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疱疹病毒4型,人

疱疹病毒4型,人

疱疹病毒4型,人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1年内共计353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3篇、专利文献1335540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等; 疱疹病毒4型,人的相关文献由1380位作者贡献,包括罗兵、曾毅、王云等。

疱疹病毒4型,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335540 占比:99.97%

总计:1335893篇

疱疹病毒4型,人—发文趋势图

疱疹病毒4型,人

-研究学者

  • 罗兵
  • 曾毅
  • 王云
  • 刘卫平
  • 周玲
  • 宗永生
  • 李甘地
  • 王昭
  • 周小鸽
  • 李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雷; 黄剑波
    • 摘要: 目的 探讨治疗前血浆不同EB病毒(EBV)DNA载量和诱导化疗+放疗、同步放化疗两种治疗方式对Ⅲ期鼻咽癌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9年3月湖北省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78例Ⅲ期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以治疗前EBV DNA载量1 000拷贝/ml为界,将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组(EBV DNA≥1 000拷贝/ml,n=53)和低病毒载量组(EBV DNA<1 000拷贝/ml,n=125),其中高病毒载量组14例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低病毒载量组30例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诱导化疗+放疗组(n=105)和同步放化疗组(n=73).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复发率、5年总生存(0S)率、无瘤生存(DFS)率、局部无复发生存(LRFS)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结果 178例Ⅲ期鼻咽癌患者复发34例,占19.10%;死亡29例,占16.29%.诱导化疗+放疗组与同步放化疗组N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0,P=0.01).高病毒载量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为33.96%(18/53),低病毒载量组为12.80%(16/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9,P<0.01).高病毒载量组患者淋巴结转移复发率[(9.43%(5/53)vs.1.60%(2/125),x2=4.15,P=0.04]、远处转移率[18.87% (10/53) vs.5.60% (7/125),x2=7.59,P=0.01]明显高于低病毒载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诱导化疗+放疗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为17.14%(18/105),同步放化疗组为21.91%(16/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3,P=0.43).178例Ⅲ期鼻咽癌患者5年OS率、DFS率、LRFS率和DMFS率分别为84.68%、72.80%、79.68%和79.54%.高病毒载量组患者5年OS率(79.25%vs.92.80%,x2=6.86,P<0.01)、DFS率(73.58%vs.88.00%,x2=5.67,P=0.01)、LRFS率(73.21% vs.89.24%,x2=8.32,P<0.01)、DMFS率(65.24% vs.78.00%,x2=4.15,P=0.02)均明显低于低病毒载量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诱导化疗+放疗组患者5年OS率(89.52% vs.87.67%,x2=0.15,P=0.70)、DFS率(84.76% vs.82.19%,x2 =0.21,P=0.65)、LRFS率(80.38% vs.79.84%,x2=0.00,P=1.00)和DMFS率(79.52% vs.81.78%,x2 =0.05,P=0.83)与同步放化疗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4例接受辅助化疗患者的5年OS率(93.77% vs.87.49%)显著高于未接受辅助化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1,P=0.02).高病毒载量组中,接受辅助化疗患者的5年OS率(93.77% vs.84.13%)显著高于未接受辅助化疗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1,P=0.03).结论 诱导化疗+放疗能达到与同步放化疗相同的疗效.高病毒载量与较高的复发率和较差的生存率相关,对于这些高病毒载量患者需要加强治疗强度.
    • 石秋萍; 杨阳; 谷培云; 王超; 齐文杰; 李培兰
    • 摘要: 目的 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探讨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拷贝数的关系.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北京友谊医院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按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分组,观察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浓度的关系.结果 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具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在72例患者中EBV-DNA检测值为阳性的共43例(59.7%).异型淋巴细胞≥4%(阳性)63例,异型淋巴细胞<4%(阴性)9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占87.5%.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拷贝数不存在线性相关性.将异型淋巴细胞按照比例大小分为3组,Ⅰ组(1%~10%者)12例,Ⅱ组(11%~20%者)14例,Ⅲ组(>20%者)13例,3组之间EB病毒拷贝数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异型淋巴细胞与EB病毒的拷贝数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林芳; 张雷; 朱有华; 沈茜; 徐虹; 谭礼红; 陈径; 方晓燕; 翟亦晖; 饶佳; 曾力
