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沈阳
  • 出版时间: 2014-09-11

主办单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文章阐述了地被植物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沈阳地区地被植物的特点分析,总结出地被植物景观设计原则,寻求到适合沈阳地区地被植物应用的方法及植物种类.笔者认为,在沈阳市绿化中,地被植物的选择同样要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种”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条件及地被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综合考虑,选择适宜阴、阳、干、湿各种环境的地被植物品种;根据绿地植物配置状况选择地被植物;根据绿地植物与地被植物的季相景观特征配置地被植物。
  • 摘要:试验研究不同浓度(50、100、200)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吲哚乙酸(IAA)和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和不同处理时间(30min、60min)对紫叶稠李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30min、60min不同浓度IAA和NAA均未显著促进紫叶稠李扦插生根,而与CK相比,30、60min IBA处理50、200mg/L显著促进了紫叶稠李的生根率、根长及根数,且60minIBA处理50mg/L效果显著.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IBA对紫叶稠李扦插生根的效果优于IAA和NAA,且60minIBA处理50mg/L是最佳组合.该试验研究对不同生长调节剂及其组合处理对紫叶稠李不定根形成和生长的影响同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 摘要:系统分析了湿地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从而提出了规划设计的特征和原则,并详细地做出寒冷地区湿地公园设计方案.重点解决湿地公园的保护与恢复问题,其中包括场地设计、道路分析以及植物配置等.结合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理及原则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对长春市二道区湿地公园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使其成为长春市东北部居民休闲、娱乐的新的城市客厅.通过对区域位置,现状分析,规划设计特征等方面设计,力求打破人们的心理屏障,最终让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地接触自然.
  •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杭州市萧山区花卉苗木优良种质资源库引种收集的22种野生乡土彩叶树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进行了开发价值的初步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根据综合评价值可分为3个等级,Ⅰ级9种,Ⅱ级11种,Ⅲ级2种.通过此研究可筛选出相对优质的乡土彩叶树种,打破树种色彩的单一化,进而对杭州地区乡土彩叶树种的引种、选育及产业化的研究提供有利的现实依据.
  • 摘要:在研究杭州园林植物景观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分析杭州园林植物景观的地域性的种类特征、季相特征、文化特征,总结杭州园林绿地植物景观地域性特点,提出杭州园林植物地域性景观营建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笔者认为,杭州园林植物景观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地域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将杭州地域性最直观地表达出来,展现出“师法自然,时移景异”的特点。在植物配置时要遵循近自然理论。在总体风貌把控方面,要充分利用植物本身的“文化属性”,努力营造植物“文化氛围”。在园林绿地营造过程中注重基调树种、骨干树种的选择,注重地被植物的选择,形成地域特色。杭州园林景观除西湖地区外,还包括了良渚、西溪、运河,应挖掘其中景观元素构建杭州地域性景观。
  • 摘要: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限制城市扩张、提倡集约用地已成为我国规划布局的重要指导思想.鉴于此,论文以城市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集约用地导向下当前绿地系统布局工作中的一系列转变,其次结合这些转变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精细化调控方法,并分析了其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以佛山市中心组团中区域性公园布局分析和调控为例,解析了集约用地导向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精细化调控方法的应用特点.
  • 摘要:为加快矾根的繁殖速度和质量,更好地满足生产需求,以‘瀑布’、‘饴糖’、‘紫色宫殿’3个矾根品种的茎尖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激素配比条件下矾根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试验对比筛选出‘瀑布’、‘饴糖’的最佳诱导分化培养基为MS+6-BA0.3mg/L+NAA0.03mg/L;‘紫色宫殿’的最佳诱导分化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05mg/L;‘瀑布’、‘饴糖’的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6-BA0.1mg/L+NAA0.01mg/L,‘紫色宫殿’的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6-BA1mg/L+NAA0.1mg/L;‘瀑布’、‘饴糖’、‘紫色宫殿’的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3mg/L+AC1.0g/L,将生根苗移入含有草炭土∶珍珠岩∶蛭石=1∶1∶1的基质中,成活率达90%以上.
  • 摘要:万竹园为济南市趵突泉公园西侧的园中之园,是园林与传统民居巧妙结合的典型代表.本文从植物选用特点、植物配置与应用方面入手分析,对万竹园内部植物特色进行探讨与分析,提出在植物应用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万竹园突出植物的色彩和构图,以品种各异的竹子和常绿植物作为全园的基调树种,其间点缀色彩鲜艳的花灌木和秋色叶植物,形成全园特色.由于宅院式园林建筑密度大,立面处理尤为重要,故万竹园加大了垂直绿化以突出立体效果.
  • 摘要:本文以济南市区域范围内的1022种原生植物为对象进行选择,选择出适应济南生态城市建设的原生植物34种.对初选的对象进行栽培实验,观察其在栽培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性、稳定性、观赏性及物候变化情况.对选择出的34种原生植物进行了繁殖试验,提出原生植物的有效繁殖手段.并对选择的原生植物在栽培管理中的技术规范进行了探索.
  • 摘要:为明确甲醛胁迫对吊兰根尖细胞分裂的影响,本研究通过0.326mg/L、3.26mg/L、32.6mg/L、326mg/L及蒸馏水对照(CK)5个处理,检测根尖的微核率和有丝分裂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低于32.6mg/L的甲醛处理可使植物根尖细胞微核率、有丝分裂指数显著升高,而326mg/L的甲醛处理可使细胞微核率、有丝分裂指数急剧降低,分别下降到32.6mg/L处理的40.22%和50%;镜检结果表明,甲醛胁迫后吊兰根尖细胞核向外突出并延伸或者有丝分裂期间染色体片段的丢失与断裂是植物形成微核的来源.
  • 摘要:为明确甲醛胁迫下吸毒草的生理变化,以盆栽吸毒草为材料,采用自制的甲醛密闭仓进行熏气处理,甲醛气体浓度分别为0mg/m3、0.5mg/m3、2.5mg/m3、12.5mg/m3、62.5mg/m3,处理5d后检测吸毒草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随甲醛浓度的增加,吸毒草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变大,MDA含量增加,SOD、POD酶活性升高;在甲醛胁迫前期,吸毒草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甲醛浓度的增大而升高,但是当甲醛浓度超过12.5mg/m3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相似.
  • 摘要:基于认知效益和休闲效益两个层面,明晰了水作为景观元素对人类健康的促进效益.综述国内学者在健康视角下对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归纳总结出两大设计策略:通过改善水质、恢复河道形态、修复河床断面和修复河岸植被与湿地群落来维护健康的水域生态环境;通过形成良好的视线可及性与交通可达性、提供休闲活动场所来引导人们进行休闲活动.最后提出了健康视角下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需要进一步细化的研究工作.
