无法排出,堆积过多而引起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痤疮好发于青春期,其他年龄阶段人群也可能发生。痤疮的皮肤表现包括黑头粉刺、白头粉刺、炎症丘疹、脓包、结节、囊肿等,对皮肤造成损伤的程度也不同,可痊愈,也可在愈后出现瘢痕、色素沉着、红斑等影响外貌。治疗痤疮的药物目前公认治疗痤疮的药物主要有以下5类:维A酸类属一线治疗药物,常见外用制剂包括维A酸霜或凝胶、异维A酸凝胶、阿达帕林凝胶、他扎罗汀凝胶等,适用于轻度粉刺型痤疮,丘疹脓疱型的中度痤疮联合用药,以及维持治疗防复发环节。建议低浓度、小范围使用,每晚睡前1次,早上起来把它清洗掉。
    • 刘馨镁; 鲁莎; 席丽艳
    • 摘要: 痤疮的四大发病机制是皮脂腺过量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皮肤微生物增殖、发炎与免疫反应。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痤疮的发病机制中皮肤常驻微生物,包括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马拉色菌的作用进行综述,同时综述耐药性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机制,及在耐药率不断升高下,替代治疗以及物理疗法的发展。
    • 肖茗露; 杨宇光; 林碧雯
    • 摘要: 痤疮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炎症性皮肤病,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它是由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发展而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皮肤微生物群在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痤疮丙酸杆菌的过度增殖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导致痤疮的原因。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皮肤微生物群失调才是导致痤疮发展的罪魁祸首。同时,肠道微生物群可能也参与痤疮的致病过程。本文主要综述了皮肤和肠道的微生物群与痤疮的关系,以及基于此的痤疮新疗法。
    • 汪玉梅; 范倩; 刘柏汝; 胡金珊; 张翠仙
    • 摘要: 目的研究重楼不同皂苷成分Ⅰ、Ⅱ、Ⅵ、Ⅶ对痤疮相关致病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以痤疮相关致病菌(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供试菌种,采用液体微量稀释法检测重楼各皂苷成分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重楼皂苷Ⅰ、Ⅱ、Ⅶ对痤疮相关致病菌都有较为明显的抑菌效果。其中,重楼皂苷Ⅰ、Ⅱ、Ⅵ、Ⅶ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均为125μg/mL,重楼皂苷Ⅰ、Ⅱ、Ⅵ、Ⅶ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15.6、15.6、500、31.2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15.6、15.6、500、15.6μg/mL。结论重楼皂苷Ⅰ、Ⅱ、Ⅶ对痤疮相关致病菌具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但重楼皂苷Ⅵ的抑菌作用较差。
    • 纪薇; 马莉; 唐洁; 陈红霞; 甘贤兵
    • 摘要: 目的观察消炎祛痘方对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人急性单核细胞(THP-1细胞)分泌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 alpha,IL-1α)、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影响,探讨其调控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炎症反应机制。方法采用细胞计数试验盒-8检测消炎祛痘方对THP-1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ELISA法观察消炎祛痘方对THP-1细胞上清中TNF-α、IL-1α、IL-8水平的影响;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Toll样受体2(Toll like receptor 2,TLR2)及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kappa B p65,NF-κB p65)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25μg/mL消炎祛痘方对THP-1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12.5、25μg/mL消炎祛痘方均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TNF-α、IL-1α、IL-8表达水平,但25μg/mL消炎祛痘方对3种细胞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更强。12.5、25μg/mL消炎祛痘方均能抑制TLR2 mRNA的表达,并且两组TLR2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炎祛痘方能有效降低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TLR2表达水平,25μg/mL消炎祛痘方降低TLR2的作用更明显。25μg/mL消炎祛痘方能显著抑制NF-κB p65的表达。结论消炎祛痘方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THP-1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2/NF-κB信号通路有关。
    • 贾丽梅; 曹乐; 王翔韵; 卢鑫
