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系统
热工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917567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科技致富向导、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年全国冶金企业热电专业年会、第五届宝钢学术年会、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仿真应用分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全国仿真技术学术会议等;热工系统的相关文献由21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浩宇、彭道刚、杨平等。
热工系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917567篇
占比:100.00%
总计:3917665篇
热工系统
-研究学者
- 周浩宇
- 彭道刚
- 杨平
- 陈全德
- 韩璞
- 董泽
- 任燕燕
- 余岳峰
- 刘向伟
- 刘长良
- 华山
- 吴昊
- 吴雨浓
- 周天津
- 姜晓霞
- 孙英
- 孟丽
- 常佳
- 张倩
- 张家生
- 张小文
- 张晨
- 张浩
- 张涛
- 徐星星
- 徐红燕
- 戴克发
- 文堂
- 朱小娟
- 李国庆
- 李拴柱
- 沈莉
- 熊建
- 王东风
- 王德华
- 程声樱
- 许淑玲
- 赵周民
- 赵欢欢
- 陈丽君
- 陈天乐
- 陈天任
- 陈宝林
- 鞠凤鸣
- 顾新宇
- 马敬喜
- LIU Chang-liang
- MENG Li
- REN Yan-yan
- WANG Dong-feng
-
-
周治宇;
伏淑燕
-
-
摘要:
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厂12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是炼化企业的关键装置,主要以减压渣油、催化油浆、乙烯重油为加工原料。随着装置的运行,发现热工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软化水消耗大的问题,造成能源浪费,生产成本增加,不利于装置效益最大化。通过对装置热工系统的实时监测,分析原因,调整参数,改造流程,降低能源消耗,效果明显。
-
-
袁梦娜
-
-
摘要:
为了提升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运行水平,要结合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发挥技术优势,全面降低电厂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分析了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改造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并从技术改造内容和改造要点两个方面对具体应用方案展开讨论.
-
-
-
-
李哲
-
-
摘要: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是很快的,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个方面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就现在的发展来看,一些容量较大,并且参数较高的火力发电机组在我国的整体电网当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所以这对于单元机组也相应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安全性和经济这两个方面,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控制方式对于热工自动化的发展会相应的起到一些限制的作用,因此说必须要将控制方式也进行契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更新.
-
-
周天津;
梁嘉琪
-
-
摘要:
通过对平流排烟技术与传统排烟技术的比较,介绍了平流排烟技术的优势和实际运用中取得的效果,结合我国砖瓦行业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在隧道窑上运用平流排烟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对平流排烟技术在隧道窑上使用的范围、方法和主要注意事项等,做了详尽的介绍.
-
-
-
天罡;
刘淼;
张悦;
董泽
-
-
摘要:
PID控制器由于其结构简单,鲁棒性较好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系统中.但在复杂的热工过程中,PID的参数的调整却较为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线性矩阵不等式约束的IMC-PID参数整定方法.方法 基于内模原理,将控制参数的整定问题转化为一个具有一组LMIs约束的优化问题,使得系统具有较好的跟踪性能和抗干扰性能.系统稳定的约束条件通过劳斯-赫尔维茨(Routh-Hurwitz)稳定判据给出.针对热工系统中常见的系统模型结构,给出了LMI-IMC-PID控制器参数整定的具体方法,最后将上述参数整定法应用于热工控制系统的仿真中,验证了LMI-IMC-PID法整定的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
-
黎锐
-
-
摘要:
随着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的蓬勃发展,热力设备和热工过程越来越复杂,控制要求不断提高.PID控制算法原理简单,适用范围广且逻辑组态方便易行.对于热工系统控制的研究,尤其是工程应用性强的PID控制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
-
-
-
-
-
-
-
-
-
-
ZHOU Jianchun;
周建春;
WU Cheng;
吴成
- 《第五届宝钢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介绍了宁波钢铁余能发电厂的1号机组的DCS控制系统软件和硬件可靠性设计,从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安保联锁、控制逻辑、运行参数以及热控测量设备等几个方面引起的故障和隐患着手,并结合该机组负荷调整频繁运行工况,根据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设备工艺各种需求,优化设备运行参数。针对该机组运行1年多来发生的停炉、跳机事件,积极查找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主要通过合理增设和完善给水泵、高压油泵等设备的控制逻辑,优化炉膛压力等重要安全联锁、保护信号的取信方式和配置,合理设置水泵、风机等轴承温度和电机线圈温度的报警定值和跳机保护的延时时间,改进变送器一次取样装置等技术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发电厂热工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开展提高热工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一些探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