    • 摘要: 目的 报道2例儿童肾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ost-transplantatio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并复习文献,旨在提高对PTLD的认识.方法 收集并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2例PTLD患儿的临床资料.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月的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Cochrane Library、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数据库,收集PTLD相关文献并行文献复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LD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例PTLD患儿移植前EB病毒及巨细胞病毒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均接受过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诱导治疗.病例1和病例2分别于肾移植术后3个月、12个月诊断为PTLD,伴EB病毒及巨细胞病毒血清学反应阳性.病例1病理诊断为单形性PTLD,病例2临床考虑非霍奇金淋巴瘤,二者均予免疫抑制剂减量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和化疗,PTLD缓解,移植肾功能正常.但例1患儿于肾移植后30个月死于颅内真菌感染.结合本中心2例及文献复习的54例儿童肾移植PTLD进行分析,移植至PTLD发生的中位时间为41.8个月,初发部位以消化道[17例(30.4%)]、呼吸系统[8例(14.3%)]、神经系统[7例(12.5%)]和咽淋巴环[7例(12.5%)]为主,病理类型以单形性PTLD为主[34例(60.8%)].56例患儿诊断PTLD时EB病毒血清学反应均为阳性.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减量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和化疗.PTLD缓解48例,其中8例移植物失功;11例死亡患者中3例死于感染,8例死于PTL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形性PTLD为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OR=21.616,95%CI 1.007~464.107,P=0.049).结论 肾移植儿童PTLD大多与EB病毒感染有关,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单形性PTLD预后不良,病死率较高.
    • 陆佳维; 鲁严
    • 摘要: 自1964年在非洲儿童Burkitt淋巴瘤组织培养中发现EB病毒之后,人们逐渐认识了它的致瘤性及其与一系列皮肤病的关联.这篇文章介绍了 EB病毒感染人体的过程,总结了 EB病毒相关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通过收集病例报道,总结常见皮肤病(银屑病、皮肌炎、天疱疮、类天疱疮、副银屑病、特应性皮炎、荨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脂膜炎、多形红斑、血管炎)合并EB病毒感染时的临床表现、采用的治疗手段以及最终的结局.
    • 李霞; 邹冰清; 周婧; 史灵芝; 范立; 杨航; 杨树东
    • 摘要: 目的 探讨移植肺发生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2014至2019年诊断的3例肺移植后移植肺PTLD的病例,分析3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结合PTLD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肺移植术前均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接受双肺移植后均使用抗排斥药物他克莫司或吗替麦考酚酯,并联合抗病毒和/或利妥昔单抗治疗,从接受移植到诊断PTLD的时间分别为4年、7个月、5个月.而确诊后随访生存时间分别为1个月死亡、5个月死亡、随访1年仍状态良好;病理组织学类型均为单形性B细胞型PTLD(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EB病毒原位杂交均阳性,其中1例晚发型患者合并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结论 肺移植后的移植肺发生的PTLD,在形态和临床特征上有其独特性,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术前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移植的患者可能更易发生PTLD,而晚发型患者病变见于肺门部,预后相对较差.
    • 朱蓓蓓; 陈友鹏; 张常华
    • 摘要: EB病毒相关性胃癌(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EBVaGC)作为一种特殊的胃癌亚型,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我国至今尚无关于EBVaGC的临床诊疗指南.因此,本研究对EBVaGC的流行病学、感染途径及其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EBVaGC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 葛昂; 田芳; 张海防; 李自普
    • 摘要: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耐药的影响因素,探讨血清EBV-IgM对KD患儿静脉注射大剂量IVIG耐药的预测价值。方法将KD患儿分为敏感组和耐药组,分别对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血清EBV-IgM阳性率进行单因素分析;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建立IVIG耐药预测模型,观察血清EBV-IgM对KD患儿静脉注射大剂量IVIG治疗耐药的预测价值。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敏感组和耐药组KD患儿性别、年龄、EBV-IgM阳性率、白细胞(WBC)计数、粒细胞(N)计数、粒细胞比例(NEU%)、血小板(PLT)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及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蛋白(Alb)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585~80.467,z=-8.202~3.089,t=-7.004~2.054,P16.01×10^(9)/L、ALT>153 U/L是IVIG治疗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96~3.455,P<0.05);建立IVIG耐药预测模型,该模型诊断灵敏度为75.61%,诊断特异度为78.21%。结论血清EBV-IgM对KD患儿静脉注射大剂量IVIG治疗耐药具有预测价值。
    • 赵帅; 张勇; 刘雯; 张岩