  • 摘要:提高城镇化质量是我国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创建绿地空间功能复合,能够为我国土地资源有限而城镇绿地空间寻求拓展的发展矛盾寻找到解决途径,推进城镇绿地整体优化.从功能角度分析,绿地空间的复合模式研究重点在于复合用地功能的选择、不同功能用地空间的配置关系,以及具体的功能复合实现途径。从空间角度分析,绿地空间的立体化复合模式研究重点在于立体空间的选择以及对应的功能配置等,是主要对应绿地功能复合途径中立体化途径的具体实践。而立体化复合的绿地空间因其有别于传统的空间位置,需要特别对其功能效益进行评价。基于功能分类的绿地空间复合,为绿地空间的总体规划布局提供新思路,基于空间分类的绿地空间立体化复合,为地块详细设计中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和创新提供施展平台。多种功能并存,是城市发展的原始状态,却也成为城市发展的理想状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功能复合带来的传统城市空间活力将在现代城市中再次涌现,复合、拓展、优化,将为城市发展带来高效、便捷、可持续的新优势。
  • 摘要: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更注重生态环境,强调和谐的发展城镇化.城镇化建设势必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着重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重点关注世界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解决环境问题。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也要向世界发达国家学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尽可能地避免漏洞,以免部分开发商投机取巧,使我国的城镇化有法可依、有理可据。在建立相关的技术体系方面,可以从景观入手,即可保护生态环境,又可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中创造一抹绿色。而园林植物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有重大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可以美化城市景观。而通过了解并合理应用园林植物,就可以改善因城镇化建设而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另外,园林植物还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 摘要:近些年来,伴随着城市对山水田园的向往与回归,部分新兴的城市在规划之初便尝试将大面积的农林用地保留于城市核心区域,将自然引入城,构成绿色城市的山水骨架.这类规划利用空间的重组,使城市的自然属性大幅提升,是值得肯定的城市规划探索.但在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农林用地有严格的使用限制,也存在诸多开发乱象.本文反思了城市化进程中,乡土缺失的负面影响,通过对增城绿道、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等几个案例的分析解读,重新审视了农林用地的城市价值,并对农林用地的保护与利用做了初步探索.城市中农林用地的主要功能、服务对象已经发生了转变,以农田保护和农业生产为导向的农林用地规划已无法满足城市多样的发展需求。城市中农林用地作为城市中最后的乡土,对城市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但在现有城乡规划体系之下,许多对城市有积极意义的项目实践,都或多或少遭受政策禁锢,游走于制度与法规的边缘,同时更多别有用心的开发者,利用监管的失位,对农林用地大肆侵占破坏。开发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因此开展积极的乡土景观规划研究,建立针对城市农林用地的专项规划体系势在必行。在乡土景观的规划中,设计师需要用更敬畏的态度去对待土地上的一切。关注生态保育,保护山水与土地,为土地上的动植物留下生存繁衍的空间,也留下地域特色的自然风景。关注自然教育,展现自然的乐趣,引导人们走入自然、回归土地,为现代人的“自然缺失症”提供解决方案。关注文化传承,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土社会、风俗信仰等人文资源的存续,为地域文化留下人文的土壤,在变与不变中留下乡愁的记忆。
  • 摘要:防灾公园设计研究现已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在日本对于防灾公园的认识及有效利用更是已经深入人心.近年我国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让人们更加关注防灾公园的建设.文章从"平灾结合"的改造思想出发,分析日本和中国在防灾公园改造上的改造思想和改造手法的异同。通过与日本的防灾公园改造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的防灾公园改造在基础设施和基本的空间安排等方面已经逐渐成熟,能够将城市公园改造成为基本满足防灾避险功能的防灾公园,但是在细节的处理上特别是人性化的设施考虑较少,对于自然条件的利用有待加强;随着灾难发生后的时间变化,公园的功能区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救灾的时间性特点;应在道路、植物、建筑等设计中以防灾功能为优先,其次考虑景观性;种植系统、净化水系统仍然有待提升,并且应该重视新材料、新能源的使用;同时,在公园运营过程中应加强防灾设施使用的宣传教育,多进行防灾训练,也注重互联网的宣传与网站的建设。
  • 摘要:研究采用AHP法对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评价进行量化分析,将通过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提取实验中得出的7类吸引要素提出模型假设、建立比较判别矩阵和求解、分析模型的优缺点、计算出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的结果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该7类视觉吸引要素在各类景观空间中对风景资源的影响比重优先排序为:尺度和距离(0.2937),实体(0.2178)、色彩(0.1912)、植物(0.1152)、瞬逝自然景象(0.0935)、水体(0.0451)、质地(0.0436).模型计算结果与感性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说明AHP法对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评价具有客观量化描述的准确性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 摘要:目前中国有50%多的人口首次跨入了城市生活,农村城镇化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导致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环境日益恶化,人们迫切需要对农村城镇化进行新的探索,对农村城镇化发展方向进行分析.GIS是一项新技术,在规划领域中有较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GIS管理现状数据,分不同因子,进行专题图制作,结合模型预测农村城镇化演变的方向,即会从以一个村庄为单位的发展模式,到多个村庄合并发展、村庄集中布局、土地集约化配置的模式,村庄集中布置,可以统一发展农业基础设施、通信设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除此之外还应协调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注重发展第三产业,但不能忽视第一产业,这是本文探索新型农村城镇化发展方向的结论。
  • 摘要:通过SPSS21.0统计软件,运用IPA方格图分析法,对影响哈尔滨湿地公园的旅游景观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以自然景观维度、人文景观维度、基础服务设施维度对湿地旅游景观进行划分,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生态要素破碎化;景观特色缺失化;服务设施人工化的典型问题.并提出构架自然生态网络、延续地域文化景观、整合基础服务设施3个设计策略建构哈尔滨湿地公园旅游景观.以求在未来哈尔滨湿地公园旅游景观设计中能够为不同层次年龄段的旅游者创造出更加舒适、安全美观的湿地旅游景观环境.
  • 摘要:本研究主要基于特高压输电线路的视觉属性和人的心理感受,重点分析输电塔杆和变电站围护构件等视觉因子,将其置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背景之中,提出"适应性视觉景观"理论,其适应性体现在地区适应性、文化适应性和气候适应性三个方面,通过塔形优化、色彩优化、重点区域塔形创新设计的方法,结合"隐"与"显"的景观规划模式,使输电工程与环境有机统一,既符合地形变化特征,又符合区域文化审美要求,同时也满足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特点,适应性景观式输电工程力争成为工业景观的代表之一.
  • 摘要:根据成都市藤蔓植物种类及应用情况的调查,对成都市绿化应用中表现良好及未来有应用价值的一些藤蔓植物进行了介绍,同时展示部分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实例和效果,并对藤蔓植物在本市立体绿化上的应用形式和方法做了一些探讨.总之,藤蔓植物在现代城市绿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在城市园林中反响良好,还进入千家万户,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应用形式。如何在现有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创新,是对园林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引入更多新的藤蔓植物种类,尝试新的绿化方式,丰富城市绿化的空间结构层次和立体景观艺术效果,进一步拓展绿化空间,营造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 摘要: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进行,应用SoLoMo概念,利用海量、多源的大数据环境指资源导规划设计,是风景园林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阐述SoLoMo"基于社交网络的服务、基于空间位置的服务、基于移动终端的服务"的概念内涵,列举其在风景园林领域扩展公众了解途径、收集公众产生数据、丰富公众反馈手段三方面的应用实例,分析SoLoMo在风景园林科技创新中的优势和局限.
  • 摘要:在研究国外典型社区农园的基础上,运用垂直绿化、屋顶花园、堆肥、雨水收集等技术,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居住区可食用景观模式.期望居住区景观达到既能提供低能耗、安全的食物,又能提供社区文化凝聚的场所,更有丰产的农业之美多功能的生态复合景观效益.
  • 摘要:菊花嫁接后可有效提高菊苗的抗逆性,形成独特的观赏效果.本文就兰州植物园关于菊花嫁接的技术要点做了详细阐述.嫁接前需进行基质准备、接穗的采集、砧木的栽培。嫁接时,要注意接穗的选取和嫁接方法的选用。嫁接后管理则要进行浇水、施肥,除萌,疏枝、疏蕾,遮光处理,绑扎。
  • 摘要:以广州市4个居住区的12个典型群落组团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调查经济投入、计算群落特征值和评判美景度的方法对配置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7个组团造价处于中等水平,乔木(株)、灌木(株)、地被(草坪)(m2)平均比例1∶2∶8,多样性指数在1.583.22之间,乡土树种比例在65%-87%之间,美景度指数在-1.91-1.77之间.研究说明,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可以有效改善群落的各项生态特征值,好的群落配置对生态效益的提高能产生较大影响.
  • 摘要:西北地区年降雨量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有其独特的沙漠植物生境.同时,城市建设多临近河湖,或有规划水系穿过城市,又会沿水系形成湿地植物景观.本文以甘肃省金昌市龙泉景观带为例,对沙生植物、湿生植物在园林适用、景观效果等方面进行遴选,选择出生态适应性强、维护成本低、特色鲜明的园林植物;同时,从沙生植物生态适应性,湿地植物景观营造,植物生产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如何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形成沙漠植物景观与湿地植物景观相交织的西北地区城市公园所特有的园林景象.
  • 摘要:近年来,宿根花卉的在城市园林绿化美化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济南市多年来也在积极地挖掘其应用潜能。济南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极端最低气温-19.7°C、平均最低气温-13.2°C。对于很多优秀的宿根花卉品种而言,能否在济南安全越冬,影响到其能不能在济南推广使用。文中通过测定9种宿根花卉在低温胁迫下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及POD酶活性等4项指标的变化,分析评价其抗寒性情况,为9种宿根花卉在济南市的引种、驯化、栽培及推广提供依据.
