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理论旅行

理论旅行

理论旅行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篇,主要集中在文学理论、中国文学、文化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专利文献14572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理论界、社会科学家、社会科学研究等; 理论旅行的相关文献由110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启超、罗成、闵冬潮等。

理论旅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 占比:0.78%

专利文献>

论文:14572 占比:99.22%

总计:14687篇

理论旅行—发文趋势图

理论旅行

-研究学者

  • 周启超
  • 罗成
  • 闵冬潮
  • 冯宪光
  • 叶隽
  • 宗益祥
  • 张冰
  • 曾超文
  • 李松
  • 李红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单波
    • 摘要: 踏春时节,很自然地想起那个让人心动的隐喻--“理论旅行”(travelling theory)。萨义德发明的这个隐喻揭去了抽象、宏大的理论面纱,代之以“理论”需要永远“在路上”的亲切体验。而触碰这个隐喻的我们,往往是想走出自我的封闭圈,不由自主地受萨义德牵引,想象理论的跨文化旅行: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孕育自身;在全球化浪潮中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赵自云
    • 摘要: “理论旅行”的理论由美籍学者爱德华·赛义德提出,认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跨越时空和跨文化的旅行。基于此,我们从理论旅行的视角,重点考察马克思艺术生产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跨文化再生产的图景,具体以德国本雅明的“艺术生产论”、法国马谢雷的“文学生产论”和英国伊格尔顿的“文化生产论”为研究中心,以此审视和反思跨文化旅行对于继承与发展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重要意义,这对建构中国当代形态的马克思艺术生产论也深具启示价值。
    • 张冰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艺术被称为“当代艺术”,它的确立和发展,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直接相关.在中国视作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东西,包括了西方艺术发展中的现代派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这些艺术风格直接引发了当代西方的艺术终结命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在接受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同时,也接受了艺术的终结指向的基本话语.然而,中国艺术界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热情模仿,但对艺术的终结这一话题则反应寥寥.这与中国艺术界并不需要这一话题作为自己的话语资源有关.由此可知,在接受西方话语的过程中,中国从来没有丧失自己的主体性,一直以本土的文化现实需要为基本的接受前提.
    • 曾超文
    • 摘要: 在萨义德的“理论旅行”指引下,笔者对来自西方的接受理论在中国的“旅行”作了回顾。接受理论从西方原点的生发,再到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时空穿行、吸收接纳、反对质疑和内化延伸等几个阶段,该理论对中国文艺界和其他学科领域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回望这段旅程,我们需要认真反思,系统掌握,回归学术本真。
    • 曾超文
    • 摘要: 在萨义德的"理论旅行"指引下,笔者对来自西方的接受理论在中国的"旅行"作了回顾.接受理论从西方原点的生发,再到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时空穿行、吸收接纳、反对质疑和内化延伸等几个阶段,该理论对中国文艺界和其他学科领域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回望这段旅程,我们需要认真反思,系统掌握,回归学术本真.
    • 高晓文; 白钧溢
    • 摘要: 作为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概念,"隐性课程"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未计划、非预期课程经验的认识,而且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结构—功能论、社会批判理论、现象—诠释学三大理论范式."隐性课程"在引介、传入我国的"理论旅行"过程中,深刻影响了中国课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基本上遵循理论问题研究型—实践问题认识型—实践问题解决型的递进模式.国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已逾四十年,运用"理论旅行"观点分析"隐性课程"的传播历程有助于对其进行更为全面的认识与把握.从"普遍与特殊""全球与本土"之间思考教育理论的本土化路径,构建带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未来我国隐性课程研究的重要方向.
    • 高晓文; 白钧溢
    • 摘要: 作为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概念,“隐性课程”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未计划、非预期课程经验的认识,而且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结构—功能论、社会批判理论、现象—诠释学三大理论范式。“隐性课程”在引介、传入我国的“理论旅行”过程中,深刻影响了中国课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基本上遵循理论问题研究型—实践问题认识型—实践问题解决型的递进模式。国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已逾四十年,运用“理论旅行”观点分析“隐性课程”的传播历程有助于对其进行更为全面的认识与把握。从“普遍与特殊”“全球与本土”之间思考教育理论的本土化路径,构建带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未来我国隐性课程研究的重要方向。
    • 张立; 徐婧
    • 摘要: 文章探究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媒体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关注的版权问题,以及学术界对版权问题的关注、版权理论和实践。文章在梳理当前版权研究的议题与方向时发现,中国版权研究主要聚焦于制度建设、技术应用以及版权运营三个层面,并在数字化背景下进一步丰富了版权的内涵与外延,针对当前实践探索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法理层面的解决思路和措施,但总体上缺乏对版权商品化及其贸易背后权力关系运作等更深层面的探讨。
    • 颜桂堤
    • 摘要: 本书详尽地勾勒了"文化研究"思潮在中国的理论之旅与本土化实践。"理论旅行"与"中国经验"是本书的理论焦点。从对"文化研究"的概念谱系考察出发,本书持续思索了文化研究在中国的理论旅行以及接合实践,关注文化研究如何影响并改造中国的知识生产与社会生活。在当代中国场域之中.
    • 马赜博儿
    • 摘要: 丹托曾六次在著作中引用禅宗史上著名的"见山三阶段"公案,前后时间跨度贯穿其艺术哲学研究的四十余年。丹托对该公案的阐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借公案论证理论对艺术品身份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第二阶段,用公案证明波普艺术的历史意义是赋予寻常物以艺术身份。第三阶段,用公案阐明某物是否是艺术,应归于其本身性质的不同,即看不见的"意义"。丹托体现在公案论证中的思想转向,与其整体艺术理论的变化发展相一致。丹托对"见山三阶段"公案的多次使用,让禅宗有效参与到当代哲学对话中,这不仅有益于丹托跳出西方思想传统看艺术,也助其于视域融合中实现极富个人特色的跨文化美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