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适应性
气候适应性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69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农业基础科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5篇、会议论文94篇、专利文献530490篇;相关期刊287种,包括干旱气象、福建热作科技、现代农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76种,包括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第27届学术与技术交流年会、2016年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分论坛暨第三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第十一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等;气候适应性的相关文献由1457位作者贡献,包括施宗强、刘加平、李保峰等。
气候适应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30490篇
占比:99.87%
总计:531179篇
气候适应性
-研究学者
- 施宗强
- 刘加平
- 李保峰
- 肖毅强
- 张辉
- 杨柳
- 金熙
- 刘朝英
- 徐峰
- 徐强
- 石峰
- 谭清波
- 邓晓璐
- 郭卫宏
- 余庄
- 冉献忠
- 冉茂宇
- 冶建明
- 塞尔江·哈力克
- 宋晔皓
- 岳辉英
- 张真真
- 徐宁
- 李涛
- 李飞
- 王宽
- 王新宇
- 石廷娅
- 窦建奇
- 等
- 薛佳薇
- 薛思寒
- 闫海燕
- 陈惠
- 陈滨
- 陈雄
- 韦茜
- 龙文志
- 于成
- 付瑶
- 任鹏
- 何泉
- 何美婷
- 余力
- 侯欢欢
- 冯顺军
- 刘丽
- 刘劲松
- 刘卫平
- 刘吉源
-
-
陈健
-
-
摘要:
以湖南凤凰县拉豪村传统民居的实地调查为依据,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方面进行研究,通过探讨民居的选址与布局、建筑空间形态以及建筑材料与气候适应性的关系,总结出传统民居在解决气候适应性问题方面的设计特点,为今后该地区民居在可持续建设方面提供参考。
-
-
马继钰;
韩玉翠;
王健;
郭振清;
林小虎
-
-
摘要:
燕山山前平原区受光热资源禀赋、种植习惯等因素影响,传统的作物栽培制度有春玉米(花生)-冬小麦-夏玉米两年三熟制、春玉米一年一熟制等。传统作物栽培模式很难在一个自然年度(1~12月份)内实现一年两熟,光热资源利用上存在"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情况,造成了光热资源浪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的现象。豌豆为长日照和早春播作物,适应能力强,并且对土壤有很好的固氮作用,近年来燕山山前平原区豌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谷子属于C4作物,气候适应性强,且具有抗旱、耐瘠、营养丰富均衡、粮饲兼用等特点。
-
-
陈文术;
吴耀华
-
-
摘要:
海南传统民居聚落正在慢慢衰退,而其中凝结古人智慧的生存之道也会随之消失。通过大量的调查,对海南传统民居聚落选址从“水”“风”“热”3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古人在应对海南气候方面的智慧之举,总结其背后的设计思想,期望能对海南的生态环境设计提供有益的启发。
-
-
杨真静;
李宇锋;
熊珂;
程灿华;
田雨
-
-
摘要:
白族典型汉式合院民居的三坊一照壁既有庭院和檐廊组成的水平向缓冲空间,也有二层祭祀房间作为竖向缓冲空间。以此为研究对象,结合夏季室内热环境实测数据,对民居缓冲空间影响下室内热环境营造机制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竖向缓冲空间的缓冲效果稍好于水平缓冲空间。
-
-
张鑫;
郭菂
-
-
摘要:
选取中国五大建筑气候分区的40座典型传统合院式民居,通过构建空间指标体系并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不同空间模式的气候适应性。结果显示,传统合院式民居空间组织因素受气候影响较大,空间形态其次,空间界面较少受气候影响,而且在众多地域气候影响因子中,冬季平均温度、平均降水量、平均湿度和夏季平均风速对民居的影响最大。
-
-
李强;
尚宇辰;
张鲸
-
-
摘要:
以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为调研对象,识别场地气候适应性现状问题,同时明晰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限制性因素及雨洪管理目标,据此生成场地更新策略,以期推动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
-
党晓晖;
方博闻;
贾丽芬
-
-
摘要:
利用Climate Consultant和Weather Tool软件分析了天水地区的气象数据,气象数据来源于CSWD。通过软件分析焓湿图,可以了解到天水地区的墙体蓄热材料、直接蒸发降温、间接蒸发降温、夜间通风、被动式太阳能采暖、自然通风等这些被动式设计策略,以及应用的设计技术。另外通过软件分析天水地区的风玫瑰与日轨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适宜天水地区的建筑设计方法,从而提出适合天水地区民居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术。
-
-
陶思旻;
张琪
-
-
摘要: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环境之一。伴随着全球气候问题趋向极端化,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空间作为媒介成为了人类对抗大气危机的重要屏障。文章介绍了瑞士建筑师菲利普·拉姆及其工作室在“气象设计”方面的探索,包括实验装置、概念方案和实践项目,并着重分析了他如何通过传导、对流、辐射、压力、蒸发、消化这六种气流运动和人体感知的关系,建构出空间设计的新命题。这种方法有望面向未来绿色设计发展的前景,并提供一种范式更新的动力。