  • 摘要:为了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谋求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原建设部于1992年依据我国国情提出创建"园林城市".22年来,先后有252个"园林城市"入选,同时《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完善.本文通过对比研究不同版本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从整体框架上把握,从局部细节处入手,总结分析《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演进特征及其在推动城市发展等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研究表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演进过程呈现评价项目内容多元化、评价指标细化、标准水平逐步提高、指导性、操作性逐步增强等特点。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引领下,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相关的理论体系、政策法规都逐步完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以城市园林绿化为基础,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重心,兼顾相关工作,依靠一些刚性的指标,使城市的环境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带来了巨大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
  • 摘要:近年来水景住宅已成为房地产开发的一种重要模式.本文从居住区水景常见形式归类开始,进而发现当下居住区水景设计的问题与不足,如缺乏生态设计、缺乏后期维护、缺乏亲水性及与环境的融合等,并从生态化及人性化角度对居住区水景设计进行了探讨.笔者建议,在居住区建立雨水利用系统,不仅能够缓解小区开发商对后期小区水景观维护的投资压力,还可以节约水资源,缓解用水压力,同时还能缓解城区雨水洪涝、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控制雨水的径流污染,改善小区的生态环境。换句话说,建立雨水利用系统不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还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水景设计中通过丰富的池岸边缘空间、亲切宜人的水面高度以及不同材质、形态各异的驳岸营造出多变的亲水水景,来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关照普通人平时对水的体验。
  • 摘要:校园景观是一种学习景观,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理解校园景观的特点,尊重场地的历史特征和自然特色,营造良好的户外休息、交流、教学空间.北京101中学科普文化园景观作为校园环境的组成部分,其设计在小场地中展现了多层次的空间变化,展示自身特色却又融入整体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从学校的育人功能出发,利用自然资源,考虑与周围环境关系,将使用功能与景观、自然、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学校师生创造一个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活动空间。
  • 摘要:以兰州南部山区林草地不同利用方式——陡坡耕地、陡坡撂荒(1年、5年和10年)、撂荒辅以人工造林(30年)为对象,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对主要植被、土壤化学特性和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植被种类、盖度差异较大,撂荒辅以人工造林(30年以上)物种丰富度和盖度最高,撂荒10年次之,撂荒1年最少且形成以蒿类为主的不稳定的杂类草群落.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撂荒辅以人工造林(30年)>陡坡耕地>撂荒10年>撂荒5年>撂荒1年;土壤速效磷、pH值和CaCO3含量:坡耕地>撂荒1年>撂荒5年>撂荒10年>撂荒辅以人工造林(30年).随耕地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变化趋势相似,即:撂荒辅以人工造林(30年)>10年>撂荒5年>荒撂1年>陡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的变化趋势:撂荒辅以人工造林(30年)>陡坡耕地>撂荒10年>撂荒5年>撂荒1年.
  • 摘要:随着城市高速发展与无序扩张,城市景观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很少考虑到人的步行需求,造成居民越来越依赖机动车,进而导致中国人的身体活动量快速下降,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本文以阿方索(Alfonzo,2005)列出的步行意愿所需条件等级为基础,通过归纳与总结前人有关居民步行活动的调查研究,列出了一个步行意愿所需条件等级图,以“金字塔”的形式,将条件归纳为基础需求的可行性(涉及个人需求),以及包括愉悦性、舒适性、安全性、可达到性在内的高层次需求(涉及城市形态)以及可行性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级顺序列出。本研究为促进居民公众健康的景观环境设计提供依据.笔者认为,以步行导向的城市设计,一方面对于城市满足居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需求提出了新标准,另一方面也能够相应地提升城市整体形象,进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关键的是,在这种提升和发展,是以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居民健康为前提的,使得居民获得城市发展与身心健康的双重获益。从环境角度来看,趋向步行导向的转变,会从多个角度直接或间接地实现节能减排,鼓励生态发展,恢复人类生境。
  •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青少年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学习生活环境,传统的设计手法使目前中学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局限性.本文主要对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中学部校园环境改造一、二期方案部分要点进行阐述,剖析当今中学生在校园中的情感需求,研究中学校园中开放空间布局与细节景观设计,强调校园中的"人情味"与"户外教室"的重要性,深入浅出地指出"素质教育"背景下基于情感需求的规划设计对"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愈加重要,郊野公园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建设内容,将城市与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本文通过实例分析郊野公园功能意义和如何进行乡土景观设计来探讨郊野公园对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体现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当中的重要角色,促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总之,在新型城镇化的形势下,人们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合理统筹城乡,形成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郊野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美化环境并为市民提供适宜的郊野游憩环境,是城市生态的重要元素和样本,又是防止城市扩张的主要屏障,为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城镇化作出巨大贡献。了解郊野公园的功能意义和乡土设计手法,对建设郊野公园并加速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 摘要: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城市大批工业区面临产业转型与更新的压力.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处于十字路口的城市工业文明开辟了新的发展思路,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机遇和空间.本文以上海杨浦滨江工业区为例,分析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滨江工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具备的优势,并对滨水工业区的遗产保护与景观更新提出新的构想,从区域资源、交通网络、景观特色等多方面进行思考.
  •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更加注重城镇化的质量内涵的提升与转变,改善投资环境,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居住区是人们对人居环境最直接的体验,植物造景是居住区景观塑造的重要方式,造景尺度影响着居住区空间的尺度以及人们对空间的感受.本文从空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出发,探寻适宜的植物造景尺度.即通过对乔灌草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更好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营造自然、怡人的生活空间;植物造景必然要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从人的视距、视野以及审美出发,确定令人感到舒适的植物尺度,创造宜人的居住区景观;居住区被建筑、道路等划分出了各个大空间,这些空间都是非人的尺度,因而需要植物来对大空间进行进一步的分割与处理,创造出更多适合人的尺度的小空间。根据对空间的需要来确定空间的宽度D与植物的高度H的比值D/H。
  • 摘要:面对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客观背景,寒冷地区城市发展与风景园林营建受其特殊的气候、环境与资源条件限制,机遇与挑战并存.论文总结了当前寒冷地区风景园林营建所面对的三大核心问题,通过对国际中其他寒地城市风景园林营建经验的梳理,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提出寒冷地区风景园林营建的三大策略,即应对环境、应对气候与应对使用者,针对三大策略分别从国际经验的角度提出落实方法.
  • 摘要:本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森林风景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采用描述因子法和AHP法对内蒙古黄岗梁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黄岗梁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和旅游策划.即综合考虑黄岗梁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特色和发展趋势,遵循保护生态系统的原则,结合土地利用现状、资源分布特点、管理现状等情况,规划结构为:“一心、一轴、八景区”。本规划在自然景源的基础上筛选出具有典型景观特点和资源等级较高的景点或景群,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人工营造渲染,强化景观典型特征和提升景观观赏价值,结合温泉度假小镇等人工建设景点,共同构成黄岗粱特色四十景。
  • 摘要:农业旅游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国内有生态农庄、休闲农庄、生态农业观光园以及农家乐等多种相近概念名词,诸多旅游型农业规划将概念混用混淆,使宣传与实际不符.论文以成都市三圣花乡为例,在文献资料以及调研数据整理研究基础上,对比生态农庄、观光农业以及休闲农业等概念,提出广义与狭义的生态农庄定义,并以此提出了现代生态农庄规划的设计策略:即要遵循生态农业生产为起点原则、低碳可持续化原则、农业主题娱乐原则、经济合理性与针对性原则、综合整体性原则。
  • 摘要:本文在新型城镇化的思路下以楼盘景观的自我形象为研究对象,对其楼盘景观形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楼盘景观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形象学、城市形象理论、需求理论,对长沙楼盘景观形象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设计思想和启示,并以金科·东方大院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其中以人对景观形象的需求为核心,进行形象的判断与思考,引导楼盘景观设计新的创造.从主客体的角度分析影响楼盘景观形象塑造相关因素,并从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层面提出楼盘景观形象塑造的具体措施和对策.要想实现楼盘景观形象的新道路、新模式,就必须发掘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要敢于接受新事物、引进新文化,只有如此才能让自我形象成为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城市逐步蔓延扩张,实现了农民的"城市梦".随之而来的是城镇化建设中用地失控、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等问题.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而寒冷地区风景园林营建,为实现新型城镇化提出更现实的思考.从新型城镇化内涵与寒冷地区风景园林营建特点出发,阐述寒冷地区风景园林营建的作用。寒冷地区风景园林营建不仅留下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也营造出许多“城市名片”。风景园林在城市防灾避险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全国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管理体系及动态监测体系已基本建成,城市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持续增长,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日趋合理,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寒冷地区风景园林营建,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延续地域历史文化蕴涵,营建符合现代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与审美需求的城市景观,让广大市民真正“诗意地栖居”在这美丽的国土上,迎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摘要:我国严寒地区冬季漫长,如何能在萧条沉寂的季节里营造符合大众偏好的高品质景观,是设计者应该注重与深思的问题.以哈尔滨市太阳岛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受雇人员拍摄法(Visitor Employed Photography)和美景度评价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对植物景观偏好进行实地调查与评价,根据植物的观赏特性、植物景观的组合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冬季植物景观中,单株植物、与积雪组合的植物以及复层植物是3种类型较受欢迎的植物景观形式;在单株植物中,形态是影响景观偏好最大的因素;在与积雪组合的植物景观中,富有动态美的灌木剪形最受欢迎;复层植物景观的评价波动最小,乔木所占比例大的复层景观更有美感.
