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理生化特征

生理生化特征

生理生化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6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微生物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79243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西北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湖南省园艺学会第十次全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第十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第六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等;生理生化特征的相关文献由676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秋彩、杨成德、王晓萍等。

生理生化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9243 占比:99.79%

总计:79408篇

生理生化特征—发文趋势图

生理生化特征

-研究学者

  • 吴秋彩
  • 杨成德
  • 王晓萍
  • 冯剑
  • 刘强
  • 刘新红
  • 刘自刚
  • 周慧娟
  • 孙万仓
  • 孙向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悟敏; 胡佳瑶; 刘文胜; 曾文斌
    • 摘要: 为揭示盐肤木(Rhus chinensis)锰积累特征与耐受机制,该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方法,分析0(CK)、1、5、10和20 mmol·L^(-1)Mn^(2+)胁迫对半年生盐肤木幼苗生长、生理生化特征及其锰富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肤木在Mn^(2+)浓度为0~10 mmol·L^(-1)条件下生长发育状况良好,且在5 mmol·L^(-1)Mn^(2+)处理下叶片舒展,叶片颜色较深,生长最佳,而在20 mmol·L^(-1)Mn^(2+)条件下部分叶片出现褐色斑点、萎蔫卷边的现象;随着Mn^(2+)浓度的升高,盐肤木幼苗的生物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并在5 mmol·L^(-1)Mn^(2+)胁迫时最高。(2)随着Mn^(2+)浓度的升高,盐肤木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Mn^(2+)浓度为5 mmol·L^(-1)时达到峰值。(3)随着Mn^(2+)浓度的升高,盐肤木幼苗叶片SOD、POD和CAT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且多在Mn^(2+)浓度为10 mmol·L^(-1)时达到峰值,而其MDA含量随着Mn^(2+)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加。(4)随着Mn^(2+)浓度的升高,盐肤木地上部和地下部锰含量及总锰含量均逐渐增加,其锰生物富集系数下降且均大于1,其转运系数则呈增加的趋势且均小于1。研究发现,盐肤木具有较强的锰富集、转运能力与锰耐受能力,属于锰根部囤积型耐重金属植物,它主要通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在根部囤积锰的方式来应对锰胁迫。
    • 杨慧萍; 潘路招; 汤冰倩; 邹学校; 戴雄泽; 刘峰
    • 摘要: 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突变体CMS102及其相应的恢复系ST–8为材料,对其造孢期、小孢子母细胞期、小孢子减数分裂期、四分体时期、单核小孢子期、双核小孢子期和花粉粒成熟期的花蕾进行细胞学形态观察,测定小孢子减数分裂期、四分体时期、单核小孢子期和双核小孢子期发育时期的花蕾中与育性相关的生理活性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CMS102败育发生在四分体时期,绒毡层过度膨大挤压四分体,使其不能正常发育成单核小孢子,属于孢子体不育;CMS102花蕾中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低于ST–8的,可溶性糖、MDA含量及POD酶活性高于ST–8的;构建F_(2)遗传分离群体并调查其育性,对CMS102的育性进行遗传学分析,CMS102育性恢复由1对显性基因调控。
    • 德青拉;
    • 摘要: 本次研究选择在西藏日喀则市的半干旱地带开展造林试验,选择使用砂石覆盖、地膜覆盖、农作物秸秆覆盖以及使用保水剂进行处理 4 种造林措施,研究了不同的造林技术措施对藏川杨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述 4 种造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提升藏川杨的造林成活率,通过对叶片的含水率和叶绿素的含量进行进一步的检测也能够发现不同的造林技术下上述两个指标都有所提升。植株当中的可溶性糖、丙二醛以及脯氨酸的含量都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 邬小红; 唐雨琴; 周浓; 朱芙蓉; 郭冬琴; 祁俊生; 杜慧慧
    • 摘要: 目的: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引进浙贝母至万州区龙驹镇进行标准化种植,分析浙贝母不同株行距和种茎大小对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为浙贝母标准化种植提供参考.方法:4个不同种源浙贝母引种栽培至万州区龙驹镇,通过测定光合色素含量、保护酶活性以及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生理生化特性,分析株行距和种茎大小对种植浙贝母的影响.结果:不同种源浙贝母的株行距和种茎大小对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株行距对光合色素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力较大;种茎大小对光合色素含量,3种保护酶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较大.4种不同种源浙贝母栽培时以株行距为RS2(株行距:15 cm×25 cm)和种茎大小为SSG2(二级,81~120个/千克)为优.结论:株行距与种茎大小对浙贝母的生长均有显著影响,万州龙驹栽培浙贝母时应选择二级种茎并适当扩大株行距进行种植,以期提高浙贝母的产量和质量,解决当地贫困现状.
    • 郭燕; 沈雅飞; 程瑞梅; 肖文发; 杨邵; 王丽君
