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类蔬菜
甘蓝类蔬菜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园艺、植物保护、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22430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长江蔬菜、吉林蔬菜、上海蔬菜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中国园艺学会园艺科学研讨会、2016全国设施园艺学术年会 等;甘蓝类蔬菜的相关文献由19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俊、杜冬冬、诸亚铭等。
甘蓝类蔬菜—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2430篇
占比:99.93%
总计:122517篇
甘蓝类蔬菜
-研究学者
- 王俊
- 杜冬冬
- 诸亚铭
- 余乾儿
- 伍晓明
- 冯丽莉
- 刘玉梅
- 姚森
- 孙培田
- 孙春青
- 季高翔
- 宋曙辉
- 庄木
- 张健飞
- 张扬勇
- 戴忠良
- 方智远
- 曹光乔
- 李建良
- 李浩
- 杨丽梅
- 杨光
- 殷永
- 毛潭睿
- 涂安君
- 潘叶飞
- 王伟
- 王超
- 秦文斌
- 肖宏儒
- 胡金冰
- 金月
- 陈先南
- 陈志超
- 马启铭
- 黄海溶
- 龙莹
- 丁云花
- 丁庆照
- 严红
- 严继勇
- 严龙
- 于海欧
- 亦馨
- 付绍红
- 任雪松
- 何成勇
- 何明明
- 何永梅
- 何洪巨
-
-
-
蒋顺顺;
刘才铭;
赵宇;
胡文惠;
吴嘉炳;
李勤菲;
任雪松;
宋洪元;
司军
-
-
摘要:
根肿病是十字花科蔬菜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十字花科蔬菜生产,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根肿病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试验采用灌根法苗期人工接种根肿菌4号生理小种,对29份甘蓝类蔬菜材料进行根肿病抗性鉴定;并利用与抗病基因CRb连锁的SCAR标记(OA)和与抗病基因CRb^(Kato)连锁的SSR标记(B0902)对人工接种鉴定表现免疫、高抗、抗病、耐病的材料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鉴定。结果表明:人工接种鉴定筛选出8份抗病材料,其中Cr7表现免疫,绿抗9号、青莲甘蓝表现高抗,S148、Cr5、Cr6表现抗病,S146、S296表现耐病。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显示,4份材料含有CRb基因,8份材料含有CRb^(Kato)基因,验证了这8份抗病材料的真实性;其中Cr5、绿抗9号、青莲甘蓝、S296含有CRb基因和CRb^(Kato)基因2个抗性位点,可将这4份材料直接应用到甘蓝抗根肿病育种中。
-
-
陈永生;
杨雅婷;
管春松;
崔志超;
许斌星
-
-
摘要:
甘蓝类蔬菜,如结球甘蓝、花椰菜、青花菜(西兰花)等,均采用育苗移栽方式种植。移栽又称定植、移植,指将苗床或穴盘中的秧苗移栽到地里的作业,具有提高幼苗成活率、缩短作物生长周期、提高土地利用率等优势。近年来,蔬菜移栽机因具有省人工、效率高、栽植质量好等优势在我国逐步推广应用。本规程针对甘蓝类蔬菜苗,介绍与机械化移栽作业相关的育苗、整地要求,以及机具选择和作业要求。
-
-
-
涂安君;
黄海溶
-
-
摘要:
为促进水稻-甘蓝类蔬菜水旱轮作生产模式在江苏省镇江地区的推广应用,特进行了此模式的示范和探索.结果表明,水稻-甘蓝类蔬菜(甘蓝/青花菜/花椰菜)水旱轮作生产模式既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能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还能生产出深受市场欢迎的优质农产品,该模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
-
陈家恬
-
-
摘要:
每年胡枝子含苞、盐肤木开花的时候,就有外地人来卖菜籽,有的是永春人,有的是大洋人,有的是霞拔人。永春属于闽南地区,相距永泰甚远,但他们的菜籽早已赢得乡亲信赖。大洋、霞拔是永泰县的两个乡,可谓乡里乡亲,彼此互信,也在情理中。菜头籽、包菜籽、花菜籽、白菜籽,但凡村里种过的蔬菜种子,他们的货担里都有。菜籽是一份一份地量,一份一份地卖,而不是一两一两地称,一斤一斤地卖。量具呢,有的是酒盏,大小不一;有的是竹筒,小的像酒杯,大的像米管。
-
-
无
-
-
摘要:
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L.var.italica Plenck)为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类蔬菜,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丰富的营养,是全世界最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之一,原产于欧洲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一带。目前,甘蓝相关研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包括解析基本基因组结构,发表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评估甘蓝多样性和驯化过程,以及鉴定与园艺品质和生物或非生物抗逆性相关的基因组区域或候选基因。值得注意的是,现代青花菜栽培种和原始种的生长特性差异较大,如花球形成的诱导条件、成熟时间、花冠的大小和结构,而这些引人注意的变化尚未用基因组学的手段进行解析,如基因分型测序(genotype-bysequencing,GBS)
-
-
王宁;
侯慧锋;
王丽君;
何明明;
王海荣;
田野
-
-
摘要:
采用稻草覆盖地表,观察其对甘蓝类蔬菜害虫的控制效果.试验发现,稻草覆盖可增加田间游猎型蜘蛛的数量,且对菜青虫、 小菜蛾和甘蓝夜蛾的为害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其中以秋季的控害效果最好.对菜青虫和甘蓝夜蛾幼虫1~6龄幼虫的控害效果最高分别达到84.8%和78.4%,三种害虫的产卵量都有减少.