  • 摘要:为推进园林土壤精细化管理与合理施肥,本文以泉城公园为例,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园林土壤6项主要肥力因子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绘制了各因子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泉城公园土壤pH值较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于中等水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属于中等偏高水平,速效钾含量属于较高水平;土壤pH和碱解氮的空间变异函数服从指数模型,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为球状模型,其中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pH、有机质和有效磷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反距离加权插值图较为直观地描述了泉城公园土壤各肥力因子空间的分布格局,为其精细化管理与合理施肥提供了依据.
  • 摘要:当今科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简单的生存和发展,开始向往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是中国针对土地的两项法定规划行为,其原则和侧重点各有不同,随着近年来两规合一的新政,传统的规划管理工作走向统一和共融,新型规划思路和方法也得到孕育与发展,风景规划作为一项非法定规划在新局势下将如何解读?本文将结合两规合一的背景,以土地利用的视角来研究风景规划,同时将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类比,借此来探究风景规划的内涵与本质.以土地为作用对象的风景规划,其核心思路在于对土地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关注与融合,其结果更偏重于人类的体验品质。这既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的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又非城市总体规划关注的基于土地的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风景规划以提升环境品质为基本出发点,手段方法包括创造美好的视觉场景、保护并恢复具有历史价值的场所、提供丰富活动内容的游憩场所等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风景规划从本质上来说是针对人类不同诉求的三种不同规划行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解决的是“如何生存”问题,城市总体规划解决的是“如何发展”问题,风景规划解决的是“如何生活”问题,这也恰恰证明了风景规划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无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是城市总体规划都是将自然或社会当作有序可循的主体,而风景规划则不同,它以人性的需求、体验、感受为原则,在执行过程中讲究协调与融合,并考虑更多的可能性。由此可见,风景规划作为新的一种规划行为,实际是以人的体验为根本出发点。
  • 摘要:通过研究兰州市园林地理信息系统现状,从基础数据采集及定期更新、系统用户类型定位、功能模块改进、信息平台搭建4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建设和完善该系统,将其建设成为功能更为完善的园林绿化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兰州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服务与决策的信息体系,从而实现兰州市园林绿化管理科学化、高效化、便民化.
  • 摘要:近临风景区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特殊的一类,它们不仅承载着日常市民活动的功能,更是连接着城市与风景的重要纽带.本文通过阐述舞钢龙湖广场景观设计,探讨了在这种特殊环境影响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它需要有丰富的精神层面的内涵,设计时应该充分协调自然景物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应注重营造广场在使用时对风景区的临场体验.
  • 摘要:随着"90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以及当前的风景园林设计教学面临的新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同济大学风景园林本科设计课程开展了以"设计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教学模式综合化改革。该教学模式将长期的单一设计目标转变为多模块的短期设计目标群,将传统意义上一个周期较长的设计任务,化解为由几个系列强度较高的短周期设计任务,从而在每个微模块中加强师生互动;将学生之间的分散合作转变为组织化的协同网络,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机会和协同合作,帮助学生从协同合作中获得灵感与乐趣,在小组协同的工作基础上快速进入状态。总之,根据上述教学改革,可以看出在专业教学中不断加强小组模式的协同合作,这对于刚入门阶段的学生而言,不仅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同时也为培养数字时代下数据共享与交互、网络存储与调用等数据协同设计工作习惯提供了相应的训练环节。
  • 摘要:通过对风景园林学的类型学研究,从类型学的四个特征入手,分别探讨了风景园林学设计生成的法则,风景园林学作为传递历史信息文化的媒介,风景园林学的发展以及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四个方面.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促进风景园林理论的发展.
  • 摘要: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张,许多原本处于城市郊区的钢铁企业用地逐渐成为城市中心区域,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多种污染物给城市环境带来严重压力.本文通过对钢铁企业环境现状、特点和文化内涵的分析,并借鉴多个国内钢铁企业景观改造案例,从抗污滞尘的景观手法入手,探讨了钢铁企业景观改造的原则、理论与方法.目前,企业通常通过除尘设备、除尘车和人工方式进行环境清洁,成本较高且效果差强人意。如何借助景观改造手段达到抗污、除尘效果,是钢铁企业景观改造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道路除尘模式、植物抗污模式、立面自洁材料等措施。景观改造需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结合地域特色、历史遗存等文化资源,在精神层面赋予景观新的人文内涵。钢铁企业的景观主题宜醒目、明了、贴切,能够直接或间接反映景观改造的特色、手法和意义,可以通过比喻、诗词、排比句等形式进行描述。此外,景观改造可以借鉴废弃工业用地的改造思路,对厂内的工业构件加以利用,通过巧妙的创意构思使之成为景观小品或景观材料。由于钢铁企业的土壤在酸碱性、含水量等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如不对其加以改良将影响植物景观效果的形成。可以采用化学试剂改良、物理措施改良和生物手段改良等多种方式对厂内土壤加以处理。
  • 摘要:各类博览盛会已逐步成为对推动中国城市新区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件.花卉博览会作为新兴的展会形式,近年来举办的次数和规模都不断攀升.但花博会因受到花期、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而展览周期短,其场地的会后持续利用面临更大的挑战.本文分析各国展会举办的成功经验,对国内外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会后利用模式:首先要打造自身特色产品,形成品牌,吸引旅客;其次要功能多样,提高场地内活动丰富性与趣味性,让游客不会枯燥无味;同时体验式项目的设立可很好地将游客融人旅游场地中来,还可增加经济收益;最后旅游地的吸引力要做到不受季节影响,在每个季节都有品牌活动可以招揽游客。以中国西太湖花卉博览会后续发展定位及运营策划为例,其后续利用主要以花木产业、主题体验为两大功能板块,两个板块相互支撑、相辅相成。虽然目前周边有较为成熟的主题公园分散客流和收益,且存在产业链发展尚不成熟、辐射面较窄的问题,但随着民众对旅游休闲需求的增加,以及常州主题公园发展的大趋势的影响,西太湖花博会仍有着巨大的后续发展潜力。因此,在“国字号”花博会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下,基于周边花木产业的发展支撑,结合创新的招商运营模式,同时发挥现有区位、环境、交通等优势,深入挖掘西太湖核心品牌价值,通过品牌重塑,传达“产业体验”的理念,形成“花木产业引领性主题公园”典型模式,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效益发展的同时,实现花博会后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竹子、卫矛、女贞、苜蓿等植物不但在改善济南动物园环境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为动物提供大量的饲料,因此这些植物的配植及应用对于园区建设至关重要.笔者以这些植物为实例,分别从种植分布、动物饲料、景观配置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济南动物园植物饲料种类及造景的调查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景观系统的建立,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在系统建立和植物栽种配置时,要将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植物的特性充分结合起来考虑。总体来看,园区植物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引入的植物饲料种类偏少,没有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结构;有的地方疏于养护,许多乔木、灌木和花草未经修剪或未精心配置栽植,绿化景观零乱;有的地方绿化的层次欠缺,高、低层植物较丰富,而中层植物较少,对植物景观和环保作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在今后的公园建设中,会进一步考虑植物的实用性和生态效益,增加植物品种,在种植时合理地配置树种,使其植物种类多样,群落结构复杂,季相丰富等,尽量给植物提供可自由生长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植物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动物,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动物园生态景观。
  • 摘要:铁西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区在20世纪80、90年代经历了持续的衰退,直到21世纪初,基于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及产业领域的知识创新势能的释放,方才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可能.2010年,铁西产业新城发展规划为区域空间结构调整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又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即聚焦于铁西滨河生态新城南侧的浑河西峡谷(二期)这一绿色基础设施,尝试依托景观策略提出合理的建设模式。笔者不再局限于景观细节的处理,而是采用体系性的规划、前瞻性的建设维护以及主动性的保护和利用,从创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角度出发,以较为主动的方式去建设、管理、维护、恢复,甚至重建绿色空间网络,进而有机缝合城市与河流,提出实现新型城镇化下生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景观策略。
  • 摘要:徐州高铁站区废弃矿场生态复绿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地形陡峭,小面积滑坡塌方,水土流失严重,土质不利于植物生长等方面挑战.通过对山体固土技术研究,坡面挂网喷播技术研究,土壤改良措施等多项技术攻关,解决了建设中的难题,有效地推进了项目顺利进行,为类似工程建设积累了经验.
