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构架
木构架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8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理、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8036篇;相关期刊139种,包括新美术、城市建筑、古建园林技术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建筑历史研究与城乡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届全国村镇综合防灾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2013年年会等;木构架的相关文献由427位作者贡献,包括袁建力、孙强、杨韵等。
木构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8036篇
占比:99.19%
总计:28266篇
木构架
-研究学者
- 袁建力
- 孙强
- 杨韵
- 高亮
- 方应财
- 汪锦林
- 程建军
- 詹霖
- 周乾
- 闫维明
- 吴宇环
- 张庆
- 张雪庭
- 彭胜男
- 曹鹏
- 李胜才
- 潘毅
- 赵大星
- 万佳
- 刘元
- 刘龙
- 叶建华
- 叶立新
- 唐丽娜
- 孟宪杰
- 李铁英
- 沈银澜
- 王娟
- 王海南
- 薛建阳
- 袁双
- 谢丹
- 谢培才
- 贾东
- 雷杰
- 魏剑伟
- 于文
- 伊铭
- 俞廷标
- 傅朝卿
- 关宏志
- 刘伟庆
- 刘坤
- 单士元
- 古晋
- 吴国智
- 吴晨伟
- 周星建
- 周晓锋
- 周琦
-
-
叶涛波
-
-
摘要:
乐叙堂,即黟县宏村汪氏祠堂,又名众家厅,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坐落于宏村月沼旁。深入汪氏祠堂,实地考察祠堂内部的木构架装饰,主要从社会学、艺术学等角度浅议额枋、斗栱、雀替、梁架的建筑做法,整个祠堂建筑格局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了宋代样式,具有相当大的建筑史学价值。
-
-
刘莹;
蔡军;
张健
-
-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婺州民居中厅堂木构架的特色及其成因。婺州传统民居被誉为中国东方民居的“明珠”,将木雕艺术与建筑艺术的融合发展到了极致。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总平面布局和营建技术两方面,对厅堂木构架构成及特色的专题研究较少。本文首先对婺州传统民居产生的自然及社会背景进行研究,然后通过田野考察及文献研究,明确其厅堂木构架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地域特色。本研究可对婺州传统民居的研究进行补充,并为进一步探索江南地区厅堂木构架的特色与区划做出铺垫。
-
-
贾博涵;
吕新燕(辅导);
霍春玲(辅导);
郭清(辅导)
-
-
摘要:
中国早在5千多年前的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木构架支承屋顶的建筑。木结构建筑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好;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所以,木结构建筑非常流行。在今天,木结构建筑在建筑中仍占有一定的比重。五台山佛光寺、大同华严寺、忻州南禅寺、应县木塔.
-
-
张伟民
-
-
摘要:
木构架属于传统的房屋建筑结构,其有别于钢筋砼结构建筑,主要依靠各构件之间的拼接,构建出建筑主体.本文以壹"贰号院项目为例,探讨木构架的安装建造设计,具体包括准备材料及设备"确定设计工艺"制定组织保障方案以及实行绿色环保施工.其中,安装工艺分成正身椽"正身飞头以及木装修三个部分展开叙述.
-
-
付帅;
陈泽华;
杨小军;
王佳阳;
刘嘉敏
-
-
摘要:
穿斗式木结构建筑是指由穿枋与立柱通过穿插形成的木构架为支撑体系的建筑形式,具有安全耐用、抗震性能好、建造成本低等特点,是我国古代最受欢迎的民用建筑类型之一.通过对传统木结构建筑特点、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阐述与探讨,提出运用现代木结构设计与建造方法,对传统穿斗式木结构进行转型升级,以推动其高质量发展.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建造技术,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木结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
陈雪琦;
罗漪;
胡红松;
彭兴黔
-
-
摘要:
研究福建土楼外部夯土墙和内部木构架对土楼整体抗震性能的贡献,探讨方形和圆形土楼抗震性能的差异.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选取与福建土楼地质条件相近的两组天然地震波(EL Centro波和Taft波)和一组人工地震波,以圆形土楼承启楼和方形土楼世泽楼为例进行分析.分别对外部夯土墙和夯土-木构架混合结构进行计算,得到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层间相对位移、层间位移角、木结构承受的水平地震剪力等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地震力主要是由夯土墙的惯性力引起的,夯土墙占水平地震总剪力的97.4%;圆形土楼的应力和应变比方形土楼更均匀,空间整体性更好.
-
-
王娟;
崔志涵;
张熙铭
-
-
摘要:
以山西佛光寺东大殿为代表的唐代殿堂型木结构建筑年代久远,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已有研究表明柱架层、铺作层和屋架层的水平分层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其中柱摇摆在抗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唐代殿堂型木构架中的木柱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抗侧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考虑摇摆过程中柱头和柱脚受压面应力状态变化及受压区木材的弹塑性变形,将柱摇摆过程划分为六个子状态,分别建立了各子状态的几何方程、平衡方程和接触面应力分布关系;对柱头、柱脚受压面形状变化以及柱头栌斗压力合力作用点和柱脚础石支反力合力作用点的平移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建立了摇摆柱抗侧力-柱头水平位移力学模型,并通过与数值计算结果及已有理论模型的对比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此外,还对比分析了唐、宋两个历史时期殿堂型木构架因柱架层构造不同而产生的抗侧性能差异。研究成果可为早期古建木构抗震性能及加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
孟阳
-
-
摘要:
就剑川匠系合院建筑中构件层叠的现象,试从建构的角度分析背后的建造意图,认为层叠建构的动机是抵御频发的地震继而论证建构动机和建构现象之间的作用原理,指出不仅横架与纵架的层叠建构分别体现出不同的抗震策略,当纵横构架连为一体时,抗震性还表现于榫卯节点的加固,并影响了整体结构中的细节设置.
