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银
炼银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16年内共计64篇,主要集中在冶金工业、中国文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篇、专利文献34363篇;相关期刊36种,包括南方文物、韶关学院学报、黄河等;
炼银的相关文献由9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志华、刘正华、刘爱举等。
炼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4363篇
占比:99.82%
总计:34425篇
炼银
-研究学者
- 陈志华
- 刘正华
- 刘爱举
- 李敦钫
- 水承静
- 胡绪铭
- 蒋志建
- 赖友芳
- 陆跃华
- LiuGQ
- Thilo Rehren
- 傅志华
- 光景
- 凌玲
- 刘业程
- 刘建业
- 刘思然
- 刘惠
- 刘懿
- 刘敬东
- 刘滨婵
- 利镇有
- 史建军
- 吕久吉
- 吴国元
- 吴延军
- 吴瑞兰
- 周一康
- 周显荣
- 周杨霁
- 周红华
- 唐苏英
- 唐运雪
- 夏峰
- 姚洪
- 孙士俊
- 崔春仙
- 巩春龙
- 廖述纯
- 张久辉
- 张义
- 张兴仁
- 张国请
- 张建玲
- 张文钲
- 张登福
- 张英杰
- 彭海良
- 徐悌教
- 徐盛明
-
-
刘思然;
陈建立;
徐长青;
Thilo Rehren
-
-
摘要:
包家遗址位于上饶县中部,北距信江约5km.自2009年以来,考古人员对此遗址进行多次调查,初步廓清了该遗址的采矿、冶炼区域,对遗址的年代、生产规模以及生产技术有了初步认识.多种证据综合显示该遗址的主要使用年代为唐宋,且有可能延续至更晚时期.包家遗址主要开采岩金矿,由于含金矿物颗粒细小,需要通过火法冶炼提取黄金.除此以外,包家遗址矿石和炉渣的银含量较高,因此古人可能同时生产金、银两种金属.包家矿石中铅含量较低,影响了银的提取效率.推测该遗址工匠因受到其专业化程度及生产组织模式的影响,未从其他区域大量进口铅以提高提银效率.包家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脉金开采以及火法冶炼金银技术提供了新的材料.同时,此次工作显示了结合古代文献、考古调查以及科学分析对古代冶金遗址进行综合研究的重要意义.
-
-
-
-
-
-
-
陈胜
-
-
摘要:
最近我看到一则故事:"他坐在那里,注视着我们,像一个炼银者一样。"这句话让一些学习《圣经》的妇女感到困惑不解。凯琳娜是其中的一位,她也十分纳闷,炼银者有什么特别呢?于是,她便很想看看炼银的过程。有一天,她来到了一家炼银店,对炼银师说她想看看他工作的过程,炼银师欣然答应了。凯琳娜看到炼银师小心地将一块银片放在火上烘烤。炼银师告诉她,必须把银片放在火焰中
-
-
李东维
-
-
摘要:
冬天落了雪,厚厚地铺满山,漫天皆白,银妆素裹。雪停了,阳光洒满山,漫山上泛着白晃晃的银光,晃得人眼都疼,炼银山真是炼银山,一座名符其实的银山。春天一来,暖暖的春风在火烧坡上一天天轻歌曼舞,冰雪开始消融,满山的银子就一点点炼去了,化成了银水,再渗到土里不见踪影。
-
-
蒋志建
-
-
摘要:
从Au,Ag,Pb,Zn,Cd,Cu,Ni,iN,Sn,Co等金属电解提纯工艺出发,对生产中的电流密度、槽电压、溶液的酸度、温度以及电解液中金属离子的含量和电解液的循环作用等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作了简要评述。对某单位银电解提纯生产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