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城市
煤炭城市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62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1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59882篇;相关期刊160种,包括学术交流、经济师、经济研究参考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四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3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六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等;煤炭城市的相关文献由364位作者贡献,包括姚平、刘耀彬、陈培友等。
煤炭城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9882篇
占比:99.56%
总计:60144篇
煤炭城市
-研究学者
- 姚平
- 刘耀彬
- 陈培友
- 于长立
- 姜云
- 梁静国
- 焦华富
- 雷仲敏
- 张凤武
- 李秀春
- 佟连军
- 刘展宏
- 华颖
- 卞正富
- 吴学平
- 唐立峰
- 影子
- 李效顺
- 李景祥
- 杨宏慧
- 高超杰
- 于云海
- 仇方道
- 仲召红
- 任一鑫
- 倪维斗
- 傅春
- 刘学
- 包培全
- 吴立新
- 周齐
- 孙明
- 孙茂颖
- 张安军
- 张波
- 朱静
- 李冬梅
- 李博
- 李政
- 李连济
- 杜顺斌
- 汪云甲
- 王德鲁
- 王新华
- 王洪飞
- 白英
- 纪万斌
- 翟伟峰
- 胡玉才
- 胡蓉
-
-
杨崧
-
-
摘要:
在“30·60”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中国迫切需要经济发展的绿色化转型,绿色金融作为绿色经济的“核心”,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推动作用。当前我国绿色金融的供给与需求相差较大,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可为煤炭资源型城市改变原有经济结构与城市转型提供助力。本文将讨论绿色金融助力煤炭城市转型的地位,分析绿色金融助力城市转型的作用,根据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绿色金融助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方法与建议,进而为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参考。
-
-
殷柱山;
白英
-
-
摘要:
“革命成功重镇地,中共创建第一城。”山西省阳泉市,在很多人印象中是一座著名的煤炭城市,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她还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城市。这座位于太行山中部西侧的山城,犹如镶嵌在太行山麓的一颗璀灿明珠,不仅孕育了众多人文荟萃的名胜古迹和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而且留下了抗击日寇、百团大战、支援解放等中国共产党奋斗的足迹。这片热土上,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英勇不屈,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中共创建第一城”是山城阳泉最亮丽的“名片”。
-
-
影子
-
-
摘要:
山西省阳泉市,在很多人印象中是一座著名的煤炭城市,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她还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城市。这座位于太行山中部西侧的山城,犹如镶嵌在太行山麓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不仅人文荟萃、自然景观丰富,而且还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阳泉人民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而走过的革命历程。如今,历史厚重、自然资源丰富的山城阳泉已是一个高楼拔地,交通发达的新兴工业城市。
-
-
白英
-
-
摘要:
“革命成功重镇地,中共创建第一城。”山西省阳泉市,在很多人印象中是一座著名的煤炭城市,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她还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城市。这座位于太行山中部西侧的山城,犹如镶嵌在太行山麓的一颗璀灿明珠,不仅孕育了众多人文荟萃的名胜古迹和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而且留下了抗击日寇、百团大战、支援解放等中国共产党奋斗的足迹。这片热土上,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英勇不屈,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中共创建第一城”是山城阳泉最亮丽的“名片”。
-
-
陆琳;
陈翔;
魏志祥;
张天龙
-
-
摘要:
库兹涅茨效应在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存在着普遍性.低碳发展是我们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我国煤炭城市尚不具有低碳发展的成熟思路.基于我国32座煤炭城市的数据检验发现,我国煤炭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和经济发展之间并不存在库兹涅茨效应,说明我国煤炭城市的低碳建设仍存在诸多障碍和不足.因此,我国煤炭城市在技术革新、结构转型、消费观念、监督政策等方面仍要继续优化和完善.
-
-
-
-
-
摘要:
七台河市作为黑龙江省重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濒临枯竭,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按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省委工业强省部署,七台河市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省煤炭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之路。
-
-
李兴申1
-
-
摘要:
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战略科学制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对比山东省煤炭城市济宁、泰安、枣庄,构建煤炭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绩效影响关系的熵权分析模型。将熵权PrametheeⅡ评价方法进入并用于评价构成,探索发展战略与城市绩效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构建的模型,针对济宁属于的战略类型给予相应的战略调整措施,为煤炭城市转型提供决策指导。
-
-
李妍
-
-
摘要:
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分配权重,结合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构建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对2006-2015年淮南市循环经济发展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淮南市循环经济发展呈"N"型上升态势,且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经济发展指数(除2014年外)呈稳步上升趋势,且与淮南市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生态发展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15年达到最大值,几乎接近最理想状态;社会保障指数虽略有波动,但整体上依然呈现上升状态.
