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滇文化

滇文化

滇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89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958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江汉论坛、思想战线、学术探索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国际学术会议等;滇文化的相关文献由10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文勋、杨薇、周志清等。

滇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1.7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958 占比:98.24%

总计:5047篇

滇文化—发文趋势图

滇文化

-研究学者

  • 张文勋
  • 杨薇
  • 周志清
  • 月明日
  • 李晓岑
  • 梁英旭
  • 牛军
  • 王永胜
  • 翟国强
  • 郭泰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东昕; 段福和
    • 摘要: 在考古学研究中,就方法论而言,实物遗存之间的空间关系对于阐释考古遗存的意义和本质至关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云南省滇池地区以及滇西地区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等地发掘的春秋至西汉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海贝。对于这些海贝的意义和本质,有学者认为是作为交换媒介而存在,甚至进一步得出了云南以海贝作货币始于春秋晚期的结论;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在唐代以前,考古出土的海贝并非是交换媒介,仅只是当地人生活中使用的装饰品。通过对这一时期出土海贝墓葬的时代、形制、空间分布范围、与其他形制墓葬的时空关系以及海贝与其他随葬品在出土墓葬中的位置关系做进一步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从考古遗物与遗物、遗物与遗迹以及遗迹与遗迹之间的空间关系结合民族志资料看,考古发掘出土的海贝既不是被用作交换媒介,也不是作为装饰品而存在。这些产自遥远的印度洋暖水区域的寰纹海贝,是由远距离贸易者带到云南,作为本地所无、来自远方的稀罕物件,成为当时该地区社会的极少数特权人物视作身份、地位和财富象征的珍藏品。
    • 汪晴川
    • 摘要: 目前学界对滇国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狩猎活动尚缺乏讨论。本文通过分析滇青铜艺术中狩猎场景的细节,揭示出滇人在西汉时已具备复杂的狩猎制度。滇人在青铜器上有选择地表现了梅花鹿、虎和野猪三种猎物形象。梅花鹿形象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利用动物学对其形态与时间关系的研究可判断滇人狩猎的时节,再结合民族学资料中所记录的狩猎野猪、虎等猛兽的时节,可发现滇人狩猎有夏猎和冬猎两季之分。滇人的狩猎方式多样,且会针对猎物的种类采用不同狩猎方式。滇人狩猎有娱乐、军事训练和获取祭祀牺牲等几种目的,根据不同目的,狩猎参与者的身份也分为贵族与祭司两类。
    • 摘要: 战国牛虎铜案年龄:约2200岁收藏地:云南省博物馆1972年,战国牛虎铜案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24号墓。牛虎案是用来放牛牲的礼器。牛牲居祭祀"三牲"中的首位,是古代祭祀中的重要祭品;而虎在滇文化中具有崇高地位,常立于滇人用于祭祀的饰物顶端,为众人崇拜的对象。
    • 黄维
    • 摘要: 云南滇池地区与境外古文化曾有接触,但这种接触的具体路径还不明晰.目前大致有两种,其一是通过北方草原经“半月形边地文化传播带”南下,其二是经印度、缅甸至云南的南方丝绸之路.对于这两种路线,历来有较多争议,很早就有学者认为,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主要是由北方丝绸之路来承担,但要将这条路线连接起来,还缺乏较为系统的证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考查了从云南至甘肃、陕西、新疆和欧亚草原地带、中亚、西亚等地的金属器物.文物证据表明,青铜时代的滇文化通过北方欧亚草原地带,与中亚、西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文化交往,一些金属器不仅表现出相似的制作技术和艺术风格,而且有的器物造型几乎相同.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滇文化的诸多金属器,就其制作技术、艺术风格来说,是通过北方草原经“半月形边地文化传播带”与中亚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
    • 梁英旭; 董晓京
    • 摘要: 云南省博物馆藏一组玉片,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大墓,名之"滇王玉衣".揆诸史料,无论是从数目、工艺、面积还是出土状况来看,其与汉代敛葬玉衣都存在显著差异,然与文献中记载的"鳞施"高度相似.本文对石寨山6号墓出土玉片的产地及定名等问题展开讨论,认为其为滇国本土所制,且坯片部分宜称"鳞施"而非"玉衣"."鳞施"的出现,是彼时厚葬之风与贵玉观念在滇地盛行的体现,亦是古代云南边疆与中原政治联系、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 俞方洁; 李勉
    • 摘要: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部与缅甸接壤,与印度东北部相隔不远,南部和老挝、越南为邻,西北紧依西藏,是南下东南亚和西去南亚的陆上大门。云南北部高山、大河自北向南相间排列,地势险峻;西部为横断山脉,地势缓降,河谷宽广,尤其是在南部和西南边境一带,山势较矮、宽谷盆地较多。这种区位条件和地形特征使云南成为北方草原文化、中原文化与南亚、东南亚古代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
    • 梁英旭
    • 摘要: 云南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的发掘,收获颇丰,学界关注甚广,一时争相探讨,聚讼纷纭,而尤以贮贝器为著。叠鼓形贮贝器作为滇文化中最具标志性的器物,引起学者广泛兴趣,数十年来,对它的关注从未停止。资料显示,迄今为止,滇文化墓葬中共出土4件叠鼓形贮贝器。其中晋宁石寨山墓地出土3件,分别来自1956年第二次发掘的M6、M13以及1996年第五次发掘的M71;此外尚有江川李家山墓地M69出土1件[1]。
    • 日梶山胜; 刘西诺(译); 魏煜民(译); 李昆声(校); 黄德荣(校)
    • 摘要: 前言贮贝器是西汉时期中国西南部繁盛的滇文化的代表遗物。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有关于滇国的记录: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赐予滇王王印。贮贝器是用于贮藏海滨地区传来的子安贝的容器,为了更方便地使用而开始改良。在艺术上的进化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影响下,产成了多样的变化。本稿的目的在于阐明前稿②中尚未完成的、以型式和装饰物的变化为中心,来说明贮贝器的型式划分和贮贝器变化的重要因素等问题。
    • 李培聪
    • 摘要: 云南滇文化出土了众多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玉器,这些玉器器形大多可以认为是滇文化独创的,或者说是滇族审美思想的物化和载体.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器形——鼓形玉器,不仅体现了云南滇文化的铜鼓文化,还反映出鼓形玉器在滇文化墓葬礼仪中的权力功能和财富象征功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