    • 摘要: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消落带经历冬季水淹持续胁迫后对幼苗针叶光合特性以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揭示其变化规律,为消落带分区段监测和治理及植被恢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2年生湿地松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经历夏季干旱后,通过人为设置对照组、根淹组和全淹组等来模拟长达5个月的冬季水淹持续胁迫对幼苗针叶光合特性以及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历夏季干旱胁迫45 d后,随着水淹时间增加,根淹组1和全淹组2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呈现出“下降-平缓”的趋势,但根淹组3和全淹组4植株的Pn处于一直下降趋势,且60d后的Pn低于前者,水淹150 d后,湿地松的Pn分别比初始值下降30.9%、33.0%、51.9%和62.3%;同时,水淹显著降低了针叶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通过比较Ci和Ls(气孔限制值)的关系得出:湿地松Pn下降前期主要由气孔因素决定,而后期则大多由非气孔因素决定.根淹组植株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淹水阶段大多与对照组植株差异不明显;全淹组的湿地松针叶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淹水初期(水淹前60d)出现了显著的增加,而在水淹后期逐渐下降.水淹45~60d时,湿地松针叶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不同淹水处理下,湿地松在水淹前30d内丙二醛(MDA)含量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但水淹60 d后,湿地松针叶中的MDA含量显著增加并逐渐稳定在一定水平.[结论]这些研究结果对未来消落带适生物种选择以及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刘佳晨; 刘金辉; 徐玲玲; 周义朋; 张一诺
    • 摘要: 为充分利用有限的菌液生产量进行地浸采铀生产,需开展地下原位植菌生物地浸技术研究,其关键技术之一是地浸中浸铀菌株的铁氧化活性是否能满足地下浸铀的要求.对采集于新疆某铀矿床岩心与地下水样品分离纯化得到的具有铁氧化活性的Acidithiobacillus erriooxidans菌株(512SCK-Af-17),在20°C的低温环境和地浸尾液中铁氧化活性及其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 表明,经过连续培养和逐级驯化,菌株的铁氧化活性明显增强,可在20°C低温环境30 h将体系内5 g/L Fe2+完全氧化;该菌种在Fe2+浓度为3 g/L,初始pH为1.8,温度30°C的尾液培养环境中最短生长周期为16h,且菌株在接种量20%,起始pH=1.8,Fe2+浓度5~10 g/L的培养环境中Fe2+氧化速率最快.研究成果对砂岩型铀矿原位植菌生物地浸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侯思璇; 李传哲; 刘国华; 杨蒙; 郑毅; 姚文静
    • 摘要: 为探究盐胁迫对毛竹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浓度NaCl溶液(0、12.5、25.0、50.0、100.0、200.0 mmol/L)胁迫条件下毛竹3个月生实生苗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的变化.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高,毛竹实生苗的叶片卷曲程度增加,叶片黄化现象严重;叶片MDA含量呈上升趋势,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50.0 mmol/L NaCl胁迫6 h时达到最高;在≤50.0 mmol/L NaCl条件下,毛竹实生苗叶片氮蓝四唑(NBT)、二氨基联苯胺(DAB)、Evans blue染色程度与对照条件相似,在>50.0 mmol/L NaCl浓度下,毛竹实生苗叶片与对照条件相比染色程度加深、面积增大.以上结果揭示了毛竹实生苗具有一定的耐盐性(<50.0 mmol/L),为毛竹耐盐能力鉴定和盐碱地区毛竹的竹林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李成林; Mienandi Nkodia Jessica Maguy; Anane Gideon Owusu; 马晓昕; 周克海; 马雄风; 杨代刚; 高俊山
    • 摘要: 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棉花种植区域,由于受到长时间梅雨季和强降雨的影响,棉花在生长发育时期容易受到涝害胁迫,棉花的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机制都发生了变化,植株地下部分缺氧使地上部分的干物质合成受阻,导致棉花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这成为当前长江流域棉花产业稳定的一大问题.综述了涝害对棉花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品质产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棉花耐涝的分子机制,为棉花耐涝种质资源筛选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 刘忠林; 刘一凡; 林丹丹; 周蕾; 牟伯中
    • 摘要: 暗黑菌门包括OP9和JS1两大分支,成员大多为未培养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分布,并且在部分环境如厌氧海洋沉积物、地热环境以及油藏中为优势微生物.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研究表明,暗黑菌为严格的厌氧微生物,同时具有降解糖类、小分子酸、短链正构烷烃的能力,在地球碳循环过程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缺乏相应代表性的纯培养菌株,对于暗黑菌的生理生化功能推测仍有待验证.文章概述了暗黑菌的发现及发展历史,分析了其环境分布和多样性,简述了目前提出的三种代谢方式,提出了未来暗黑菌的研究发展方向.
    • 汪颖; 陈永静; 孙庆业; 杨梦瑶; 吴盾
    • 摘要: 以从尾矿中筛选出的P6-4菌株为研究对象,基于16S rDNA测序确定其分类地位,并研究其生理生化特征和萘降解特性,同时分析该菌株对萘的最佳降解条件和降解途径.结果表明:P6-4菌株为Inquilinus属革兰氏阴性好氧菌,可在含1%-3%盐度的R2A培养基和柠檬酸盐培养基上生长,并产过氧化氢酶、IAA和铁载体,同时具有溶磷、固氮功能;该菌株不产淀粉酶,分解葡萄糖时不生成乙酰甲基甲醇.菌株在萘初始质量浓度400 mg/L、30°C、pH 9.0、150 r/min条件下生长最佳.在最适降解条件下培养7d后,以正己烷做萃取剂,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得降解率为93.22%.分子生物学发现该菌株含有PAH(多环芳烃环羟基化双加氧酶基因)、HBHA(反式-o-羟基苯脱萘丙酮酸水合醛缩酶基因)、nahU(水杨酸羟化酶基因)、S5H(水杨酸5-羟化酶基因)、CATA(儿茶酚1,2-双加氧酶基因)、C230(儿茶酚2,3-双加氧酶基因)和GDO(龙胆酸1,2-双加氧酶基因)基因,推测P6-4菌株对萘的降解存在水杨酸和龙胆酸两种途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