  • 摘要:针对目前美丽乡村绿化建设中存在的照搬照抄城市园林绿化,造成千村一面,严重脱离乡村实际、不符合村民需求,不顾及乡村风貌、忽略乡村特有文化等问题.提出了"乡村植物"新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乡村植物的特性,主要有文化性、适应性、实用性、经济性、动态性、教育性等.并就乡村植物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作了讨论。选择植物时,首先考虑乡村植物,然后根据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态特性及对当地居民的价值等进行综合评价,再根据乔灌草等需求进行筛选。根据当地居民的需要,满足其功能需求,宜多用庭园的配置手法;种植施工既有一般绿化施工的共性,又具有个性。种植时,都需要做施工准备、定点放线、挖穴、种植、覆土等工序,但是乡村种植施工往往受客观环境限制,大型机械难以使用。种植时,可直接聘请当地居民,因为他们更熟悉本地乡村植物的种植技术和种植禁忌。乡村植物的养护,按照村民的要求,尽可能满足植物自然生长,以少剪少修为宜,水分管理、病虫管理以确保植物正常生长和经济性影响为要。
  • 摘要:根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小城镇景观规划中不可回避的命题.而传统城镇建造模式和思维方法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能够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思路,本文即以羌族聚落为例试图解读传统聚落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羌族传统聚落与其他民居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落地于山地之中,散落在河谷滩上。体现了与自然的完好交融,适应地形和地势,对自然改造甚少。建筑群落无明显的轴线关系和等级制度,整体展现出非常谦逊与自然对话的格局。这种对环境和基地的尊重是非常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总的来说,羌族建筑单体也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路。从建筑材料来看,均取自羌民日常所用之材料,如土和石以及木材。土夯民居和石砌民居,均是由土所筑。不同的是石砌民居用石堆砌而以土为黏结材料,从而形成羌族建筑特有的外观形式和师法自然的建筑文化。这种以当地的石材来砌筑建筑,并以当地泥土与水拌和形成黏结材料的做法至今仍在羌人中使用。在从传统羌族聚落到建筑建造及使用的全生命周期里,可持续发展理念可谓贯穿全部。羌族建筑的传统建造方式非常注重安全性而不过于关注装饰性,所有的构件及砌筑方式都有功能学意义。羌族传统建筑所有选材均取自于当地,具有非常强烈的本土色彩,与高山、峡谷、河流融为一体,非常契合当代小城镇发展的新要求,这种朴素的生态观也是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源泉。传统的聚落往往因地制宜,对环境改造和破坏非常克制,建筑的建造与使用更是就地取材、节能环保的,学习传统聚落的营建方法和思维模式,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当代解读,而传统聚落也为规划工作者提供了很多实证研究的案例。在新型城镇的规划中了解传统聚落能更好地了解城镇发展脉络,让新的规划建立在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同时也可以从朴素的传统生态观中找到当代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 摘要:本文总结了新型城镇化政策对于景观建设方面的三个要点,简要分析了寒地居住区景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缺少地域文化特色、冬季景观效果较差、冬季场地和设施利用率低。之后根据三要点指明了寒地居住区景观未来发展的大致方向,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即要实现场地的多功能化,寻找水景的替代品,进行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污水的处理与利用。
  • 摘要:随着园林绿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园林植物种类不断变化,随之发生的园林有害生物种类也相应出现变化,园林有害生物物种不断入侵,原有的有害生物种群结构被打乱,次期性病虫害和生理性病害等问题越来越多。笔者从管理和技术层面,综合阐述分析园林植保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笔者指出,植物频繁调运、引种及植物检疫未充分发挥作用是引发有害生物人侵和危害加重的主要原因。而环境气候的不断改变,使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不断调整,打破了原有的有害生物种群结构,也是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加重的原因之一。园林用药种类、对象和时机不合理,技术操作不规范,致使天敌损伤严重、有害生物抗性加强,引发有害生物再猖獗。园林重建轻管、养护管理缺失或被淡化,是导致生理病害和弱寄生有害生物发生的重要原因。预测预报工作准确性、前瞻性难以保证,以及防治滞后,引发有害生物危害加重。对此笔者建议,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植保方针,做好植物检疫和复检;做好预测预报和预防工作;对突发、爆发性有害生物采取预警防控;用园林植保做保障,搞好养护,促进植物健康,提高环境生态质量。
  • 摘要:医疗花园是为其使用者治疗特定身体或精神疾病的场所,也是为有心理压力和精神疾病的人群设计的花园.医疗花园中的植物作为唯一的具有生命的自然元素,肩负着多种功能,例如:舒缓压力、感觉刺激、认知重组等,因此种植设计的优劣反映了整个医疗花园康复和医疗功能的强弱.本文归纳了总结医疗花园植物的选择和配置要点。在植物的选择方面,可选择乡土植物、色彩美的植物、芳香植物、外形优美、具有治愈功能的植物等,在植物配置方面,要提倡植物多样性、密植、花坛和种植盒、栽植和保留园中的老树等理念。鉴于众多的实验结果和亲身经历表明植物对患者的身体和精神的康复和医疗功效。在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植物是医疗花园医疗和康复功能的体现,植物的选择和配置需要细致处理、谨慎设计以发挥出更好的康复和医疗功能。
  • 摘要:我国以往的道路景观设计往往没有将雨水收集处理考虑在内,从而造成了雨水资源的浪费和城市水环境的污染,这无疑违背了新型城镇化对景观设计的要求.在国外的道路景观设计中,雨水基础设施已经作为一种管理雨水的手段被广泛运用,有效地解决了道路景观灌溉用水匮乏,后期养护成本高,地表径流污染等环境问题.本文以北京市延庆县创意产业园中的道路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对绿色屋顶、道路标高、路牙石切口、雨水种植池、透水铺装、植物配置、雨水花园等方面的详细设计,阐述了雨水基础设施在道路景观中的应用.
  • 摘要:英吉沙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昆仑山北麓,是喀什的近郊县,民族文化别具特色.本文论述的公园位于城区中部,光明路以东、规划路以西、公园路以南、幸福路以北,总用地面积4.8万m2,江南公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迎合英吉沙广大市民对于水景的渴望,利用现状地形,节约土方,迂回布局,精心选配英吉沙生长势良好的地方树种,营建出具有私家园林特点的文化园林,游览驻足,仿佛置身江南水乡,实现了民族文化的沟通和共融.
