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39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7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37868篇;相关期刊169种,包括城市建筑、规划师、华中建筑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二届岭南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十六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等;岭南建筑的相关文献由403位作者贡献,包括谢浩、唐孝祥、王河等。
岭南建筑—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7868篇
占比:99.88%
总计:338258篇
岭南建筑
-研究学者
- 谢浩
- 唐孝祥
- 王河
- 王扬
- 谭长亮
- 刘晓帆
- 杜宏武
- 郭谦
- 周荃
- 彭长歆
- 朱雪梅
- 汤国华
- 窦建奇
- 肖大威
- 肖毅强
- 蔡静霞
- 谢雄敦
- 郦伟
- 陆元鼎
- 陈雄
- 何镜堂
- 冯卓茹
- 刘业
- 刘才刚
- 吴嘉玲
- 庄少庞
- 廖子璇
- 曾小穗
- 李峰
- 李雪
- 杨仕超
- 林启行
- 林广思
- 林建康
- 梁永彦
- 谭勇强
- 车轩
- 郑瑾华
- 陆琦
- 陈伟
- 陈吟
- 陈杰
- 陈福兰
- 饶红
- 魏春雨
- 黄华明
- 黄燕鹏
- 黄珊珊
- 黄险峰
- 黎家骥
-
-
徐莎莎(摄影)
-
-
摘要: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1894年落成。陈家祠堂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完好、装饰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
-
-
王懿聪
-
-
摘要:
陶塑瓦脊别名“花脊”,通常采用陶瓷雕塑的戏曲人物、山水动物、亭台阁楼等作为建筑装饰,大多设置在屋顶正脊上,具有浓厚的地区文化特色,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普济禅院的陶塑瓦脊种类多样,既有神话故事及粤剧主题的“瓦脊公仔”,又有花鸟神兽、山水风景作装饰,在众多澳门庙宇中独树一帜,体现了澳门明清时期在岭南建筑及民俗文化方面的运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
-
梁艳莲;
刘怿;
黄华明
-
-
摘要:
对江南和岭南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对比二者之间气候与建筑的辩证关系,探讨建筑为适应气候而形成的地域性空间形态,及其对于当代建筑的需求创造性转化的地域特征和生态价值,研究地域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所在。
-
-
范中佳
-
-
摘要:
红色革命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分析惠州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发现其有着客家文化、古驿道文化、岭南建筑艺术等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显著特点,并由此呈现出不同种类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现尝试和利用动漫文化的感性意向,结合现代人的行为特点,通过动漫微电影、红色IP平面角色形象、红色动漫元素地标、地方红色建筑的活化等路径,运用多元文化、地方传统文化融合的元素来传承和创新地方红色文化,制造交融的新的文化共鸣,弘扬主流文化,使之成为惠州地方红色文化独具特色的符号和名片。
-
-
林建康;
陈雄;
陈艺然
-
-
摘要:
2022年是我国“双碳”战略持续深化推进的一年,绿色建筑将迎来大力发展的新机遇。航站楼建筑作为一种对城市和公众影响大、功能和流程复杂、设备和系统众多、技术和材料比较新颖、投资和规模较大的交通建筑类型,其建设过程和使用过程的能耗远远高于其他类型建筑。因此,绿色机场的建设在机遇和需求方面都迫在眉睫,同时绿色建筑的创作应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在当代建筑实践中保持地方性语言的表达。本文通过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卫星厅的设计实践,总结绿色建筑与地域文化的传承,探索绿色建筑的“减碳”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
-
于晨洋;
杨智君
-
-
摘要:
岭南建筑作为中国建筑的重要风格体系之一,体现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其至今保留了实用性与兼容并包的创造性。通过追溯建筑文化的脉络,可发现中国古代移民和近代华侨对岭南建筑的多样性影响。本文希望通过对文献中资料的研究,梳理出岭南建筑的古今共通之处,探究岭南地区建筑所承载的中国文化脉络。
-
-
林建康
-
-
摘要:
近年来,“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在中国一直是热点议题,而建筑行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比重由2005年的36%上升至2018年的46%,扩大了1.28倍,年均增长0.8%。本文以珠海横琴保利中心的建筑设计为例,从场地规划、绿色建筑和构造材料3个方面出发,探索适应地域气候特征的设计手段,以期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的“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
-
-
李伟
-
-
摘要:
本文从广州西关地区岭南建筑中花岗石建筑构件应用入手,通过实地调研,从气候适应性、建筑结构、地域文化等方面对该地区花岗石建筑构件特点进行归纳整理,并针对广州西关地区的岭南建筑群所存在问题,提出如何合理利用好这些历史留给我们的建筑文化资源,为传承与传播岭南地域文化探索发展创造条件,并使得岭南建筑文化跟着时代发展步伐,不被时代所淘汰.