-
-
王琨;
李文芳;
李佳玥;
薛思寒
-
-
摘要:
为探究岭南地区园林的传统造园思想与地域气候的关联性,深入挖掘岭南庭园的地域性价值,本文以“岭南晚清四大名园”之一的顺德清晖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夏季实测与仿真模拟的研究方法,揭示庭园不同类型的空间及庭园整体环境的气候适应性特征,分析庭园功能布局与微气候营造的关系。研究表明,清晖园在“由空经疏而密,筑屋顺前就后、由低而高”的建筑空间布局形式与“植被疏密有致、水体合理适度”的景观要素配置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微气候特征。南部纳凉游赏空间微风和煦,中部读书治学空间光线柔和,北部起居生活空间清幽阴凉,共同营造出适宜起居游赏的良好环境。岭南庭园的营造思想与手法对当代岭南人居环境舒适性营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
黄金颖;
张志超
-
-
摘要:
根据猕猴桃气候生态特性及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本文介绍了天津市蓟州区气候特征及地理环境,基于对蓟州区与猕猴桃主要种植地眉县的光、温、水、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对比分析,初步得出蓟州区适宜猕猴桃生长的结论。
-
-
Wu Zhaoji;
伍兆基;
Li Jinglei;
李晶磊;
Zhang Yufeng;
张宇峰
- 《2020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
| 2020年
-
摘要:
传统民居的建造过程积累了宝贵的气候适应性经验.如何有效地提取这些经验、作为当代绿色建筑设计的参考,是本研究探讨的问题.以往的研究方法受限于样本、参数和性能的数量.性能参数化方法为突破这些局限提供了思路.本研究以广府传统民居三间两廊为例,提出基于参数化设计工具和多样化模拟软件的研究工作流,搭建从建模到模拟到经验挖掘的全流程一体化研究平台.结果表明,工作流可有效用于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研究:平台的参数化生成模块最大程度保留了传统民居原有特征,性能计算模块能够便捷地计算建筑性能指标,目标寻优工具为经验挖掘提供便利.本研究提出的工作流和平台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的大样本、多参数、综合性研究工作打下工具基础.
-
-
游晓婕;
孟庆林;
任鹏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本研究基于水体的气候效应,以中山市岐江公园滨水区为例探索与城市设计不同层次内容相耦合的滨水区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在宏观层面创新引用不适指数识别城市气候基底,提出了滨水区气候设计总体目标;在中观层面利用地表温度反演技术构建主要通风廊道,指导滨水区气候设计优化;在微观层面采用GIS数据分析和CFD数值模拟,总结了滨水区气候设计分区的划分方法,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导引.本研究构建的多尺度气候设计方法,有助于提高中国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气候舒适性.
-
-
Duc Vien LE;
Duc Vien LE
- 《2018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博士)论坛》
| 2018年
-
摘要:
传统民居适应自然环境的经验传承可以成为实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及降低能耗两个重要目标的有效手段.越南传统民居能体现当地建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方法发现其传统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在应对气候条件方面,建筑朝向与布局、遮阳措施及双层屋面构造成为显著的特点;在应对地形条件方面,可适应山地多高差环境及洼地多洪水环境的干阑式建筑是突出的建筑类型;在材料使用方面,竹材是最为主要的当地材料之一.目前,部分越南当代建筑已较好地承传了传统民居适应自然的经验,其传承体现在:建筑布局和形式的气候或(和)地形适应性;建筑屋面和墙面的气候适应性;当地材料的选择及优化.
-
-
-
-
-
-
-
王田;
张姗姗;
刘艺
- 《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第27届学术与技术交流年会》
| 2018年
-
摘要:
针对民用及严寒地区的特殊需求,提出严寒地区应灾急救医疗空间的设计策略,以优化严寒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保障空间体系.本研究采用行为分析法,同时针对战役卫勤快速支援系统、严寒地区基层应急现状等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分析应灾医疗空间的功能设置的现状及民用领域应灾医疗空间的功能的特殊性,并结合严寒地区气候的适应性,提炼适应寒冷地区的应灾急救单元模式.针对于寒冷地区民用领域的空间需求,提出“独立-组合式”可移动应灾急救单元的设计模式,从而实现有效利用医疗资源、提升救援效率、改善治疗环境的目标.
-
-
王田;
张姗姗;
刘艺
- 《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第27届学术与技术交流年会》
| 2018年
-
摘要:
针对民用及严寒地区的特殊需求,提出严寒地区应灾急救医疗空间的设计策略,以优化严寒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保障空间体系.本研究采用行为分析法,同时针对战役卫勤快速支援系统、严寒地区基层应急现状等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分析应灾医疗空间的功能设置的现状及民用领域应灾医疗空间的功能的特殊性,并结合严寒地区气候的适应性,提炼适应寒冷地区的应灾急救单元模式.针对于寒冷地区民用领域的空间需求,提出“独立-组合式”可移动应灾急救单元的设计模式,从而实现有效利用医疗资源、提升救援效率、改善治疗环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