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现象与本质

现象与本质

现象与本质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7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哲学理论、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专利文献4667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学、当代经济研究、新闻前哨等; 现象与本质的相关文献由175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幻子、周新城、孟莹1等。

现象与本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 占比:3.25%

专利文献>

论文:4667 占比:96.75%

总计:4824篇

现象与本质—发文趋势图

现象与本质

-研究学者

  • 冯幻子
  • 周新城
  • 孟莹1
  • 张昆
  • 张昆1
  • 丁俊杰
  • 中读
  • 付安庆
  • 任惠中
  • 任秀玲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燕来
    • 摘要: 学习党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其内涵与功能正在党史学习实践中逐步展开与深化。为了增强党史学习的效果,分清主流、看清本质,全面客观地看待党史,党员干部必须善于处理现象与本质、全面与客观、认知与践行、明理与增信四对关系范畴。其关键分别在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党史的现象认识党史的本质;通过“古今中外法”,全面客观地看待党史;通过以知促行、以行验知来推动党史学习;通过从中国的整体利益和历史教训出发领悟党史规律,从而增强党员干部的信仰、信念和信心。
    • 周世露
    • 摘要: 由杨娟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视域下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一书以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为理论视域,以当代中国贫富差距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为目标导向,科学地考察了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历史与现实,分析了当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象与本质,提出了新时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治理路径,具有创新意义。
    • 潘建屯; 黄秋玉
    • 摘要: 唯物辩证法为继续把党史学习教育引向深入,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从现象与本质的视角来看,党史学习教育既要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从整体上认识主题主线的历史连贯性,也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客观分析主流本质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准确把握百年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从内容与形式的视角来看,党史学习教育既要关注学习内容,回答“学什么”的问题,也要创新学习形式,回答“怎么学”的问题,力求达到关注学习内容与创新学习形式的有机统一。从辩证思维的视角来看,党史学习教育既要辩证把握“知”与“行”,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也要辩证把握“点”与“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进而全面深入准确地学习百年党史。
    • 王丽君; 张琦
    • 摘要: (接上期)四、看“结构”,培养归纳力与布局力所谓归纳力,是指从已有的数据、资料或发生的事件中提炼出有效信息与所需结论,由表及里看清事物现象与本质的一种能力。布局力,是指对事物或事件进行规划后所思考或拟定的方案、计划、策略的能力。结构是指构成一个事物整体的框架、脉络或者是对事物整体的一个有序分解、合理搭配、统筹安排。
    • 潘建屯(口述); 康琴(整理); 杨晓(图)
    • 摘要: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做简要分析。从现象与本质的视角看,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了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内在精髓。学习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就要学习和体悟习近平如何通过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各种现象,深刻把握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下的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基本着力点、根本方向和价值旨归等本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判断,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共性描绘,也是对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个性表征,它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基本着力点。
    • 罗增儒
    • 摘要: 开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把握数学本质是前提。在认识现象与本质的基础上,作者对把握数学的本质进行了数学是什么、教学抓什么和具体怎么抓三个层面的思考,认为数学思想是由数学知识通往数学核心素养的桥梁。教师开展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一个基本框架是把握数学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组织互动探究(或主题站位)的教学活动,形成“数学化”的深度学习。
    • 韩垒
    • 摘要: 现象与本质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谚语素材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眼睛所能看见的东西是有限的。许多看不见的含量,才是决定事物的最终因素。我认识一个叫威廉的英国小伙子,他特别喜欢中国的京剧,不远万里从英国赶来,跟随一位京剧老师学习。威廉很努力,花了三年时间,学得十分认真,甚至多次催着老师教他,把老师累得半死,结果后面的课程也就学会了一星半点,而且要么音不对,要么腔不对。上台迈脚,也总对不上路数,不光自己着急,老师也跟着着急。
    • 方立天
    • 摘要: 在新千年开始之际,宗教越来越表现出对人类生活和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随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相互交往的日益密切,在这个显得越来越小的地球村中,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冲突与融合也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对佛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等宗教进行深入的研究就变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宗教研究》是宗教学术性刊物,倡导对宗教进行客观的学术性研究,以求推进对宗教现象与本质的更深入的认识;亦以促进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为己任.
  • 10. "存在决定意识"五问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赵磊; 赵晓磊
    • 摘要: 晚近以来,国内不少学者承接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余续,指责"存在决定意识"的逻辑否定了人的主体地位,所以,必须拒斥"唯物"的立场,把人的至高无上的主体性地位从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阴霾中拯救出来.针对这种指责,本文就相关的五个质疑展开了如下分析:(1)承认"存在决定意识",并不意味着必须否定"意识"的作用.意识所具有的"认识"和"影响"作用,与存在所具有的"决定"作用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不要把"本体论"与"认识论"混为一谈.(2)马克思批判历史唯心主义"脱离实际",并不是说历史唯心主义与社会存在无关,而是说它们歪曲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3)如果"存在决定意识"只在宏观层面有效,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就缺乏必要的"微观基础".某些个体意识看起来可以超越自身社会存在的现象,其实仍然没有超越自己所处的社会存在,而是超越了绝大多数人的认识水平而已.(4)强调"思想导向"和"主旋律"的引领作用,并不是主张"意识决定存在",而恰恰是"存在决定意识"的反映和要求.(5)辩证法的"一分为二"与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并非不共戴天.在本体论上,"一"比"二"更接近根本,"一元"比"二元"更接近本原.最后,论文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出发,讨论了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