    • 摘要: 痤疮(acne)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累及面额部及胸背部等富有皮脂腺的部位[1],好发于青春期。痤疮主要表现为毛囊口处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痤疮的发病率极高,据研究表明,只有5%的人从未发生过痤疮[2],部分患者会留有瘢痕,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虽然痤疮的发病机制还尚未完全阐明,但普遍认为痤疮的发生发展和遗传、雄激素诱导下的皮脂腺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过度角化和免疫炎症反应等相关[3]。
    • 徐春兰; 林新瑜; 刘伟; 兰晓玲
    • 摘要: 紫外线诱导红色荧光的研究由来已久,早期多认为紫外线诱导红色荧光的产生是由痤疮丙酸杆菌分泌产生的卟啉所致,但近期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其可能和皮脂有关,确切原因至今仍无定论。随着对紫外线诱导红色荧光研究的增多,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较多用于痤疮诊断及治疗的荧光技术和方法,本文综述了引起紫外线诱导红色荧光的两大主要原因及与面部紫外线诱导红色荧光相关的荧光技术在痤疮诊断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叶辛; 梅正峰; 李陶冶; 蒋啸为; 赵琦辉; 张贻春
    • 摘要: 目的初步探索痤疮丙酸杆菌(P.acnes)低毒性感染对大鼠髓核细胞(NPCs)退变的作用效应与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方法离体培养大鼠NPCs。将实验细胞分为空白组(0.9%氯化钠溶液预处理)、P.acnes组(2×10^(7)CFU/ml P.acnes预处理)、si-NC+P.acnes组(si-NC质粒转染+2×10^(7)CFU/ml P.acnes预处理)和si-NLRP3+P.acnes组(si-NLRP3质粒转染+2×10^(7)CFU/ml P.acnes预处理),各组细胞培养48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4组细胞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8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4组细胞NLRP3、caspase-1、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P.acnes组IL-1β、IL-18的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显著上升(均P<0.05);si-NLRP3+P.acnes组IL-1β、IL-18的表达水平较si-NC+P.acnes组显著下降(均P<0.05)。P.acnes组NLRP3、caspase-1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显著上升,Aggrecan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显著下降(均P<0.05);si-NLRP3+P.acnes组NLRP3、caspase-1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较si-NC+P.acnes组显著下降,Aggrecan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较si-NC+P.acnes组显著上升(均P<0.05)。结论P.acnes低毒性感染可以激活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诱发细胞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ECM)降解重构,对NPCs退变具有促进效应;而阻断NLRP3炎性小体可减轻由P.acnes感染诱导的NPCs退变。
    • 吴赟; 张广献
    • 摘要: 痤疮丙酸杆菌了参与寻常痤疮的发病和炎症过程.本文以冰鱼抗菌肽Chionodracine为研究对象,在体外和体内对其抗痤疮丙酸杆菌和抗炎作用进行了研究.Chionodracine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2.5 μM;对热和pH有一定的抗性;对正常人表皮角质细胞无明显的毒性;对痤疮丙酸杆菌造成的大鼠耳廓肿胀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 田秘; 洪丽明; 汪伟
    • 摘要: 目的:观察姜黄消痤搽剂联合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笔者医院皮肤科就诊的92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两组均予以红蓝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姜黄消痤搽剂涂抹,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和痊愈患者复发情况,治疗前后的症状评价及痤疮丙酸杆菌培养计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7.83%vs.84.78%,P<0.05).观察组30例痊愈患者复发率为23.33%,对照组15例痊愈患者复发率为53.33%,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皮损积分、证候积分、总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痤疮丙酸杆菌培养计数分布"4+"级别的患者占比均减少,"-"级别患者增加(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3+"患者占比较对照组少,"-"患者较对照组多(P<0.05).结论:姜黄消痤搽剂联合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的效果更为显著,通过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从而有效改善痤疮症状,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