  • 摘要:通过阐述老年学研究视角的转变,探讨了"积极老龄化"理念产生的背景、内涵和对当今老龄化社会发展的意义,介绍了上海市老龄化社会的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空间策略,结合上海市老龄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特征,分析了上海市"积极老龄化"落实于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方法和营造案例,为构建"银发族"和谐友善社会提供参考.
  • 摘要:五塔寺是北京地区藏传佛教重要的文化遗产,是"曼荼罗"图式艺术在建筑中的经典体现.现状五塔寺及周边存在破坏遗址风貌、损坏和威胁其原有遗址价值等若干问题.本文主要从保护提升的理由(背景篇)、目标策略(策略篇)和方法(设计篇)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园林空间中运用景观要素来表达"曼荼罗"图式艺术,并提出设计方案为保护和提升五塔寺及其周边环境提供参考.
  • 摘要:文中以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现状为基础,分析了居住区内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针对植物配置不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的现象屡见不鲜;植物景观的文化艺术性薄弱,缺乏地方特色和小区品位;植物多样性与群落层次不够丰富,树种间比例不科学;追求珍奇苗木和大树,反生态的过密种植等问题,提出丰富植物种类,科学配比种植;植物景观设计应人性化,发挥生态效应;丰富植物配置模式,注重配植的艺术效果;利用植物景观提升居住区的文化内涵等解决措施。
  • 摘要:环太湖地区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发达国家与地区曾经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过程,其城乡一体景观环境的协调发展给予当代中国以启示.面对区域城乡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集约化发展是一条理想的可持续途径.景观环境的集约化发展就是要站在区域高度,重构景观空间格局、优化景观资源配置、调控土地利用结构,以达到兼顾城乡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目的.
  • 摘要:曼斯特德·伍德花园是工艺美术造园运动核心人物格特鲁德·杰基尔自己的私家花园,在工艺美术园林中极具代表性.首先,从花园的布局、建筑以及植物方面进行剖析,总结花园的特点,有助于管窥工艺美术园林的特征.其次,研究该花园对工艺美术造园运动产生的影响,有助于理解该花园的特殊历史意义以及在工艺美术造园史上的重要地位.不仅如此,其造园手法及植物配置也可为如今的花园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摘要:建造特征为"低废弃、低干预、低建造与低冲击"的低成本益康园林景观是中小城镇社会保障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园林景观建设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益康园林和低成本园林的基础理论研究入手,总结了相关概念,分析了相关案例,进而总结出低成本益康园林的设计原则与策略.运用这些指导设计原则及策略,进行了河北肥乡县残疾人康疗就业中心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兼顾疗养功能、景观效果和成本节约3个目标,在低成本的益康园林景观营造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论文指出,低成本益康园林应是中小城镇中疗养中心园林的一个发展方向,对现有苗圃、花圃、卫生院等进行景观提升和功能改造,可以是短期内低成本实现疗养中心景观建设的一条可行道路.
  •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景观所带来的生活需求,而是更加注重它所蕴含着的人文地理文化,更加关注它所传达给我们的情感讯息.景观文化作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的一个主要载体,随着时间、空间的不断变化,它所传达给人们的感情色彩也不尽相同.因而,景观设计应与地域文化紧密联系,达到睹物思情的效果,同时,新的景观作品要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新作品既要表现出"新"的概念又不可脱离实际跳出大环境,更要关注它所要表达的感情色彩,充分的挖掘其中所涵盖的"性格"特点,也只有这样的设计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与独特的个性,才不会被时间淘汰.
  • 摘要:根据成都市中心城区的现状环境和栽植条件,对市管街道常用乔木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在街道乔木树种选择上的建议:选择耐瘠薄、耐旱、抗污染等抗逆性强的树种,特别要注意选择抗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能力强的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运用经过驯化的引进树种;体现成都的城市“绿荫”主题,常绿为主,适当点缀特色树种,如色叶、观花、观果树种,表现城市的人文特色。
  • 摘要:从基础学科与风景园林学科两个方面对目前国内外城市滨水带小气候研究进行总结.在基础学科方面,基于大气科学与环境科学分别总结了城市滨水带小气候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风景园林学科方面,在总结以往风景园林小气候研究进成果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城市滨水带小气候研究的着眼点和可供进一步深化的研究对象,同时在未来研究中可采纳的研究方法上对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做出借鉴.
  • 摘要: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和人工湿地技术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基于人工湿地技术的3种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类型:天然湿地工程公园、人工湿地工程公园以及城市湿地水景公园.继而从要素设计的角度,介绍3种城市湿地公园中,人工湿地技术应用于水体、植物、动物、游赏设施等要素的设计方法.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适当引入人工湿地技术,有助于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相互协调和多重建设目标的实现.
  • 摘要:从对现有生态理论、技术和评估标准在实施中的困境出发,提出城市生态需要更加简明、具体的标准建设,城市生态评估的标准需要走向局部,学习LEED在建筑领域能源与环境可持续方面的贡献,因此迫切需要在城市建设与生态关系更密切的景观领域制定标准.参照SITES在可持续景观建设方面的先例,草拟了《生态景观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重点关注景观实现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建设,制定较为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评分等级,这个标准对当前生态景观的推广和落实意义也明显比较紧迫.
  • 摘要:本文在研究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基础上,对世界著名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波特兰进行了介绍和研究,分析了波特兰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就:在Metro的管理和协调下,波特兰出台了一系列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策略,如城市增长边界、城市和社区更新、交通规划、绿色建筑与生态措施等。从我国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来看,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能源消耗、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其带来的各类社会、经济问题上。总结波特兰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应有慢的心态;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应脱节;重视绿色开放空间和生态技术;注重公众参与。
  • 摘要: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对市域层面绿地规划与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这些要求,本文总结了市域层面绿地管理模式的发展导向,尝试明确城区外"绿地"的规划对象,认为市域层面的"绿地"有别于单类用地,应以"绿区"的形式出现,并尝试从规划内容、规划方法与实施途径等方面形成一个符合发展趋势并易于规划实施的管理模式.
  • 摘要:城镇化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一些城市死角的土地废弃,导致城市二元结构的出现.在北京繁华的朝阳区,废弃环铁内部的土地、村民被城镇化遗忘或者他们正遭受着城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景观作为解决城市棚户区问题的可行性,最后针对北京环铁地区棚户区及荒废土地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景观方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实施:首先是自足供应的资源和能源,将土地重新整治,农田、鱼塘各司其职,创造新型的都市农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场所活力的提升;其次是关于引入绿色基础设施的问题,它包括了在村落、农田、林地中的公用设施及绿色的交通体系,即绿色有轨电车的使用,打通环内与环外的交通。第三个方面是提供给农民和艺术家、外来游客三类人群共同的平台,让人们找到心灵的归属,使城镇化健康平衡的发展。为以后城市棚户区改造及推进城镇化平稳健康发展献务实之策.
  • 摘要:本文从社区花园自身特色和城市绿地系统发展趋势入手,结合城镇化的社会背景,阐述了社区花园管理上的混沌状态,并叙述了社区花园管理的尴尬及其认识上的片面性。通过探讨社区花园与绿地系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社区花园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中的设想.
  • 摘要:本文通过对哈南工业新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融合.本项目规划设计打破城市公园常规做法,注重上位规划、前期分析、现状调研与传统文化的研究.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朱雀为原型,进行文化提炼与形象抽取,将传统文化元素、传统园林设计手法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现代城市公园设计方法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空间.