-
-
沈银澜;
刘辉;
周敬轩;
陈中伟;
王利辉;
周海宾
-
-
摘要:
为了解北方地区传统民居抬梁式木构架的抗震性能,制作了三榀足尺木构架模型,开展了低周往复的拟静力抗侧试验,研究木构架的受力特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强度和刚度的退化、耗能规律等,揭示不同柱基础及荷载条件对木构架抗侧力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馒头榫连接的木构架是一种变刚度的摇摆体系,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柱脚翘起,馒头榫节点的拔榫量;木构架竖向荷载下存在明显的P-△二阶效应,该影响不可忽略;在大变形下由于二阶效应不能自己复位,主要借助外部荷载进行复位;允许柱脚滑移使木构架在低周往复水平荷载下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摇摆特性,相比柱脚限制的情况耗能能力减弱,捏拢效应更为严重,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馒头榫节点;竖向荷载增大有助于提升木构架的抗侧性能;作为山墙位置的木构架竖向荷载偏小,容易导致木构架的抗侧承载力与耗能能力不足.研究成果将为北方传统村落"四梁八柱"木结构民居抗震性能的评估、修缮与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
-
-
Shi Xinyu;
石新羽;
Zhou Chi;
周驰
- 《2017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暨DADA2017数字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通常用作替代工厂加工生产线人工劳动的机械臂,近十年来被先锋建筑师逐步引入到建筑设计和建造领域,旨在贯通建筑从虚拟数字化设计到现实数字化建造的全过程,并在此全新的机制下探寻建筑设计和建造集成化的设计创作新方法.工业机械臂因其具备六轴联动的灵活机械性能,且方便在其末端安装各类加工操作工具,因而常被建筑师用来直接加工生产形态复杂的非标准化建筑构件,例如热线切割保温泡沫、铣削切割木材、三维空间打印等.除了此类直接加工生产形态复杂的建筑构件作为机械臂建造应用的最终产品,而后通过人力组装完成整体构筑物的建造模式以外;利用机械臂的举载、臂展和精准定位的优势,以三维空间化定位的方式主导构筑物的组装过程,协同人工安装固定等工作,人机协作共同完成整体建造的过程也应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数字建构研究.在本次"Stick Weaving"建构教学实验中,探索使用KUKA机械臂安装夹取工具,分别抓取496个2m长的标准木杆件,将其分别精准放置于空间中特定位置,配合人工固定安装工作,组装形成连续变化形态的整体木构空间.最终的木构架实验项目在一周的时间内完成了从设计构思到建造的全过程,初步探索了通过连续化的数字技术,链接由数字设计到人机协作空间化组装构筑物的可能性.
-
-
-
张继强;
王蓉;
罗丹;
李新强;
王国啸;
任岐鸣
- 《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为保护古建筑,采用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方法,以故宫太和殿某开间梁柱尺寸为原型,制作了3组1:8的缩尺比例的4梁4柱模型,考虑榫卯节点形式为燕尾榫,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了古建筑木构架的抗震性能,获得了构架的P-△曲线,分析了构架的骨架曲线、耗能能力、刚度退化及变形能力.归纳了构架恢复力拟合曲线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古建筑木构架的P-△滞回曲线为Z形,具有明显的捏拢特性;随着构架侧移增大,其侧移刚度降低,耗能能力趋于稳定;另一方面,构架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
-
-
葛学礼;
朱立新;
申世元;
于文
- 《第七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本文根据多年来对村镇房屋震害现场调查的实践经验,选择农村目前仍大量采用的木构架承重土坯围护墙房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足尺模型,在模拟地震振动台上进行试验研究.介绍了木构架承重土坯、夯土和砖围护墙房屋房屋的典型震害、试验模型设计、试验概况与试验结果,为同行在类似的研究工作中提供参考.
-
-
谷健辉
- 《全国第八次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该文主要探索中国传统社会的宇宙观的形成,宇宙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建筑上的反映,说明传统建筑是宇宙观的物质再现,继而探讨中国古代建筑长期沿用木构架的原因.进一步说明环境文化研究中的思想和理论对于传统建筑研究极具有意义.
-
-
Sun Bowen;
孙博文
- 《2015建筑历史研究与城乡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鲁般营造正式》其成书年代与地域影响尚有许多未解之谜.书中的几张屋架图保留了重要的信息,迄今为止学界对书中图样的研究尚不够系统.郭湖生先生说:"《鲁般营造正式》所保存的许多图,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须得进一步研究."而多年以来对其"建阳麻沙本"的版本地理背景,学界亦未深究.笔者近期在江南各省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调查工作,尤其注意到了赣东、闽北、闽东、浙南等地区,乡土建筑木构架特殊做法与《鲁般营造正式》屋架图样中细节的相似性,并将基于田野调查而绘制出的这些地域特点的分布图,与天一阁本《新编鲁般营造正式》版本的地理背景信息进行比对.《新编鲁般营造正式》图样中这些细节特点的分布范围,既不限于传统上认为的闽东、闽南等沿海地带,而相对于以穿斗构架为共同特征的整个"泛江南"地区,又有其区域性.综合以上线索,笔者认为学界应对《鲁般营造正式》这一古代文献的地域源流重新审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