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理想世界

理想世界

理想世界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9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4篇、专利文献1962篇;相关期刊258种,包括齐鲁学刊、求是学刊、社会等; 理想世界的相关文献由295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海华、刘阳、卓然等。

理想世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4 占比:13.03%

专利文献>

论文:1962 占比:86.97%

总计:2256篇

理想世界—发文趋势图

理想世界

-研究学者

  • 于海华
  • 刘阳
  • 卓然
  • 旷三平
  • 朱睦卿
  • 李恒俊1
  • 柴静
  • 欧阳康
  • 王文华
  • 王泽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媛
    • 摘要: 桃花社成立于贾府危机四伏的时刻,是由贾府繁荣时期兴盛的海棠诗社重组而成,意取桃花娇美与悲情双重含义,与其背后代表的理想世界的美好与短暂相对应。同时,在红楼梦中的理想世界已成崩塌之势时,重结桃花社在其表面对诗文结社的喜爱之下,更隐含对大观园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女儿们的精神抗争。
    • 王敏
    • 摘要: 文学作品有着鲜明的特点,如果单纯从审美角度或思想内涵角度去品鉴,就不能算是完整的阅读,教师还应在了解其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作者创造的理想世界及塑造的人物,感受作品体现的强烈的感情色彩,捕捉作品奇特新颖的表现形式,从而实现对不同创作风格的作品的对比赏析,进而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
    • 綦桂芬
    • 摘要: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流行的视听娱乐方式之一,互联网的播映也促使它更容易普及.作为教育优质资源,其内蕴丰富,令人开阔视野,认识人生,启迪心智,给人的作用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尤其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中小学学生,效果更好,意义更大.经典电影都具有文化使命与社会责任教育功能;同时很多优秀电影都是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成,师生共看、共议、共写影评达成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实现,电影在无形中塑造或者重塑人的"阅读"方式、语言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 李超逸
    • 摘要: 自古以来,“桃”这个文字就有许多含义。主要有三大类:桃果、桃树、桃花。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桃”这一 意象在《桃花源记》中所代表的含义进行分析。一方面,“桃”作为一个文字,其意义离不开构成“桃”这个字的部件的意义,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木”“兆”的本义及引申义的研究,来说明为何“桃”是《桃花源记》意象的不二之选。另一方面,“桃” 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将通过一些有关“桃”的文化内涵,来说明“桃”在《桃花源记》中所能表达的意义。
    • 张文蕊
    • 摘要: 在潘玉良的艺术探索中,创作媒材和表现语言都在不断地更新,但有一种关于"理想世界"的题材是她长久表现的主题.这一题材始于她的青年时代,并贯穿其整个艺术生涯,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媒材和图式呈现.本文将从潘玉良"理想世界"主题绘画空间元素入手,对她艺术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同类题材创作进行梳理,通过研究分析这类作品的风格形成、媒介转变、创作背景和表达意义,来探寻她心底深处的精神乐园.
    • 邰杰
    • 摘要: 作为"传统园林记忆工具"的版刻插图可视为一种"明清造园设计图册","模糊逻辑"导引下版刻插图"园林图像"的立体效果图几何建构类型,"理想世界"投影下版刻插图"园林图像"的景观平面图方位建构类型,这3个部分的阐述亦旨在呼唤一种属于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风景园林制图表达方法与表现形式的诞生,而且这些以园林场景为主要刻画对象的版刻插图均是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的设计资料库.
    • 张静; 唐元
    • 摘要: 《人天乐》是黄周星在康熙十五年(1676)创作的神仙道化剧.他在其中精心描述了理想世界——俱卢洲.其四大部洲的概念来自于佛教经典《长阿含经》,写作目的却是为了映衬道家的昆仑仙境,宣扬的是他浓厚的道教信仰.他塑造理想世界的背后,是他作为遗民诗人一生穷困潦倒的现实窘境.
    • 崔英辰
    • 摘要: 儒教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是共同体内的成员都能在道德情感的束缚下实现自律,且遵守公共秩序并实现公共善,这是一种道德共同体.同时,它也是一种生命共同体,即天地间万物都可以尽自己的本性,从而实现宇宙的和谐.这种造化并建设世界的核心机制就是"好善恶恶之心"以及"恻隐之心"等人的先天道德性情感.因此,统治者要节制自己的私欲,并努力成为道德表率,从而使得百姓的道德本性被感化和教育.因此,统治者也是教育者.通过教育和被教育,"新民"以及"修身之庶民"也就具备了建设理想世界的义务和能力.因此,儒教的理想世界不仅是道德共同体、生命共同体,也是教育共同体.站在今天的立场来看,民的道德性由统治者(圣人、君子、大人)的教化而激发或感化而成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如此,用人类中心主义来规定万物的本性也会受到批判.但毋庸置疑的是,儒教理想的世界观追求的是为民、为物的共同体,这对现代社会某些统治者肆意横行以及人类随意破坏自然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 仝玲
    • 摘要: 金圣叹是跨越两个朝代之人,他的事迹被广泛流传,但大多是人们的游戏之说,并非真人真事.由于史料的缺乏,想要探究一二更是困难.金圣叹与成都之间的因缘际会可以从他流传于世的诗文创作和文学评点中进行窥探.从他的诗歌中可以推测他在有生之年是没有到过成都的.而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对成都抱有特殊的情感.他把旧作重读并且抄录来抒发自己内心对成都的向往.在他的相关诗歌评点中也渗透出对成都持有特殊情感的因由.通过对他有关成都的诗歌以及评点的解析,可以重新审视金圣叹其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