  •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的存在就是为了提供后人更多的设计思路和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一直是所有人在关注的话题,在园林设计中如何实现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传统是值得当下设计师思考的.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分析得到对传统的理解,也试图通过对传统园林文化的表达和精神的探索得到一些启示.笔者认为,中国传统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风尚,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造园追求上,它与儒、道、释三家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渊源;在造园灵感上,绘画与书法艺术是它的重要来源之一;在造园手法上,所遵循的有常法而无定式则是其神奇与独具匠心之所在。在当代现有的风景园林案例中不乏一些精品,本文也试图通过对三个不同尺度不同纬度案例的分析寻找传统与现代的转译.总之,中国传统园林的出现有着其必然性和特殊性,源于古人的生活方式,环境特点等方面。时代的变化赋予人们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思考方式,因此变是必然趋势。但是时代的发展基于传统的根基,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依旧和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如何在变种需求不变,如何在对现代的理解中诠释传统的内涵是设计作品需要体现的。
  • 摘要:自1992年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以来,其考核层面和内容都发生了改变.通过对考核指标呈现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政策与目标演变的特点及存在问题。研究发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对园林绿化以外的指标进行了一定的扩展,首度使生态、节能、市政、人居、社会保障等类别指标在数量上超过园林绿化相关指标。而“生态园林城市”考核重点也向着改善社会民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时政方针和社会最新的热点倾斜。这些新变化意味着“生态园林城市”与“园林城市”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中“生态园林城市”朝着更多元化、更贴近社会热点、更高标准要求的方向发展,其对于探索如何建立生态、经济、社会高效复合的“生态城市”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努力。然而,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园林城市”考核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在“管绿”与“管地”不分的工作思路下,绿地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衔接,这使得园林绿化工作思路始终存在误区,使得评价标准和最终执行效果总是留有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法规体系、沟通机制、执行落实、政策活力、积极探索5个角度来探讨构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体系的途径。只有从思想认识根源去分析问题,并逐步完善法规体系,打破体制环境的束缚,引入更多样化的决策和执行机制才能最终引导好“园林城市”的发展。
  • 摘要: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创新技能.德国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讨课程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倡导多元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已形成完善的专业教学体系.本文从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理念与课程构架、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管理体制和教学条件等方面阐述德国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学的建设特点.针对专业领域的实践性应用目的,课程教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紧密交融,相互穿插。专业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前期调查分析、设计哲学应用、设计表达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体系,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加强自主设计、实践积累、团队合作、思维训练的培养模式,从而提高自主学习、专业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为保障专业硕士教学顺利进行,教学体系构架坚固,建立包括管理运营机制、质量监控机制、开放式激励机制等管理机制。德国专业硕士研讨课重视思维模式的训练,提供宜人又不乏竞争机制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创造、帮助学生融人专业领域。实践证明,作为社会创新系统的重要一环,德国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风景园林实践的综合能力得到有力保证,为加强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济南动植物世界植物园部分的规划过程中,引入基于分子生物学理论的APGⅢ分类系统的相关成果,主要以该植物园拟引种与驯化的植物为对象,在被子植物区构建十三大类群,将植物布局与特色专类园相结合,力求把植物分类学发展的前沿动向体现于实际的风景园林规划中.
  • 摘要:在由追求城市规模、空间扩张转向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内涵,进而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公园作为最贴近城市居民的公共绿地空间,应是城市绿地和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文章梳理了我国现阶段社区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发现目前我国在社区公园建设方面主要存在着、片面追求视觉景观效果、人性化设施缺乏、空间尺度失衡、生态环境脆弱以及缺乏特色和与其他城市开放空间整体性规划意识不足这几大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社区公园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目前国内对于社区公园的研究多存在于住区具体的景观环境研究之中,对居民行为心理影响方面研究较浅,对于环境生态性的研究也明显不足。而国外的社区公园建设充分发掘社区公园的特色,建设了不同类型的社区公园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借此提出了新形势下社区公园研究和设计建设应关注的要点:社区公园需更多从居民生理、心理感受层面提升公共服务内涵,成为兼具参与性、保健性以及经济性的公共场所;社区公园建设管理方面应该转变一味追求绿地指标的错误观念,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追求创新,将社区公园的生态化建设融人到城市整体绿地系统建设中,使社区公园结合城市其他开放空间,成为一个连续的体系;同时,社区公园的内部建设需要更多关注科学性、园艺实践性和生物多样性;社区公园要更加重视个性文化的展示,在建设中应当更多注重自身特色的挖掘,结合地域的独特性,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区“名片”。
  • 摘要:居住区的微气候环境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利用现有的数字技术平台对居住区的建筑朝向、日照间距、日平均太阳辐射、自然通风、声环境等微气候条件进行分析,综合分析各因素,确定居住区活动场地区域,为后期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定量的依据.
  • 摘要:数据可视化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正在广泛地运用于许多领域.本文首先介绍了数据可视化的特点、历史发展;然后讨论了数据可视化对新型城镇化风景园林建设的重要意义,总结了数据可视化在风景园林行业中的3种类型,即基于ArcGIS的地理信息可视化、基于设计图纸表达的数据可视化、基于HTML5的交互性共享可视化;最后介绍了可以利用的可视化技术手段和工具,包括数据分析、绘图专业软件,可视化编程语言和环境,Google图表和可视化工具。文章强调了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数据可视化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协助其推进与发展.
  • 摘要:自1968年两次巴黎规划调整把米黄色作为巴黎的主色调后,世界各个城市也陆续开展了对自己城市中纷繁的色彩进行主色调统一的实践,在这背景下,有些地方政府逐渐形成把一个城市刷成一个或按功能刷成多个颜色的规划意见.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代城市色彩规划的各种理论、方法论的调查,对比中国历史城市建造的过程,寻找一条适合现代我国国情的城市色彩规划道路.笔者发现,中国古代城市色彩统一性的遵循以下规律:色彩的等级制度限定了建筑色彩的滥用情况,代替了现代色彩管理法规;建筑单体的模块化使建筑群落具有统一性,使建筑的主色调具有趋同性;中国较统一的意识形态使总的审美趣味趋于一致;崇尚自然材料肌理,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用绘画的眼光来看待建筑,包括建筑的色彩;地方性材料的应用,使模块化的城市具有了强烈的地方性。综合目前国内外的城市色彩理论及实践以及中国传统城市色彩的控制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现代城市的色彩控制:即要依法管理建立色彩指导规范并严格执行来代替色彩等级制度,民间组织关于城市文化的推进作用,本地材料的继承、开发应用。
  • 摘要:通过作者的工作经历浅谈绿化养护社会化管理的必要性、养护招标的工程量确定方法、绿地等级划分、各类绿地养护标准的确定、中标后对养护单位的要求、具体考核方法、评分处罚细则、辅助拦标价制定等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中文化设施景观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从公共性的角度出发,通过解析公共视角下的文化设施景观的特征,从公共空间、公共语境和社会参与等3个方面提出设计策略.在策略研究中分析了国内外文化设施景观的实例,并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
  • 摘要:通过量化研究的方法对武汉市植物园的植物空间进行分析总结.并将景观元素分为疏林草坪空间、植物与建筑形成的空间、植物与水体构成的空间、植物与道路构成的空间这五类空间分类进行研究.得到量化结论,运用于其他的景观设计中.
  • 摘要:材料作为空间氛围表达的重要载体,不仅会影响到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式特征,而且会影响到游客的感官体验.因而,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日趋同质的前提下,本文通过分析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硬质景观材料、软质景观材料和空间氛围3个层面来解析现代景观的材料设计策略.许多硬质景观材料在现代技术的影响下,已经变得具有更多的可塑性,因而,设计之初的材料属性和过程研究变得非常重要。通过对砖、石材、木材、竹材、混凝土、砂石、胶垫、金属、玻璃等不同材料的色彩、质感、肌理等属性研究以及材料使用的过程变化研究,可以帮助风景园林师更好地理解材料在场所营造过程中的适用性,进而影响景观设计的空间结构与形式特征。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软质景观材料的选择有以下几种:土壤、水景、植物。而在选择硬质景观材料的过程中,将材料的色彩、质感、肌理等属性结合景观的性质差异进行选择。不同性质的景观,空间气氛理应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人的心理感受,这就需要风景园林师从心理学视角来研究材料属性。在选择软质景观材料的过程当中,风景园林师可以通过研究不同形式的水景和不同植物的文化象征含义,用来表达空间气氛的差异。
  • 摘要:我国许多老工业城镇正面临严重的衰退问题,目前国内现有的更新改造实践也存在一定不足.绿色基础设施战略多功能多效益的规划目标、网络化的社会空间结构以及多方参与的规划模式,对于老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国际上老工业城镇绿色更新策略的效益和方法步骤,总结其特征要点,包括充分合理的利用闲置资产、基于社区分级的更新规划和投资、基于多方合作的绿色更新规划,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老工业城镇绿色更新提供经验参考.