    • 摘要: 目的探讨MUS81基因多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EB病毒(EBV)相关肿瘤的关系。方法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别检测鼻咽癌、淋巴瘤、胃癌等肿瘤组织和正常对照人群外周血MUS81基因rs13817、rs648732、rs659857位点基因型,并分别分析EBV阳性肿瘤、EBV阴性肿瘤、正常对照人群MUS81基因上述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EBV阳性胃癌rs13817位点基因型AA、等位基因A和rs648732位点等位基因T频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χ^(2)=4.917~6.802,P<0.05);EBV阳性胃癌和鼻咽癌rs659857位点TC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和(或)相应的EBV阴性肿瘤(χ^(2)=14.759~28.741,P<0.01),EBV阳性和阴性淋巴瘤rs659857位点TC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χ^(2)=14.124、16.455,P<0.01)。结论MUS81基因rs13817、rs648732和rs659857位点多态性与EBV相关肿瘤存在相关性,是其潜在的风险因素。
    • 葛昂; 田芳; 张海防; 李自普
    • 摘要: 目的 研究川崎病(KD)患儿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耐药的影响因素,探讨血清EBV-IgM对KD患儿静脉注射大剂量IVIG耐药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KD患儿分为敏感组和耐药组,分别对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血清EBV-IgM阳性率进行单因素分析;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建立IVIG耐药预测模型,观察血清EBV-IgM对KD患儿静脉注射大剂量IVIG治疗耐药的预测价值.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敏感组和耐药组KD患儿性别、年龄、EBV-IgM阳性率、白细胞(WBC)计数、粒细胞(N)计数、粒细胞比例(NEU%)、血小板(PLT)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及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蛋白(Alb)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585~80.467,z=-8.202~3.089,t=-7.004~2.05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EBV-IgM阳性、PLT计数<451×109/L、WBC计数>16.01×109/L、ALT> 153 U/L是IVIG治疗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OR =0.996~3.455,P<0.05);建立IVIG耐药预测模型,该模型诊断灵敏度为75.61%,诊断特异度为78.21%.结论 血清EBV-IgM对KD患儿静脉注射大剂量IVIG治疗耐药具有预测价值.
    • 张校辉; 陶朝欣; 白明明; 郑凡; 高习华; 张玉娜; 邢江涛; 朱芸
    • 摘要: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并发EB病毒(EBV)-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LP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诊疗方法.方法 选择2019年8月7日,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平安医院收治的1例AA并发EBV-LPD患者为研究对象.本例患者为男性,60岁.根据血常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以及外周血EBV核酸及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查等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以及环孢素为主的免疫抑制治疗(IST).本研究对患者随访截至2020年2月26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中与本研究患者相似的接受IST后并发LPD相关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2月20日.总结与本例AA并发EBV-LPD患者相关的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等资料.本研究获得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平安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批(批准文号:2019-08-13),并与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病史采集:本例患者因"间断面色苍白、乏力、皮肤淤斑5年8个月,便血1周"入院.患者于2013年11月被诊断为慢性AA,并接受以环孢素为主的IST治疗.②本次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结果示,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值、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0.37×109/L、1.61×1012/L、60 g/L、2×109/L.外周血涂片结果示,有核细胞多见,幼稚、成熟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38%、35%.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幼稚、成熟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42%、45%.骨髓有核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19+、CD5+CD23+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分别为58.3%和14.4%.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查结果示,免疫球蛋白重链(IgH)FR1-JH基因重排、IgH FR2-JH基因重排、IgH DH-JH基因重排、免疫球蛋白κ链(Igκ)Vκ-Jκ基因重排均呈阳性.外周血病毒核酸检查结果示,EBV DNA值为1.70×103 copies/mL.③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LPD).对其停用环孢素,予COP方案(长春新碱2 mg/d,d1、8;环磷酰胺0.2 g/d,d2、5、10、13;地塞米松 10 mg/d,d1~7,7.5 mg/d,d8~14,5 mg/d,d15~17),并予对症支持治疗.出院时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示,WBC、RBC、Hb值及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3.56×109/L、1.11×1012/L、37 g/L及5×109/L.随访期间,患者病情稳定.④文献复习结果:根据本研究文献检察策略,共计19篇文献被纳入,涉及20例接受IST后AA并发LPD患者中,单独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引起AA患者淋巴增生改变为4例,ATG联合应用环孢素为14例,单独应用环孢素为2例.结论 长期接受IST的AA患者存在发生LPD的风险,特别是存在EBV感染时.COP方案治疗AA并发EBV-LPD的疗效尚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