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57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理、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40775篇;相关期刊365种,包括今日中国:中文版、风景名胜、中国房地产业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五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第四届湖北省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第七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等;中国古建筑的相关文献由62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乾、闫维明、纪金豹等。

中国古建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4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40775 占比:99.83%

总计:341347篇

中国古建筑—发文趋势图

中国古建筑

-研究学者

  • 周乾
  • 闫维明
  • 纪金豹
  • 张博
  • 罗哲文
  • 赵鸿铁
  • 陈天声
  • 马炳坚
  • 高洁
  • 周锡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馨然; 贾舒可; 王硕; 陈志渊; 董苏皖; 阙泽利
    • 摘要: 为探究中国传统古建筑梁柱结构体系演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对传统古木建筑生起侧脚、减柱移柱、建筑构架比例演化进行数据处理和理论分析。研究认为:生起和侧脚在明清时期逐渐减弱是由于其结构作用被替代,且本身施工难度较大;宋辽时期产生的减柱造和移柱造不再被官式建筑使用;唐宋时期平面进深与面阔之比与建筑体量相关,常以进深为单位长度,依据方圆作图得到面阔尺寸。
    • 曹亚林
    • 摘要: 文章首先对中国古建筑外部空间照明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分析,其次阐述了影响中国古建筑外部空间照明的五大因素及设计注意事项,最后以单体古建筑为例,从建筑与周边光环境的关系、观赏和色彩视角、结构分析以及立面层次的塑造等方面探讨了外部空间照明的设计方法与应用。
    • 周乾
    • 摘要: 为更好地保护太和殿,建立基于典型构造的太和殿有限元模型,开展模态分析、谱分析和时程分析,评价太和殿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太和殿的结构主振型以平动为主;8度常遇地震作用下,太和殿的变形和内力很小;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太和殿可满足抗倒塌要求。太和殿的典型构造有利于结构整体抗震。
    • 崔红叶; 李璠
    • 摘要: 中国古建筑术语英译是中国古建筑文化传播的关键,该文分析了中国古建筑术语的不系统、不统一、不透明的问题,同时探析了中国古建筑术语英译实践不足和理论匮乏的问题。提出兴建系统、统一表达、图文互释、培养英译人才、发展专门译论等应对策略,力求高质量地英译中国古建筑术语,促进中外建筑文化的有效交流。
    • 孟慧; 曹利
    • 摘要: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它反映了古人对客观物象本质属性观察和认识的结果,是汉字最原始的形态。以《营造法式》总释中的建筑类型为例,以时代为顺序,利用建筑形态学、符号学、视觉形式动力等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之间的规律对应关系。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到中国古建筑类型出现的时间线、时代发展特征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建筑人文特征,也为之后的建筑考古提供一定的辅助研究手段。同时,通过研究与建筑有关的古文字,不仅可以看到与“古文字”同时代的社会、科学和文化,甚至可以根据字的组成或构架反观古建筑和建筑构件的早期形态。
    • 张芯萌
    • 摘要: 我国古建筑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吸收各类优秀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与特色。在我国不同地域古建筑文化中蕴含着不同的精神内涵,反映了民族历史进程以及时代观念。在我国古建筑中,道家的时空观对其形式表达影响极为深远,道家所强调的“天人合一”境界引导着建筑创作与所处空间进行融合,凸显我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的人文特征与生态特征,而作为现代城市与空间关系的本源,古建筑与空间的关系,指引着我们从人性的角度进行审美与创造。
    • 付宗驰; 罗畅; 刘玉豪; 裘鸿菲
    • 摘要: 以夏至、冬至、处暑、大寒真太阳时12时光线为关键节点时间光线,经唐代至清代26个古建筑剖面图屋檐下沿绘制关键节点时间光线,通过分析光线落点与檐柱的关系发现:至晚到唐代中国古建筑就已经发展出了与光照相适应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主要表现为建筑所在地处暑光线刚好落在建筑檐柱柱脚附近很小的范围内,冬至日光线刚好落在檐柱顶部;这种对光线的组织能够避免热季光线照射到建筑南立面,而使冬至太阳光线可以照射到整个南立面柱身区域,兼顾了冷热两季建筑对太阳辐射的需求,表现出了良好的对于光照的适应性,且这种适应性策略和设计方法被宋至明各代继承;与历史上政治中心南北移动相关的光线适应性再设计,应当是中国古建筑屋檐尺寸变化的原因.
    • 席蕊
    • 摘要: 在融媒体时代,集视频、语言、色彩、声音等多种符号资源为一体的多模态语篇成为中国古建筑外宣的主流。中国古建筑本身是集雕刻、图像、声音、色彩、空间、布局等为一身的多模态综合性艺术,因此,其外宣的高质量就体现在对古建筑多模态特性的多模态翻译重构。本文以收集和整理到的融合了视频、图像、语言文字等多种符号资源的静态、动态山西古建筑多模态英译语篇为语料,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分析山西古建筑多模态英译的技巧和策略,为拓展中国古建筑英译研究和外宣的视角及路径、多维度提高中国古建筑英译本的翻译质量、促进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 孙钰鑫; 李冠群; 林岚榕
    • 摘要: 近年来,我国文创产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该文论述了我国当代文创产品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应用,在分析中国古建筑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宏观组成和微观细节两方面提取中国古建筑元素,将其进行创意重构或意象重构,最终融入文创产品设计的方法,以为我国当代传统文创产品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 王建润
    • 摘要: 陕西历史文化久远厚重,几千年来遗留和传承下来独有特色的古建筑,以其厚重的文化积淀、渊源的血脉承载着各个光辉时代的中华历史文明,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在历史长河中世代传承,记忆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表现出非凡的创造才能,是人类创造的智慧成果,就像镶嵌在地球上的一颗颗明珠,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光辉.论文主要从古建筑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建筑实例3个方面着重介绍陕西古建筑,分析了从上古时代到近现代的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呼吁人们保护古建筑,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