-
-
范跃虹;
赖奕堆;
李紫妍
-
-
摘要:
过渡空间是建筑联系内外环境的空间要素,在岭南现代建筑中被创作出大量不同类型的过渡空间,形成通透、开放、融合自然的建筑风格.按照空间界面、尺度等特征差异岭南现代建筑中的过渡空间可分为"灰空间"、内部开放空间、外部延展空间三类.通过对岭南现代建筑过渡空间的空间特征、功能特征、审美文化特征进行解读,归纳岭南建筑过渡空间的"人本"设计核心,并尝试从广州现代城市建设角度,探讨过渡空间对激活城市活力、体现城市特色的意义,为当代岭南建筑实践提供创作思路.
-
-
Beisi Jia;
贾倍思
- 《2018广州学与全球城市发展国际论坛》
| 2018年
-
摘要:
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到地理大发现时代到今天的全球化时代,海上贸易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文化,从而加剧了城市形态的变化.构建广州和岭南建筑城市形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于理解建筑环境中的属性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海洋贸易开始较早的东南亚港口城市背景下的建筑研究仍然是分散和缺乏的.本文以广州为例,对传统居住区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四个层次的阐述:街区,小区,建筑和填充.本研究不仅彰显了传统住宅区改造商业发展的动力,也促进了广州传统区域的保护和更新,为城市未来的适应性发展提供了灵感和帮助.
-
-
傅欣;
王瞻宁
- 《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岭南地区古村落的民系色彩是有别于其他地区古村落的重要属性,总结课题田野调查与文献检索的结果,以案例分析法对广州周边古村落的民系属性与建筑特色加以论述与分析,并结合当下广州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就岭南建筑传统的传承问题提出看法.
-
-
陆元鼎
- 《第二届岭南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在创造有中国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化建筑方向指引下,传承祖国优秀建筑文化是重要的途径之一.文章从建筑文化传承的目的、来源、标准、内容,以及岭南地域文化的形成、作用、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述,最后阐述了岭南建筑创作中地域文化传承的原则和方法.
-
-
马志洁
- 《第二届岭南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岭南建筑已经以不同的方式客观存在于现代建筑中,虽然古代建筑已发展了半个多世纪,而岭南古建筑的自然美却永久地被栽入建筑史册.当现代建筑工程师们在求新求异中,盲目而不知所求时,真正好的设计其实是顺应自然而形成的.岭南建筑构成了一种新的古朴的自然感.所谓的"自然"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性.在强调自然的同时,也要强调美的自然.设计创作首先应是美的,是从自然中提取的美,是自然美.现代设计美学首先和着重研究的是现代建筑美的本质.
-
-
邓炳权
- 《第二届岭南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本文主张理清思路,对有关岭南建筑的不同项目,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加以区别对待.文物建筑以真为贵,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应统一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地段重在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仿古建筑可比较灵活,新建筑讲继承更重在创新.理清思路方能避免混淆出错,取得成功,真正弘扬岭南建筑文化,方能产生世界级的作品与世界级的建筑大师.
-
-
-
陆元鼎
- 《第二十三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岭南新建筑创作思想资源是来自地域环境,来自建筑实践,来自优秀传统文化.文章论述地域建筑文化中高层次文化内涵表现的传承性和艰巨性,从理论和实践中加以总结归纳,并列举岭南多方面优秀文化的特征、经验、规律的传承和对岭南现代新建筑借鉴、运用、发展、创新的重要意义.
-
-
孙卫国
- 《第二届岭南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广州泮溪酒家泮岛餐厅,是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院士于1974年在荔湾湖原"海山仙馆"景点旧址范围内,继1960年泮溪酒家一期工程后的力作,它以曲廊环荔湾内湖联系泮岛上的临水二层半楼厅,与荔湾湖公园互相辉映,体现了莫伯治院士开创的建筑、园林、地方装饰材料浑然一体的园林酒家设计风格,具有深远的学术研究价值.
-
-
刘彦才;
刘舸
- 《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社会是人类群居的载体,人与建筑则是载体的主角,社会、文化、经济、生产技术水平的差异,在建筑上有直接的反映。建筑是自然环境的朋友,适应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使资源可待续发展,保持生态循环;由此各地产生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格、地方特点和时代风貌的建筑。自然在我国南疆孕育出宋构明建筑之奇葩——大士阁,其古宋风韵犹存,岭南建筑风范十足,是抗风抗震建筑的先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