-
-
阿依努尔·居马别克
-
-
摘要:
巴里坤县种植的甘蓝类蔬菜因其品质好,在供应本地市场的同时,还远销到江浙一带,每年种植面积在667公顷以上.为提高甘蓝类蔬菜的品质和产量,穴盘育苗技术优势逐渐凸显,本文主要介绍了高寒地区甘蓝类蔬菜穴盘育苗技术.
-
-
-
何洪巨;
宋曙辉;
唐晓伟;
王文琪
- 《第十七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
| 2009年
-
摘要:
硫代葡萄糖甙(glucosinolates,简称硫甙GS)是十字花科植物中一种特殊的次生代谢物质,它的降解产物与植物的抗癌、风味、抗病、抗虫等功能特征有关。经常食用十字花科蔬菜会降低癌症的发病率。由于某些GS的降解产物如吲哚-3-甲醇、吲哚-3-乙酰腈可以作为致癌物的阻断剂诱导体内Ⅱ相酶活性。特别值得注意的Sulforaphane是硫苷Glucoraphanin的降解产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烈的PhaseⅡ酶诱导剂。本文应用HPLC对甘蓝类蔬菜芥蓝、笋菜花、青花菜硫甙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
-
-
郁继华;
秦舒浩;
颉建明
- 《中国园艺学会园艺科学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将不同温度处理的甘蓝类蔬菜4个品种"8398、中甘十一号、祁连白雪、里绿"幼苗进行了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4~13°C的低温范围内,各品种幼苗的光合速率(Pn)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在28~38°C的高温范围内,各品种幼苗Pn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品种之间光合速率的差异不显著.温室自然条件下,甘蓝类蔬菜幼苗的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
-
-
- 《2016全国设施园艺学术年会》
-
摘要:
中国科学家破解了白菜类和甘蓝类蔬菜作物驯化的秘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王晓武科研团队,对白菜和甘蓝两类芸薹属作物的驯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驯化与古多倍化形成的亚基因组的关系,相关研究结果于8月15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上.白菜和甘蓝类蔬菜是中国人民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类型极其丰富多样.但是这两个物种为什么能被驯化出如此多样的类型一直是一个待解的难题.此外,虽然是两个物种,但经过我们祖先独立的驯化,都能形成叶球或者膨大根(茎)这样非常相似的性状,也是一直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谜题。为了解开上述谜题,王晓武研究员团队完成了白菜和甘蓝类蔬菜作物代表材料的基因组重测序,构建了白菜和甘蓝类蔬菜的群体基因组变异图谱。在充分利用模式物种拟南芥基因组丰富的基因信息基础上,分别确定了一大批白菜和甘蓝叶球形成与膨大根(茎)驯化选择的基因组信号与相关的基因。发现叶球的形成与多种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相关基因以及叶片背性和腹性两类不同极性形成的基因受高度选择相关。膨大根(茎)的形成除与生长素相关基因受选择有关外,还与细胞快速膨大和糖转运相关基因的选择有关。研究还发现白菜和甘蓝这两个物种分别产生结球白菜和结球甘蓝,芜菁和苤蓝这样具有相似产品器官的现象与其共同祖先的一次全基因组三倍化事件有关。通过分析选择信号与亚基因组的关系,获得两个重要发现。第一,亚基因组的存在促进了结球性状、根(茎)膨大等性状的驯化,进而形成器官形态的多样性。第二,同源基因的平行选择是导致不同物种驯化形成类似产品器官的重要原因。该研究获得了白菜和甘蓝类蔬菜作物全基因组的大量变异,确定了一批与白菜类和甘蓝类蔬菜叶球形成和根(茎)膨大有关的重要基因,为加快白菜类与甘蓝类蔬菜分子育种奠定了重要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