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
地球村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9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278篇;相关期刊766种,包括中关村、青年记者、新闻传播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论坛等;地球村的相关文献由98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星宇、廖晓义、翟鹏等。
地球村
-研究学者
- 张星宇
- 廖晓义
- 翟鹏
- 巫蓉
- 方立天1
- 温宪
- 葛红兵
- jessie
- 代颖
- 刘建明
- 刘芳
- 吕立波
- 吴娟娟
- 吴延鹏
- 周立新
- 唐娜
- 夏万龙
- 姚新勇
- 宋洪英
- 张晓燕
- 张景
- 张海法
- 张锐
- 张鹏
- 徐朗煜
- 曹鸿骞
- 本刊编辑部
- 朱铁志
- 李丹
- 李军
- 杨雨文
- 林志明
- 沈鹏
- 潘树琼
- 王定一
- 王强春
- 王志国
- 王晓华
- 王琳琳
- 耕夫
- 范钦林
- 荣继才
- 董映璧
- 谢晶晶
- 赵磊
- 郭俊萍
- 金惠敏
- 金雷磊
- 陈泽国
- 陈筠
-
-
刘启华
-
-
摘要: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2021年全世界似乎并不好过,新冠疫情反复肆虐让同此凉热的地球村充满了不确定性,从微观的个体生命、家庭到宏观的社会、经济、国际形势都变得脆弱。本以为这一年里可以丢下口罩、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旅行,但依然得面对疫情此起彼伏。疫情防控依然有许许多多的画面让我们瞬间感动、破防,唯愿2022年群防群控、众志成城,早日走出新冠疫情的阴霾。
-
-
-
-
摘要:
两千年前,一条丝绸之路,打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千百年后,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交通网络,更是把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它带给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翻开了“联通”"畅通"“沟通”的新篇章。
-
-
-
-
摘要:
北京冬奥会,给世界贡献了什么?本刊讯(编辑董静媛)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风险和挑战,中国坚持疫情防控和冬奥会筹办两手抓、两手硬,工作不间断、力度不减弱、标准不降低,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与担当。在面对全球性挑战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世界各国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协调行动。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非常时刻,用心办好一届冬奥会,成为中国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佳诠释。
-
-
侯隽
-
-
摘要:
“舌头一卷,黄金万两”。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是,小语种专业头上自带光环,风度翩翩的外交官、叱咤风云的驻外企业高管、时尚的地球村人……这是在招生时很多考生和家长们心中描绘的人生蓝图。但是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上,“小语种毕业生就业难”也是吐槽最多的话题,仅在豆瓣小组“大学后悔学小语种”的成员就达32998人,在近百个豆瓣“大学后悔学xx”系列小组中,小语种位列前五。
-
-
-
-
摘要:
两千年前,一条丝绸之路,打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千百年后,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交通网络,更是把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它带给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翻开了“联通”“畅通”“沟通”的新篇章。
-
-
郑辉
-
-
摘要:
研究背景在经济和贸易全球自由化的背景下,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娱乐等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任何信息都以秒为单位迅速地传递,人类生活在一个共享空气与阳光的地球村,共同期待朝阳的升起,共同欣赏夕阳的西下。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贸易的过程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
-
-
-
摘要:
两千年前,一条丝绸之路,打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千百年后,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交通网络,更是把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它带给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翻开了“联通”“畅通”“沟通”的新篇章。
-
-
陈睿
-
-
摘要:
我们要用一个国际视野去看待人类古典艺术的发展。地球村的形成,拉近了世界人民的距离,中国最古老艺术之一的昆曲必然要融入世界文化艺术之中。昆曲起源于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品,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它影响了中国的多个剧种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世界艺术的发展。
-
-
陈劲松
-
-
摘要: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因其提出“媒介即讯息”而名声鹊起。在《理解媒介》中,他断言“目前正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这似乎让人联想到当前埃隆·里夫·马斯克(Elon Reeve Musk)的“脑机接口”技术。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AI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各种自媒体、新媒介的泛滥,新媒介时代的理论界以及各类玩家们很容易与麦克卢汉发生各种类型的共鸣。在这些共鸣的背后隐藏着的,则是麦克卢汉研究问题的独特视角,而正是这些独特的视角使得麦克卢汉的一些“令人迷惑的观点”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之轴中多次“被发现”并常常给人以新的启迪。麦克卢汉的独特视角,主要可以归纳为媒介视角、技术视角、文化视角、语言视角以及人的身体及其解放的视角等等,而那些不同时代的共鸣,只不过是麦克卢汉的这些独特视角与不同时代之风之间所发生的时代欢唱。
-
-
王海龙
-
-
摘要:
21世纪面临着全新的技术和理念进步,视觉人类学作为人类文明记录和呈现的手段也展现着意义非凡的互动和嬗变现象。从原始视觉记事到电子时代的新媒体,视觉人类学的作用和功能在各方面都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天,视觉人类学承担着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阐扬多元文化的新任务。“服务当下”和关注社会、与新媒体结合是视觉人类学眼下的新动向;新科技的发展和便利化为视觉人类学与新媒体的结合提供了可能。得“地球村”、网络、视觉文本等新科技理念和手段之赐,结合“冷-热媒体”理论的启迪,视觉人类学迎来了在新世纪发展的全新机遇。如何使新媒体在视觉人类学的框架下更好地为文明进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为社会文化整合和人类福祉作出新贡献,这是当代视觉人类学和关心人类文明进步的人文-社科界学人理当关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