  • 摘要:李清照纪念堂位于济南趵突泉园内,是以著名词人李清照为文化基底构建的自然山水园林,李清照是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家庭的影响以及词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成就了李清照独特的人格魅力.李清照纪念堂中植物的应用在满足普遍园林植物配置原则的同时,更注重表现李清照诗词中描述咏叹的植物,不仅再现清照当年的景观环境,而且达到情景交融,植物的状态再现诗词的意境以及词人的思想,植物的应用配置与人文文化相融合,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 摘要:柳树是中国传统园林造景和现代园林绿化和常用树种,但达到古树级别的非常稀少.本文介绍了山东济南大明湖景区内的近百株古柳的分布、生长、管理、保护情况.大明湖景区内现种植有柳树1880株,占景区乔木总量的13.2%,所占比例为市内各公园、景区之首。景区的柳树品种以普通垂柳为主,兼有旱柳、馒头柳、龙爪柳、金丝垂柳等品种。柳树作为一种速生树种,能达到古树级别的非常珍贵,在日常养护管理中要格外注意保护,以免产生无法弥补的损害。在古柳树树冠投影范围内不应进行挖坑、取在日常管理中,应为每株古柳建立管理档案。树干出现空洞、大枝折断是古柳常遇到的损害。在进行树洞修补时,应尽量去除树洞内的腐烂部分,用药剂杀虫杀菌后再采取封堵措施。在封堵时应按照“补干不补皮”的原则进行,即留出树皮部分不予封堵,便于愈伤组织形成,逐步通过树体自身的生长封堵空洞。遇有大枝折断时,应及时去除折断部分,去除时注意剪口平滑并用伤口涂抹剂处理,防止病虫侵入。古树是一个城市的宝贵财富,大明湖景区的古柳树是活着的历史,保护好、管理好明湖古柳,是建设民生园林、生态园林、文化园林、特色园林的需要,是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的重要内容之一。
  • 摘要: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是影响其使用的重要因素.本文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缓冲区分析方法,对2010年沈阳市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沈阳市城市公园绿地总体可达水平较差,从可达居住用地来看,仅38.1%的居住用地位于公园里的500m可达的范围内;从可达人口来看,人口分布位于公园绿地500m范围内的占城市总人口的42.27%,略高于居住用地可达水平.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 摘要:为评价宁夏罗山短花针茅(Stipa brevi flora Griseb)荒漠草原不同月份草地综合营养价值,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草地营养单项指标综合成几个新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再利用隶属函数与动态聚类法确定1-12月份草地营养价值综合次序及其分类.结果表明,影响宁夏罗山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月份草地综合营养价值的第一、二主成分分别为粗蛋白-粗脂肪因子和钙元素因子,贡献率分别为76.69%和10.46%;不同月份间草地营养价值综合排序为8月、9月、7月、10月、6月、5月、4月、11月、12月、1月、2月和3月;1-12月草地营养动态聚类为3类,12月以及1-3月为第一类,4-6月及10月、11月为第二类,7、8、9月为第三类.影响该草地综合营养价值的主要因素为粗蛋白—粗脂肪因子;草地综合营养价值8月最高,3月最低;79月综合营养价值属优等,46月以及10-11月属中等,13月和次年12月属劣等.
  • 摘要:本文通过石嘴山市煤矸石山表层土壤的基本特点,经过换土改壤,根据煤矸石山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对几种落叶乔木进行栽培,并对胸径等生长性状及叶面积等光合性状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表明:几种落叶乔木煤矸石山栽培性状表现及适应性从强到弱依次为大叶垂榆>龙桑>北海道黄杨>国槐>香花槐>金枝国槐.为选择优良的、适宜在大武口煤矸石山引种栽培、全面推广的乔木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笔者认为,研石山绿化造林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科学种植技术和合理的抚育管理方式。植物品种选择应优先考虑根系发达、耐干旱、耐贫痔的优良品种,并尽可能采用乡土植物,如龙桑、国槐等。抚育管理的关键在于浇水,特别是在保树期和干旱高温季节。由于研石山山高坡陡,保水保肥力差,科学的整地对促进绿化造林的成功也是十分重要的。
  • 摘要:良好的景观可以对人的健康产生有益影响,促进人们产生积极的生活方式,所以在现代社区中尤其是在养老社区中设计具有保健康复功能的景观环境意义重大.园林景观除了能创造优美舒适的景色,更重要的是能创造适合人类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为社区内部人员尤其是老年人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充分利用有养生保健作用的植物来杀菌和净化空气,可以创造清新健康的户外景观,使人们在日常活动中轻松受益.勇于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社区,积极推进康复花园的建设,重视园林景观对人尤其是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将为现代化养老社区的建设和普及提供重要参考.
  • 摘要:通过对天津武清文化公园的实地调查,对园林植物柔化硬质景观、衬托主题、传达乡土气息、烘托地域特色、营造季相景观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分析文化公园现存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文化主题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 摘要: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传承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将与我国传统节日风俗相关的园林植物文化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出春节悬挂桃符,清明插柳、射柳,端午插三友、沐兰汤、斗百草、簪榴花,七夕瓜棚夜话、花草染甲,中秋闻桂赏月,重阳插茱萸、赏菊花等文化习俗.
  • 摘要:随着城市化,我国在城市环境问题与食品安全日趋严重.屋顶农场作为一种具有生产性的绿色屋顶,正显示其特殊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屋顶农场的发展、国内外实践案例,分析屋顶农场在我国城市化中的可行性,并从屋顶资源、食品安全、资源利用、经济效益等方面着重进行讨论,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面临屋顶农场的问题,如尚未推出关于都市农业、屋顶农业的相关法规与政策,也没有相关的管理部门;对于屋顶农场的施工技术、培育技术、植物选择和屋顶气候环境对作物的影响还处于试验性阶段;由于民众对屋顶农业的认识不够,银行也没有响应的贷款项目,所以目前资金流还存在一定问题。总之我国屋顶农场的实践才刚刚开始,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新方向、城市休闲生活的新方式,屋顶农场的基础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在技术层面、运营模式、政策支撑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提高其可行性。
  • 摘要:本文从耐盐碱花境植物材料选择出发,分析了在盐碱地绿化过程中花境营建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并以潍坊北辰洲景观绿化工程营建的盐碱地花境为案例,阐述了盐碱地特色花境的营建过程及其景观效果.整个工程项目是以城市森林为主题的公园景观营建工程,要求植物的种植密度较大,要求以自然式的种植形式为主,对花境的总体要求是简洁、大气,且品种不多为宜。此项目中的植物种植方式主要以片植为主,所以要求花境有大尺度的变化,与地产园林有所不同。此段花境主要沿道路做,适当的延伸到里面,而两边主要形成密闭的空间。对于植物材料的选择上,因项目要求比较注重中层植物,所以尽量不要用草花,宿根花卉要求用量不要太大。但花境项目考虑到观赏的特殊需求,增加了部分一年生花境。以整个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以春景为主的乔灌木的耐盐碱花境植物材料选择与搭配技术,经过对地形的处理、植物材料的选择等方面,打造出花境配置的骨架。耐盐碱的宿根花卉则多考虑夏季开花的特点,考虑菊花花期长、色彩鲜艳等因素,添加了其他适宜市政旷野效果的花境植物进行布置。一年生花卉的加入,则考虑到项目的即时效果,建成后开园向游人、市民等开放的要求加入,色彩上选择了比较鲜艳的石竹、瓜叶菊等。
  • 摘要:通过对银川地区绿化树种的调查研究表明,银川地区现有园林绿化树种共计40科、86属、153种(含变种、变形).乡土树种共70种,占所有树种的45.8%,引种树种共83种,占54.2%.其中:乔木83种,占所有树种的比例54.2%,常绿乔木15种,落叶乔木68种;灌木64种,占所有树种的比例为41.8%,常绿灌木11种,落叶灌木53种;藤木6种,占所有树种的比例为4%.乔木、灌木的比例为1.3∶1.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为1∶4.9.在银川地区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规划中,应增加常绿树种和垂直绿化树种的比例,引种驯化抗逆性强的树种,同时改进管理方式,采用精细化管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