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木构架

木构架

木构架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8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理、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8036篇;相关期刊139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新美术、城市建筑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建筑历史研究与城乡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届全国村镇综合防灾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2013年年会等;木构架的相关文献由427位作者贡献,包括袁建力、孙强、杨韵等。

木构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1 占比:0.78%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8036 占比:99.19%

总计:28266篇

木构架—发文趋势图

木构架

-研究学者

  • 袁建力
  • 孙强
  • 杨韵
  • 高亮
  • 方应财
  • 汪锦林
  • 程建军
  • 詹霖
  • 周乾
  • 闫维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叶涛波
    • 摘要: 乐叙堂,即黟县宏村汪氏祠堂,又名众家厅,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坐落于宏村月沼旁。深入汪氏祠堂,实地考察祠堂内部的木构架装饰,主要从社会学、艺术学等角度浅议额枋、斗栱、雀替、梁架的建筑做法,整个祠堂建筑格局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了宋代样式,具有相当大的建筑史学价值。
    • 刘莹; 蔡军; 张健
    •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婺州民居中厅堂木构架的特色及其成因。婺州传统民居被誉为中国东方民居的“明珠”,将木雕艺术与建筑艺术的融合发展到了极致。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总平面布局和营建技术两方面,对厅堂木构架构成及特色的专题研究较少。本文首先对婺州传统民居产生的自然及社会背景进行研究,然后通过田野考察及文献研究,明确其厅堂木构架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地域特色。本研究可对婺州传统民居的研究进行补充,并为进一步探索江南地区厅堂木构架的特色与区划做出铺垫。
    • 贾博涵; 吕新燕(辅导); 霍春玲(辅导); 郭清(辅导)
    • 摘要: 中国早在5千多年前的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木构架支承屋顶的建筑。木结构建筑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好;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所以,木结构建筑非常流行。在今天,木结构建筑在建筑中仍占有一定的比重。五台山佛光寺、大同华严寺、忻州南禅寺、应县木塔.
    • 张伟民
    • 摘要: 木构架属于传统的房屋建筑结构,其有别于钢筋砼结构建筑,主要依靠各构件之间的拼接,构建出建筑主体.本文以壹"贰号院项目为例,探讨木构架的安装建造设计,具体包括准备材料及设备"确定设计工艺"制定组织保障方案以及实行绿色环保施工.其中,安装工艺分成正身椽"正身飞头以及木装修三个部分展开叙述.
    • 付帅; 陈泽华; 杨小军; 王佳阳; 刘嘉敏
    • 摘要: 穿斗式木结构建筑是指由穿枋与立柱通过穿插形成的木构架为支撑体系的建筑形式,具有安全耐用、抗震性能好、建造成本低等特点,是我国古代最受欢迎的民用建筑类型之一.通过对传统木结构建筑特点、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阐述与探讨,提出运用现代木结构设计与建造方法,对传统穿斗式木结构进行转型升级,以推动其高质量发展.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建造技术,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木结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陈雪琦; 罗漪; 胡红松; 彭兴黔
    • 摘要: 研究福建土楼外部夯土墙和内部木构架对土楼整体抗震性能的贡献,探讨方形和圆形土楼抗震性能的差异.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选取与福建土楼地质条件相近的两组天然地震波(EL Centro波和Taft波)和一组人工地震波,以圆形土楼承启楼和方形土楼世泽楼为例进行分析.分别对外部夯土墙和夯土-木构架混合结构进行计算,得到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层间相对位移、层间位移角、木结构承受的水平地震剪力等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地震力主要是由夯土墙的惯性力引起的,夯土墙占水平地震总剪力的97.4%;圆形土楼的应力和应变比方形土楼更均匀,空间整体性更好.
    • 王娟; 崔志涵; 张熙铭
    • 摘要: 以山西佛光寺东大殿为代表的唐代殿堂型木结构建筑年代久远,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已有研究表明柱架层、铺作层和屋架层的水平分层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其中柱摇摆在抗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唐代殿堂型木构架中的木柱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抗侧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考虑摇摆过程中柱头和柱脚受压面应力状态变化及受压区木材的弹塑性变形,将柱摇摆过程划分为六个子状态,分别建立了各子状态的几何方程、平衡方程和接触面应力分布关系;对柱头、柱脚受压面形状变化以及柱头栌斗压力合力作用点和柱脚础石支反力合力作用点的平移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建立了摇摆柱抗侧力-柱头水平位移力学模型,并通过与数值计算结果及已有理论模型的对比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此外,还对比分析了唐、宋两个历史时期殿堂型木构架因柱架层构造不同而产生的抗侧性能差异。研究成果可为早期古建木构抗震性能及加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孟阳
    • 摘要: 就剑川匠系合院建筑中构件层叠的现象,试从建构的角度分析背后的建造意图,认为层叠建构的动机是抵御频发的地震继而论证建构动机和建构现象之间的作用原理,指出不仅横架与纵架的层叠建构分别体现出不同的抗震策略,当纵横构架连为一体时,抗震性还表现于榫卯节点的加固,并影响了整体结构中的细节设置.
    • 沈银澜; 刘辉; 周敬轩; 陈中伟; 王利辉; 周海宾
    • 摘要: 为了解北方地区传统民居抬梁式木构架的抗震性能,制作了三榀足尺木构架模型,开展了低周往复的拟静力抗侧试验,研究木构架的受力特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强度和刚度的退化、耗能规律等,揭示不同柱基础及荷载条件对木构架抗侧力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馒头榫连接的木构架是一种变刚度的摇摆体系,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柱脚翘起,馒头榫节点的拔榫量;木构架竖向荷载下存在明显的P-△二阶效应,该影响不可忽略;在大变形下由于二阶效应不能自己复位,主要借助外部荷载进行复位;允许柱脚滑移使木构架在低周往复水平荷载下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摇摆特性,相比柱脚限制的情况耗能能力减弱,捏拢效应更为严重,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馒头榫节点;竖向荷载增大有助于提升木构架的抗侧性能;作为山墙位置的木构架竖向荷载偏小,容易导致木构架的抗侧承载力与耗能能力不足.研究成果将为北方传统村落"四梁八柱"木结构民居抗震性能的评估、修缮与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 王宏明; 张伟淼; 唐巍
    • 摘要: 农村生土墙结构房屋存在墙体材料强度很低、纵横向构件连接不牢固、干缩裂缝多、抗震防灾能力弱等缺陷.本文简述通过采取新增设木柱、木梁和木斜撑等措施,在不改变原房屋外观风貌的原则下及便于操作和造价相对低廉的前提下,做到了明显改善原结构受力体系不合理、生土墙承载能力低、构造措施不完备等缺陷问题.达到了国家对农村危房改造加固后"农房的正常使用安全及建筑风貌和室内外环境改善"的基本安全和使用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