-
-
-
蒋冬梅;
李效顺;
卞正富;
王月香;
汪云甲;
夏嘉南
- 《201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煤炭城市矿地冲突日益加剧.中国煤炭城市的土地冲突主要表现为城市建设覆盖的大量煤炭资源、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及煤炭城市和煤矿的生态和经济冲突加剧.为化解煤炭城市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互相冲突的矛盾,本文在厘清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统筹地下煤炭资源开采与地上土地资源利用的立体空间分析框架,并以土地和煤炭资源作为主要的相互影响对象,将土地利用系统作为影响载体,借助经济学比较优势和效用均衡理论,依次估算土地资源综合利用价值(CP)、地下煤炭资源价值(MP);然后通过地下煤炭价值和地上土地资源综合利用价值均衡分析,分别确定禁采(建设)、缓采(可建)和可采(扩展)三个边界,进而将立体空间区域内的地下煤炭开采和地上土地资源利用,分别划分为禁采建成区、限采可建区、缓采有条件建设区和可采禁建区四个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最后以煤炭型城市济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价值均衡的立体空间优化模型很好地解决了地矿冲突矛盾,能够为煤炭城市立体空间发展模式选择和调控政策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
-
Dongmei JIANG;
蒋冬梅;
Xiaoshun LI;
李效顺;
Zhengfu BIAN;
卞正富;
Yunjia WANG;
汪云甲
- 《2016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研究目的:厘清煤炭城市矿地冲突成因并提出新的理论命题,破解迅速升级并呈现恶化态势的矿地冲突矛盾. 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收益还原法、“3S”技术法. 研究结果:(1)矿地冲突主要特征归纳认为,当前中国煤炭城市矿地冲突呈现地上城镇建设压覆煤炭资源“不断加大”、地下煤炭开采损毁土地资源“不断加快”和矿地冲突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三加”特征;(2)矿地冲突主要成因解析发现,城市依附煤矿而建是其先天原因、同位资源权属分割是其制度原因、立体空间管控滞后是其根本原因;(3)矿地冲突化解路径建议,应该优先在其立体空间上提出新的理论命题,并确定禁采(建设)、缓采(可建)和可采(扩展)3个边界和地上建设地下禁采、地上可建地下限采、地上有条件建地下缓采和地上禁建地下可采4个管控区域. 研究结论:济宁市3个边界划分的4大管控区域地上土地面积分别为8.46km2、79.19km2、12.63km2和26.88km2,地下煤炭数量分别为0万t、63345.33万t、1477.78万t和8723.57万t,并且济宁市缓采(边界)范围内87.65km2(占矿地冲突面积的68.93%)应该优先开展地上土地建设,与此对应地下压覆的63345.33万t煤炭资源暂不予开采,缓采(边界)范围之外39.51km2(占矿地冲突面积的31.07%)应该优先支持地下10201.35万t煤炭资源的开采,以实现化解矿地冲突和区域综合效益最大化.
-
-
-
陈瞻;
梁靓洁;
杨文龙
- 《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1年
-
摘要:
近年来,煤炭资源逐渐枯竭,转型发展成为国内大多数煤炭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文本选取城镇化动力机制为对象,通过对现阶段煤炭城市城镇化基本特征分析,总结了目前煤炭城市过分依赖煤炭产业、城镇化水平低、制动力明显等特征,并利用乘数效应理论,研究煤炭城市转型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通过新型工业体系、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综合品质等转型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分析,构建煤炭城市转型期的城镇化动力机制包含六种不同方向,并针对不同城市转型发展的差异性,提出分类型、分阶段提出其动力发展转换特征.
-
-
张文新;
庄立
- 《第六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
| 2010年
-
摘要: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形成了数量众多的煤炭城市.煤炭城市为我国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能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国煤炭城市大多分布在生态脆弱地区,煤炭开采、加工和运输等环节引起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大面积的土地塌陷、河流水系破坏、植被和景观破坏、环境污染等.我国煤炭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有关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但由于资金、技术、管理等各种原因,煤炭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本文以河南省永城市为例,探讨煤炭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煤炭城市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煤炭城市生态环境保育的有关对策,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意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生态产业体系,加强法规与制度建设,加强环境保护的机构和能力建设,广开资金渠道,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推广先进技术。
-
-
高天明;
沈镭
- 《2010年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论坛》
| 2010年
-
摘要:
晋陕蒙是我国主要的煤炭基地,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煤炭城市.本文对其中13个地级煤炭城市,从6个指标分析了城市效率,鄂尔多斯、朔州效率较高,乌海、铜川效率较低;对29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大同、鄂尔多斯发展较好,吕梁、榆林、铜川发展较慢;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得到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落后、投资不足是制约煤炭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
-
-
-
TANG Ao;
汤傲;
LI Xiao-shun;
李效顺;
BIAN Zheng-fu;
卞正富;
YAN Qing-wu;
闫庆武
- 《2016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研究目的:在重构数据的基础上客观把握生态用地变化驱动因素及作用机制.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计量经济法,实证研究法. 研究结果:(1)实证结果显示,西南地区典型城市生态用地变化的前四位驱动力分别为城市扩张、工矿建设与煤炭开采、人口及经济发展和地区自然气候条件;(2)对比分析发现,六盘水地区生态用地对城市扩张的敏感程度最大,达到-0.02,其次为采矿面积(-0.007)、人口数量(0.007);遵义地区生态用地对城市扩张(-0.027)的敏感程度也最大,其次为采矿面积(-0.018)、人口数量(-0.0057);毕节地区生态用地对人口数量(0.018)的敏感程度最大,其次为城市扩张(-0.011)、采矿面积(-0.009);黔西南地区生态用地对工矿建设的敏感程度最大,达到-0.008,其次为城市扩张(-0.007)、原煤产量(-0.003). 研究结论:西南地区生态用地保护与修复政策创新应该采用差别化的调控策略,六盘水和遵义应该严格控制城市粗放式扩张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用地的目标,而毕节地区重点要控制人口增长,黔西南则要控制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工矿用地扩张等,从而扭转生态用地日益缩减的严峻态势.
-
-
纪万斌;
纪凤程
- 《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
| 2007年
-
摘要:
主要是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煤炭城市由于采煤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加以论述。同时,对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利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应对采煤造战的煤城生态环境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措施.文章通篇围绕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这一主题,力求让人们了解采煤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是巨大和不可弥补的,警示人们要重视矿山环境的保护与综合治理,并在保护中加以利用。进一步的体现以人为本,走建绿色矿山之路。综合治理、变废为宝、多元发展煤城经济,还煤城一个绿水青山,造福煤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